智能学九论

智能学九论

ID:82467856

大小:272.70 KB

页数:130页

时间:2022-11-03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智能学九论_第1页
智能学九论_第2页
智能学九论_第3页
智能学九论_第4页
智能学九论_第5页
智能学九论_第6页
智能学九论_第7页
智能学九论_第8页
智能学九论_第9页
智能学九论_第10页
资源描述:

《智能学九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自序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孜孜探索人生,铺就了一条条康庄大道。后人奔驰其间,有的意兴风发,自诩为万物之灵;有的匆匆驶过,不过充塞些流量,遗留些秽物;更有人面对万象,驻足踯躅,徘徊深思,不知何去何从。道路两旁的景物,时而开阔,时而局促,观之略同,究之又大异其趣。人类文明又何尝不是?千古以降,人智彷佛丛峦叠翠,绵延起伏。今人得以凌风登月,不可谓不智矣,然而撷去物质技术,人之愚昧如故,迷惘如故,梦呓如故。人知身外之物,知身内之感,而不知人生之方向,是不知也。人得藏书盈库,得方帽满载,却未悉个中精义,是未得也。人能日驰万里,能点石成金,而不能自我控制,是无能也。人有华屋玉宇,有长生百岁,而无平安幸福,是空又且乏也。既不知又未得,不仅无能,且空乏终生。人生假设此,所为何来?纵观人类文明,圣哲林列,徒留空谷足音,今昔宛如天渊。人生在世,无非生命之延续、思维之承袭。假设以时、空两维展开,作坐标图视之,在主观立场上,以我为中心,各种事物皆呈显出拋物线轨迹,逸向无尽的他方。再以客观立场,置身太空而观,所谓人类文明,只不过是环被地球的遗迹罢了。个人只是组成这些遗迹的尘埃,小得微缺乏道,但却连绵延续,脉脉相承。再假设层层上溯,每一道轨迹都有其必然的因果,作用产生作用。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个体行径终将成为遗迹,随风而去的,尽是无意中残留的雪泥鸿爪。人能认知自己在宇宙舞台上的时空位置?人能决定自我的轨迹?有人忙碌终生,来不及思考;有人认为人生如梦,偏偏又把梦境抓得牢牢,沉迷不醒;有人大言不惭,自以为了悟生死,却又镇日空坐,只是等待死亡之降临。人生有一定的目的吗?人类的前途将伊于胡底?难道人的生命,只是偶然遇合的精子卵子?每一种思想,只是凑巧冒出的火花?突然间有了,然后就此遁入虚无?果真如此,为什么有人能自我反思,跳脱主观立场,直趋客观真实?本书不过是人类轨迹记录的另类诠释而已,不管东方西方,三千年前,人智已经完备成熟。但因「概念」俗成的特性,并未建立真如的接口,以致智俗之间缺乏共识。不幸的是,人囿于成见,「概念」已成化石,前人以指指月,今人那么握指为得。人类文明的进阶,相当于个人的成长,对儿童来说,最能满足他们想象力的故事,就称之为童话。而初民那么有「神」话,那正是人心探幽访秘的特质,后人把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化,奉入殿堂,成为人类文明发扬光大必经的的第一步。「神」的概念并没有错,错的是后来登坛的神职人员,他们只知维护神权,而未认清神的真相。等到哥白尼的「地动说」震撼人心之后,物质科学大兴,实证的力量建造了物质的新天堂。在感性上,神仍受人尊崇、依恋,而理性上,人却遁入了空无。科学也没有错,错的是利益既得的科学从业者,他们完全丧失了求真的科学精神,充其量不过是些工匠。人类的黑暗时代从来不曾消逝过,理性的光明也一直高高挂在遥空,改变不了的,是人性的愚昧与无知。我个人从来没有天真到相信愚昧可以改变,但却深知「无知」来自「概念」的「迷信」。当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看到行星运行的真相时,举世又有几位明智之士?当今社会的菁英,与中世纪的僧侣又有多少分别?前车可鉴,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永远繁荣。曾经存活了二十万年的尼安德塔人,早已消失在欧洲的某些洞穴阴影中,我们这些「智人」的后裔,能不深思吗?在宇宙进化的过程中,生命层次由低而高,由浅而深,智能那么是最终的境界。生存

1不是目的,连最低级的滤过性病毒,都已延续了亿万年之久。人假设仅以生存、生活来评断生命的成败,显然绝非智者。人的智能有大有小,小到生不知朝夕、感不过方寸,大到通古达今、融贯心物。如此天壤之别,才是做为一个人应该追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当今科技精进,物质盛兴,人人眼界大开,无不希望平步青云,立即功成名就。有如见到一位足球健将,在球场上盘球如飞,后进者欣羡之余,咸效法其花巧的脚法,哗众取宠,却不愿由根本动作开始,扎扎实实地苦练。人生活在日光、空气、流水中,久而久之,视之为理所当然。人人用概念沟通,谈天说地,便以为「概念」平淡无奇。更遗憾的是,时贤好高骛远,每见虚玄深奥的「观念」,辄心向往之,但对最根底的概念认知,却视为雕虫小技,望而却步。真相是,根底不够深厚,不可能建立摩天大厦;没有日光、空气、流水,任何生命将无从生存。人假设不了解根本的概念,当然得不到超人的智能。根底经常是看不见的、最有价值的、最平实的。一心梦想追求光鲜外表的人,终将成为虚荣的奴隶。更无奈的是,在机缘成熟之前,人们总以为只要读读书,查查字典,就懂得什么是「概念」了。其结果,人云亦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如何能痛下苦功?即令是专家学者,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假设非残缺不全,就是断章取义。如此这般,任何人只要略识「之无」,就足以在群盲中道寡称孤,怎怪有心人不得其门而入?有谁知道宇宙进化的方向呢?不具智能的人当然不知道,不知道的人,当然自以为是,认定人生只有功名利禄、吃喝玩乐。概念不过提供了生活、生存所需,以便唱唱山歌,发泄发泄一时的情绪。至于日光、空气、流水,不过碰巧在那里等着我们罢了。需知,「智能」就是认识宇宙真相的能力,而人与智能之间唯一的接口,正是「语文概念」。人挣出茧壳,孤独无知,全靠语文与客观世界沟通。等到彻底了解,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索,就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直达宇宙真如。宇宙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个人之渺小,欲求理解整体之浩瀚,不得不借用一些「概略的理念」,分门别类,以简驭繁。正因为「概略」的模糊性,人类才得以通过似是而非的主观经验,逐步认清繁复的宇宙万象。概念本为人类智能的结晶,祗惜今人坐拥宝山,却未识藏宝的真面目。能有效掌握概念的人,本就不多,再能到达智能此岸的,更似凤毛麟角。所幸,随着文明的进程,人类的认知逐渐累积,「概念」也将日趋完善。「智能学」实际上即为「系统概念学」,系将概念的诠释系统化。透过这种系统,组成一多相交连的「概念网络」,由单一的概念可达于万,由万亦能回归于一。既能在层层的定义下,将概念精确无误地微分到用机械指令执行,同时又能返本溯源,通透宇宙真实的本体,形成完整的认知。智能既是人类认知的总汇,人要得到智能,就必须孜孜不倦,执着地体验学习。大道无功,智能就是智能,得失之间存乎一心,唯有德者得之。本书视宇宙为一,不辩心、物之一元、二元,也无所谓东方西方。?智能学九论?只是一个起点,试图敞开一扇门户,以供后学参考。幸得赵家安兄、谭伟豪兄及吴乃华兄投资合组公司,生计不愁。闲时勤学慎思,观念渐熟,遂有此书。今不揣浅陋,就教时贤,缘鸟鸣树梢,期鸣鸟相应也。本书得沉红莲、张淑媛于百忙中校稿润色,本人得免后顾之忧。朱邦复序于杨梅,一九九八年六月

2导读〔本节务请先行阅读,否那么难于理解各系统之关系。〕当一个体有一特定需求,且能透过某种形式,与另一个体沟通并达成目的,此一形式即可称之为「概念」。而在现实中,人因生活环境有别,需求复杂,在主客观条件中,无一雷同。因此,人与人的沟通,尽管有各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却始终祗是各自主观的表达,鲜少相互认同的契机。然而在讨论思想、宇宙真实时,必须兼顾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连续互动关系,此时,概念就显得有所缺乏了。本书提供一种「系统方法」,将主观立场与客观真实视为纵横交联的系统,界定概念范围,明辨宾主关系。每个系统都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交连,待宏观位置清楚了,微观又浮现成为宏观,如此一层一层分析下去,直到能够理解为止。此一方法的第一步,应确立所讨论的主题,定名为「封闭系统」;再厘定上、下、左、右各系统间的关系。讨论时采用主观、客观等多种立场,交互分析:在系统之间,是「接口」关系;在一系统内,那么有「基因」、「结构」、「性质」等元素,待全部阐释完毕,再以前述之系统定义,举例「应用」。此外,为了防止主观概念认知的殊异,每个主题都有「释文」及「定义」。本书所采用的主题,皆为「词组」,是以两个汉「字」组合而成,这是汉字的一大特色,利用有限的单「字」,组成众多且能达意的「词」。释文:是以汉字的常识结构,考证?康熙字典?,用?易经?的分类法那么,逐字分析而得〔全部资料已经定稿,名为?新易-易词?〕。其中前缀字身系指形声法那么之常识分类,在「*」之后始为本字之解释。定义:以「本系统」的立场,界定含义。例:释文:「封」-字身:圭,上圆下方的玉器,古时用以分封诸侯。前缀:寸,规律,守其法度。*诸侯执圭以守受赐之土,引申为专用。「闭」-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才,木横贯状。*门上之木栓横贯,关而未开,象征不通达状。定义: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者。一、本书各论统一之格式系统定义

3系统名称:〔本系统之主题〕上系统:〔衍生本系统之系统〕下系统:〔本系统衍生之系统〕前系统:〔本系统之本体〕后系统:〔本系统之效用〕系统接口:〔本系统供人理解的接口〕系统基因:〔本系统组成之基因〕系统结构:〔本系统组合之结构〕系统性质:〔本系统所具有之特性〕系统应用:〔推论、泛论、结论〕二、系统释文:「系」-象形字,象丝之相连也。「统」-前缀:纟,细丝。字身:充,使实。*以丝总束众丝的端绪,使归属于一也。定义:以单一的主题,依序将相关者总束连成一体者。「宇宙真实」指人所认知之根源,其中不管是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在在都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在理解上,所有讨论的主题或对象,都应明确地定义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不仅要界定讨论的范围,而且要标明其间的各种关系。【系统】系指在某一主题下、所统率的、互相关联之各局部,其中每一局部又可另成系统,如此层层相连。系统之最上层者,称「开放系统」;在系统中指定讨论者,为「封闭系统」。但凡封闭系统,皆有一「主题」,且讨论范围限指本主题之内在关系。开放系统那么指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是以开放系统即为封闭系统外在的大环境。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依其表列的方位,分垂直向及水平向,作两维的定义。对一个探讨中的封闭系统而言,在垂直向指定为因果关系,其因称为「上系统」,本身称为「本系统」,衍生之果称为「下系统」。水平向的系统,那么视为体用关系,以「前系统」为体,「后系统」为用。根据上述定义,在系统之间,其相互之关系为:┌───────────────────────────────┐│一、开放系统包含全部所属的各个系统。││二、上系统与本系统为因果关系,本系统又与下系统有因果关系。││三、前系统与本系统为体用关系,本系统又与后系统有体用关系。│└───────────────────────────────┘开放系统之图标:┌───┐│前系统│└─┬─┘体用关系┌───┐┌─┴─┐┌───┐

4│上系统├因果关系┤本系统├因果关系┤下系统│└───┘└─┬─┘└───┘体用关系┌─┴─┐│后系统│└───┘三、接口释文:「介」-前缀:八,象一分为二。字身:象人之形。*人居两者之间。「面」-象形,人之前颜,观察他人之处,引申为可观察的外表。定义:居于两个系统之间,具有两系统相交连之关系者。以下列图为开放系统接口定义的模式:┌───┐│前系统│└─┬─┘水平接口┌───┐┌─┴─┐┌───┐│上系统├垂直接口┤本系统├垂直接口┤下系统│└───┘└─┬─┘└───┘水平接口┌─┴─┐│后系统│└───┘由于各系统性质不同,讨论时要作系统整合,其整合因素,即为「接口」。在一开放系统中,【接口】是指本系统与相关系统间固定的连结关系。垂直方向代表系统间的时间关系,左右方向代表系统间的空间关系,是以时空即为接口。而对一封闭系统来说,「接口」是指在本系统内,连结各种探讨对象间的关系。由于各系统的性质不同,是以接口有别。须注意的是,「体」为空间接口,「用」在未用之初仅为观念,故可谓空间接口,而「用」在应用之时需要时间,又有时间接口。「因果」在视为观念时,为空间接口,在过程中那么为时间接口。总之,接口应用要灵活,不可拘泥,否那么难以通透。兹以「人」为一封闭系统,简介「开放系统」应用法那么如下:以「生理结构」为探讨立场:水平接口:空间关系、个体与个体前系统:肢体、组织、器官本系统:个人、自己、我后系统:生命、生存、生活垂直接口:时间关系、群体与个体衍生关系上系统:物质食粮、精神营养、环境本系统:个人、自己、我下系统:思维、能力、行为以「人际关系」为探讨立场:水平接口:空间关系、个体与个体

5前系统:亲戚本系统:个人、自己、我后系统:朋友、同学、同事垂直接口:时间关系、群体与个体附属关系上系统:国家、社会、家族、尊长等本系统:个人、自己、我、人民下系统:子孙、后代、晚辈等再以「功名成就」为探讨立场:水平接口:空间关系、助力、阻力前系统:责任、事业本系统:生理、心理后系统:表现、感受垂直接口:时间关系、能力、条件上系统:环境、机遇本系统:生理、心理下系统:得失、成败四、基因释文:「基」-字身:其,那个。前缀:土,土地。*建于土地之上,根本。「因」-前缀:囗,四周。字身:大,空间广。*大者,众所围,又,源于也。定义:一系统最根本的因素。有了结构,知道了接口,其范围已经相当明确。在此一范围中,继续分析,根据理解的立场,可得最终的「封闭系统」,即称【基因】。基因为认知的根底,是人对宇宙真实所能分析的、在本系统中最根本的单位。凡建立在基因上的观念,其接口越明确,了解越容易。汉字概念就是建立在宇宙事物的基因上,故能以有限的常识基因,而表达无限的认知。也可以说,汉字概念是一种人造的「基因工程」,由「形」而「义」。人在辨识理解的过程中,透过神经网络,将之与常识、经验联结,而到达理解之目的。当「系统」厘定了范围,「结构」连通了关系,「基因」便成为认知的根底。故系统、结构及基因三者,为系统的「三才」组合。五、结构释文:「结」-前缀:纟,细丝。字身:吉,士人之口,有所成也。*丝有所成,互相钩连,完成,合也。「构」-前缀:木,木料。字身:冓,对交之形。*交互形成组织者。定义:一系统由假设干系统之结合所构成者。人对事物的认知,源于刺激的相对变化,此相对变化的张力是称「两仪」。人居两仪之间,感知其相对性质,形成另一系统,是称【主观结构】。假设取相对两端,再折其中以为客观之立场,三者共成系统,那么为【客观结构】。

6三才结构即为两仪的结构化,一主观个体,加上其所观察到的两种相对现象,其数为三,缺一不可。站在客观立场可知,假定「天、地」为两种相对现象,其间是无尽的连续区域,「人」居其中以观察之,是为三才,代表宇宙之全部真实。〔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数字皆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一」系事物之整体;「二」代表事物之相对性质;「三」是严谨的结构,既精简,又符合客观真实。这种由数字所代表的「象征」,传统上用作认知的根底,极为方便。〕例如:物之形体有大有小,是为两种相对之「现象」;「人」观察物体大、小,而对物有所认知,形成一「主观结构」。再如物体的「功能」来自「形体」及「性质」,是以功能、形体及性质三者,那么为物体之「客观结构」。又如:空间结构是相互垂直的长、宽、高三维所组成;颜色结构是红、黄、蓝三原色;时间由过去、现在、未来组成;原子结构有中子、质子、电子;房屋结构有地基、支撑体、覆盖体;容器是性质、容量、形体所组成的结构体;而动作行为等,那么由原始态、进行态、终止态为其动态结构。「三才结构」是以「天、人、地」为象征,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独立特性,可以灵活地象征各种「结构」定义的方式:「天」--代表规律、准那么、方法、原因、始态、时间、环境、性质等。「人」--代表变化、处理、过程、状况、变态、事件、作用、功能等。「地」--代表现象、条文、步骤、后果、终态、空间、根底、形体等。对任何结构,举凡能提供系统间之无限结合及连续开展者,概称为「生机结构」。换句话说,任一结构,都可能是另一结构的一局部,也可能涵盖另一结构。是以开放系统即为根据生机结构,将各个封闭系统全面联接的完整系统。例如人之三才结构,即为任何个人所不可或缺的三种条件:「天」--生理的遗传机能,具有支配力,谓之「生性」。「人」--人能认识环境,了解事物变化,是为「理性」。「地」--生命机体的物质根底,能有所感,故称「感性」。再配合系统分析,可得出下表:┌─┬─────────────┬─────────┬──┐││上系统名称:生命体│接口〔说明〕│性质│├─┼─────────────┴─────────┴──┤││┌生性:种族〔整体之生存〕-本质││本│垂直接口之三才结构:┤理性:文化〔观念之生存〕-变化││系│└感性:生活〔个体之生存〕-根底││统│┌生性:遗传〔机能之维护〕-本质││:│本系统之三才结构:┤理性:思维〔认识与知识〕-变化│││└感性:行为〔刺激之经验〕-根底││人│┌生性:性别〔异性之间〕-本质││性│水平接口之三才结构:┤理性:沟通〔记录、传播〕-变化│││└感性:需求〔衣食住行等〕-根底│└─┴──────────────────────────┘

7六、性质释文:「性」-前缀:心,认知之主体。字身:生,产生。*产生认知之本。「质」-字身:斤,计量单位。前缀:贝,货币。*实在、实有者。定义:某一系统因其结构而形成的特殊状态。「性」是指某一系统中,因其结构所形成之不同的、可供认知的抽象征兆。举凡可供观察之属「性」,对人之感官多呈相对存在,诸如多、少,强、弱等。「质」那么指物质的特征,有可衡量的条件,供明确地认知者,如重量、形体等。【性质】兼指抽象、具体事物的特征,是人在辨识中,必须认知以便应用的条件。对任一系统而言,性质概属体用关系的认知条件。也就是说,举凡「体」皆有其性质,而其性质率皆为「用」的认知条件。例如:刀为「体」,刀体有刃,其「性」锐利;其「质」坚硬。切割为「用」,用其「锐利」以求其速;用其「坚硬」以便施力。又如:「正义」为「体」,其「性」正而不屈;其「质」为无我。「除邪」为「用」,用其「正」以使邪直,不屈以竟其功;用其质「无我」以杜悠悠众口,无我那么无欲,无欲那么刚。七、结论释文:「结」-前缀:纟,细丝。字身:吉,士人之口,有所成也。*丝有所成,互相钩连,完成,合也。「论」-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仑,会合之圆形,象征转。*言语如轮,面面俱到,有理也。定义:综合的条件,整理成为能够理解的意见。智能是指人类对宇宙万象认知及处理的能力,由于宇宙无尽,人生有限,唯有透过明确的系统观,人始得一窥堂奥。本书即采用?易经?的两仪相对性、三才结构观,再以系统分类的立场,将人类的常识,逐一展开。两仪的相对性,决定于观察认知的主观、客观立场;三才的结构,是取材及探讨的范畴。「九论」为九种常识系统,利用三才结构分成三组,每组又分三论。各组之间相互形成循环系统,可以代表判断的立场,如「九宫阵」一般,共有九种变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立场下,有九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各成体系。从客观立场,以天理为天,得整体认知如次:天之天:〈天理论〉,天之人:〈观念论〉,天之地:〈层次论〉。人之天:〈思维论〉,人之人:〈人性论〉,人之地:〈认识论〉。地之天:〈价值论〉,地之人:〈行为论〉,地之地:〈知识论〉。同理,如以观念为总规律,得观察本位,各论关系如次:天之天:〈观念论〉,天之人:〈层次论〉,天之地:〈天理论〉。人之天:〈人性论〉,人之人:〈认识论〉,人之地:〈思维论〉。地之天:〈行为论〉,地之人:〈知识论〉,地之地:〈价值论〉。再假设以层次为总规律,得学术本位,各论关系如次:天之天:〈层次论〉,天之人:〈天理论〉,天之地:〈观念论〉。人之天:〈认识论〉,人之人:〈思维论〉,人之地:〈人性论〉。

8地之天:〈知识论〉,地之人:〈价值论〉,地之地:〈行为论〉。如以人性为规律之始,是为人本位,各论关系如次:天之天:〈人性论〉,天之人:〈认识论〉,天之地:〈思维论〉。人之天:〈行为论〉,人之人:〈知识论〉,人之地:〈价值论〉。地之天:〈观念论〉,地之人:〈层次论〉,地之地:〈天理论〉。亦可以价值为规律之首,是为现实本位,各论系如次:天之天:〈价值论〉,人之人:〈行为论〉,人之地:〈知识论〉。人之天:〈天理论〉,地之人:〈观念论〉,地之地:〈层次论〉。地之天:〈思维论〉,天之人:〈人性论〉,天之地:〈认识论〉。全部变化计有九种,不再赘述。本书以整体认知为依据,试作简要的说明。综合前述,以之作表说明如下:┌──────┬─────────────────────────┐│分类│适用的观念及对象│├─┬──┬─┼─────────────────────────┤│││天│统一定义、客观既有规律:整体观、循环性〈天理论〉││天│规律│人│变化法那么、主观变化规律:立场观、互动性〈观念论〉││││地│应用分类、现实组合规律:结构观、组合性〈层次论〉│├─┼──┼─┼─────────────────────────┤│││天│统一定义、客观适应变化:整体观、开展性〈思维论〉││人│变化│人│变化法那么、主观选择变化:立场观、利害性〈人性论〉││││地│应用分类、现实存在变化:结构观、条件性〈认识论〉│├─┼──┼─┼─────────────────────────┤│││天│统一定义、客观规律环境:整体观、社会性〈价值论〉││地│环境│人│变化法那么、主观变化环境:立场观、控制性〈行为论〉││││地│应用分类、现实生存环境:结构观、影响性〈知识论〉│└─┴──┴─┴─────────────────────────┘再举一例,并列表说明前述之各种名称。由于汉字概念之分类特性,读者可以很轻易地联想应用。切勿以为概念理当如此,在所有的文化传统中,唯独汉字有这种潜力。假设以这种规那么「取码」,那么字码本身就具备概念性质。追本溯源,「仓颉」码就是根据这种理论设计出来的,将来用在中文自然语言上,必然事半功倍。例:网球〔在仓颉码中,前缀与字身分别取码,即可供组合认知之用〕。释文:「网」-前缀:纟,细绳。字身:罔,交错难明状。*用丝、线结成、疏而牢之用具。「球」-前缀:玉,美石。字身:求,追求。*磨玉求圆,圆形物。定义:一种用网拍击打之球;或使网球超越网界之运动。分析:网球为「网」与「球」两个系统所组成,首先应确定需要了解的主题,如仅为「网球」本身,因网与球皆为物体,而物体之三才结构为:天:性质。人:功能。地:形体。如果只要了解性质,那么可取性质之三才,以供分析。其余功能、形体亦然。性质相当于「为什么」,功能等于「作什么」,形体那么为「是什么」。再假定我们要

9知道「网球是什么运动?」那么需先将网球与运动分解,再以系统观解释之。根据三才结构,确定接口及基因,兹列表分析如下:┌──┬──────────────┬──────────────┐│系统│以「网」为封闭系统│以「球」为封闭系统│├──┼────┬────┬────┼────┬────┬────┤│结构│性质│作用│形体│性质│作用│形体│├──┼────┼────┼────┼────┼────┼────┤│接口│韧性│阻力│光线明暗│弹性│施力│光线明暗│├──┼────┼────┼────┼────┼────┼────┤│基因│结构力│反作用力│网格│结构力│意识控制│圆形│└──┴────┴────┴────┴────┴────┴────┘以「汉字」概念结构而言,当有两个平行概念相接时,前一概念为范畴定义,用以界定后一概念之功能或性质等。「网」在前,是以网为主,藉以将「球」分类。盖球的分类甚多,如以形音定义者有橄榄球、乒乓球;以使用之器材定义者有网球、篮球、棒球、曲棍球等;以运动的方式定义者有撞球、足球等等。同理,将球的概念放在另一概念之前,那么以球为定义之范围,此概念必与球有关,如球类运动之附件:球网、球棒、球拍;球员的穿著如:球衣、球鞋、球袜;设备如:球店、球桌、球场等;其它有关之术语如:球规、球评、球品等。这些都是「参考系统」,极适合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只须根据定义,将资料建妥,应用时,如同有机化学作用一般,分子键会自动衔接起来。八、附录下表为本书各论内容索引:┌──┬────┬───┬────────┬────────────┐│九论│系统接口│基因│结构│性质│├──┼────┼───┼────────┼────────────┤│天理│动静│能量│规律、变化、现象│人的认知与时间、空间││观念│体用│因果│观察、认知、影响│客观、主观││层次│生机│功能│系统、关系、条件│连续、极限、标准、真实││思维│网络│概念│疑心、理解、判断│消耗、集中、理那么、收敛││人性│语言态度│利害│理性、自我、感性│攻击、矛盾、感同、觉悟││认识│感官│刺激│辨知、意识、记忆│区分、概略、关联、包容││价值│经验│需要│机遇、供应、效率│利己、利他、可塑、永恒││行为│沟通│压力│休憩、感受、行动│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知识│定义│信息│法那么、分类、主题│常识、代表、精确、完整│└──┴────┴───┴────────┴────────────┘第一论天理论问曰:「什么是佛」?答曰:「狗屎是佛」。问曰:「如何修佛」?答曰:「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10系统定义系统名称:天理前系统:层次后系统:观念上系统:未知下系统:认识系统接口:动静系统基因:能量系统结构:规律、变化、现象系统性质:人的认知与时间、空间系统应用:天理七律一、天理的系统关系本系统:天理释文:「天」-会意字,最「大」之上尚有「一」,人所知环境之上限。「理」-前缀:玉。字身:里,长度规律。*玉脉坚实,其纹磨之而不去,经久不变,引申为「必有、永存」之规律。定义:宇宙之规律。前系统:层次-天之地。层次源自观念,讨论天理,应以层次为体。后系统:观念-天之人。天理为观念之体,观念为天理之用。上系统:未知。「天理」为人类认知的极限,其上不可知。下系统:认识-人之天。人之认识,乃了解天理之果。二、天理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动静释文:「动」-字身:重,重力。前缀:力,力量。*重与力产生之变化。「静」-前缀:青,天的本色。字身:争,手爪相斗,引致。*天色青那么清朗平和,无云,无动、无争、无声也。定义:变化最根本的两种相对状态。释文:「宇」-前缀:?,空间。字身:于,于,广阔。*广阔的空间。「宙」-前缀:?,空间。字身:由,系统之初,根据也。*空间之由来,即时间也。定义:中国人对身处之大环境的认知,指时间与空间之全部。

11?易经?称太极为天,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激而万物成。两仪系指阳与阴,阳象征动,阴象征静,动静之间,即为「天」。人对「天」长时期之观察,发现其中规律井然,丝毫不爽。人类因「天」之规律而得以存在,且万事万物无不依循其规律而运行,是称「天理」。「天」是个很通俗的概念,原指离地假设干距离以上的空间,或日月移转、计量时间的单位。同时,「天」字象征至大,是最为尊崇的代表,高高在上,俯临万邦。中国人又称「天」为宇宙,涵盖全部时间、空间,是万物的起源,是诸相的本相。进一步探索,从时、空上来看,「天」大至无极,小于无尽;在认知条件上,又包括了物质、性状、生命、精神等各种现象;观念的理解上,那么是变易、虚空、真实的代表。对系统而言,那么是一开放系统,包括所有人类的系统。由于人对「天」的认知,启蒙于观察事物的动静,由此逐步推展,进而得知天理的奥秘。是以,【动静】是「人的认知」与「天理」间的接口。「动静」乃能量失衡的相对状态,能量平衡时,人无从感知时空之变化、宇宙的存在。假设不知其存在,相对而言,人类亦不存在。于系统观之立场,动与静是两种时空独立的系统,在宇宙立场,动与静只是相对的变化。人居宇宙系统之中,时空是参考系统,相对的变化适为观察认知的对象,对人的认知而言,遂有动、静之分。在历代圣哲、科学家孜孜矻矻地探索下,发现动与静皆遵循几个精简而明确的「原理」。古人观察到「天行健」是一种恒动的状态,后人那么发现「动」态来自地球的重力与物质的作用力。人透过动静的接口,了解了「力」的规律,是为天理之一。动静表现出物质的变化,人据以认知物质、物性;动静又兼具物体、物形,是人所处身之环境中,最常接触的现象。因此,由动静的接口上,人可以认识到天理。同时,天理也以动静的变化,提供人类生存的根底。三、天理的基因系统基因:能量释文:「能」-象形字,兽名,熊的一种,其骨节坚实而有力,故称贤能,有力量,引申可行可为也。「量」-字身:旦,白天。前缀:里,距离。*白天可知距离,引申为观察、计算等心智行为,或统计数值。定义:宇宙中所有变化、动力的根本来源。【能量】〔Energy〕源自西文,是宇宙的原动力,在古圣心目中,「道」为宇宙之本态〔?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万物之宗。」〕,是故「能量」即为「道」。本书系在科学立场探讨智能,故一律采用「能量」一词。能量有两种,一为「动能」,一为「位能」。时间是动能的衡量值,而空间那么是位能的根底,因此,宇宙之基因是为「能量」。能量是一完整的系统,它无形、无色、无质、无量、无数,对其子系统而言,能量永恒地变化不止,而且不管多微小的变化,都与整体息息相关。人类根据测知的现象,假定能量间的变化为相互的作用力,是称「干扰」。这种干扰现象也就是能量之作用,在连续的干扰之下,因而有了宇宙系统。基于能量的干扰及作用力,有了物质结构,形成了生命现象,促使了宇宙的进化。人之机体也是一种物质结构,在能量作用的支配下,又开展出独特的意识认知。四、天理的结构系统结构:规律、变化、现象

12释文:「规」-字身:夫,大丈夫。前缀:见,得视。*得见大丈夫,或大丈夫之见,法度也,一定的方式。「律」-前缀:彳,行为。字身:聿,循也。*行为有所循,法那么也。定义:系统固定不变的、所应依循的法度。释文:「变」-前缀:纟言纟,连续状。字身:?,击也。*连续状态受击,以致有所不同。「化」-字身:人,行为者。前缀:匕,变化。*行为改变,改变成。定义:系统在时间流转中,始态与终态有所不同者。释文:「现」-前缀:玉,美石。字身:见,得视。*可见之玉光,引申为显露也,迹象也。「象」-象形字,体巨的动物,引申为代表事物的表态。定义:系统可供侦测、观察或感知的征兆。从古至今,人类面对浩渺的宇宙,发现四时有序,日夜清楚。万事万物变易不止,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在时空上重复循环,在人的认知上也大同小异。这些循环的现象与条件,经过前人的研究整理,归纳成一些确定的法那么,称做【规律】。规律是明确的、不变的,人可以根据这些规律,预知事物的【变化】,因而得以成功地生存。这些规律是人思维行动的轨道,是了解认知的根底,也是人能相互沟通、建立社会的原动力。如果宇宙中没有规律,或者是人类归纳的规律不够正确,那将是无可比拟的灾难,其状况令人无法想象。既有变化,变化的结果在观察下谓之【现象】,有现象才能感知变化的发生。人类生存在变化的宇宙中,全凭对现象的观察,对规律的了解,致有今天。因此,天理的三才结构为:规律、变化、现象。天理就是规律,故「规律、变化、现象」三者,也是「三才结构」的根本定义。人早就认识到,要成功地生存,一定要掌事物的三才结构。易理之所以能够「预知」,即来自对三才结构的认识,以及对现象征兆的掌握。说穿了,人类文明史,正是一部追求预知能力的记录。规律为原因,变化为结果;变化为原因,现象为结果,其中因果爽然。换一个角度来看,规律为本体,变化为应用;变化为本体,那么现象为应用。既有因果体用,各种变化必有方向,人类透过这个结构,得以了解天理,认识宇宙的大目的。〈天理论〉是本书的首论,为求以少数根本观念,提纲挈领地论及人生。因此,由本节开始,即根据前文假设的动静接口,能量基因,以及规律、变化、现象的结构,再加上最根本的三个常数〔请见下文〕,对当今的各种知识,逐一加以推论。文中如属创见,当详细说明,否那么一语带过。?常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真实,曾经对宇宙现象做了大规模、有系统的观察研究。由于天理的上系统不可知,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多来自既存的现象。其中之一,科学家称之为「常数」,是某些现象经过一再验证后,所得的一种不变的数值。在实际上,它具有绝对的可信度;在理论上,它与宇宙本体有一定的关系。「常数」之存在,是的客观的事实,故必然与宇宙真相有关。人生存在宇宙之中,虽然不可能了解宇宙的全部真实,但根据各种常数的规律,却不难按图索骥,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由于常数先人类而存在,故又可以称为「先天数」。

13光速是最根本的常数,它有个公里/秒的单位,代表此常数与时空的关系。光是能量的一种,属于电磁波的一小局部,而光速就是能量传达的速度。在人类的立场,光速每秒可达三十万公里,对宇宙而言,这种性质系上系统的因果关系。「圆周率」亦为一常数,是能量变化时,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值。能量为一体,不可分割,动静却循环变化不止。人类有了时空认知后,将能量循环变化的轨迹,称之为「圆」。圆随能量由中心向外无尽地展开,其所展开之外围与半径,具有一定的、永恒的连续比率,是称「圆周率」。另一个重要的常数是「蒲朗克常数」,也是能量作用的现象。是德国科学家蒲朗克在微观世界中发现的,它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非线性的结构比值。能量有作用力,当能量作用于能量,相互干扰,其现象之一是循着圆周转变而形成涡流。如涡流于垂直方向持续受到干扰,能量将因角动量的产生,而成为「涡漩体」。角动量的速度与其半径成反比,即半径短速度快,半径长速度慢。能量以光速传播,速度恒定,不可能随着涡漩体的半径而变化。唯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涡漩中能量集中于某一适当位置,以其半径形成圆周的轨道,而且不断与能量变化保持平衡。蒲朗克氏在测量电子轨道时,发现了电子的能量大小与其半径轨道有一固定之比值,物理上称为「蒲朗克常数」。?认识的前题:释文:「涡」-前缀:水,水流。字身:呙,旋转状。*旋转流动下陷之形。「漩」-前缀:水,水流。字身:旋,转动。*水流回转处。定义:一系统受力之作用,产生角动量,绕一中心转动之状态。根据的现象,宇宙中的能量均呈连续的变化状态。所谓连续的变化,是指假设将变化无限微分成无数「级次」,而其中每一级变化都具有连续的线性关系者。对人来说,变化之产生来自「作用力」,连续变化那么为连续之作用力。也就是说,每一个阶段都在作用力之下,形成下一个阶段的作用力。在人的观察中,发现「观察与被观察」者之间有种特性,是以「观察者」为中心,对「被观察者」呈辐射状、连续向外扩散。这种连续辐射现象,普遍存在于宇宙结构之中,由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过程,以及台风、流水、漩涡,甚至再小如原子结构,再大如星球、天体等,都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即为前述的「涡漩」,兹假定涡漩是宇宙中最根本的现象,再加上天理的基因,以及前节三个观测所得的常数,整理为以下三个前题:?能量是宇宙的根本,呈连续变化的状态,具有连续的作用力。?能量的连续变化,在互相作用下,以涡漩状态保持其稳定。?能量的涡漩状态,在能量连续作用下,产生各种可认知的变化。涡漩现象之产生,是在能量连续变化之际,能量与能量间相互干扰所致。能量对涡漩的干扰以「切线」〔即垂直于被干扰向量的方向〕的影响力最大,这种切线方向之力称为「转矩」。转矩令能量向量连续不断地旋转,是为「角动量」,而基于角动量所形成的漩涡,就称之为「涡漩」。涡漩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现象之一,小至物质粒子,大到太空星云,无不绕着其涡漩中心,沿半径向外延伸。兹假定任何系统受到外力作用,产生涡漩之回转现象时,该系统即可名之为「涡漩体」。以光速常数作用的「涡漩体」,因能量大速度快,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否那么涡漩不能形成。一因能量的连续作用,局部能量集中于外缘,形成角动量;其次那么因

14整体受压,向半径值最小之中心聚集。前者相当于离心力,后者那么为向心力,两种力的平衡,是光速涡漩体的特性。涡漩体随生随灭,完全视能量变化而定。然而当一涡漩体累积的整体能量,与环境中干扰之能量接近平衡时,必然会急剧地向其中心陷缩。又因其累积的能量部分聚集于中心,局部在外圈,外圈能量必小于作用力的能量。角动量等于能量与半径之积,故涡漩体半径不断缩小,直到整体能量平衡之极限。此涡漩体半径球面所承受的能量作用力,称为「能量压力」,由上述可知:能量压力与涡漩体半径平方成反比。涡漩体由中心到外围的能量区域,构成了三维「空间」;而能量干扰之向量的连续变化顺序那么形成「时间」。?粒子:假设宇宙为一封闭系统,而在此封闭系统之中,又形成其它的封闭系统。假设宇宙为一大涡漩体,其中所形成之最小涡漩体,必与其能量的性质有关。此大涡漩体之半径与其中最小涡漩体之半径比率,应与两者能量之作用形成稳定之平衡【注一】。而此稳定之涡漩体,即为「原子」。在稳定之初,陷缩变化中的涡漩体,称为「夸克」〔Quark〕。涡漩体持续受到能量压力时,涡漩中心半径极小,能量可以不断聚集,但外围之角动量那么仅能作均衡的分布,在直径上下方,形成上、中、下三种夸克。夸克性质很不稳定,在能量压力下持续变化,或立即消失,或在压力下与其它夸克合并。合并之后,形成稳定之粒子,始为「原子」。原子外围的角动量,在固定的半径轨道上,是称「电子」,中心那么有很多由涡漩体压缩聚集而成的「核子」。能量作用于原子,是为「压力」,受压的中心具有可资衡量的性质,是称「质量」。显然,能量压力与质量成正比。由于宇宙压力循宇宙之半径施压于原子之核心,故通过任意半径上之压力,与原子之质量成正比,而与其半径平方成反比。能量作用于运动中的电子,在垂直电子向量的方向,连续作用形成「电场」。能量同时作用于电场,在其垂直方向,又产生「磁场」。如此不断的循环作用下,电场与磁场连续交换,遂产生「电磁波」。电子在轨道运动方向,受能量压力的作用,当能量压力加大,超过了某一能阶时,轨道之半径随蒲朗克常数之比例缩小,能量那么压缩在轨道中。而压力变小时,半径放大,于垂直于电场方向,释放出所压缩的能量,过程与电磁波之产生相同,唯因电子轨道半径与蒲朗克常数之间的整数关系,故其频率稳定,是称为「光」。原子直接受压于能量,而其电子在涡漩体外围,有扩大轨道半径的趋势。电场系涡漩体整体效应,其值本为零。但因扩大半径的结果,电子离心力增加,有可能脱离其原来轨道。此时涡漩体失去电子,平衡性被破坏,急待补充,特定义为带有「正电」,带正电之粒子称为「正子」,电子那么带「负电」。正负电互相吸引,以维持原子的能量平衡,且中和其电场之电性。由于磁场垂直于电场,故于电子封闭轨道之垂直向,形成一互偶性的磁极。能量再作用于运动中的磁场,其连续作用力导致电子偏离轨道,连续的电子流动于轨道中,即产生「电流」。原子中心承受压力,大量的涡漩体集中在极小的空间中,其半径值趋近于零,且在彼此排挤下,无法稳定。在涡漩体不断地相互作用下,局部能量衰减为能量较低之低频电磁波,得以逸出此原子内部。

15电磁波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当能量较低时,其频率低,波长宽。这种低频电磁波,能使质量振动,是为「热能」。当低频电磁波继续扩散,并作用于其它涡漩体时,能量持续降低,成为「宇宙背景辐射」。【注一】以目前所知,宇宙半径约为10的27次方米,而核子之半径为10的负15次方米,两者之比为10的42次方。而重力与电荷排斥力之比值,亦恰为10的42次方。此值即为宇宙半径与压力作用之极限。?能量压力:涡漩体因角动量成为类圆形,在宇宙中,圆之外侧所承受的能量压力均等。当两个涡漩体相近时,其相对方向所受之力,必较相背方向为小。涡漩体质量中心在作用力下,其最稳定状态,是各向量力均等。是以两涡漩体相对移动,彼此间的半径持续缩小,其受力与半径面〔即半径平方〕成反比。这种现象,古典力学称「万有引力」,「相对论」那么称「重力」。正确地说,应是宇宙中之「能量压力」〔后文中,「万有引力」一概改用「能量压力」〕。能量压力与原子维持平衡之作用力,即为物理学上所称之「强作用力」;假设能量压力缺乏,或因某种能量作用,破坏了稳定之平衡,涡漩体瞬间释出所压缩的能量,那么称为「弱作用力」。当弱作用力发生时,由于核子中心之半径值极小,在能量转换之际,所放射出的电磁波,其频率极高、波长极短,是高能量辐射线。由于能量压力,涡漩体间直径缩小,在宇宙宏观立场,无非是能量变化。但是在人类立场,却衍为「空间」、「位移」,及「时间」、「运动」等观念。又由于能量的连续作用,任何系统之涡漩运动,对该系统而言,是称「惯性」。这种能量压力与涡漩体互动的开展模式,是宇宙系统的共通结构,在后文中称之为「压力结构」。由微世界的根本粒子、原子、分子,到物质、物体、物类,人间世的个人、社会、国家,以至宏观世界的行星、恒星、星系、星团等,甚至于人性、意识、观念、学习、认知等,无一不是基于外在压力下,形成中心的凝聚力,以及连续作用导致的离心力,两者互依共存,分别对能量变化发生作用,进而产生另一层次的变化。〔细节请见〈观念论〉之六-观念的应用〕。本书即以此模式为根底,系统观为立场,对宇宙人生之各种现象,一一讨论。五、天理的性质天理仅具备客观性质,为一开放系统,是人类理解的极限。当前述粒子因位移而相互接近时,因力与能量中心的半径面成反比,距离越近,承受力越大,因而位移速度越快,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与质量结合成「力」,力是天理重要的客观性质之一。人即藉助对「力」的观察,而认知天理。电子是涡漩体外围的离心力,因能量压力的连续作用,它仅具备一些固定的状态:其一是与中心互补的电性,两者不可别离;其二为具有光速,是一种动能;其三是在角动量转矩上的连续作用力,使之有无限扩张其半径的倾向。这种倾向,使电子很容易在轨道类似的原子间与其它电子相交换,形成电子流。当电子互相交换时,不同的原子紧密结合,形成「分子」。实际上,人的感官只能感知分子的电场作用,而产生了「物质」的观念,是以宇宙中事物,莫非一「观念」而已。物质是人类感官对能量感知的现象体,人要经过刺激、辨识、认知的经验后,才能形成一种具有「质性」的观念。而「质性」在「力」的作用下,各种纷陈的现象,无非是一些能量的变化而已。如果不从这种根本的认知下手,受限于「物质」、「实体」的表相,就不可能理解天理真正的性质。再不然,自以为见「空」而停顿在虚无中,不求彻底了悟真相,也难识天理之明。

16为此,在讨论天理客观性质的同时,不得不站在人的主观立场,兼论人的认知,并用以解释各种现象。?人的认知:在人类主观立场,人依赖感官接受刺激,对刺激加以比拟,以测知变化。刺激之比拟只可能有两种状况:一是相等;一是不相等。相等表示没有变化,不相等才导致感官产生作用。对任何生命体,变化是生存所系,也是能量作用的本性。能量变化有「相对性」,如阴、阳,有、无,动、静,正、负等等。不管何种现象或观念,生命体在宇宙无限的变化中,最有效率的策略,是先辨知其相对的性质,必要时再进一步辨知其间的灰色区域。以动、静为例,需先知主观立场之动静,才能参考其它系统。即令是动,其动的方向、距离、速度、质量等,又需做进一步的观察。所观察者,无非又是相对性质,如方向有前后、上下、左右、内外等;距离有远近、大小、长短、上下等;速度有快慢、缓急、迟速;质量那么有轻重。而其间的灰色区带,又可不断细分下去。?时间、空间:从古到今,人类对「时间」一直没有明确的观念,只不过因循太阳的升落及季节的变化,而假定了时序的计算规律而已。英国有一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写了一本?时间简史?,证明了现代科学就是玄学。他没有解释什么是时间,只是增加了一个更难理解的「负时间」。他认为时间开始于宇宙「大爆炸」,而爆炸之前,却又已有时间存在,强名之为负时间。爱因斯坦在「特殊相对论」中说,时间相当于两个相对的锥形,锥形上端代表过去,下端是未来,而现在正处于两锥形的交点上。这个交点称做「事件」,事件发生的「现在」,加上观察者之主观立场,遂形成四维时空坐标值。这个事件交点是个虚拟的观念,就算小到无限小,仍无法测出「现在」的量。可以说「现在」几近于零,以通俗的概念来说,就是「现在不存在」。过去呢?除了存在于人的记忆中,以及宇宙运作的轨迹之外,事实上已不复存在。而未来还没有来,既然没有来,也是不存在的。释迦牟尼佛早就说得很清楚,一切色相皆空,人生只是「梦幻泡影」。而什么又是「空」呢?梦幻泡影算不算「空」呢?我们的意识清楚存在,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对于这些说法,我们能理解到什么?电磁波是能量的形式之一,其速度是一个常数。能量既然是常数,表示与时空无关。也就是说,不管时间多少,空间大小,速度不会改变。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利用这种性质,曾预测在极高速运动的系统中,时间会变慢。再根据「劳伦斯转换式」,运动速度如果等于光速,那么在此运动体上的时间即等于零。换句话说,对光而言,时间恒等于零,等于零,表示没有时间。时间不存在,空间也不可能存在。在系统立场而言,「光线」是一种「现象」,只是一种描述的概念,属于抽象的认知,不具有时空因素,但当人在测量「光速」时,所测量的是一种「过程」,必须用时、空描述之。人之所以认为有时间、空间,是因感官接受能量变化过程而产生,人对其感官所提供的讯息,以变化之序列为时间,变化之所及为空间。时、空既是能量所衍生,在能量的持续作用下,又有了物质观念。可知能量、时空、物质是三个连续因果的系统。再就人类而言,人兼具两种系统,一是物质结

17构体,一是精神结构体〔详见〈人性论〉〕。物质衍生自时空,故受时空限制;精神那么仅可透过这两种「结构体」之接口关系,而得知时、空。但精神那么来自宇宙能量变化之「现象」,故与时、空无关。正确的时空观念,是在同一开放系统内,一观察者对此系统动静的相对认知。系统不同,没有共通的基因及结构,其时空性质必然迥异。而人类以宇宙为开放系统,举凡物质、生物、星球等,皆属此开放系统之内。在不同的开放系统间,尚有相对的时空,故不能以某一时空对宇宙管窥蠡测,其理甚明。总之,天理的性质,是基于人生存在宇宙中,反观时空、动静变化所得的认知。从个人微观立场,面对这繁复的一切,假设不深思理解,偶然再加偶然,当然看不到天理。只有从宏观下手,宇宙中一切井然有序,其时空、事件,尽在理中。人假设尽知天理,当与天合而为一;知局部之天理,可竟其功矣;不知天理,那么无理可喻也。六、天理的应用天理的系统基因是能量,系统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借着前面的陈述,本节先说明这些共同的规律,以为后文统一之诠释,是为「天理七律」。「天理七律」包括:能量先天变化基于排列组合的【组合律】;因排列组合的形式与性质,能量后天变化产生的【作用律】;物体在作用下产生运动,是【运动律】;变化连续进行,各有其极限,是为【极限律】;极限产生于空间上,为【体用律】;极限产生于时间上,那么称【因果律】;而全面、宏观的宇宙进化,可以【进化律】代表。?组合律:释文:「组」-前缀:纟,细丝。字身:且,又也。*细丝交互状,编织也。「合」-前缀:人一,天地人三合为一。字身:口,出入之处。*系统交集状态。定义:将多个系统组织合并,使成为一个。天理是基于人类追究客观大环境,整理而得的观念。天本为一,是同;人在天的系统之下,而人有千千万万,变化无穷,是异。以同视异,是应有的本相;假设以异观同,其所异之殊相,即「排列组合」的现象。排列组合的现象有三:数、过程、结构。?【数】有三,一是组合的「数值」,其值可达无限。数值唯一的用途,是代表事物的「量」。一是排列的「数序」,是指先后的顺序,可供人依序查询,提高处理事务及认知的效率。还有一种叫「数系」,供数字计算时进位者。一般人只知道十进制数系,其实,数系的组合也可达无限。现今计算机所采用的二进位数系,中国人早就用在?易经?的卦象上了。以数而言,从宇宙本相来看,各种排列组合是一,先于万物而存在,没有任何分别。如果站在人的立场,人生有限,有限那么有分别,意识根据个体之目的、需求,便有了真假、是非、大小、先后的时间、空间等相对观念。?【过程】是指宇宙由能量而物质,由物质而生命,由生命而有人类,排列组合越来越复杂。再由本能进而学习,学习进而经验,经验而至思维,组合已由结构质变成为机能。待至人有了思维,又更进一步突破时空,人与人的沟通,事与事的推理,使小我不断推向大我。人类文明的开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客观天理的认知过程。天人之别,实即

18同异之分,有全同的客观真理,也有全异的排列组合。人假设能见同,那么知宇宙规律之必然,必然即不可违,顺之那么天人合一。如仅见其异,必以自我为度,有合天理之机,亦有违天理之时,有得有失,排列组合不断,至见同而后已。?【结构】指排列组合的方式,其种类繁多,但却同出一辙,无不以涡漩体的模式从中心向外围,连续结合而成。诸如原子、分子、物质、物体等具体的以及家庭、团体、社会、国家抽象的结构等。兹以人之自我为例,说明结构的组合性质。「我」是刺激发生的一剎间,时空交集的「事件」,「现在」是感觉,连续着「过去」的认知。因此,「我」是刺激的对象,也是感知的本体。假设人的自我为封闭系统,人的时空为开放系统:前系统:刺激↓上系统:过去的认知--本系统:自我--下系统:未来的选择↓后系统:感受如果主观个体仅限于「自我」这个封闭系统,过去的已经消失,未来面临未知,没有刺激,就没有感受,「自我」如同虚拟的泡影。显然,这种人生是不确定的,自我的存在丝毫没有意义。再假设把「自我」扩及开放系统,那么「过去」必然也属于「自我」。问题在于,「过去」指的是什么呢?个人所经历的事件?怎样又算是亲身经历呢?常识、知识、能力是不是自我的一局部?如果是,文化、传统、思想又如何呢?有人心灵开放,求同而舍异,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生命源远流长,不仅上溯人类先祖,甚至直达宇宙真如。当然,绝大局部的人自陷于小小的封闭系统,「自我」离不了感官,但见诸异而不知一同了。人生存于群体间,所知所见皆为参考系统,由无知无识的土石,进至不知不识的生命机体,再及于略知略识、后知后识、先知先识的人类,一层一层组合向上。其层次的上下决定于组合的序位,如同金字塔一般,层次低者数量多而能量小,层次高者数量少而能量大。综合前文所言,在人类的立场,组合遵循三个原那么:一是完整性,由最小的极限,直到最大的极限;其二为序列性,依组合的必然要素,由根本到上层,逐一展开;三为平衡性,即在展开时,分配比值有各种排列组合,但能量总值不变。一般学者将排列组合视作「机率」,是指在时间序数下,全部组合的可能性虽然固定不变,但出现频率却无法预知。这是事实,但不表示一定如此,在无数规律中,只知一二的人,对不了解的事,常认为只是偶然,这也正是天理之作用。?作用律:释文:「作」-前缀:人,行为。字身:乍,突然。*人即起,有所为也。「用」-古字为「片刀」,薄片之刀。*可施行,能支配,有效应者。定义:一系统状态之变化,或令一系统之状态发生变化。宇宙的基因是能量,能量之特性为其作用力。在「组合律」下,能量的作用及

19反作用之间的变化,构成人类所能认知的宇宙万象。能量有向性,可作用于其它能量,产生「干扰」,干扰的效应决定于能量间的相对角度。当两能量之向量相对时,其作用力及反作用力最大;随着角度的变化,作用力随着向量的分力而增减。涡漩体的角动量随转矩而变化,当转矩等于零时,角动量保持不变,以其半径形成圆的轨迹。圆有长、宽、高三维结构,能量压力对此结构作「功」,其稳定的状态谓之「体」。宇宙中任何「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不管是具体或抽象,都有一个中心,以及抵抗外来压力的表层,两者假设平衡,即呈稳定状态。能量对稳定态之体作功,除了各种外在的变化外,尚包括受力本体内部变化。以生命体而言,能量的变化即为刺激,刺激经过感官辨识、认知,到产生反响、动作,都是一连串复杂的能量作用。人类更能将这些作用运用到极致,人性在压力下产生意识,意识不仅有动机、目的,且能根据时、空条件,选择最有利的情况,以追求最高效率。由此可知,作用本身也是一种排列组合,在能量压力下,由简单的直接作用,到复杂的有机作用,以至延迟性的累积作用,效率越来越高。这种作用,就是前文所述的「宇宙压力」,在此称为作用律。?运动律:释文:「运」-前缀:?,行动。字身:军,众多。*众多之行动,转载也。「动」-字身:重,重力。前缀:力,力量。*重与力产生的变化。定义:系统时空之连续变化状态。人最容易辨识的为「静」与「动」,两者是相对的,是在某一时空中,比拟某参考系统后的认知状态。能量是动态,具有动能,又知物质是能量连续作用的结果。故物质以及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同样具有能量,物理学上称之为「位能」。位能在系统能量连续作用的「惯性」下,或因另一系统的作用「力」,于单位时间内,其位置的改变即为「运动」。所谓位置的改变,是以时间为导数,在系统的空间接口留下之轨迹。基于宇宙中能量压力普遍存在的事实,在一涡漩系统中,受能量压力向中心运动,因半径与能量之反比作用,速度逐渐增加,为「加速度运动」。运动不仅是能量的变化,也代表在涡漩系统中的「位能状况」。十七世纪,卡卜勒研究行星运动,阐述了星体运动的空间轨迹,不外是圆、椭圆、拋物线及双曲线。由于行星运动,正是宇宙涡漩系统中、能量压力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而任何运动都必然发生在某一涡漩系统中,故卡卜勒之行星运动公式,不仅适用于各种运动,且正是运动之根本规律。在卡卜勒的运动公式中,有物质的质量,作用力的能量、角度,能量空间中心半径及其角动量等参数。依据这些变量的互动关系,可以推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当作用之能量为一常数时,此接口轨迹为圆;如大于角动量,那么产生离心率,离心率之值小于距离半径,那么形成椭圆;再假设离心率等于半径,即为拋物线;当离心率大于半径,那么形成永不相交的双曲线。宇宙中所有的运动,莫不遵循此一规律,随同能量之变化而改变。唯因人类的立场狭隘,对所观察的各种系统而言,无论时间、空间,都只能截取微小的片段,而假设之为直线。

20实际上,在宇宙能量时空中,并无「直线」存在之事实,故爱因斯坦称之为「曲率时空」。空间是能量的场,因干扰或涡漩作用,能量无尽地循环延伸。以地球绕日旋转为例,地球上任何一条直线,都只是绕日椭圆轨道上的一段切线而已。?极限律:释文:「极」-前缀:木,木材。字身:亟,大。*屋脊的栋,象征最大值。「限」-前缀:阜,土丘。字身:艮,止。*以土山为止,范围也。定义:任一封闭系统中最大的范围。就开放系统之立场而言,能量排列组合的变化,可臻至无限,这正是开放系统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人的立场,要理解任何观念,必须先设之为封闭系统,并确定最有效之讨论范围。利用这种方法,就符合「极限律」。举凡绝对性系统,可定义为一「常数」;而相对性系统,其极限即为系统相对之两种现象;假设属结构性系统,那么其极限不能超出三个结构条件;至于动态系统,其中的运动环境与运动能量均各有其极限,应分别理解。「极限律」原就存在于宇宙真实中,光速是一常数,属于绝对性系统,故光速即为能量动态的极限;时间是相对性系统,以其起止为极限;空间属结构性系统,有长宽高三维,三维是空间的极限;运动是一动态系统,运动体的质量与作用力的能量之间有极限,其轨道遵守运动律的极限,其速度那么不能超过光速的极限。极限律似乎不容置疑,但人在习惯认知下,却经常无视极限以致观念不清。需知人是借着各种观念理解对象的,假设无明确的定义,概念便失去立场。在人的立场,以有限看无限,且只能透过感官、经验、概念各种接口,以主观个体认知客观事物。感官传达之刺激,主观感受各别,经验更是复杂。如果不针对特定对象,划出有效的范畴,仅一个「一」字,都可以无尽微分,遑论其它?兹以一简单事件为例,「钻木取火」是一种行为经验,人人都自以为知,其实个中包含了很多讯息,有进化、社会、行为、心理、生理、物理、辨识、控制等等非常深奥的学问。人之所以自以为知,系因习惯了概念的模糊性,并非真正知道自己确实知道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二十世纪是个混沌的时代,有人日进亿兆,有人饿毙街头;人开始遨游太空,对地球生态却漠不关心;人已能复制基因,却连自我是谁都不了解。正当人目迷五色,贪婪地浪费自然资源,一味追求虚无的经济成长之际,却不知大限已到,无止尽的加速之下,拋物线的尾端将是不归之路。难道,这不是人类进化的极限吗?人为什么能不关心呢?假设以极限律来看,有人只是相对系统,所关心者,只是个人的生死。也有人是结构系统,除了生命、生存、生活三者在其认知的极限之内,与其它的系统一概绝缘。?体用律:释文:「体」-前缀:骨,身体的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行礼者,系统结构之本,引申人认知之对象。「用」-古文为「片刀」。*可施行,能支配,有效应者。定义:任一系统之根本,可认知者称为体,体之效应为用。体用关系是宋、明理学家所提倡的治学方法,在经验中也可体会到。任何事物

21的本【体】,都有一定的性质及机能,每一种不同的性质及机能,适用于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并产生特定的效【用】。「体用律」是以空间为轴心,假设本系统之空间能量,能使另一系统产生变化,那么本系统之空间能量为「体」,另一系统之变化为「用」。例如说,「钢笔」是体,「写字、绘图」那么是用。钢笔是一种物质体,占有能量空间,写字、绘图那么是一种行为,此行为是体之「用」。体分「有、无」及「形、质」两类,排列组合的结果,举凡有形有质、有形无质、无形有质、无形无质四者,皆可称体。释文:「有」-字身:手,人的上肢。前缀:月,月亮。*象手指月之状,以指指月,象征月之存在。「无」-假借字。古字作「橆」;?周易?作?,没有,亡也,不也。「形」-前缀:幵,象并平之形。字身:?,象毛发之形。*物体外表可见处,有边缘效应者。「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贝可论斤,象征实在实有。?有形有质:能量在作用下,因「角动量」的约束,形成位能后,受到能量作用,是称为「质」。当能量作用于质时,其反射之光,激射在视网膜上,视觉遂产生边缘效应,是称为「形」。举凡有质有形之系统,皆称「物质」。物质为体,其用之对象亦为物质。?有形无质:光或电磁波,是宇宙能量的形式之一,能直接对人之视觉产生效应。但光并无质量,且亦无形,但却能藉物质电子之反射,使受体产生形体之感。云、水蒸气、虹霓等,皆为有形无质之体。凡有形无质之体,多为辨识之用。?无形有质:但凡有质却透明而不反光之系统皆是,如空气、水分子等,为生存之用。?无形无质:宇宙之能量、自然之道、观念中之「神」,以及贯穿生命之「精、气」等皆属之,此类概属精神认知,供宇宙真相探究之用。任一封闭系统,都有固定之体用关系,对空间而言称之为「实有」,对时间那么称之为「存在」,反之为「空无」以及「死亡」。人就是由过去到现在,连续感受能量刺激的生命机体。严格说来,人具有两种封闭系统:一为占有空间、有形有质的身体,其形质机能之持续与否,决定了身体的有无;另一系统是时间事件,属于无形无质,其机能是联贯延续。如将人视作一封闭系统,此两者缺一不可,身体的形质是体,认知能力的延续是用。这种体用关系,就是人类独具的特色。但从宇宙真实而论,这两个系统相对独立。人之身体为封闭系统,其用不过是吃喝玩乐、延续子孙,世人也多半乐此不疲。人之认知又为另一系统,其体是千古以来所有人类的共同认知,其用那么是继续观察思维,以求得到完整的认知。重视认知系统的人虽属少数,但只要能延续不断,其体用永远存在。?因果律:

22释文:「因」-前缀:囗,四周,围也。字身:大,空间广。*空间广阔,在于围也,缘故也。「果」-字身:田,耕种之地。前缀:木,象树木之形。*植物所生之果,结实,成熟后即断落,引申为系统处理的终态。定义:由于能量变化作用,前一组合为因,后一组合为果。「因果律」系以时间为主轴,乃能量变化与组合作用的交互现象,在物理上又称之为「机械律」。哲学上的宇宙观原有两派:一为「目的论」(FinalCause),后演变为神学;另一派保持疑心精神,要求了解为什么。这种主张必然性因果律者,称之为「机械论」(Mechanism)。后因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机械论遂成为古典物理的信条。「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Principal)及「互补原理」(ComplementarityPrincipal)那么是本世纪二○年代,由哥本哈根学派的海森柏格及波耳等,所提出的宣言,量子力学于焉诞生,奠定了现代物理的基石。测不准原理指出在实验物理的领域中,存在着不可踰越的观察极限。人类孜孜不断地追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希望得到一种肯定的规律。但是在超微世界中,一切现象都建立在能量的变化上,而能量变化似乎祗是一些不确定的机率。在本世纪之初,科学家咸信,电子是一种具有质量的粒子,以现代的设备与技术,理应可以精准地计算出某一原子上,其电子所带的能量及所在位置。然而在实验时,不管用什么方法,却发生如果知道电子能量,就测不出其位置;反之,知道位置就测不出能量的奇特现象。科学界对此现象大惑不解,在宏观世界中,各种实验都已证明,电子的行为符合理论。一旦想测得微观世界精确的数值,其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科学家认识到,观测仪器需要「光」的反射,电子所具的能量与光子相近。当观测时,如果在固定位置上,电子接受到光子额外的能量后,能量就改变了;如果电子能量,受到光的作用,其位置又改变了。再由对光的研究,又发现了「性质」本身的不确定性。光清楚是电磁波,却又具有粒子的性质,故有「光子」之名。以光的干扰波形为例,如果用光子一粒一粒地发射,也可以得到与干扰波一模一样的图形。这种现象完全可以用或然率的方式解释,而且得到非常完美的实验结果。当今大局部学者因此认为,机械论已过时,目前再无任何宇宙观可以置信。究其因,是二十世纪在「实证主义」的风潮后,哲学因为无法实验,逐渐式微,没有巨匠宗师做前导,怎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当量子力学雷霆万钧地降临,以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都难撄其锋。既然连精密的物理科学都得在「测不准原理」之前低头,还有谁敢谈「有果必有因」?既无因果,宇宙哪来目的?流风所及,科学界放弃了「机械论」,宗教界的「目的观」也受到了挑战,哲学界更是噤口不言。学术界丧失了坚实的理论根底后,概念成为认识上的障碍,物理学界转而诉诸数学,宗教仅存形式,哲学那么遁入虚无。前面讨论过极限律及作用律,由于过去各种学术分流,缺乏整体的系统观,既无系统,就没有「认知极限」。一旦误用了极限之外的概念,因果律便漫无标准,从而以偏概全,疑心宇宙真相的可信度,使二十世纪成了思想真空的时代。量子力学是正确的,但仅限于物质起源的系统。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因果。能量有能量的因果、物质有物质的因果、生命有生命的因果、社会有社会的因果。海森伯格提出的测不准原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人类对能量的上系统一无所知,已

23达认知的极限故。再说电子只是一种能量变化的状态,当然不适用于古典物理的因果律。不知究里、轻信盲从的人,就以为因果律真被推翻了。人不接受因果律,并不表示因果就不存在,只是人却失去了正确认知的时机。果真宇宙中没有因果,事事都将无所依循,世界一片混沌,人生将是一场灾难。其「后果」明显至极,人不重因果,思维必天马行空,今人之愚昧,良有以也。?进化律:释文:「进」-前缀:?,乍行乍止,空间变化。字身:隹,短尾鸟。*鸟飞动,上升也,向前也,入内也。「化」-字身:人,行为者。前缀:匕,变。*行为变,或改变成。定义:任一系统,在其基因的排列组合下,以时间为接口,其结构由简而繁,由浅而深之变化,称为进化。进化系指一以时间为接口的封闭系统,其基因为功能组合变化,三才结构为:演变、适应、传衍,其性质那么趋向能量应用效率的提高。任一封闭系统之进化,未必与其它系统有关,假设视宇宙为一封闭系统,由于其上系统之不可知,人类理解的极限止此,亦无讨论之可能。但对宇宙中各系统,却可基于能量变化的守恒现象,假设宇宙整体之进化呈稳定之循环状态。进化是以物种为对象,咸指目前人类的物种〔生命未必全系碳结构体系,唯因与本书无关,故略而不提〕,在其种族繁衍之各代中,由量变而质变者。对任一个体而言,其能量变化有出生、成长、衰亡三个阶段,衰亡即为终止。但是,个体为整体组合之一分子,受到能量变化的影响,个体的应变效应逐渐积累,且藉生殖传交给下一代,形成进化。在天理的立场,进化只是一种必然的排列组合,一种不变的规律。但在人的立场,生存在时间移转的剎那间,所经历的只是眼前的流程。就如有位能力高强的工程师,设计了一张建筑的施工蓝图,且假定他能全面掌控所有细节。对此工程师来说,蓝图是不变的,工程进度早已确定了,不会有任何偏差。可是对于施工的工人而言,他们所知道的,只是过去已经完成了多少,今天要做多少而已。人类正是宇宙工程的劳力者,但假设透彻了解天理,人也有可能升格为设计师。只是,人忝属宇宙进化的一员,千万别想变更设计,更不要偷工减料。须知,永恒不变的设计是一,而人心个个有别,天理至上,知一始知天律也。根据因果律,宇宙中一切变化都是必然的。再根据组合律,各种组合都是由简而繁,逐步进化而来。既然宇宙的蓝图已定,一步一步的流程又有什么意义?人类涉足其间,究竟纯属偶然,抑或无法防止?生生死死所为何来?根据前述天理律,完全站在人类的立场,可推断如次:?进化的目的:使能量组合的效率,趋向极致。根据组合律,能量不断排列组合,由简而繁,由少而多。再根据作用律,能量的效率越来越高,故而能量组合之效率,与其组合之简繁成正比。也就是说,能量变化朝向高效率的组合。人类意识之组合繁杂度最高,显然,进化将迈向较人类意识更有效率之体系开展。如果人类不能突破自我,不能配合进化的步骤,显然就不是宇宙进化之终极,也无可防止的将在下一个进程中遭淘汰。

24?进化的策略:由中心而外围,由个体而群体,由过去而未来,以贯穿宇宙。根据定义,进化必然有阶段的成果。各阶段之间,又有变化的差异,异中存同,组合作用由下而上。其最终境界,必将通达宇宙的本体。根据体用、因果律,每一系统都有其必然的性质及机能。最原始的因果,其间并没有明确的分野,只不过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而已。在进化中,因果间的灰色区域,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增加,其变化逐渐微分,组合机率无限展开。原那么上,进化律正是前述天理六律的综合效应。由于组合决定于其三才结构的机能,而每一个体都是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根底。设假设个体符合进化目的,其结构就不能变化,矛盾的是,假设此结构不再变化,那么此个体又不符合进化之标的。天理的进化策略,便是在这两种状况下,交互开展进行。即令某一系统,在某一般时间内,累积了足够的能量,力求保持性质机能的恒定。而在下一阶段,另一全新的系统,承袭了局部能量后,再重头累积,以便取代前一系统。这种策略,关系物质的存没、生命的生死。为了稳定,生命体累积能量,用以控制环境,防止变化发生。在另一方面,为了应付变局,已稳定者必须死亡,而后才有新生力量。如此一代一代地,在宇宙舞台上,演出进化的戏码。到了进化的近期,人类出现了,每一个婴儿自出生后,即面临漫长的学习阶段,正是前述策略应用的极致。人不仅要学习当前的,而且还要透过概念介面,承袭另一时空中,前人留传的经验。然而,一到成人,开始应用其累积的能量时,千篇一律,人人力求保持既得的一切,到死难变。人站在个体立场,必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甚至有「人不自私,天诛地灭」的说法。这个「人」字,是指不知天理、未明进化历程、重视自我利益所在、且将被淘汰的「个人」。在天理的立场,每一个个案的发生,都是「组合数」的一局部。直到人人通天理、知天数、无私无己,其数归一。前面说过,天理为一,当人人归一时,「天人合一」才是进化的目的。〈进化律〉是天理,但达尔文之?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却说错了。物不曾「竞」过,天也没有「择」过,进化只是某一系统的能量排列组合。在时间流程上,机缘和合之际,该发生的,就发生了。?进化的速度:由慢而快,与其结构之复杂性成正比。根据作用律,能量作用因组合复杂度而增加,是故进化速度由慢而快。速度是相对的,必须以实际的数据相比拟,仅以人类社会开展而言,可得下表:┌──────┬─────┬───────┬────┬──────┐│时间前后│环境及能力│信息概念的应用│工具│人均效率│├──────┼─────┼───────┼────┼──────┤│五百万年前后│自然环境│应用声音概念│肢体│0.1│├──────┼─────┼───────┼────┼──────┤│五十万年前后│体力、狩猎│应用简单语言│旧石器│1│├──────┼─────┼───────┼────┼──────┤│五万年前后│畜牧、农垦│语言、图形符号│石器陶器│10│├──────┼─────┼───────┼────┼──────┤│五千年前后│社会、权力│文字概念记事│金属│100│

25├──────┼─────┼───────┼────┼──────┤│五百年前后│知识、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动力机器│10,000│├──────┼─────┼───────┼────┼──────┤│五十年前后│智能、智能│概念应用于智能│信息│1,000,000│├──────┼─────┼───────┼────┼──────┤│?年前后│????│????│??│???,???,???│└──────┴─────┴───────┴────┴──────┘由上表可推知,本系列的演进速度越来越快,后一时期仅需前一时期的十分之一。假定此一统计大致正确,显然下一个时期即将来临。上表中【人均效率】,仅为一参考性的数据。系根据人类社会开展状况,以生产条件概估而得,仅用以表现前后之差距,并无实用价值。在物种的进化之外,以人所认知的平行系统而言,不断的生死循环,是各个物种之间均衡的变化。也就是说,一个系统进化的终结,就是另一系统进化的开端,如此循环不已。但是,宇宙本身并无进化的可能。因为对人而言,宇宙是一开放系统,在系统的定义上,下系统是不可能得知上系统之起始终止的。基于能量变化,宇宙中不可能有全同的系统。因此,即令在同一生命个体中,数以百亿计的遗传基因-核糖核酸,亦必有微量的差异。可以断言的是,生物逐代遗传只是大同而小异,所谓的突变,只是在排列组合下,小异变成大异而已。进一步推论,在天理的规律下,各种变化皆有因果。在微观立场,但见诸异,唯有站在宏观立场,始知进化乃一既定之流程。第二论观念论某征能工巧匠,一人施施然而至,某问:「未见君之器。」曰:「观而知之,决而行之;观而不知,纵有器能决乎?」──────────────────────────系统定义系统名称:观念前系统:天理后系统:层次上系统:行为下系统:人性系统接口:体用系统基因:因果系统结构:观察、认知、影响系统性质:主观、客观系统应用:观念正误一、观念的系统关系

26本系统:观念-天之人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周遭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见,必细微无遗也。「念」-字身:今,当前。前缀:心,人之内感器官。*此时此刻心上所思,想也。定义:人类观察事物所得到的意念。前系统:天理-天之天。观念系人对天理的主观认知。后系统:层次-天之地。观念之系统化,即为层次。上系统:行为-地之人。观念之成因,源于人类行为。下系统:人性-人之人。人性受观念影响,产生人格。二、观念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体用。释文:「体」-前缀:骨,动物体内的硬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行礼之骨架,行礼者,系统结构之本。「用」-古文为「片刀」,薄片之刀。*可施行,能支配,效应。定义:任一系统之根本,能供认知者称为体,能支配、有效应者为用。「体」指本体,即所知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用」指功用、效用、应用,任何观念皆有用,即令是无用的观念,也只能说在某一段时空内,尚不知其功用而已。人是社会动物,经过长时期的学习成长,对生活环境中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以及事物本体所能产生的功用效应,有了充分的认知,是称观念。【体用】可谓人与观念之间的接口,意指人可以根据观念之体用,以了解宇宙之运作。对任一社会而言,其自然生态、地缘环境与历史文化都有着共同的模式,但因每一个体所存在的时空差异,随着体用接口之别,每一个体又都与另一个体有异。像这样由个体而群体,一层一层由小而大,不断地随着体用关系向外扩增,人类的观念于兹成形。这种开展的模式,宛如能量的幅射,由单一中心,散播及于整体。三、观念的基因系统基因:因果。释文:「因」-前缀:囗,四周,围也。字身:大,空间广。*空间广阔,在于围也,缘故也。「果」-字身:田,耕种之地。前缀:木,象树木之形。*植物中结的果,结实,成熟后即断落,系统处理的终态。定义:变化有始有终,起始之状况为因,终止为果。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外乎透过对事物本体的观察,以了解其因果关系。

27在系统观念上,如任选一封闭系统,其上、下系统之接口关系必为因果,而左、右系统那么称体用。体、用、因、果四者,实为系统观的根本接口关系。但对观念而言,人藉「体用」以了解宇宙现象,而宇宙现象形成之【基因】,却是「因果」。任何一个完整的观念,必须具备体、用、因、果四者,欲了解一观念,也先要了解四者之关系。四者缺其一,就是认知不清,观念不全。这本是认知的原始观念,但后人因循成习,兼以知识暴增,遂不复深究矣。今人之所知,广杂无度,学校教育又仅为培养工匠,鼓之励之,以竞逐蝇利之末。知识分子那么拥技自重,大肆滥用技术,有我无人,是因果不知,观念不明也。四、观念的三才结构系统结构:观察、认知、影响。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周遭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见,必细微无遗也。「察」-前缀:?,室也。字身:祭,祭祀。*在室中祭祀,祭祀时必明察,象征细看且分辨之。定义:细观而明察之。释文:「认」-前缀:言,说话。字身:忍,刀刃在心上,容,耐。*忍言,多想而后分辨明白,承受。「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语言之信道。*出口如箭矢之快速,引申觉察、认识、理解也。定义:因思维而理解通透也。释文:「影」-字身:景,日下之光景。前缀:?,象纹路之形。*日光之阴蔽处,光照投射的形象。「响」-字身:乡,地方,方向。前缀:音,原字从言一,发声也,可辨知的动静。*发声之处,声音的动静。定义:物有光影,动有声响,任何事件必然之后果。观念源自于观察,成之于意念,是一动态过程的结果。观念之三才结构为:观察、认知、影响,其中认知及影响,即为心中之意念。【观察】于前,以感官细观之、明察之,系源自生物求生之本能。观察只是一种本能动作或意识行为,如果观察后没有认知,那么观念不能成立。【认知】于中,将观察所得,忍之于心,以求与经验常识比拟、结合。假设观察之讯息与经验或常识有所交集,是即为知。然而,认知与否纯属主观,假设认知后没有任何影响,亦不能被认为是观念。【影响】是观念的实证,假设某人观察认知后而未受影响,即称主观。一般说来,主观只是站在自我立场上、未经印证的看法,是不完整的观念。观察全凭感官,认知需要经验及概念思维,概念来自前人的影响。在天地人三才结构上,如果灵活应用,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观念」认知。但不管如何安排,此三者是观念之结构,缺一不可。例如「人位」代表变化态,故如将「观察」置于「人位」,是指主动观察、被动认知的观念,多属不甚熟悉的对象。假设将「认知」置于「人位」,是指人主动的认知,以求影响他人者。再假设将「影响」置于「人位」,那么指人受影响,属被动接受的观念。

28五、观念的性质系统性质:主观、客观。释文:「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字身:王,国主,最崇高者。*所有者,负责者,自己的立场,最重要的,精华。「客」-前缀:?,室也。字身:各,各别,其它。*室中其它之人,外来者,系统外之系统。基于观者的立场,观念有【主观】及【客观】两种性质。主观纯属个人,又可称之为「成见」,但众人之成见即属客观。客观系以整体为立场,也就是全人类或宇宙。主观及客观因相对而存在,观念之为观念,原本来自主观,但成形于客观的印证。因之,本书对各种观念的陈述,力求主观、客观兼顾。?主观及客观之别:人生由无生有,由简而繁,一切认识无非观念。宇宙无极,人生有限,观念作为接口,有似密如蛛网的道路,远可达于万里,近那么不过咫尺。主观如羊肠小径,随意所之;客观那么是通衢大道,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的。行万里者,步步始于足下,假设行向不明,志节不坚,人生得一栖息之所足矣。观念亦然,通达之人,观念宛如长江大河,连绵不尽;自满之辈,目光如豆,抱一技可以终其生。观念中,有扶摇九万里之大鹏;也有控决一枝的蜩鸠;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慨;而更多的是,蝇营狗苟、朝生暮死、唯我之利害是问的蜉蝣。观念的性质,在境界上,介于云泥之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在概念上,模糊笼统,有纳须弥于芥子的格局;在认知上,经常令人似懂非懂,假设有假设无。所以,应用观念的人,用得妙时妙到极处,用得错时更错得离谱。正因为观念模糊而笼统,所以其涵盖面极广,举凡为人、处事、思考及判断等生活行为,无一不是个体的观念在支配。又因为观念太不明确,弹性极大,以致人的观念原那么以及行为动机,无不变化万千。人生就是这种写照,每个人都在无知无识中摸索、成长,各种环境及格局,皆属排列组合的游戏。观念由无到有,不断地尝试、体验、累积,历经岁月,一代一代地传授、筛选、修正。直到个体的观念渐渐成型,然后客观观念才告完熟,当人认识到客观的观念,人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与方向。?观念之重要性:观念相当于人认知的纲领,在思维过程中,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观念又是人际沟通的快捷方式,不管是对是错;不管喜欢讨厌,三言两语已足。没有观念的人,往往判断能力缺乏,很难根据经验自我提升。理论上,教育、学习本是为了观念的训练。不幸在愚昧的时代,人们观念不彰,课堂上只能传授知识。更不幸的是,如果没有经过观念的洗礼,一旦学了些「死知识」,常会抱残守缺,甚或断章取义,据为一己的观念,这正是观念不彰的恶性循环。明确的观念,是思维、认知的灯塔,使人不致惑于事物的表象,直截了当地深入真实的核心。统一的观念那么是直达宇宙真理的桥梁,应放诸四海而皆准,能阐释

29所有现象,将殊异化为认同,人才能发挥其智力。事实上,人生宛如观念之汪洋,肉体祗是一叶孤舟而已。社会那么似船队,大家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当风平浪静之际,海面光明如镜,人只需照料自己的船只已足。骤而狂风暴起,巨浪天降,人人自顾不暇,各船之间有谁能相互支持?观念之重要,相当于对人生风浪的认知,社会之价值,在于各有所长的观念。一人之知,可及于众,众志成城,虽危难可解。苟假设人人皆无观念,大难临头固不能免,即令海波不兴,各舟共渡,亦必倾轧冲撞,同沉而后已。?观念之「我」性:在「结构模式」〔详见〈天理之结构〉一节〕下,观念之压力来自环境认知,涡漩体之中心是为「自我」,而外围那么与宏观之整体环境接壤。「我」也是一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是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真实的状况下,「我」是过去联系到现在的动态感受。假设无感官提供感觉,如睡眠、昏迷时,那么「我」不存在;再如失去了记忆,或意识不清,「我」也不存在。「我」经常在变,随时因应环境而变。但不管变与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遁入虚无。所存留的记忆,与现在的「我」之间,无非一些似是而非,看不到摸不着的蛛丝马迹。就凭着这些蛛丝马迹,「我」居然能相信那是「我」!当「我」存在时,「我」永远只是那霎时的「过客」,可能在阅读一本小说;可能在聆听某人的故事;也可能进入了电影、电视的迷离幻境……未来有多媒体的虚拟实境,还有麻醉中的身历虚境,究竟,「我」存在何处?人既不知「我」是谁,又想抓住现在不放,遂养成拖泥带水的习惯。该睡觉时不肯睡;该起床时舍不得起身;该来时迟到;该走时磨磨蹭蹭。当发现有人死了,远扬他方,人就以为死是「我」的终结,因而人人贪生怕死。如果观念清楚,「我」会「死」吗?如果前述是真,显然可知,「我」绝非仅仅是一个独特的身体、庐舍。「我」可能存在于任何时空,只要附着在一个有记忆涡漩体的中心,随时可以来来去去,随时将「记忆系统」与环境感受结合起来。如同看电影一般,选定了一个角色,「我」就有了临场的感受。「我」确实有「生」有「死」,每天睡觉,「我」都会不知所终,然而每次都在清醒时找到记忆库。只是,「我」又如何证明那就是「我」呢?怎么能肯定不是进入了别的记忆系统?如同在看小说、欣赏电影时,人很容易就溶入另一个角色,七情六欲继之而生,「我」何曾疑心过那是不是「我」?「我」只是一个现在的感受,加上对过去的认知,在时空交错的一剎,所产生的观念而已。此外,「我」又是宇宙本体的规律,在变化的瞬间,所得到的一种现象。宇宙有无穷无数个殊异的组合,「我」正是天人之际,各种排列组合之一。应该注意的是:「我」之智、愚、贤、莠,是选择庐舍的根本关键。智者有智者的水准,愚者有愚者的执着,智、愚不可能有相同的选择。「我」与「身」气机相合,佛家说是「缘」或「业」,在系统观称之为体、用。仙凡原本是一线之隔,每当人生跨出一步,上进与堕落就因果相循,以致相去天渊,「我」能不慎乎?根据天理的进化律,生命体有生有死,每一个生命体的死亡,就是另一个生命体的利基。「我」是「小我」迈向「大我」的接口,接口没有生死,只是「小我」

30不断地移转。人唯一的选择,是朝向「大我」,完成进化使命。六、观念的应用释文:「正」-字身:一,元始,天也。前缀:止,停住。*守一以止之,直也;又止于中道,不变的定那么。「误」-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吴,大言。*言不符实,失也。观念原为人类据以判断的认知参考,没有绝对性的正、误,正与误就是两个相对的观念,代表着某种价值观。兹假定【正误】为两种立场,正性为是,负性为非,可知:在「正方」的立场:「正方」为是「误方」为非。在「误方」的立场:「误方」为是「正方」为非。前文说过,观念具有影响性,根据人类历史的经验法那么,「正方」有两种:一居空间优势;一居时间优势。所谓空间优势,是指在同一时空的社会,即相当于人类文明的某一横截面,在人与人相互影响下,多数人所赞同者。时间优势那么指个人生生死死,主观观念的影响逐渐式微以后,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中,仍然具有影响力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观念祗是学习而来,等因奉此,不过求其用,最多求其大用。这种人所选择的「正方」,必然是耳闻目睹的「空间优势」。既然这种人居绝对多数,且皆学有所用,自然成为社会主流。如果一种社会主流能够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传统」。否那么,主流随时变迁,褒贬难定。在一具有传统的社会中,时间优势始能代表「正方」。由于空间优势能影响时间优势,人们争权夺利,力求跻身主流,除了贪图享受外,也有追求正统之期望。从人类的立场,除了时空优势之外,似乎很难分辨观念的正误。但从天的立场看,时空本为一体,前、后、大、小只存在于过程中,时必过境必迁,唯有符合宇宙之真理者,得以与宇宙同存。在人类没有能力认识宇宙真相之前,所谓的客观,不过囿于社会群体的认知。及今人类社会已与地球生态紧密相连,透过有系统的科学方法,深入探讨各种处身的环境,以及人身心变化的各种规律,客观的领域乃逐渐拓广。科学只是一种系统分类的方法,有严格的实证标准,却刻意忽略人类主观认知的相对性。实证的目的是保持客观,但实证者受限于主观感官的认知,以至于立场偏颇,反而使得观念分崩离析,人人无所适从。思想家那么是主观的,他们鄙弃现实的生活,孤寂地探索着永恒的真相。一般人不能不现实,他们只看得到眼前,看不到永恒。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交替中,现实也泄漏了客观的面貌。永恒是全部现实的总和,后人在前人的启发中,形成了长远的文化。科学也是现实的,科学精神固然有客观的本质,科学家却是主观个体。因此,科学理论及认知,不断游走在主观、客观之间。温故而知新,过去充满谬误,今天也未必正确。重要的是,身为宇宙中有可能认识真相的人类,对观念的探索,是责无旁贷的。要探索观念,绝不可拘泥,应以主观求知,客观为证。以下就影响重大之观念,略举数例,以说明应用观念之影响。?科学观念:释文:「科」-前缀:禾,谷类植物。字身:斗,量器。*禾以斗量,象征事

31物的衡量分类。「学」-字身:臼爻?,蒙也,教尚蒙者。前缀:子,子女。*教导尚在蒙昧中的子女,受教传业,效法获知;系统的知识。定义:有系统的分类知识。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384-322B.C),曾认为地球应为圆形,但无人采信。根据「地平说」,地的边缘为无底的深渊,旅行者一接近,即将坠落。因此,人们不敢轻易远行。直到十七世纪,麦哲伦环绕地球成功,才证明了地球是圆的。亚里士多德又曾假定:宇宙充满「以太」,是一种连续不断、不能压缩、有质无形的流体。这种想法却一直被科学家所肯定,包括伽俐略、牛顿等大师在内,都信之不疑。直到一八八七年,美国的迈克尔逊与莫尔二人,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采用最精密的光干预仪测量,结果适得其反,竟找不到以太存在的证据。为此,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二十世纪新物理得以脱颖而出。古代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地球居中,所有星体无不绕着地球旋转。公元一五四三年,哥白尼独排众议,认为太阳才是星体旋转的中心。此举不啻否认当代学者的智力,学者无不竭力反对,尤以教会执事为烈。直到十八世纪,经过伽利略、卡卜勒等人证明,地动说这种观念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现今的物理学界,大多数相信当前的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后的结果。一九一六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及后傅利曼提出非稳定的宇宙模式,一九二九年哈伯发现远处星体的光谱有着明显的红位移,认为根据「都卜勒效应」,所有星体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天文学家推断,既然所有远方的星体都离我们而去,唯一的可能是宇宙如气球般,不断地向外膨胀。于是,有如上帝创造世界,天文学家认定在时间之初,宇宙是团体积极小的能量,霹雳一声爆炸后,能量化为物质,才有今天的宇宙。姑不管是科学还是玄学,宇宙生死的探索当然有其必要性。只是,一种理论在观念尚不成熟,未能通盘认知,就断章取义,居然成为「宇宙起源说」的主流。看看以往,再证之当今,科学与玄学不过都是些观念,随着时空势力互有消长罢了。光谱的红位移是事实,都卜勒效应也没有错,气球的膨胀也言之成理,问题出在观念的引用。实际上,红位移还有一种可能,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重力场对电磁波也有重力作用,且与其能量成正比。任一重力场,其幅射的电磁波中,凡能量高、波频短者,受重力影响呈比例增加。这种在重力作用下的幅射光,经过遥远的太空,其距离越远,重力影响的差值越大,这种现象也能产生红位移。可是,科学家又相信「黑洞」的存在,黑洞正是重力场到达临界值后,能量高的电磁波受重力作用拉拽,无法脱逃,但能量低的无线电波等尚可散逸,形成最严重的红位移现象。居然一种红位移的证据,可以有两种「主观选择性」的相互矛盾的解释,而且还被当今一流的科学家奉为圭臬!连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都可能犯下此种错误,更何况马首是瞻的盲从者?由此可知,在人还不具备「智能」之前,即令是神圣无比的「科学」,所有的观念仍只是不断地在错误中修正而已。生物学上亦然,英国的达尔文发表了?物种原始?一书,认为地球上的物种是经过长时期进化而来。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影响后世迄今。进化论是科学史上重大的胜利,因为西方在基督文明的统治下,上帝创造万物的观念,一直是不容挑战的圣律。而今,上帝终于端坐在教堂中,把人间事务交给子民自己去解决。祗惜所托非人,无知的盲从者,又把进化论拱上了新的圣坛。

32西方把进化论视作「弱肉强食」的经典理论,以作为他们霸占世界资源的金科玉律。举凡思想界、政经界,无不真心诚意地信奉「优胜劣败」,且切实遵守。然而,宇宙进化虽是事实,但「物竞天择」的诠释就大有商榷的余地。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不用学说」,指出生物机能因「用」而兴旺、「不用」而退化。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解释生物的进化,但却被达尔文的信徒们否认了,他们一口咬定,遗传只有突变,而无渐进。外表上看来,这是科学理论之争,实际上,科学经常是「意识型态」之争。因为在「用不用」学说下,弱小者可因「用」而强,强者也可因「不用」而弱。强者当然不愿给弱小者翻身的时机,因而坚持「弱肉强食」。而身为弱小者,唯马首是瞻,能略拾强者的牙慧,就已感谢涕零了,是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意识型态虽占有空间优势,但却与进化无涉。进化假设是真理,不仅过去、现在及未来要符合真实状况,在物质、生命、精神界也要能够适用。例如,一些昆虫有「拟态」本能,生物学者谓拟态是突变的明证,因为不具拟态本能的昆虫,都被其天敌发现而消灭了,只有这种突变品种存留下来。这种说法相当于:「这栋建筑的设计师画了无数张蓝图,其它的因无人喜欢而被撕毁了。」要知道,在任何环境中,任何形态都有其必然的因果。一种昆虫能够突变成与环境一模一样,这种排列组合,简直是无限大,老天不知道要画上多少张蓝图才成!正确的说法,是因为昆虫生于斯,食于斯,与环境中之因果条件相近,代代同生同长,每次改变一点,历经千百万年的适应淘汰,才有今日。当然这种理论不能马上实验,但我们怎能期望大自然的进化,只是为了供科学家实验之用?又如,人类为了要消灭蚊虫、苍蝇、老鼠、蟑螂等「害虫」,在本世纪,不知用了多少心力,创造了多少种剧毒的化学药剂。但蚊虫、老鼠繁殖如故,数量反而越来越多,只是它们也「学乖」了,一一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噬。进化学者说,那是因为蚊虫的生命周期短,很快地开展出了抗药性。问题在于,蚊虫的抗药性是怎样开展出来的呢?这不是科学课题吗?进化论者举证历历,说假设有一万只蚊虫,在药剂喷撒下,九千九百只没有抵抗力的都被杀死了,而那一百只没死的,是因为有抗药性。没死的蚊子继续繁殖,后代自然都带有抗药性的遗传基因,所以都有抗药性。伟大的理论,当然有伟大的信徒,这就是观念的魅力!〔影响在人位的结构〕只是科学家没有说明另外一点,可能是很不重要的一点,但却是关键的一点:就算那一百只蚊虫真有抗药性,试问是哪一种?有一百种?一千种?一万种?或是任何一种?但凡人类能够创造的药剂,是否都被预先设定在那一百只蚊虫体内了?显然主流意识的假设不通,真相呢?如有一万只蚊虫,被杀死了九千九百只,另外一百只显然是受创较轻者。它们的体内剩余了一些尚不至于致命的毒剂,事后被吸收到身体组织中,局部那么侵入核糖核酸的结构,「遗传」给后代。由于其遗传结构中已有类似的化学分子,对这一类蚊虫而言,毒害自必减轻,遂称抗药性。人类虽是强者,却连蚊虫都难以消灭,科学家自是脸上无光。但是观念之妙,存乎一心,有人尚自我抚慰,认为弱肉强食是真理〔虽然在达尔文的?物种原始?中,并没有提到弱肉强食这一点,但反正是观念,用者自由发挥〕,蚊虫迟早可以消灭。假设改以用不用学说考虑,那么永远不可能被人类消灭,强者无法自命非凡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有科学家认定生命之源来自外层空间,足证「上帝创造观」影响之深。天文界创造了一个大爆炸,生物界也希望来个大移民!为什么不想想,外太空的生命又来自何方?是不是还要创造一个太空之外的太太空?

33?儒家思想:释文:「儒」-前缀:人,人类。字身:需,必要。*人世所需要者,有学问的人;又孔子的学术思想。「家」-前缀:?,室也。字身:豕,家畜名,俗称猪。*古人养豕于室中,引申亲属共同生活。定义:战国时的一种思想学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中国文化发源甚早,三千多年前就已然成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理论,已然竞鸣争道,不绝于途。逮秦始皇一统天下,先作了一次思想及文字上的整理。到了汉朝,又采用了董仲舒独宗儒术的建议,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还没有方法脱离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脱源于黄老思想对人生真实的探讨,后分流为道、儒两家。道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清静无为,其影响力如水,潜沉人心。儒家那么强调「人与人」的诉求,设计了一种「人性温室」,使生活在同一社会者,能够彼此平安相处。这种观念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故能被务实的中国人奉入殿堂,成为显学。自汉唐以后,佛教东传,佛谈的是「心与人」。「心」正好是道、儒两家都知道却没有触及的课题,故中国人求之假设渴。三教合一的结果,中国文化更充实了,其迸放的光芒,在宗教上称之为「禅」,在思想上那么为宋明「理学」。一种思想完善之时,也就是稳定而衰退的开始。中国文化从清代以降,圣哲之音容已远,后继之贤才阙如,至今只剩下一片荒烟蔓草,令人徒呼负负。近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开拓,欧洲各工业国崛起,他们的传教士、商人,挟着船坚炮利之势,打破了中国人性温室的屏障。三百年来,数十亿的生命匆匆来去,中国人沦为次等民族,经济落后,文化凋零,在世界上一直抬不起头来。其实,物极必反,盛衰循环本是天理,西方所提示的讯息,是人与「物」的关系。对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百年岁月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真理何在,自己是否已经透悉宇宙真如?缺了物质因素,从三才结构的立场来看,中国文化可说是残缺不全。人与自然相处是「天」;人与人、人与心相得,是为「人」;而西方的物质正好补足了另一个宇宙真实:「地」。人生的真实,不正是这天地人三才吗?时代的进化,令人类更为完熟,但假设不用心去追求,人生怕也只能留下长长的一声叹息。儒家要求人「读圣贤书」,学的是「道德文章」,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人无道德不立,不通文章那么得不到智能,何以天下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知识份子拜倒在「德先生」、「赛先生」裙下,学的是技术、想的是自我利益。而国家、民族、文化早已被世界村、股票、少数民族歌舞所淹没了。自五○年代起,美国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这项研究已成为全球各国攻关的重点。投入的人力是一流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有人认为这将是人类最后一次革命,也有人斩钉截铁,坚信其不可行。人工智能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类所赖以沟通的文字、语言。因为即令计算机有超人的智能,如假设不能与人沟通,那种智能有什么价值?不幸的是,语言人人会用,可是却无人知道语言的微妙何在,以及人凭什么能应用语言?计算机之所以能受人控制,是因为具备各种功能的「程序语言」,这些语言是无机的,只能任程序员安排。而程序员又限于智能及能力,经常只是等因奉此,将写程序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无意理会语言的真正价值。

34但是,人所用的语言那么有着无比的生机,能表达人生各种感受、事态以及深奥的观念。问题在于,如何将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设计且转移到计算机上,使之产生等同的效应呢?换句话说,程序语言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强迫计算机将工作执行的步骤记录下来,再照章处理。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自然」而成,竟然没有可资记录的、逐步执行的步骤,更有甚者,其中千变万化,组合无穷,无法掌握。等到人们开始从事「自然语言」的研究,这才觉察,语言文字本身,原就具备了人类所认知的各种规律,以及所经验的常识。不管是人或其它系统,只要能运用文字、语言,来表达或处理常识的规律,就具有「智能」。人的智能是经前人观察、认知、记录,再藉文字语言,一代一代整理、累积、传播,以迄于今。由此可知,后人的智能,也必须经由文字语言之学习而得。综合言之:人有智能,是因为能运用文字语言;假设文字语言不通,代表此人绝对缺乏智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理,人要了解智能是什么,就一定先要了解文字语言。时到如今,终于证明了一件事,就是儒家要求人「读圣贤书」的先见之明了。所谓圣贤书,是人生之至理,是智能的结晶。其中言之有物,条理清楚,学者熟读之,慎思之,循步以进,智能自得。是时候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有新的契机。神权、君权、人权、金权在智权的比拟下,都不过是历史的阶梯而已。要登上智权的宝座,首先要彻底征服文字、语言,否那么只是空谈罢了。?自由民主:释文:「自」-象鼻之形,指本人也;介词,表主观立场,变化始源也。「由」-系统之初,根据也。〔疑出自「田」之意〕。定义:变化始于所根据者。释文:「民」-会意字,指众萌而无识,百姓也。「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古文主字。字身:王,国主,最崇高者。*所有者,负责者,最重要的精华,自己的立场。定义:百姓作主之政治体系。自由、民主是群众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颇值得探讨的观念。只惜人最大的弊病,在于常把个人的希望,穿凿附会在一种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观念上。比方说,人人想上天堂,各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却没有两个人对天堂的认识相雷同。每个人都竭力追求快乐幸福,而人之快乐幸福,无不建立在他人的牺牲奉献上。因此,天堂纯属个人心灵寄寓的乌托邦,绝对容不下两个以上的「自我」。社会是多数人共生的群集,不管是天堂或地狱,在结构上只可能有三种趋势。一是少数领导多数,由政府统一人民的思想行为,称为贵族、专制或集权政体;一是多数决定少数,由什么样的人民,产生什么样的政府,即民主政体;第三种那么介于两者之间,政府与人民角色难分,各种可能都有。政体也是一种观念,有自发性的、有移植式的、有强制性的,不一而足。干旱的环境不能种植水稻,在沼泽中,也难以培养仙人掌。无知的人,手中有把斧头,便自命为程咬金。试问英雄斗士们,有谁知道他所移植的是什么?植于何处?自由是指「由自己决定」,而「自己」是谁呢?当人肚子饿了,说「我要吃饭」,「我」是「肚子」?是包含肚子的「身体」?是感觉到饥饿的「神经」?抑或是生命体生存的一种「本能感应」?真正的自由,是摆脱生理的束缚,决定不吃!

35人之初,生在何地,长在何家,接受什么教育,结交什么朋友,曾有谁能自由作主?人有一时之得,便夸夸其谈,谓人定胜天。当时机到了,春天来了,绿叶竞发,人想不要也不行。其实,英雄造不了时势,只有时势造就了一些英雄。在社会平和、人人满足于生活环境的时代,向心力大于离心力,人的共性造就了「圣贤」。所谓圣贤,实际上是重视「自我约束」的笃行者。一般人对「自我」没有自信,必须靠他人的实现,以作为参考供镜。假设社会失序,或人心倾向于自由放纵,圣贤不出,人便迷失了方向。任何系统的稳定性,端视向心力与离心力,对人而言,就是自制与放纵。比方一高速的交通工具,只有煞车固然不可,而动力过高,无法控制,其危险更大。物质文明到来后,金权君临大地,人与人的冲突逐渐白热化。利益是竞争的核心,共荣是宣传的手段,自然而然,众心依附,「民主制度」遂成新宠。理论上,政权由人民作主,选举、立法、参政,任有「能力的人」为群众效劳。事实上,一切早已由跨国大金主操盘,掌握人的私欲,任凭「无能力的人」为主子做垫脚石。而买票上车的乘客,有几个人问过,这部「民主自由」号的煞车如何?没有经过民主自由洗礼的人,必然把民主自由之地想象成新的天堂,而且各人的天堂中供着不同的神祇。在一个团体中,遽而由不具备智力的人当家作主,如不各自循私苟且、争权夺利,又所为何来?问题是,有谁知道自己是谁?有谁知道人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饥不择食的结果,焚林而猎,竭泽而渔。事实已经证明,糖衣包装的民主自由,已成为贪婪无度的冒险家乐园。民主自由的真谛是:追求经济开展,放纵物欲享受。在地球有限的资源尚未榨干以前,天堂的假象尚可维持。短视的人只要命够长,总会看到经济成长的极限,就将是自由民主寿终正寝之日。假设「民主自由」是一个涡漩体,其「能量压力」来自内部,即为人民的「物质需求」,而外部压力只是金融与外贸。对一个涡漩体而言,其稳定性在于向心力一定要大于离心力。富强的国家,外贸力强,故向心力大,当然人人都想弃穷投富了。反之,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树倒猢狲散,必然盲流处处。根本问题在于「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性,物质供应来自能源,谁都知道能源的贮量是有限的,最乐观的估计,大约再五十年,就坐吃山空了。不要问为什么大家都不担忧,当涡漩体半径不断扩大之时,社会膨胀了、知识膨胀了、自我也膨胀了。然而时间、空间的距离却远了,人与人疏离了,人连今天都忙得难以应付,谁管明天、后天?再连自己的享受都顾不及,谁再乎妻女、子孙、与别人?只有站在漩涡的上方,才会看得出来,快了,极限快到了。?知识分子:释文:「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言。*人言如矢之速,象征理解之全,认识也。「识」-前缀:言,说的话。字身:音戈,各种现象。*言及现象,是有所体会也。定义:人类将认识的各种现象,分门别类整理成为可用之资料。释文:「爱」-字身:受,被动承接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用心承受他人的用心,喜欢、亲慕也,宠也,乐也。一朝天子一朝臣,拜工业革命之赐,所有物质文明的信徒,如今无一不登坛拜

36帅,权倾天下,显赫一时。时代与「我」一样吊诡,都只是时空的「事件」,都存在于虚无飘渺间,而且都像一场热带风暴,强而有力地席卷一切什物,聚集到中心来。时代是同一个时间截面下,所有「我」的集合体,「我」在进化,时代亦然。根据进化律,现代正趋近人类文明的极限,虽然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如何,但是今天的人类清楚已是物欲的奴隶,究竟「我」该如何因应?不幸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功利主义的传教者。其中微妙,在于工业革命后,西欧各国先蒙物质之利,一时「商贾」、「工匠」大行其道,流风所及,举世疯狂。前仆续之以后继,工业需要原料,原料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销售,销售需要货品,货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技术,技术需要训练等。如此以往,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像无数个金字塔,一一耸立在地球外表,逐渐统驭了人类文明。金字塔之尖端,是既得利益者,一层一层向下,只是重力的承担者。利益既得者为了确保利益,首先是收揽人心,利用人性的贪婪,竭力宣扬享受物欲的自由。无能者心向往之,有能者捷足先登,人生遽成战场。教育本应施以学子生活的教化、身心的培育,但在功利主义下,希望工程变为生产工厂。无数学子在唯利是图的「培养基」中,一个个心智尚未成熟,人生一概不知,有模有样的「银样蜡枪头」,却摇身一变,自美为「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甫出校门,心中想的莫非财富,口中讲的不离功利。他们脚踏人头,仰首上望金字塔尖。为了高攀,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更有甚者,一些欺世盗名之辈,还经常义正辞严,侃侃高论,无的放矢,导致世人无所依从。物质文明建立在利益的地基上,要爬上入云的塔峰,非要有过人的本领不可。人的能力来自环境的磨练,利益既得的知识分子,为了防止后继者的威胁,刻意制造了无数种糖衣锭、麻醉剂,让人醉心于「心想事成、不劳而获」。这种不仅欺人兼以自欺的策略,终能戕害身心,把人的理性都清洗殆尽。比方当今之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齐唱「爱的教育」,认为儿童不能承担身心的压力,应该让他们享受「快乐的童年」。也就是尽量满足儿童的物欲需求,祗许诱导,严禁体罚,一切任由他们自行发挥,把社会变成儿童乐园。其实,儿童的适应能力最强,环境正是他们适应的对象。社会现象只是现实,本无所谓好坏,但人为虚拟的快乐童年,却是善意的欺骗。童年适应了欢笑,成长后再面临现实的竞争时,原本是社会的常态,立即变成残酷的压迫与折磨。现代的青少年,在无知的纵容下,从来没吃过苦,不能忍受丝毫压力,没有养成应有的责任观,以致心理功能不全。一个人的不幸,只是少数的例外,但在知识份子的推波助澜下,社会群众无不仿而效之,便成为可悲的闹剧。更不幸的是,失去了正确人生观的引导,现代人虽然具备知识,比诸生活在原始时代、甚至蛮荒未开的丛林时期更为危险。人心尚沉迷在快乐的童年中,只知为己,不知为人。做事是不得已,做人只为求欢,一点不如意,彼此就暴力相向。再等到身为父母,又不知人生的职责所在,家庭成员变成「自我快乐」的竞争对象,人际关系完全破产。整个社会彷佛野火燎原,处处失序,那么知识的意义何在?人心之私,自古皆然。所不同者,无能为力之人,其害甚微。以知识分子之所知所能,社会所赋与的权力之高,假设只顾功利,其知识越多,为害越烈。「爱」不是知识,不能以之作为功利的手段。「爱」原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人心之甘霖,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际间建立的向心力。盖人基于本能,需要平安,「不得不」相互关心、协助、奉献,然后才能「用心承受他人的用心」。在自然界

37就算猿猴、豺狼之属,它们也是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必须群居,时日一久,进化形成一些友善的习惯之动作,彼此相互除虱、舔毛,藉之沟通、促进团结。关心需要将彼此的心相交连;协助需要了解对方的问题所在;奉献更需要牺牲自我的利益。占有不是爱;纵容不是爱;不沟通、不了解、不管教更不是爱。「爱的教育」重点在于奉献,「爱」那么是教育的原那么、动力,如果不了解「爱」,再把教育视作职业,自然而然,人就会挂起「爱」的招牌,任下一代自生自灭了。知识本以追求人生认知为始,却以满足于私利告终。假设人有牟利之知,而无人生之识,知识分子便成为知识之奴隶。殊不知,这正是人类文明日薄西山,回光返照之前奏。奉劝知识分子,如果未能顺耳,何妨暂时放下屠刀,利用所知所识,为人类前途略思一二??压力结构:释文:「压」-字身:厌,高岩下受迫状,受气足,压也。前缀:土,土地。*加力于物体,使不能动。「力」-象人筋之形,系统的作用功率。定义:能量或质量之作用。在〈天理论〉中,曾说明「宇宙压力」为宇宙现象发生之根源,本书各论都将统一应用「压力结构」说明各系统之形成。宇宙中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源于压力。不仅物质体如此,抽象的精神体亦然,明乎此,将对理解真实世界有莫大的助益。十八世纪以降,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奠定了古典物理的根底,但他却无法对引力提出合理的解释。科学家欣然接受了井然有序的机械宇宙观,人人踌躇满志,竟无人进一步追求了解:「为什么有万有引力」。直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万有引力改称「曲率空时」,指出只是一种相对的重力作用。并且认为重力、电磁力、弱作用力及强作用力四者,可以统一在一种力之下,是为「统一场论」。由于「重子」未被发现,「统一场论」并未成功,但科学家锲而不舍,到了二十世纪后期,又有人提出「超弦理论」:认为宇宙之根本因子是微小的「弦」,在一维一维的组合下,四种力及物质相继产生,到了第十维,便成为当前的宇宙。〈天理论〉根据简单的规律,也就是「压力结构」,说明了物质与运动是什么与为什么。然而物理是明确的,物质是可以实验的。而超越物表的抽象事件,在本书中也都能用压力结构统一解释,既然要谈真理,就要放诸宇宙而皆准。宇宙本是一简单划一的能量体,其复杂度是人类造成的,知识在其工具无尽的「微积分」下,除了「零」以外,没有任何数值是恒定的。因此,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宇宙无限。而从真理的立场,就要设法积分归纳,以复原成为一体,归之于零,【压力结构】就是这个归纳的结果。压力结构是三个因素所构成:一为压力,即作用力;二为压缩向,其力称为凝聚力或向心力;三是反作用之扩散力或离心力。所谓涡漩体,即能量在压力下所形成的能量结构,是体;涡漩的现象就是此具体结构的抽象表征,为用。比方水分子是体,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因压力结构而结合,两个氢原子约呈一百二十度与氧结合。水分子有质量,受热而产生运动,是水分子间相互之离心力。水分子之距离视热能及环境压力而定,热能高距离大,压力大那么距离小。水分子间之距离大小,决定了水之气态、液态及固态。

38一滴水是群体,因大气压力而产生,水滴中心有凝聚力,外表有扩散的张力。水分子之电子与其它物质之电子交换时,是溶解现象;水受热膨胀成气体,因比重轻,上升为云;水滴相聚,其量大时,下降为雨,在地面称之为水。水系统之用,在于地球之轨道位置,外表受到太阳照射的温度,恰好令水有前述的三态变化,因而循环变化,遍布地表。此外,水能溶解物质,物质随着水的流动,会聚为海洋,更增加了物质组合的效率,导致生命体的发生。生命细胞是个体系统,因生化压力而生,细胞核是凝聚中心,细胞膜是扩散的外围。当接触到有利物质时,细胞膜利用膜壁细毛的涡漩力将之摄入,细胞质那么将物质分解组合成为组织的一局部,是为生长现象。生长到细胞膜容量的极限时,由于内压大于外压,细胞膜因而分裂,是为生殖之始。生物是群体系统,因环境变化之压力而生,其凝聚中心随生物之种类而有别。原那么上是一感应中心,扩散外围那么为体表。生物系统之用,为能量的贮存及变化,由最低等的生物到高等生物,生死之间形成生命能量的循环链。以地球生态而言,在数十亿年中,生命体累积了大量的能源,等到时机成熟,此能量自然会被释放出来。人体是群体系统,人那么是个体系统。人体承受大气压力以及能量压力而成形,人那么因袭生命进化之作用力而有功能。人的感受是凝聚力,行为那么是离心力,人能应用概念与他人沟通,相当于原子中之电子,有无限扩张之倾向。家与国是人之群体系统,没有生理、生存、生活的压力,人不可能成家,也不需要有国。家、国是以公利为向心力,私利为离心力,国无外患者亡。人世虽然复杂多变,其理那么一。人之私有如水分子之距离,成为气体或固体,端视系统之能量与外在压力而定。其系统能量低、外来压力大者,人犹能紧密相聚;系统能量高、且外在压力小者,那么系统相击,互不兼容。人性因环境压力而生,是生命体应用能量到达极限后,一种崭新的组合结构,其效率更高。人性的凝聚中心为感性,扩散力那么是理性,在感性与理性永恒的交战中,人性又将迈向另一境界。都市系统是体,是人性需求压力所形成,其凝聚力是生活,扩散力是开展。都市一如生命体,住宅有如细胞,道路是血管或维管束鞘。社会系统是用,人际间的关系建立在生存与资源的分配上。人的感性是私,理性为公。在私性,人贪得无厌,导致种种负面的效应;在公性,人借着对人性的瞭解,扩大到环境、以及宇宙本体。当人欲高涨、世局危殆之际,人性受到压力之反作用,必将激起智能,发挥更高的效用。?宗教与解脱:释文:「宗」-前缀:?,室也。字身:示,祭祀,天垂象见吉凶,告知也。*在室中祭祖,同室之源也。「教」-字身:孝,善事父母。前缀:?,击打,行为。*使知使明各种善良的行为。定义:一种信仰,或有教义、有神话的群众组织。释文:「解」-前缀:角,兽角。字身:刀牛,刀向牛。*举刀向牛角,析其纹理,认知晓悟也,说也,除也,开也。「脱」-前缀:肉,肢体的结构。字身:兑,变化。*肉体有蜕变,与

39系统别离。定义:一系统从另一系统的束缚中解放脱离。在观念未成熟之前,人必惑于「自我」与客观真实。对所有不能理解的现象,最简单的答案,乃将之归于一种超越人的、「神」力所造成。从历史的立场来说,宗教是所有民族成长必经的过程,也是文化发源的摇篮。从人性来说,宗教是一种心灵的庇护,是感性的依赖,也是追寻宇宙真实的契机。任何人如果从小没有宗教情怀,此人的心智必然有所缺乏,缺乏好奇、仰慕、自律及求真的精神思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宗教行为,社会人必然丧失了梦想、信任、感恩及平安的心理状况。再假设一个人信仰极为虔诚,一生一世从未疑心,那么此人只是一个「唯录」光盘。假设整个社会全部沉浸在宗教之中,那么相当于光盘工厂。神绝对存在,宗教也绝非子虚乌有,但是不管是什么神,一定要有神力。当然诸如「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神话不值一提。真正的神力,是人类绝对没有、而且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一种能力,就是「先于他人而知」。神当然比「先知」的层次更高,应是「全知」,无所不知,既无所不知,自然无所不能。全知表示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也就是说:知道所有不变的宇宙流程。宇宙假设无既定流程,未来随时随地可能因一片枫叶之落,而产生连锁改变,那又能知道什么?神如果不知道祂未来要做什么,只管撒豆成兵,那与魔术有何分别?人与神有别,因人只知局部过去、知一点现在。机器与人有别,是机器除了现在之外,其余一无所知。因之,机器专做现在的事,其它一概「不闻不问」。人那么能做过去所知之事,又根据过去经验,知道成败在于未来,总希望有知未来的能力,以获得更多利益。神完全不同,未来一切都了然于胸,还要做些什么?再说,真神无所不知,必然知晓人性,人性是作用于人的反作用力。人不过是在宇宙进化流程中,按照蓝图施工的产品。设计的良窳,产品的素质,都已经在原始设计的流程中了,没有必要再加以考验〔工厂有品管,因为人非神〕,这就叫慈悲。人性之一,是自私自利;人性之二,孤寂无助;人性之三,不明事理;人性之四,闇弱易感。正因为自私自利,人在自觉后感到羞愧,开始追求解脱;人因为孤寂,所以会团结互助;人为了明了事理,才有追求真理之动机;人有闇弱之心境,于是寻觅庇护之所,投向宗教;又因易感,自然而然学习认知,以致脱胎换骨。神不必愚民,人已经够愚昧了;神也不必考验人,世上没有谁经得住考验。人就是人,就是缺乏真知真识。人需要指导,而且要由无到有,由浅入深。于是,「神」〔宇宙原动力〕用宗教的形式,开始了人类精神的导引。第一步,对完全无知的人〔可能连概念都不懂的人〕,神必须以一些不可思议的「神」话诱导之。进一步,人智渐开〔对概念一知半解的人〕,神再令人明理。也就是说,这时的「神话」,是为真知真识〔技术不包括在内〕。更进一步,等人都具备了理性,就可以参加神性网络,回归宇宙本体。结论是:「真」是「全」,「知」是「神」,全知才是真神,全部的知识是为完整的宇宙,知识也就是宗教。信仰宗教不如信仰知识,信奉知识不如获得知识,要获得全部知识,首须明心见性,去私寡欲……怎么样?听来蛮熟悉的吧!

40第三论层次论登泰山而小天下;登华山,始知天下之大;登天山,但见白雪皑皑;假设登喜马拉雅山,仰望苍天而无语。───────────────────────系统定义:系统名称:层次。前系统:观念。后系统:天理。上系统:知识。下系统:认识。系统接口:生机。系统基因:功能。系统结构:系统、关系、条件系统性质:连续、极限、标准、真实系统应用:层次分类一、层次的系统关系本系统:层次-天之地。释文:「层」-前缀:尸,形体。字身:曾,时空接口,有过。*曾有尸,叠加之意,引申接口之形。「次」-字身:二,数字,居一之下者。前缀:欠,象气从人上出,不足也。*比拟于一有所缺乏者,在一以后也。定义:在时间、空间上依序相叠的现象。前系统:观念-天之人。观念为层次之本体。后系统:天理-天之天。层次是理解天理的系统本体。上系统:知识-地之地。层次来自知识的整理。下系统:认识-人之地。因层次之分类,人得以产生真正的认识。二、层次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生机。释文:「生」-象草木长出,存活也,起始也。「机」-前缀:木,树木。字身:几,将及,少。*树木即将及于某种状态;又指木制,局部可变动之器物,巧械也。定义:有生命力、可变化的结构系统。

41人类所知所识无限无尽,假设无有效的分类方法,那么知识的成效不彰。现阶段的知识分类,是沿袭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平面分类方式。他的原旨在于思想的整理,但后人只求速成,各门各类分途开展,最后相互独立。这种分类之缺点,首在失真,因宇宙本不分彼此,人为的分类难免会有欠周之处。而分类后,各类之间又无共同的「接口」,以致相互隔膜,学习认知不易。时到今日,各种知识多如牛毛,已经无人能了解全部,更不可能有效地应用。例如,早期希腊人因探索宇宙人生之起源,形成一股灿烂的思潮,亚里士多德将宇宙探索划归科学,人生属于哲学,心灵那么为宗教。自后科学偏向唯物,哲学沦于唯心,宗教演为信仰。而今,当讨论到人生时,科学只成认生理,哲学仅重视现象,宗教那么完全依归神灵,生命究竟是什么?学术分类又所为何来?当今号称知识爆炸时代,意思是说,知识已经不再受人掌控。这是知识分类的必然结果,分类越精,泾渭越明,原本是一,现已成亿成兆。当各行各业,人专一技之际,无人能全面融会贯穿,知识之利尚未明,而遗害已处处可见。层次也是一种分类方法,是以【生机】作为接口,视宇宙现象为相关系统,从纵向及横向,经纬相连。也就是说,分类的目的,不是无机的切割,而是找到彼此生成、生长的契机,并以之做为理解的接口。生机决定于系统设定的目的,也确定了方向,生成、生长那么是固定的向量。因此,层次的定义方式,首先要根据目的以决定层次,因上层的需要,透过生机,由下层提供浓缩的精华。方向是由下而上,一层一层地,借着生机,直达目的。兹以树木为例,树本为一,理解的方式可达无限。假设不作分类,自是难以理解,假设欲分类,首先需要确定目的,厘定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接口,再逐步理解之。假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长现象」,封闭系统为树木,上系统为自然环境,下系统为木质结构,前系统为苗,后系统为枝干,各系统间的接口为新陈代谢。再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理现象」,那么封闭系统为树干,上系统为枝叶,下系统为树根,前系统为皮,后系统为木质。在各系统之间,接口为维管束之输送水及养分。再设目的为「了解树的生命现象」,封闭系统为树体之支撑,上系统为光合作用,下系统为生殖作用,前系统为保护,后系统为新陈代谢,各系统之接口为生存。三、层次的基因系统基因:功能。释文:「功」-字身:工,作也。前缀:力,象人筋之形。*工作之力,力所导致的结果。「能」-兽名,熊的一种,其骨节实而有力,故称贤能,可也,力也。定义:一系统所能做的功。层次之基因,为形本钱层次之【功能】。层次分类之目的,是求有系统地了解及应用知识,每一种观念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以此功能为基因,即足以了解本层次以及相关层次间变化的关系。基于「组合律」,基因有排列组合的特性:在同一层次中,功能是基因,组合时,如其功能保持不变,是称「量变」。再假设量变产生了「质变」,意即连功能性质也产生了变化,是那么经过「生机」接口,另一较高的层次随之而生。在这两个层次中,层次较高者,涵盖较低层次的功能性质,但却衍生出新的功能。根据「组合律」,组合的结果,复杂度增加,但数量减少。以此推演,层次组合有如金

42字塔之堆积,以各层的结构而言,下层为上层之因,上层是下层之果。如有机物具有无机物之特性,而其有机结构那么为无机物所无,故前者的分类层次较后者为高。又如人的感性可视为一个层次,当感性之组合,将一己的利害,扩大与群体相同时,其功能丕变,衍生另一层次,是称理性。理性涵盖感性,但感性却不具理性。这种上层次涵盖下层次之观念,即为「极限律」之应用,意即上层次为其下层次之极限。此即以功能作为基因,而每一层次之分类,概以其极限为区隔。再以物质层次为例,该层次的基因为「质量」。所有的物质,不管如何组合变化,只要具有质量,均属物质层次。一旦物质组合产生了生命,而生命现象无法仅用质量解释,即意味着生命已超过本因次的认知「极限」。同理,由生命进入感觉,由感觉形成本能,皆因基因超过极限,必须在该层次之上另设一层次。层次分类,无绝对的标准,多半根据主观理解的目的而定。这并不表示层次分类就是各说各话,由于有理解的目的,就有达成目的与否之判断。各种事物变化无穷,只要利用这种系统观,找到各个层次之中,合理的接口、基因与结构,就可以循体用、因果律,逐步分析、理解。然而,基于人性之同,人之理性相通,在客观标准下,层次分类不失为一种兼具个人立场与整体认知的多维架构。本论所列举之范例,无不根据客观事实之左证,力求摒除主观的成见,以期明确地表达观念的各种层次关系。四、层次的结构系统结构:系统、关系、条件。释文:「系」-丝之相连也。「统」-前缀:纟,细丝。字身:充,使实。*以丝总束众丝的端绪。定义:以单一之主题,依序列逐一将相关者连为一体者。释文:「关」-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廾,象连系之形。*闭门的横木,象征系统控制,时间终态,空间集中封闭态。「系」-前缀:人,人类。字身:系,系也。*系人,继也,相关联。定义:系统与系统间相互关联的维系因素。释文:「条」-字身:攸,顺行而深。前缀:木,树木。*自树木长出之枝,长也,脉理也,可罗列者。「件」-前缀:人,人的观念行为。字身:牛,耕牛。*古人以牛为重要财产,故以之代表事物的数量。定义:一系统成立的要素,可以陈列表达者。不管是开放或封闭系统,皆可分割成假设干层次,是以在系统观的立场,层次即为垂直向的连续【系统】。又在一层次中,不管是什么系统,皆可继续分割。如此这般地,层层分割下去,其根本的结构,仍旧为一封闭系统。层次在其连续的分割中,系以生机为接口,功能为基因,其系统结构,必有相互的承接【关系】。由此承接的关系,才能将分割的对象,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系统分割后,关系底定,自必有其独特必要的【条件】。根据其条件的理解,从而得到对此一系统全面的认识。

43在系统的立场,水平向的层次是体用关系,垂直向的层次,那么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假设以最基层的因,向上开展为果,层层相生的连续系统,统称为「生机结构」。意为各层具有「生长、衍生」之功能,由低层次之基因,透过生机接口,衍生出上层的结构。而各层的体用,那么是生长、衍生的不同现象。例如将人生探索作为层次,时间为接口,认知为基因,其生机结构如下:┌────┬─────┬─────┬───────┐│层次结构│系统之生机│关系之生机│条件之生机│├────┼──┬──┼──┬──┼───┬───┤│刺激反响│能量│变化│压力│讯号│作用力│反作用││经验认识│记忆│过程│感受│认知│体、因│用、果││境界追寻│悬疑│动机│反省│觉悟│烦苦│解脱│└────┴──┴──┴──┴──┴───┴───┘五、层次的性质层次是一种系统分类方法,具有四种特性:一是连续性,利用系统结构,各系统间不可分割;二是极限性,同层次中极限相同;三是标准性,在统一标准下,以便理解及应用;四是真实性,层次是整理,不能凭空虚造。释文:「连」-前缀:?,乍行乍止,道途。字身:车,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道上之车,一辆接着一辆,相互接续也。「续」-前缀:纟,细丝。字身:卖,交易。*丝绳互相交错,延接,承也,连也。定义:系统间承接不断的状况。释文:「极」-前缀:木,木材。字身:亟,大。*屋脊的栋,象征最大值。「限」-前缀:阜,土丘。字身:艮,止。*以土山为止,范围也。定义:任一封闭系统最大的范围。释文:「规」-字身:夫,大丈夫。前缀:见,得视也。*大丈夫之见,法度也,一定的方式。「范」-前缀:竹,竹子。字身:车?,车及人蜷曲状,限制也。*以竹篱限制车、人,象征一定的法式、信符。定义:有限制的法度。释文:「真」-字身:匕,原字从匕,化也。前缀:目丌,会意字,象受气而生目,生神也。*仙人变气而升天,确实不虚也。「实」-前缀:?,室也。字身:贯,以绳穿货贝。*货贝贯穿室内,内部充满之状,确有不虚。定义:一系统之现象与其本态全同者。人人都知道,当观察一件事物时,由于立场不同,所见也不同。俗话说:「见山不见林」,意思是说,当看到「山」时,山上虽然有林,甚至全山是林,但此时人因注意力集中在「山」上,眼中只有山,心难二用,因之「林」便被忽略了。这是因为人忽略了系统的【连续性】,而将山与林分成两个系统所致,「山」与「

44林」虽然可以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但在结构上原为一体。在理解上,有林之山与无林林之山实大不相同。此外,连续性又指层次之间,层层相叠不断。在〈天理论〉「极限律」中,曾说到系统有极限,「观察」、「认识」皆有极限。至于系统层次,更是建立在认识的【极限性】之上。其实,人都有极限的观念,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的能力、社会权利、工作性质以及生存、生活等的种种极限。然而,人就是无法把这个观念,统一应用到所有人生的领域,从古到今,人对宇宙万象,都试图站在一个平面上,解释一切。而这个平面又只有一个立场,就像人站在地球外表上,信心满满地用眼睛看到的现象,来解释宇宙真相。比方说,人想知道时间的「始、终」,空间的「起、止」,物质的「本、末」。这三者都必须在一个系统中讨论,且既为系统就有其极限。然而自以为是者,没有系统观念,心无极限,人无立场,便口假设悬河,把这些概念说得玄秘异常。至于【标准性】,正是层次定义的主旨,系采系统的立场,将观察对象,依其性质分成不同的层次,再作层次内及层次间的分析探讨。比方说,如果想要见山又见林,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不同倍数的望远镜,依对象的距离,选取不同的镜头。层次,即相当于多组倍数不同的镜头,只要分类妥当,那么各种远近现象,都可以一览无遗。【真实性】是事物之本态,层次分类仅为一种了解事物的方法,真实性之重要,不喻可知。六、层次的应用以以下举数例,说明层次的应用。?观念层次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环境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见必细微无遗也。「念」-字身:今,当前。前缀:心,人之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此时此刻心上所思;想也。定义:人观察事物所得到之意念。「观念」也可以用层次分类,因为人之观念源自环境,假设对身处的环境有明确的层次认知,那么人的观念必将井然有序。尤其是各种观念相互交集,很难在一个平面上表达得清楚,如果利用层次,当更完整。下表是从宏观角度,将假设干观念作层次分类。其中【因次】项是指层次上下的序数,随着因次的增加,涵盖的层次更广,其内容也越复杂。唯有先彻底了解较低因次之层次后,才有探讨更高因次的可能。【认知属性】项代表纲领,可以任意制定。【讨论内容】那么为细节。┌──┬───┬──────┬─────────────┐│因次│层次│认知属性│讨论内容│├──┼───┼──────┼─────────────┤│1│科学观│事物道理│人类处身环境的真实状况│

45│2│人生观│个体经验│个人的开展与环境的关系││3│历史观│社会结构│国家、社会的开展、变迁││4│文化观│地缘结构│人类思想、行为的开展││5│宇宙观│进化结构│宇宙的时、空变化等现象││6│根源观│时空结构│宇宙的根源,知识的极限│└──┴───┴──────┴─────────────┘?地质层次释文:「地」-前缀:土,土地。字身:也,同。*土也,怀养万物之处。「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货币。*贝可论斤,象征实在实有。定义:地球表层变化的性质。四十五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只是一团巨大的火球,及后能量逸散,逐渐冷却而皱缩,球表形成一层固态的薄壳。在地壳覆盖下,地心仍为熔浆,且活动剧烈频繁。每当地心能量发生巨大的变化时,地壳就随着变动,或隆起、或扭曲,甚至于断裂,地心岩浆溢出地表,是为造山运动。凡全球性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称为「地质变革」。地质学家以编年法记述之,称为「地质代纪」。由于地球外表的温度变化以及地球的自转运动,空气及雨水得到了动力,不断地冲蚀地表,形成各种风化现象。各类生物孕育其中,生生死死,由原始演进到今日。几十亿年来,这些变化的痕迹都残存在地表的土壤层中,科学家根据地层中发掘的化石,得以认识地球。生命的演进与地质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地质变革代表着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生命体是否能配适宜应这些变化,是生存与绝灭的决定因素。影响更大的,那么是气温的日益降低。当地球还是一团火球时,其外表温度不适于生命生存。开始冷却后,在太古时代,年均温约有摄氏四、五十度,仅宜耐高温的原生物存在;及至原生代,约下降十分之一;到中生代,年均温尚接近四十度。在中生代以前,由于温度高,冷血动物对能量应用的效率佳,所以蔚为主流,其生存范围,几覆盖整个地表。中生代以后,即距今约七千万年前,可能因火山爆发,或小行星冲撞地球,大量灰烬遮没了阳光,地球外表温度大幅下降,几达数百年之久。各种大型生物皆难以适应,纷纷死亡甚至绝迹。唯体积小,能够适应低温之哺乳类生物,得以大量繁殖、茁壮,从而成为地球上之新霸主。下表即为【地质代纪】层次分类与【生物进化】之关系。┌──────┬─────┬──────┬──────────┬──┐│时间│地质代纪│地质层次│生物进化│参考│├──────┼─────┼──────┼──────────┼──┤│四十六亿年前│无│无│未知│物质│├──────┼─────┼──────┼──────────┼──┤│三十亿年前│太古时代│罗伦提安变革│氨基酸、核酸、微生物│生命│├──────┼─────┼──────┼──────────┼──┤│十三亿年前│原生代│阿尔戈曼变革│细胞、组织、神经│感觉│├──────┼─────┼──────┼──────────┼──┤│六亿年前│早期古生代│恰尔念变革│昆虫,腔肠、软件动物│感觉│├──────┼─────┼──────┼──────────┼──┤

46│三亿年前│晚期古生代│喀勒顿安变革│两栖类、脊椎动物等│经验│├──────┼─────┼──────┼──────────┼──┤│一˙五亿年前│中生代│阿伯拉契变革│爬虫类│经验│├──────┼─────┼──────┼──────────┼──┤│七千万年前│新生代│拉辣迈德变革│哺乳类│学习│└──────┴─────┴──────┴──────────┴──┘【注一】从上表的「时间」栏分析,可以看出在经验层次以前,生物几乎是以倍数的速率进化。到了经验层次以后,这种模式有了变化,速率增加更大。【注二】由于目前的知识有限,我们对远古的地球史和古生物史了解的不多,时间偏差极大。至于生物演进的时间表等,并非本表的重点。?人类文明的开展释文:「文」-象形之纹,引申为字,概念,思考工作,记述。「明」-前缀:日,太阳。字身:月,月亮。*日月皆有光,故可见可知,引申为下一个可知者。定义:表示人类文化昌明的状态。人类文明也可利用层次分类,据之即可推断未来的一些现象。下表由「时间前后」栏可见系列演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后一时期仅需前一时期的十分之一。如果此一统计大致正确,显然我们都将目睹下一个时期的来临。表中「环境及能力」是指人类文明的进步;「信息概念的应用」那么指人类文明与信息概念的关系;「工具」系该一时期的物质根底;最后一栏的「每人工作效率」,其中数据系根据人类社会开展状况,以生产效率概估所得之参考值。仅用以说明差距之倍数,并无实用价值。┌──────┬─────┬───────┬────┬──────┐│时间前后│环境及能力│信息概念的应用│工具│每人工作效率│├──────┼─────┼───────┼────┼──────┤│五百万年前后│自然环境│应用声音概念│启蒙│1│├──────┼─────┼───────┼────┼──────┤│五十万年前后│体力、狩猎│应用图形概念│石器│10│├──────┼─────┼───────┼────┼──────┤│五万年前后│技术、农垦│图形、符号│铜器陶器│100│├──────┼─────┼───────┼────┼──────┤│五千年前后│权力、社会│文字概念记事│人力器械│10,000│├──────┼─────┼───────┼────┼──────┤│五百年前后│知识、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动力机器│1,000,000│├──────┼─────┼───────┼────┼──────┤│五十年前后│智力│概念应用于智能│计算机│极高│├──────┼─────┼───────┼────┼──────┤│?年前后│????│????│??│???,???,???│└──────┴─────┴───────┴────┴──────┘?进化层次场?

47无机物││时有机物│││序微生物││││与动物││三│五│二│分┌人百│六│十│十│十│百│类宇┌──圣贤─┴┤万│亿│亿│亿│亿│亿│宙?│?│?年?年?年?年?年?年?层本─境界┬─意识┬─学习┬─经验┬─本能┬─生命┬─物质┬─粒子┬─能量次体觉悟│││││││知识││││││能作概念│││││量用刺激││││压力反响│││力反生机││作时空│用力力不管从任何角度,比方时间、概念、因次、属性、认知及根本作用力等,皆可作层次分类,以便分析了解。前表系以进化的立场,将宇宙视作一封闭系统,分析在二百亿年之间,从最根本之层次展开,到回归宇宙本体的各进化层次,以供人类当前定位之认识。〔请注意,层次定义应随需要而定,不宜拘泥,在〈观念论〉中曾说明,正确与错误不是绝对的,应以便于理解为准那么。〕由表中可见,由低层次衍生到高层次,适为一金字塔式结构。下面再就各层次的特性,略作说明。原始层次未知,可能为人类知识的极限,假设以能量为属性。释文:「原」-前缀:厂,象高岸形。字身:,泉也。*泉来自高平之地,本态也。「始」-前缀:女,女性。字身:台,私之口也。*人由女生,心由私生,祸由口生,是为时空之初态。定义:时、空最初之状态。?能量层次:属性为变化,依照可能的排列组合,能量间相互作用。释文:「能」-象形,兽名,熊属,其骨节实而有力,引申贤能,有力。「量」-字身:旦,白天。前缀:里,距离。*白天可知距离,引申为观察、计算等心智行为,或统计数值。定义:宇宙中所有变化、动力的根本来源。能量充满在宇宙中,其性质已超越人理解之极限。但根据现象,假设此一宇宙之根本,即为推动宇宙运作之「能量」。〈天理论〉之结构说明,能量作用产生涡漩体,涡流角动量之动态变化,是本层次之属性。在能量压力下,有各种排列组合,相互作用。其组合之一,是能量相互干扰的变化,由涡漩形成角动量。其组合之二,

48是能量对涡漩体构成压力,遂有质量、力场、运动、电场、磁场等现象。其组合之三,在涡漩系统之中,产生时间与空间的特性,是为宇宙。其组合之四,能量压力与涡漩体保持平衡,在一段时空内呈稳定状态,是称「玻色子」。其能量累积到达「量子」的能阶,即成为「夸克」。夸克之组合极多,比拟稳定者有六种,再与「轻子」、「胶子」组合,是称「粒子」。粒子有「位能」,因而衍生了「粒子层次」。?粒子层次:属性为角动量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及变化。释文:「粒」-前缀:米,稻米。字身:立,站立。*如一颗米之形。「子」-象人之形,生命孳息意,概念之后加「子」为名词化。定义:物质最小的单位。粒子受能量作用的干扰,在其角动量外围形成「能量扰流场」,能保持与其它粒子间之距离。然因前述的「能量压力」,粒子受压,当压力大于扰流场力,粒子即相互逼近。压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粒子越近,能量压力越大,彼此间距不断缩小。直到角动量中心与能量压力呈相对稳定状况,假设多个粒子邻聚在角动量中心,遂衍生为原子,而有「物质层次」。稳定的粒子也只是一种概念,由于粒子半径与光速的比值相去甚大〔约为一比一亿亿倍〕,当光速在某一半径位置上保持恒定时,就不可能在其它半径上维持相同的动态。结果能量一分为二,局部向中心陷缩,由于其半径极小,为了保持角动量的平衡,其能量远大于半径较大之外围能量。前者成为「质子」、「中子」组成的「核子」,有集中的倾向;后者那么成为「电子」,有倾向最大半径的特质。电子与核子组成「原子」,在能量压力下,原子具有质量,原子与原子合成分子,是为物质根底。?物质层次:属性是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变化。释文:「物」-前缀:牛,家畜。字身:勿,标志,明显可辨之实物。*古人计数以牵牛为始,故以牛为标志,象征有形体的东西。「质」-字身:斤斤,二斤也。前缀:贝,贝壳。*贝可论斤,象征实在实有。定义:占有空间,具有形体质量,实存实有的系统。原子组成分子,分子在能量变化下,有固定的反响模式。这些模式,对人类感官而言,谓之实存实有,分别称之为「形」、「体」、「质」、「量」。任何物质之反响模式,假设属空间位置、形状或性质上的变化,那么称之为物理作用。其中发生在结构、质量或能量上的变化,属于高能物理。再假设其变化仅限于电子、分子间,做无机或有机的组合变化,那么为化学作用。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因电子而有不同的特性。由于电子的活动力,遂将物质界的时、空相连,成为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相关的开放系统。【注二】物质的分子结构渐趋复杂后,其中一种组合,基于碳原子完全对称特性,得以利用电子的活动力,将同类结构重复组合,形成一个封闭系统。这种封闭系统,以独特的能量应用为中心,是称「有机」化合物质。有机化合物质能以其结构贮存能量,又可在适当的情况下,释出所贮存的

49能量,并利用此能量,循环催化各种物理化学作用。物质之物理、化学作用都严格遵守天理各律,因应外在环境,由最根本的组合到复杂的结构,呈金字塔形,由下而上。其能量累积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形成宇宙能量世界的架构。这种现象,是能量排列组合的作用,上层组合利用下层的能量,并不断累积堆砌。直到累积的量变产生质变,各结构体之时空便不再连续,各自独立,超越了物质界的极限,衍生出下一因次。【注二】:有关物质的构造,量子物理认为是由十二种根本粒子与四种力所组成。十二种粒子中有六种属于夸克,六种属于轻子(Lepton)。作用于粒子的力,都来自根本粒子。其中带电荷的粒子交换光子产生电磁力;具有弱电荷的夸克,或者由轻子交换w粒子以及z粒子,产生弱作用力;夸克间胶子的交换,那么产生强作用力;重子交换重力。又电磁力与弱作用力在高能量时,统一称为「电弱作用」,有四种标准玻子。而在超高能量时,「大统一理论」可统一强、弱、电三种力,亦即夸克与轻子可以互相转变,可是重力与前三种力目前尚无统一的迹象。?生命层次:属性为生命的时空极限。释文:「生」-象草木长出,活着,起始也,不熟也。「命」-前缀:,天地人三合,集也。字身:叩,以头碰触地。*人叩服于天地间,奉令治事也。又人所禀受的生存规律。定义:在能量空时中,由局部能量变化趋向于整体之封闭系统。最原始的有机化合物,即为胺基酸。胺基酸由胺基组成,共有六十四种排列组合,可以继续组合成更大的分子如蛋白质。在这些分子结构上,能量变化互为因果,形成一种封闭系统。环境是能量的来源,本系统能摄取能量,贮存体内,是称「生长」,生长到本系统结构负荷的极限,局部机体乃独立为另一封闭系统,是称「生殖」;生长与生殖交互进行,是谓「生存」;而全部的作用,那么为「生命」。生命现象建立在有机结构的特性上,即利用氧原子中电子的活性作用,交换有机结构键上的其它原子,此称「氧化作用」。氧化作用产生热能,驱使机体运动、摄食,并吸收热量,贮存体内,称为「复原作用」。氧化作用使生命体能作功,复原作用那么保证生命体有能量可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生命体得以存活于一段时空中,并藉另一生命体延续下去。生命系统之所以成立,在于能量效率的体用组合。不管任何机能,有用才能存在,无用即被淘汰。生命因此能够适应各种能量变化的环境,而且不断发展进化,并迈向下一层次。如将地球上的「生命体」视为一封闭系统,此生命体以「脱氧核糖核酸」为接口,以生化能为基因,将前一生命体所累积的变化,复制到另一生命体。在此过程中,能量不断累积,生命体也不断产生新的组合。生命是一整体,有着不同的生命形式,相互间形成食物链的依存关系。生命以个体为单位,体内有各种机能分工,其中细胞是生命体的基因,表皮是身体的极限,神经是联系的接口。但也有例外,如群体生物的蚂蚁、蜜蜂等,其

50机能分工大异其趣。每一只个体有一完整而独立的生理系统,但却只有生长、生存的能力,仅蚁后、蜂后具备生殖力。生命形式有一种组合,已超出了生命的极限,对能量的变化有所感应。其组合基因,即为「神经系统」,此又衍生了「感觉层次」。?感觉层次:属性是感官对刺激的机械反响。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觉」-字身:臼爻?,学也,蒙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由有所感而意识到的认知。「刺激」系生命体内、外环境之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之大小,是生命体生死存亡的关键。基于「组合律」,宇宙中能量的变化,有其一定的规律,在生命层次中,其组合规律即奠定在刺激的感觉与生命体的反响上。刺激的种类甚多,各有其物理、化学性质,生命体在能量交互作用中,兼以体用的进化,局部结构遂形成刺激接收器,是称「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由神经原产生「生化电流」,电流控制运动器官,根据刺激的性质强弱,而有所反响。早期的生命开展史上,感旋光性的微生物,是以光刺激为感觉对象,乃「视觉」之开端。压力、温度、酸、碱性等刺激,那么是「触觉」的肇始。而对波的感觉,那么形成听觉。人类的感觉系统并不特出,但大脑皮层却非常兴旺。大脑皮层对应着各种感觉,各有固定的区域,接收神经脉冲,保存记忆。一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感官都有相关的刺激讯息传到,人能在瞬间得到完整的综合认知。由对刺激的感觉到产生反响,其效率端视生命机能的复杂度而定,根据「进化律」,复杂度高者,其能量组合的效率也较高。能量组合效率,相当于时空变化中,能量消耗最少,成效变化最大,且符合进化目的之组合。对生命体而言,感觉及反响有效的累积,称做经验,于是又衍生出「经验层次」。?经验层次:属性是主体之利害关系。释文:「经」-前缀:纟,细丝。字身:巠,水动在上下之间,垂直波。*织丝时,垂直纵线为经,横线为纬,引申为随时空变化。「验」-前缀:马,坐骑。字身:佥,检查。*乘马检查,求证。定义:经历验证,或经过且验证过之事件。生命的体用机能,随着生命体的复杂化,其能量变化的利害关系,已非立即的感觉可以认知。举凡感官的视、听、味、嗅、触觉等,皆需要综合处理,另外还需要配合时间、空间条件,以作最有利的反响。基于这种需要,大脑的功能增进了,有着复杂的神经网络,以刺激所得的感觉,重复导通神经,使其生化电阻降低,形成通路而有记忆。每当电流再度经过该通路时,可得到类似原记忆的利害感觉,是为「经验」。有效的经验,在生命体重复应用下,形成类似本能的反响,是为「习惯」。经验及习惯仅适用于稳定的环境,当地球环境发生急剧的改变〔尤其到了新生代,地表温度大幅度降低〕,过去的经验模式不再适用,许多物种因而绝灭。由于哺乳类动物在哺乳期有学习的机能,因学习而有了弹性更大的生存机

51会,从而衍生了「学习层次」。?学习层次:属性是机能的同步效应,进而到达仿真的认知。释文:「学」-字身:臼爻?,蒙也。前缀:子,子女。*教导尚在蒙昧中的子女,受教传业。「习」-前缀:羽,飞鸟之翼。字身:白,了解状。*学飞以至明白,反复熟练之。定义:一系统之机能来自模仿与练习者。在变化剧烈的环境中,生命体的机能必须同步配合各种变化,以资生存。这种同步效应的根本原理,是因视觉、听觉神经与控制中枢相连接,当外来刺激发生时,会传至相关的运动神经,因而产生感应。例如传入耳朵的声音频率,能与声带发生共振,此即「模仿」之诱因。因共振而产生同步模仿,不断模仿的结果,控制运动的神经因而导通。视觉现象比拟复杂,其对象是一连串的影像,由影像刺激联想,从而采取同步动作。学习可将一个体的有效经验转移到另一个体,这不仅扩大了时空接口,更能有效地认知利、害。而在转移之际,许多抽象的认知及行为,必须有另外的沟通接口。这种接口,就是「概念」,仅能代表繁复经验中的一小局部。然而,经过人类社会长时期、一代一代的交互应用,汰芜存菁,存同去异,最后形成一种能藉之以思维的系统。概念思维是一种抽象的生命,也具有生存、生活、生殖的三才结构,其基因是宇宙能量变化,接口是人类。当人具备了概念思维的机能后,「我」便成为人的感受认知中心,一旦人能思维「我」的意义,「意识层次」便产生了。?意识层次:属性是「我」的自我认知。释文:「意」-字身:音,发声。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音在心上,受到动静的影响,人所关注的。「识」-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音戈,不同的现象。*言及不同的现象,指有所体会。定义:以「我」为中心,对自我与环境的认识状态。人自称为「我」,这种「我」只是一种概念,习惯性的自称词。如不用心去探索,「我」只是环境刺激的反作用,一个生命体的中心而已。「我」是一种恒动的感受状况,是多种接口的交集。在结构接口上,是生命机体与记忆感受之交集;在空间接口上,是一种能量状况到另一种能量状况的变化;时间接口上,那么是过去与未来的临界点;而在系统接口上,「我」是宇宙本体与无限分割的个体间的桥梁。正因「我」的多种面目,恰如宇宙的多样性,使得人生有似各种战场〔请参阅〈观念论〉〕。「我」也正是进化过程中,最后一道试题。意识是在强烈的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人的感觉以趋利避害为唯一前提。而运用意识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所消耗的能量极高,对生理而言,就是一种痛苦,是以人有防止运用意识的倾向〔意识与物理上的功率,有异曲同工之妙,要能量作功,必须限制能量的向量〕。

52然而,生命体具有一种有效的适应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形成直接反响。人只要能忍受一时的痛苦,令意识作用形成习惯,就可以免除集中注意力的痛苦。这种作用称为「潜意识」,意识唯有在大量的潜意识辅助之下,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意识的媒介为观念,人禁锢在一己的时空中,所知所识有限。唯有透过古往今来人类观念之同,去除「我」心之异,始能认识到宇宙真相,于是,衍生了「境界层次」。?境界层次:属性是回归宇宙本体。释文:「境」-前缀:土,土地。字身:竟,终也。*地之尽,疆界也。「界」-前缀:田,可耕之地。字身:介,人在两者之间。*土地之接口,系统之分际。定义:人的意识认知极限。由人的层次分类可以看出,随着层次的升高,机能效率的激增,人生的意义益趋明显。不管从个人的终身生活,或者是成长的阶段来看,经验及学习层次都是难以防止的。然而意识层次却彷佛人生的分水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识是种假设有似无的疑团,「我」就是我,无人不知,但「我」究竟是谁,却无人知晓。如果「我」只是生生死死、吃喝玩乐的生理机器,那么进化的层次分类就不可能成立。整个层次结构正如「进化律」所宣示,是由多到少的进阶,所以期望人人能有境界,也是不符宇宙真实的梦想。境界的属性是回归宇宙本体,当人停留在经验层次,还受到生理支配时,回归根本不具意义。只有当「我」的生老病死、诸念无常,唤起人的意识时,才到达「觉」的阶段。「我觉」以后,用意识不断去追求人生的根源,直到彻底「了悟」,才能体会回归何处。这种过程远远超越了感觉层次,所以不可能用感官求证,也无法用概念与他人沟通。人所能凭恃的唯有信念,信念的力量大至无限,小到无存,端视个人的境界而定。境界是人类精神认知的极限,概念至此穷矣尽矣,万勉其难,兹附上前贤人生境界之禅诗三首: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至于其它层次,诸如政体结构、社会地位等,因无永恒价值,兹不赘述。

53第四论思维论阴阳互动,正反相生,摩擦而有热,蠋泪轻垂于微明。春暖花始开,有刺激必有反响,人知天地之妙是为灵。───────────────────────系统定义系统名称:思维前系统:认识后系统:人性上系统:天理下系统:价值系统接口:网络系统基因:概念系统结构:疑心、理解、判断系统性质:消耗、集中、理那么、收敛系统应用:思维方式一、思维的系统关系本系统:思维-人之天。释文:「思」-字身:田,可耕作之土地。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之认知活动,如同耕作一般勤劳不懈。「维」-前缀:纟,绳索。字身:隹,集聚之鸟。*集绳以系之。定义:人智集聚于心,处理所认识的各种事物。前系统:认识-人之地。认识是思维之本体。后系统:人性-人之人。思维是人性开展之本体。上系统:天理-天之天。因有天理之规律,思维法那么始有依循。下系统:价值-地之天。思维之结果,产生价值。二、思维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网络释文:「网」-前缀:纟,细丝。字身:罔,交错难明。*丝线结成之工具。「络」-前缀:纟,细丝。字身:各,各别。*各别之丝联成一体。定义:各种关系所组合成的、交错通连的结构。思维是人类大脑最重要的功能,借着记忆中【网络】般的接口,逐一与意识所贯注

54的「主题」连接起来。由于意识决定于环境的变化,网络接口又决定于个体之经验,连接那么等于排列组合,所以思维相当于人界的天理。思维本属主观个体的心智活动,但因网络接口人人皆同,故思维亦为客观环境中的一组支系。人原是社会动物,经过长时期的学习成长,观念始逐渐形成。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观念成为个体与群体、时代与传统间,互动互变、纠结难分的一局部。网络是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结构,在一个社会中,自然生态、地缘环境与历史文化是同,个人的特殊因素,祗是微小的差异。人即循着这种网络,从殊异的亲身体验开始,进而异中见同,于是有了思维。人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地在同异间反复印证,终能由无知而有知,由小我到大我,最后直通宇宙的大同。三、思维的基因系统接口:概念释文:「概」-前缀:木,材料。字身:既,食毕,完成。*一种推平斗斛中所盛米麦的短木棒,因不够精准,故象征接近、大约也。「念」-字身:今,当前。前缀:心,人之内感器官。*此时此刻心上所思,人对事物审视之所知、所得。定义:人的经验错综复杂,为了便于彼此间的沟通,特以约定的符号讯息,代表相关的、概略性的认知者。【概念】系指概略的念头,是人将繁复的经验,用概括简略的表达方式,以便于与他人沟通者。每一个人都生存在独一的时空中,在变化无穷的环境刺激下,个人经验之排列组合机率,完全没有与他人重复的可能。概念原本是分际模糊、错综复杂的,要学习概念,必须通过生活体验,或熟读前贤文章,以求融会贯穿。后人为求速成,硬把概念独立化,或用字典,或修订西式文法。其结果,概念的使用虽然普及了,却牺牲了义理性及完整性。到如今,人们学习概念,只是为了追求知识,知识不过为求生存,而生存的意义却蒙然不知,是舍本逐末也。经验是动态的,对宇宙整体而言,由宏观至微观,其脉动有一定的规律。但对末端的个体来说,在时空交接的那一剎,所获得的只是感官刺激的感受而已。日深月久,这些感受混合着观念认知,便形成了连续的经验。显然,从上述经验形成的过程来看,任何个体不可能没有所谓正确的经验,人与人之间,也无法完整无误地作经验转移。建立在经验上的概念,只是有同有异、模糊而笼统的主观感受。正因如此,在概念的表达下,必然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概念的表达:在人类文明史上,仅有两种表达概念的方式:一为音符式;一为图形式。因为人类所依赖的沟通接口,只有声音与图形。声音易学易用,起源自动物求偶及宣示领土之本能。而图形繁复难行,最近的考古资料显示,克罗马侬人在其居住的洞穴中,曾制作了大量的壁画,这已是近十万年的事了。根据「作用律」,简单与复杂都不是理想的结构。简单的结构符合人性需求,却牺牲了功能;复杂为人所畏,不到不得已,是人所不取者。声音的易学易用开展出了音符概念,当今泰半的语文属拼音语系,其优点为容易使用、利于开展贸易。只有中国早就采用较音符复杂、而较图形简单的「形声」概念系统。只惜国势未张,中国人不自知其福。须知易学易用固为生存之道,然进化之过程,必朝向更高的方向开展。而更高的功能,那么绝非简单的工具所能企及。概念是以一些象征性的符号,代表经验认知中某些概略的因素,人在思维时,

55这种代表性的符号,就可以透过网络接口,将其经验认知因素逐一展开。举例而言,飞机为一概念,而此一概念为「飞」与「机」所组成。但是飞机所代表的因素极多,在网络接口上,仅以体用因果为例,简示如下:静态体:「形」-巨大,有翼。「质」-金属,重而坚。「性」-科技产品静态用:「形」-能载人、物。「质」-平安可靠。「性」运动于远距离。动态因:燃烧汽油,动力大,因空气浮力而运动于空中。动态果:节省时间,代价高,经济价值高,危险性大,出事率低。假定思维主题为「渡过十天假期」,而由「坐飞机去旅行」驱动的认知,根据概念表达的先后次序〔在此仅分析与飞机有关者〕,将网络接口展开如下:坐───?选择对象及方式?将臀部〔身体〕置于…?稳定舒适态?等待飞机┬─?所选择之对象?将臀部置于座位上?稳定舒适?目的地├─选择原因:此交通工具速度快,在空中运动。〔经验〕│├联想性--其它交通工具之经验。〔经验〕│├平安性--危险,查经验资料-死亡时机-小。〔判断〕│├价值性--价值-高,代价-高。〔判断〕│├必要性--仅有十天时间,往返要有效率。〔判断〕│├目的性--旅行-平安,环境变化刺激心态改变。〔判断〕├判断可行┘去─┴─选择飞机可达之处。旅行──目的。再如把「车」当作一个封闭系统,寻找「车」与其它概念的构词关系,那么可视常识为基因,前后承接为接口,分析如次:前系统:代表性质,功能分类等。如大小军汽火水风牛马战机礼滑专挽轻等。本系统:「车」后系统:属性分类,定义定性等。如头尾门灯椅顶身座间票牌箱厢祸店资等。上系统:应用处理,控制操纵等。如开驾错倒洗赶乘超租买赛御雇翻转寄等。下系统:所属概念,引申概念等。如轮辖轴轭辆辙辕轗转轿辂辚轖輘轶輗等。?汉字前缀的常识分类:汉字还有一个举世无匹的功能,就是具有「常识分类」的结构,是先圣先贤数千年来集体努力的智能结晶。缘因汉字的形声法那么,人人都可以根据生活需要而造字,于是最常用的事物,便成为分类认知的准那么。约定俗成的结果,这种「常识分类」,就成为汉字的「部首」及「字身」。兹依仓颉码顺序,简介假设干前缀的「常识分类」如次:〔下表中「大、小」以人体为度〕┌─┬────────┬────────┬───┬────────────┐│类│感觉因素│意觉因素│前缀位│应用定义│├─┼────────┼────────┼───┼────────────┤│日│强光,热燥,巨远│自然物,一天│上左下│天体,光色,温度,时间││门│固定形,通口,大│人造物,生活用│外│分类,机构,空间,状态││月│弱光,凉静,巨远│自然物,三十天│上左下│天体,光色,感受,时间││肉│不定形,柔软│身体局部,功能│上左下│肉类,食物,组织,机体││骨│不定形,坚硬│身体局部,支撑│左│骨类,结构,组织,状态││贝│形色丽,坚硬,小│动物,材料用│上左下│贝类,财物,行为,价值│

56│目│圆形,黑色,小│感觉器官,在脸部│上左下│眼部,视觉,纲目,章目││金│反光,硬锐重冷│自然物,材料用│上左下│金属,属性,器物,价值││木│长条形,稳固实在│植物,材料用│上左下│树木,部位,形态,感受││韦│可塑形,柔软坚韧│人造物,材料用│左下│皮革类,器物,服饰││水│无形色,柔冷液态│自然物,生存用│上左下│景物,现象,状态,感受││火│光热,常动,气态│自然物,生存用│上左下│现象,感受,状态,炊事││米│白色,硬,细小│作物,生存用│上左下│食物类,单位││土│不定形,多实广重│自然物,材料用│上左下│地形,地物,用料,性质││走│动态,脚动体位移│正常态,生活用│左下│行动,行为││竹│长条形,坚韧锋利│植物,材料用│上│竹类,部位,用具││白│光亮无色,洁净│物表状态│上左下│状态,感受,价值││禾│条形,绿色,矮小│作物,生存用│上左下│农事,农作物││身│特定形,整体│事物之主要部位│左下│身躯,动作,行为││鬼│无形色,阴冷可怕│未知态,危险态│四方全│鬼怪类,感受││彳│人互动行为│关系态,生活性│左│行为,标准,事件,状态││牛│四足,有角体大│动物,劳力用│上左下│牛类,畜牧,行为,状态││舌│扁圆形,柔软,小│感觉器官,在口中│左下│味觉,部位,动作││风│无形色,可动│自然态,在空气中│上左右│风类,状态,感受││舟│长形,可动,大│人造物,交通用│左下│舟类,航行││?│几何形,固定,大│人造物,遮蔽用│上│房舍,用具,空间,状态││示│行为态,恭敬慎重│祭祀,对天地鬼神│左下│礼仪,行为,用具,状态││?│几何形,固定,大│人造物,保护用│上│房舍,认知,用具,状态││穴│内陷形,固定,大│自然物,遮蔽用│上│地形,性状,感受││车│几何形,可动,大│人造物,交通用│四方全│车类,动态,运输││麦│绿色多芒,矮小│作物,生存用│左下│麦类,粮食││?│反常态,不舒适│生理现象,生存态│上│病类,痛苦,生理状态││犬│四足,矮小,亲和│动物,生活用│左右下│犬类,动作,态度││衣│不定形,多色多质│人造物,蔽体用│上左下│衣类,行为,认知││巾│方形,多色,小│人造物,蔽体用│上左下│巾类,用物,饰物││虫│多变形,可动,小│动物,各种功能│四方全│虫类,爬虫,状态││刀│锋利利硬,小,长│人造物,工作用│上右下│刀类,行为,状态,后果││片│薄形,具两面│形状,工作用│左│物形,单位││雨│点滴形,冷,液态│自然态,天候现象│上│雨类,农事,感受││玉│不定形,多色坚硬│自然物,材料│上左下│玉类,质性,感受,价值││歹│非常态,不好│认知态,生存态│左下│死亡,感受,毁坏││石│不定形,坚硬│自然物,人造物│上左下│石类,物性,物器,感受││酉│无形色有香,液态│酦酵态,人造物│上左下│酒类,酒性,酒器,化学││弓│弓形,有弹性弦│人造物,攻击用│左下│弓类,弓性,弓器││角│锋利形,坚硬│自然物,人造物│上左下│角类,角性,角器││子│后代,小│认识态,阳性│上左下│同类,关系,遭遇,称谓││鱼│头尾鳍身,水生│水生动物,生存用│上左下│鱼类,鱼属,食物││矛│锋利形,坚硬且长│人造物,攻击用│上左│武器,工具││阜│山形,人聚处│自然物,人造物│左│地方,状态,山丘││邑│不定形,人聚处│建筑物,生活用│右│空间,地域,环境│

57│人│两足直立,可动│角色,同类│左下│人类,关系,行为,现象││食│不定形,动态│加工品,生存用│上左下│食事,食物,行为,感受││气│无形色,气态│自然物,生存用│上│气类,现象││心│心形,柔韧,小│生理器官,生存用│上左下│心理,感受,现象,状态││手│手形,柔韧,小│生理器官,生活用│上左下│部位,动作,行为,状态││口│口形,柔软,小│生理器官,生存用│上左下│态度,动作,行为,状声││足│足形,柔韧,长│生理器官,生活用│上左下│部位,动作,行为,现象││马│四足,高大,善动│动物,工作用│上左下│马类,动作,状态││髟│细密形,深色│生理组织,保护用│上│体毛类,性质,用品││耳│耳形,柔韧,小│生理器官,听觉用│上左下│部位,功能,行为,状态││艹│细条形,柔韧,小│植物,生存生活用│上│草类,菜蔬,性质,现象││山│山形,稳重,厚大│自然物,生存环境│上左下│山类,部位,形势,感受││女│两足直立,人类│同类,阴性│左下│角色,形色,姿态,行为││纟│长细形,柔韧,微│人造物,生活用│左下│丝类,形色,状态,行为││田│方形,地表,大│空间范围,生存用│上左下│耕地,环境││黑│无光之色,不可见│物表状态│左下│光色,状态,感受,价值││囗│空间,巨大│空间范围,地域│外│环境,状态││?│空间位移,动态│空间行为,道途│左│动作,行为,状态,意志││言│无形色,概念│概念沟通,生活用│左下│语言,态度,认知,意志│└─┴────────┴────────┴───┴────────────┘以上仅略述概要,部首之全局部类共有四百余种。四、思维的结构系统结构:疑心、理解、判断。释文:「怀」-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褱,藏于胸前的衣囊。*藏于胸前的心意,思念也,来归也,包藏也。「疑」-字身:匕矢,比拟箭头。前缀:疋,象人欲止之形。*比拟事物难以决定,未决不定也,又,求定止也。定义:人心难以决定之状态。释文:「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规律。*玉脉密实,有纹路规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解」-前缀:角,兽角。字身:刀牛,以刀向牛。*举刀向牛角,判其理,认知晓悟也。定义:人以理性所能解释之状况。释文:「判」-字身:半,一半。前缀:刀,单侧有刃的工具。*一刀一半,分也,断也,辨也。「断」-字身:丝相连状。前缀:斤,砍树用的斧,去除。*砍丝,使不连续,折也,判也,绝也。定义:根据目的分辨思考,最后所得到的结论。从古到今,人类的思维一直是文明的动力,基于「组合律」,思维的效率必待基层认知完善后,才能完全发挥。

58一般人的思维多是无系统、无意义、消耗性的过程,因之在蜿蜒的历史长河中,其思想不过如同雪峰下的高原,只聚集了一些冰水。有效的思维具有累积性、延续性,由溶雪的源头绵延至无涯的汪洋,河流祗是导向而已。从宏观立场,思维始于疑惑,开展为人生认知,成果便是思想。思想一旦形成,便不会消失,而且将是另一个思维认知的开始。后人承继前人的思想,理应超越前人,还要不断地向前开拓,不断地使之趋于完善。在微观上,思维的结构亦然,先有【疑心】的心态,再得【理解】的内容,最后才有经过【判断】的思想。思维者只是一个动态中心,将所思的概念,与亲身经历的事件相互冲击激荡,结合形成前文所言之「经验」。经验有两种:一是个体的生活经验,人时时处处都在经历,直到生命的终结;另一种是认知的经验,由全体人类对宇宙万象不断探求累积而得,它充塞在文化的废墟中。生活经验是现实的、强烈的,在感官需求的驱使下,人类王朝得以稳固。认知经验那么不然,它平静地铺陈在文字概念中,脱离了现实,无从侦测,却是进化的金字塔顶。今人思维,只求辨知物质,理解其功能,判断自我的利害。似此,人生莫非主观的感受,如起起落落的潮汐,周而复始,永无已时。所幸宏观的组合亘古弥新,总有人能摆脱现实的羁绊,从事物本末的开始,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用以判断自我的抉择。个人的价值观缺乏为训,本节仅站在整体人类的立场,来讨论思维的精义。在概念网络上首重分类,宇宙中所有现象,无不相互纠结,故概念本身具有极为复杂的集合性。如果不善分类,那么对所得知的概念,很难加以界定。分类需要观察力,其原那么为:所观察的事物范围要大、角度要广、内容要深、性质要明确。这样得到的分类,完全符合网络的需求,所以即分类相当于概念网络的建立。分类的方式甚多,视各人的目的、习惯及能力而定。理想的分类,应能实用,学术分类有其适用范围,却与日常生活无关。再如新闻界常用的一种分类法-五个W:人、时、地、事以及为什么。如果再精细一点,加上体、用、因、果,此种分类即颇具代表性,而且简单明了,非常实用。有效率的辨知,就是把分辨后的对象,赋与一符合分类的概念。这个习惯必须长时期的坚持,始得以养成。养成后即成为「潜意识概念」,也就是一些强力导通的神经路线。这些根据学习、经验导通的路线,正是「概念网络」。在概念网络上调用记忆讯息,称为「联想」,全自动地联想,即为「理解」。因为思维是动态的,是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概念的剎那,得自相关网络上的全部认知。如无概念网络,各种概念便如一盘散沙;如不用联想,那么注意力流窜在网络间,不能集中。如果思维的目的只是为了理解,那么,正在理解的那一刻,网络「贯穿」了,目的便达成了。而网络贯穿与否,便是判断时阻力上下的感受。因此,思维的条件,必须先设定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判断。只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绝不能称之为思维。五、思维的性质思维有四种性质:消耗性、集中性、理那么性与收敛性。释文:「消」-前缀:水,液体。字身:肖,肉小。*水之小,象散失不见。「耗」-前缀:耒,耜的木柄。字身:毛,动物体表细小而长之物。*以耒耒毛,无济于事,消费而减少也。定义:系统能量渐损而成效不彰之过程。

59释文:「集」-前缀:隹,鸟之象形。字身:木,树木。*群鸟在木之上。「中」-会意字,指位于系统上下左右之间,一半也,不偏也,里也,核心也。定义:系统聚于核心。释文:「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玉脉密实,其纹路有规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那么」-字身:贝,货币、财物。前缀:刀,有利刃的工具。*以刀分贝,平分财物,有条理之规定。定义:有理那么通,西文称为「逻辑」。释文:「收」-字身:象瓜藤蔓延之形,纠结也。前缀:?,击打,处理。*处理纠结,使之束而少,向内着力,获得也。「敛」-字身:佥,集众以咨询。前缀:?,击打,处理。*集众以资击取,引申收聚也。定义:系统之收缩归聚。大脑是由交错密布的神经所组成,当刺激经由各感官的神经分别传来时,其讯号在大脑有各自的贮存区域。然而,就意识中枢而言,对各种刺激的感受,却是整体作用。这种感受就像用网捕鱼,不管鱼的大小多少,统统收在一网之中。当一种刺激发生时,它可能是外来的,也可能是体内的,如果此刺激讯号不能立即与网络联通,就会产生生化电阻。电阻的感受,是为「悬疑」,电阻令电位升高,当电位高到某一程度,是谓「注意力」,整个大脑网络之注意力所在,就是「意识」。如果刺激讯号能与网络联通,便有了「认知」。在认知不断地导通下,网络之电阻值降低,在刺激、反响之间,毫无阻碍,这便是「潜意识」作用的基因。大脑用得越多,潜意识网络越健全,意识的操控越灵活,思维效率就越高。效率高不等于思维的方向就正确,能裁判方向正确与否的,是目标与时间。人生面对的只有未来,当前唯一的问题也是未来,只有未来的状况与目标相符合者,才算正确。人在婴儿时期,经由感官与环境的互动,最早建立的,是辨识及记忆系统。其后再经过常识认知、知识学习、行为经验,网络始得建立。网络的成形全靠后天意识架构,生理本能只进行到辨识、记忆为止。当人思维时,须先使大脑充血,驱动神经电流脉冲,以便联结所有的相关讯息。这个过程极耗能量,对在生命早期很少动脑的人而言,因其网络不够健全,电流堆积而无从导通,会感到非常痛苦,这就是思维的【消耗性】。在思维时,网络中相关因素,在意识的控制下,必须集中在统一的主轴上,一一依序相连,是称【集中性】。这种集中于主轴的过程,极易中断,而一旦中断,思路便乱无头绪。所幸经常思维的人,能将常识或根本概念不断导通,使形成有效网络,或称潜意识反响。在潜意识的辅助下,人无需节外生枝,始能连续思维。凡与常识及根本概念符合者,是称为「理」,有理才能连续,连续才能有「那么」。思维的【理那么性】,即在于思想有一定的规律,使主题能顺利进行。思维的【收敛性】比拟复杂,基于生存生理等本能需求,人的思维最容易收敛于「食色」之上。其次是人的我心私念、情绪习惯以及行为遭遇等,在收敛之余,易衍成心理状况。只有在重大的刺激下,或平日已养成习惯后,人才有可能排除消耗性的痛苦,集中精神,从事理性思维,这正是「无欲那么刚」的明证。

60思维的产生,是因为人性受到环境压力,压力越大,理解力越强。就如同能量对角动量之压力,形成粒子;生存对群体的压力,形成社会。当理解能力成熟以后,观念便成为天人之间的接口,人可以透过观念,认知人与宇宙的关系。观察动物的行为可知,它们的生理模式很明确,不过为了生存,遗传的本能加上简单的学习,在环境变化不大时,物种便能逐渐兴盛。人类崛起于地球的中年,彼时自然条件持续恶化,生存适应性受到挑战。根据「天理律」,一个崭新的可变模式,逐步发展,直到大脑功能蜕变,终于使人类成为进化过程中的明星。人的大脑,在初出生时约为成人重量之百分之二十五,六个月增为百分之五十,两岁时达百分之七十五。但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出生前即已然具足,假设不充分加以利用,由三岁起,脑细胞便开始死亡。虽然一般人能用到的大脑细胞,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是,大脑越用越灵活、功能越强,常用的人,可以维持到八、九十岁。至于人的思维能力,由儿童期的启蒙,要到青年时期才会定型。此时在生存、生活的刺激下,动机逐渐形成,动机产生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思考。如果在此阶段中,生活平安幸福,心情愉快满足,那么唯一的动机是维持现状、目标是物质享受。这种目标的判断,感官即足以胜任,连用大脑都嫌奢侈。目标是判断的标准,依进化法那么,人类世代交替,是为了恒保因应环境的需求。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时代,正是可塑性最高、接受性最强、开始认识环境的关头。不幸由于人的无知,常将自我的价值观强迫后代承受,或者刻意纵容保护子女。以至于人类虽有足够的思维潜能,却很少有人将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站在宏观立场,宇宙进化的策略却很有效率,唯有面临危难,苦其心志的人,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殚精竭虑,坚持不懈。俗话说:「穷不过终生,富未及三代」。思维是人生最大的利器,假设无需付出代价,唾手可得,又何来进化?再说人生存在宇宙间,直似太空中之一粟,生老病死身不由己,观察认知也无凭无据。人所能依恃的,不是父母师长,也不是社会政府,更不是金钱地位。说穿了,无非是己身所具备的一些思维能力而已。非常不幸,人基于一己的私心,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稍有能力,就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识型态。在神权时代如此,专制时代如此,今天这个讲究民主自由、开放思维的「新时代」,更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思维是人类行为的泉源,理解是人类意识型态的依归。人的能力皆来自思维,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理解。要控制一个人,首要就是控制其思维方式,以及理解的内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哪一个系统不是建立在某一思维核心上?传统文化、教育、传媒,人们生活于其中,呼吸于其中,沟通于其中。古往今来,人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争的是什么权?夺的是什么利?不正是这个核心!六、思维的应用思维的应用有三种形式:水平思维、垂直思维、抽象思维。此外,思维应用的方法那么有二:一曰分析,二曰归纳。释文:「水」-象形字,无色无臭的透明液体,是生命必需者。「平」-会意字,语气舒也,引申坦也,均齐也,治也,正也,和也。定义:平行于水面的状态。释文:「垂」-象形字,由上而下悬挂之形,接近也。「直」-字身:十,数也。前缀:目,视也。*十目所视,不偏不曲。定义:与地面呈九十度之状态。

61释文:「抽」-前缀:手,上肢。字身:由,出自。*手之所由处,脱出也。「象」-象形字,体巨易辨的哺乳动物,引申为代表事物的形态。定义:无形、无色、无体之系统。释文:「分」-字身:八,两半之形。前缀: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切成两半,由少化多,裂也,引申切分之所得。「析」-前缀:木,树木。字身:斤,砍树用的刀。*以刀砍木,剖而分之,引申为分解也,追究也。定义:将一系统分解而追究之。释文:「归」-前缀:停止。字身:帚,扫除尘土的器具。*古代由妇人持家洒扫,帚止,指妇人所嫁也,附也,引申入也,还也。「纳」-前缀:纟,织丝。字身:内,由外进入。*织丝时,需接受新丝由外而入,收受也。定义:将假设干系统合并为单一系统。?思维的形式:人受到感官及生理影响,极易停顿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尤其有关传统文化、社会价值等讯息,都是感官经常接收到的刺激。再加上政治导向、教育理念、媒体宣传的结果,在同一时、地,单一的思维模式于焉形成,此称【水平思维】。水平思维的特性,是以「什么」为主体,鲜少涉及「为什么」。水平就是指相同的认知,在统一标准下,人只要学习「什么」就足以生存。既然社会群体皆已认同,且任何一成员都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所以,共同的「什么」最有效率。无论是天理或物理,能量不聚不能为功,而能量永驻那么无法进化。物极必反,成熟的思维模式必导致迂腐僵化。故水平思维只能供学习、维持既有的系统之用。当水平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一连串的「为什么」便产生了。而重视「为什么」的思维模式,那么称之为【垂直思维】。水平向仅有一个层面,理所当然地,水平面上的「什么」,只需记忆力,充其量增加一些联想,便足够理解应用。「为什么」指的是水平面下的「什么」,也就是另一个层面、更深一层的因果关系。垂直思维的难度很高,首先要建立「立体概念网络」。对所思维的对象,都要了解其「什么」及「为什么」。然后,一层一层地根据其性质,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此中最难处,在于大脑的单线思维模式,使得思考时常失去主题方向。因此,必须养成良好的潜意识习惯,在脑中开辟一个管理中心〔常驻之注意力〕,令意识随时回到管理中心,分层负责,依序处理。管理功能中,最重要的是时序控制,人经常在胡思乱想中不知所之,时间、精力糟蹋浪费殆尽。人体中有个奇妙的「生理时钟」,只要经常保持定时的习惯,在固定时间内,从事固定的思维训练,就可以培养出时序控制的能力。文明社会就是利用垂直思维的形式所建立的架构: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面对各种事务,稍作整理,将烦琐无关的枝节剔除,再呈送上级处理。这样一层一层地由下而上,组织成一垂直的结构,便于上层者集中心力,解决重要的关键问题。其次是概念的分类能力,有了良好的分类,任何思维的主题,都很容易微分。主题分细了,其网络的极限就明确,交连比拟单纯。再从系统观来看,交连单纯,

62关系就容易厘清,基因、结构及接口之间,也变得简单明了。最后,要能坚决地执行,每当一个水平层面想通了,立刻便回到管理中心,综合研判。根据原定方针,直截了当,再与下一个水平面沟通。假设问题的难度太高,还要再设更高层的总控。总之,上层管理下层,一层层地思考,就是垂直思维。垂直思维有两个特性:一为针对一个主题系统,由上层向下分析,找出所有组合的基因;另一为以大量繁复的封闭系统,从下向上归纳,将之整合为单一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经常交互配合,才能发挥垂直思维的效能。?思维的方法:思维要有主题,并在概念网络中,以主题作为交集判断的引导。当一组网络找不到交集时,就必须将网络的接点细分,一一与主题比对,是为「分析法」。假设网络范围太广,交集过大,那么要归类为简单而有代表性的索引,是为「归纳法」。【分析】是将对象分解为假设干封闭系统,然后在系统中,寻找关键的交集。在分解为封闭系统之时,需要注意的是,分解的条件一定要符合主题。此外,所分析的封闭系统,应该同属一个开放系统。下面是概念网络的三十二种分类,前三种系采用二分法,二分后再分为四。┌社会──生活、沟通、行为、经验┌行为─┤│└本能──官能、体能、技能、智能┌─主观─┤│〔动态〕│┌状态──化态、动态、能态、知态│└认识─┤│└感知──刺激、感觉、心绪、认知概念┤│┌人造──食衣、住行、起居、工作│┌具象─┤││└本存──本体、人体、植物、动物└─客观─┤〔静态〕│┌应用──标准、人际、信息、意义└抽象─┤└定义──符号、语法、根源、现象二分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分析工具,最早曾用于?易经?,乃二进制数之根源。凡宇宙中之现象,观察者必须利用感官,将前级刺激与后级刺激相比拟,以得到一种相对之观念〔详见〈认识论〉〕。二分法就是这种相对分类,只要是现象类的观念,都可以得到另一相对的现象。以拙作?新易?中,「概念」分类为例,应用二分法可以把汉字概念系统化,成为「概念网络」。不过,二分法有其极限,概念每分到第三层以后,就会丧失其相对性,这是认知基于三才结构之故〔混沌理论谓「三周期」分裂后变为随机数〕。概念第一维为「立场」,可分「主观」及「客观」两大类,客观是静态的体;主观是动态的用。第二维指「对象」,第三维为「认知」,可分别向下二分。客观或是「抽象」的观念,也可能是「具象」的物质。抽象观念的原因,或是出于了解而加以「定义」,或者是基于需要而「应用」。具象物质假设非自然界「本存」,就是出于刻意的「人造」。主观存在人心中,一种是由外而内的,是为「认

63识」;一为由内而外的,此即「行为」。认识又分起始的「感知」,以及事后的「状态」。至于行为,那么二分为先天的「本能」,以及后天的「社会」行为。再往下分,已超出了三才结构的三维定义,就不能拘泥于二分法了。四分很理想,四分后再八分,易道正是这种结构,沿而袭之,不亦可乎?分析可得体及因的「为什么」,归纳那么可得用及果的「为什么」。分析法是下手容易,人人多少都会胡切乱分,却难做到合情合理,更遑论精辟入微!归纳那么恰恰相反,面对一大堆事物,人们立刻惶然不知所措,只管胡猜瞎抓。比方说,一篇好文章一定有个主题,一场好电影亦然。阅读欣赏的人,如果懂得归纳,必然有理解能力,也就可以轻易地找到主题,玩味其中意境。不幸的是,这种人非常难得,可以算得上是人中龙凤。因为一般人不懂用心,只会死记死背,一知半解就足。偏偏有人喜欢自以为是,清楚不懂,也要东拼西凑些歪理。各说各话,以至于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有主题也变成没有了。这是不重视思维,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必然现象。当今的教育方式,就是强将别人归纳所得的成果,塞给他人分享,美其名为「学习」。如同黄口小鸟,只要大口一张,母鸟就把食物塞进去了,鸟儿活蹦乱跳,要自己思维做什么?【归纳】时应该站在整体的立场,找出性质之层次,力求各层之同,再将之纳入统一的主题,使成一完整系统。归纳就是存异求同,是回归本体的门槛,是思维的极致,更是领导统御之良方。故宜尽量忽略细节,掌握完整的观念。归纳有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先找出一个完整的架构,每当归出一个结论,就把它放置在架构上,检查是否符合架构的规律。待有了足够的结论,再重新判断所有的结论是否周全合理。这样重复几次以后,脑中就有了大概的雏型了。千万不要以为分析和归纳就这样简单,学学就会。须知这是思维本具的生命,用得越勤,功能越强。每想过一次,就深入一点,千次万次后,总会登堂入室的。再以概念网络为例,前表分析起来好象理所当然,其实那是归纳的结果。文字概念谁不会用?流传至今千百年,坊间书籍如汗牛充栋,有谁见过一张概念分类表来?要在人尽皆知的概念中,存异求同,得出「概念」两个字,就全靠归纳。?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最难,其首要条件,是要能交互运用垂直及水平思维,使之变成直觉式的潜意识反响。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能持续不断地反复思索,直到脑中无形无相,不需藉助任何法门,直透真如。抽象思维可称「无相理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对万事万物,一看就懂,一懂就通。既称无相思维,当然要能做到「无相」,也就是?金刚经?所说:「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心极重,匪此,人不能生存。但「我」心过重,反导致「我」成为一个陷阱,不管想什么,也不管做什么,一定先想「我」。这件事对我之利害如何?如何得到最大利益?如果无利可图,又有什么好想的?「我」只是宇宙中微缺乏道的一个利害点,唯有到达无我的境界,才能摆脱「我」心的纠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我相」的延伸,由此形成一个硕大无朋的漩涡,一旦思维卷入「我」中,就不可能看清宇宙的「真相」。垂直思维的运用已经非常困难,还要加上水平思维,分析后要归纳,归纳后又再分析,能量的消耗不说,意志力能坚持多久,在在都是问题。如果再与「我」无关,一般人绝对不可能投注心力,更不可能获得抽象思维的能力。然而,抽象思维是直达宇宙真实的唯一途径。古往今来,所有追求真理的人,

64无一不是先放下「自我」,再经过长时期的努力,静观世态,勤修思维。待至人我俱泯,得到了「无相思维」的能力,得见真如,斯谓圆融。要谈自由思维,要谈无相理解,真是谈何容易!?思维的吊诡:宇宙的真理为一,自由思维的圭臬,就是摒除束缚,存异求同,归纳为一。人是孤寂的,自由是无限的,思维又假设有似无、难以捉摸。在没有可资取信的参考,得不到有效的指引,而思维又面临最终的判断时,唯有「一」是真确可靠的答案。理由很简单,设假设有两种以上的选择,判断必然有是有非。但假设只有一种,那么对可以是错,错也可能是对,对与错不就是一体吗?比方说,在人思维时,将疑心、理解、判断三才合一,称之为心志专一,也就是「信念」。吊诡之一,是当思维结构的三才合一时,疑心便与理解、判断一体。思维一旦化为信念,人就没有了疑心,没有疑心,人生平安顺遂,就无须费心劳神。宗教家利用这种现象,教人诵佛念经,于是,思维没有干扰,心灵就平静了。不仅是宗教,举凡政治、军事、经济等有关众人的活动,无一不是先作洗脑,灌输唯一的理念。人只要接受这种专一的信念,就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思维的结果称为「思想」,思想借着概念的组合传衍,其所涵含的能量,与思想的组合数成反比。思想对他人必有影响,影响及于行为,行为蔚为力量。思想对社会及环境都会产生连锁效应,相当于能量所作的「功」。思想经过实际印证及应用,即为知识。由于过去智能不兴,只有少数圣者,深悉思维三昧,而绝大多数的人仅以思维谋求生计。是以现存的知识,都仅限于物质生活的范畴,拥有知识,就等于拥有无形的财富。思维吊诡之二,是否思想所作的功,就是人所追求的结果呢?如果是,人生是否因为思维而圆满了?如果不是,思维的目的何在?生存是否为人生的目的呢?个人的生存能代表宇宙真实吗?不错,思维仅是时空交错的那一剎,但是,这一剎正是过去到未来、个体到整体的接口。仅限于财富的知识,只能满足人一时的需要,未来的生命、全部的生命呢?思维本是人类回归宇宙的阶梯,但世事利害参半,人明知空气重要,却不加珍惜而恣意污染。人有一点小聪明,就喜欢卖弄思维,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得意忘形,遂成为天梯上耍杂技的小丑。吊诡之三,思维本是理解判断的利器,但人反而经常被思维所困。思想史上有很多思维上的课题,其中最难令人理解的,即为「狡辩」。狡辩之所以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是不解思维之精髓故。狡辩之术以不用为宜,但应知之,以免被有心人导入歧途。为释众疑,兹以众所周知的:「黑白不分」、「白马非马」、「飞矢勿动」三者,以常识判断为误的陈述,假定目标为狡辩,举出八种狡辩之法如下:┌────┬─────────┬─────────┬─────────┐│狡辩八法│黑白不分│白马非马│飞矢勿动│├────┼─────────┼─────────┼─────────┤│模糊定义│不能?不要?不该?│不是?不等?不像?│未动?不可?不准?││隐藏目标│刻意不谈黑白之原意│刻意不谈种属关系│刻意不参加时间因素││前提不清│分什么?是光或色?│指什么?马种或马色│用空间分割讨论运动││概念误解│黑白之认知,光或色│白马与马所指为何│飞矢与矢所指为何│

65│利用矛盾│黑到白之中有无限种│白色与他色有所不同│人对时空认识不清││以偏盖全│无光时,黑白无分别│以白马与黑马为例│以空间分割不尽为例││意识认同│对黑人表示人种无别│对黑人表示人种歧视│对意识相同者动以利││关系倒置│黑玻璃反光为白色│谈因果而不谈体用│用体用而避谈因果│└────┴─────────┴─────────┴─────────┘模糊定义中,有太多的否认式,在此所列者,是最易混淆者。第五论人性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那么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系统定义系统名称:人性前系统:思维后系统:认识上系统:观念下系统:行为系统接口:语言、态度系统基因:利害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系统性质:攻击、独占、感同、矛盾、开创、觉悟系统应用:人性律一、人性的系统关系本系统:人性-人之人。释文:「人」-象形,有智力之动物。「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感受及情绪。字身:生,由无到有。*人感而生心,或事物因应变化必有的特征。定义:人所具备的性质。前系统:思维-人之天。人有思维,是人性之本体。后系统:认识-人之地。人能认识,是人性之功用。上系统:观念-天之人。观念是人性运作之准那么,假设无观念,那么无人类。下系统:行为-地之人。人性支配行为,行为表达人性之果。二、人性的接口关系

66系统接口:语言〔理性接口〕、态度〔感性接口〕释文:「语」-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吾,我。*个人口头表达的话。「言」-会意字,从二从舌,二,古「上」字;舌,舌头。*由舌头上所产生者,人所说的话。定义:人用概念表达所认知之事物,以语音与他人沟通者。释文:「态」-字身:能,作功的力。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心所做的功,人的作为和举止,引申事物的变化。「度」-前缀:?廿,屋下之众。字身:又,手也。*屋下物众,人手持分寸,测量以求知,衡量也。定义:人以情绪、动作及声调表达自我立场。从宇宙进化的立场,人类是过渡的接口,由物质过渡到精神,由感知过渡到理智,由兽性过渡到神性,以达宇宙真实。过渡的接口分为空间与时间两大类:在空间上,人体是渺小的;在时间上,人生是短暂的。但是人类却能凭借时、空的观念,不仅前溯亘古,后究将来;而且内查微隐世界,外探无垠的太空。这样透过时空接口,由个体的物质结构,与宇宙能量变化的现象交连,是为物质过渡到精神。再经由感觉与变化的刺激,理解到环境开展的规律,感知又过渡到理智。最后,当人终于能摆脱生命进化的原始阶梯,不再受物质生理驱使时,那么为从兽性到达神性,直趋宇宙真实。进化的旅程是双轨的,物质结构由单细胞生物出发,精神现象那么由生命开始。当物质结构的机体日渐精密时,生命现象也由简单的理化反响,进而有了生化的辨知效用,直到抽象的感受、认识以迄理性思维。这种双轨的特性,在人性接口上,前级的感受,可称之为「感性」,后级的思维,那么称之为「理性」。是以,要论人性,绝不可断章取义。感性、理性本为一体,物质、精神也不过各占一端。在客观立场,兽性与神性是相对的,人性那么为两者之折衷。人是孤独的,必须藉彼此的「沟通」〔详见〈行为论〉行为的接口〕以扩充认知。严格说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语言】一种接口,但是肢体动作、情绪表达也是一种身体的「语言」,又称【态度】。为了讨论方便,下文凡指「语言」,仅限于人在经过思维后、间接的理性接口;态度那么指直接表达的感性接口。在进化过程中,到爬虫类出现时,大脑已经具备相当的贮存量及反响能力。继续进化到人类,大脑的容量较爬虫类又增加了数十倍,但那只是在外围的皮质层,「爬虫类脑」还保持原状。爬虫类脑位于延脑上方,皮质层那么呈球形皱叠状,包在爬虫类脑的外面。胚胎发育的前三周,所有脊椎纲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其成长过程完全相同。其后开始分化,人类皮质层大脑要到胚胎发育后期,才开始明显增长,成熟那么还要等到出生以后。但是爬虫类脑那么没有太大的变化,足证其功能已经固定,是动物遗传的一局部。爬虫类脑的功能,正是「食色」及平安之类,其位置离延脑最近,一旦有所需求,直接就能产生反响。这种直接的反响,根本上纯属生理机能,只因人在经验中累积了一些感受,在触发后产生心情的端绪,故称「情绪」。态度那么是在有了情绪后,在沟通时直接的、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令他人有所认知。态度与情绪的产生,系源于刺激唤起记忆中的某种感受时,根据经验中利、害的程

67度,传到丘脑下部后,会分泌一种激素,刺激脑下垂体产生肾上腺皮质促进素,可通过交感神经、或经由血液传到肾上腺。当肾上腺获得皮质促进素后,视情况分泌两种荷尔蒙,一种由中心的髓质局部泌,可与脑下垂体直接沟通,以调节强度;一种那么由外围的皮质部,分泌肾上腺素到血液中。肾上腺素能刺激心脏神经,加强心肌的收缩压与扩张压,促使血液循环加速。同时又能促使血醣增加,呼吸加速,以应付外来突发的紧急状况。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表现在人体、或者在面部和器官上的,那么是心跳、脸红、声粗、瞳孔放大、身体颤抖、呼吸急迫等程度不同的现象。上述现象的发生,大约需时四分之一秒,此时受到血液加速的影响,大脑充血,神经亢奋。感官对刺激的感觉特别敏锐,注意力休极度集中,以致大脑的网络功能受阻,思考、判断能力连带受到影响。严重时,人的理性完全丧失,行为会失去控制,而做出人类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事情。皮质层大脑的结构复杂,经过各种讯息的交集后,尚要透过语言区,利用概念网络加以分析判断,才能思维。在进化的策略上,金字塔由下向上堆栈的结构,是最为稳妥的方案。因此,大脑真正的功能,对金字塔中平安系数最高之多数人而言,祗是备而不用。只有暴露在环境中的侧面或顶端,受到压力最大,全靠思维的反作用力,在疑心、理解、判断下,经过相互的沟通,能摆脱爬虫类脑的人,才会「更上一层楼」。人类实由禽兽演进而来,借着态度及语言,相互沟通,向下一个阶程探索。想跨越这道亘古恒存的时空鸿沟,要经由悬挂在峻岭怒溪间、艰难巇险、步步惊魂的索桥,这绝对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在桥的这一端,是不计其数、蒙眬无知的群众。上桥的人,有的惶惑惊惧,有的战战兢兢,更有人犹豫彷徨、不知所措。而在桥的另一端,竟是空谷!空谷尚有足音,足音亦为接口,问题不过是接口的理解而已。语言正是这种沟通的工具,将语言记录下来,即为文字。语言可供桥上众人沟通,相互交换经验,由无知而有知,共同渡过难关。然而,真能有所帮助的,是那些已安然渡过索桥,隐身在碎石堆中的前人。有心之人,早将各种人生的认知,书之于文,传衍至今,更将传至千秋万世。三、人性的基因系统基因:利害。释文:「利」-字身:禾,谷物。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禾苗时,刀须锐利,引申好处也,成效也。「害」-前缀:?,家也。字身:丰口,口盛,言多也。*家中言多,伤也,象征祸起于微,不利也,怕也。定义:某一系统对能量变化,到达该系统时空极限的判断结果。感官接收刺激,刺激能量假设大于感官负荷的极限,就是「害」。假设刺激能量符合感官之默认值,那么为「利」。害是直接的,立可辨知,利是间接的,有多种可能性:当有害的情况发生时,将「害」去除即为「利」。假设在无害的情况下,当感官电压增高时,如能及时疏导此电势,那么此刻的感受亦为「利」。比方食物之所以有利,是因先有饥饿之害,而食物能消除饥饿之害。金钱之有利,是因为人困于贫穷之害。爱之有利,是基于身心压力之害的解除。又如「痒」是一种生理刺激,乃因生化电流的脉冲间,有明显而些微的连续中断变化。这种变化很容易吸引注意力,令人难以忽略。要消除痒,必须藉压力化断续的电流

68脉冲为连续电流。这时,感官所获得的感觉,就是「快感」。人以快感为利,是因为在生理设计上,多利用「痒」来诱导一些本能行为的进行。生命体经过进化,对利害有自动调适的机能。害经历多了,对害的恐惧便降低;利获得太多,感受变得麻木,默认值随之增高,利的条件也越来越难满足。这些经验的累积,会形成一种心理状态,而对利害有了较高层次的认知,产生感性或理性的意识型态。以个体为一封闭系统,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析如后:时间的极限为某一数值:感性接口,生存到极限为利,反之为害。理性接口,对生存的认知为利,不知为害。空间极限为物质占有:感性接口,物质丰富为利,少或无为害。理性接口,以大环境安危之是非为利害。精神的极限为认知状态:感性接口,认知单纯为利,反之为害。理性接口,认知完整为利,反之为害。生活的极限为变化状态:感性接口,变化多且大为利,反之为害。理性接口,变化少且小为利,反之为害。社会地位的极限为尊卑:感性接口,自我被尊重为利,反之为害。理性接口,尊重有能有德者为利,反之为害。由上可知,利害取决于判断者之立场,以及立场之大小。感性是以个体为立场,理性那么以群体为依归,这是人性中最矛盾的关键,但也正是宇宙开展的动力。四、人性的三才结构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释文:「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玉脉密实,有纹路有规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生,起始。*人所认知之起始,事物之本也。定义:因规律而有的性质。释文:「自」-象鼻之形,象征人反指其鼻,代表本人,来源。「我」-象持戈英勇之形,持戈者,我,本人也。定义:主观个体之反称词。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性」-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生,起始。*人所认知之起始,事物之本也。定义:因感受而产生的性质。在人性的三才结构上,人以【理性】为规律,以【感性】为根底,【自我】浮沉其中,或上或下,有悲有喜,正是千古人生的剪影。人性决定了人的格局,有的深闭在精雕细琢、不过方寸的堡垒之中;也有人能逍遥自在,来去自如。人之身体建立在物质根底上,原是宇宙进化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一种方式。人体也就是「体」,无「体」那么无「用」。从另一方面来说,能量变化由压力产生质量,质量是物质的根底,也正是能量的「体」,故能量也有体有用。因为人体建筑在物质根底上,所以「人体」能与「能体」在同一层次沟通,而得知

69宇宙变化的脉动。这种沟通,是在生理预设的利害基因下,人有所感受,故称感性。感性是封闭的、独特的,是在宇宙中无穷无尽的时空坐标轴上,对能量变化作巨细无遗的侦测、记录之监督站。这个监测站必须是自动自发的,必须有足够的「利基」,否那么监测站易设,而监测人员难觅。在几十亿年的进化后,各种生命体之站址已峻工,这时「自我」粉墨登场。「自我」的私心即为「利基」,水浑鱼自肥,进化大业欣欣向荣焉。待监测开始,人类最先学会的,是彼此间语言文字的交流。最后终于有人觉察到,「自我」是观测者,也是被观测的对象。再经过几千年的观测记载,人类建立了无微不至的精神文明,由「体」之「用」可知,最初单一的坐标,已联结为完整的坐标系统。于是,人又有了客观观念,客观是整体的规律,观念那么来自「自我」的认知。这种由自我中心认知到客观规律的性质,是称「理性」。人如不具理性,就相当于不能胜任的观测站,站中人只顾观测,而不能与整体联网互通。人之初生,全赖感官接触世界,在其经验认知形成之前,绝对是唯物的。然而,物质又是什么呢?除了维生之外,它也代表着一种讯息,这种讯息只有靠理性思维,人才能认知理解。因此,人性的三才结构,也相当于由物质世界进入精神世界的桥梁。感性是当前的、现实的,理性是开创的、无限的,自我那么居其中,调和鼎鼐。感性过重,将陷入漩涡,理性挂帅,那么流于空洞,自我必须兼顾彼此,权衡轻重。感性又是相对的、模糊的,理性那么属验证的、分析的。不具理性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些特性,经常追求一些似是而非的幻梦,更增人生的迷茫。最常见的是,很多人全力追求「快乐」,却不愿接受「痛苦」的洗礼。殊不知,如同电磁场一般,快乐、痛苦只是两种不同的极性,互补互成,缺一不可。因为当神经紧张,强度超过感觉阀时,对人的感受而言,即为「痛苦」。而神经由紧张到松弛的剎那之间,人的感受称「快乐」,其目的是诱使人选择松弛的后果,以利生存。观察动物的行径可知,当血液循环加速时,其肢体动作快速剧烈,感官反响灵活,呈现一种兴奋状态。这必须先有不利的环境刺激,激起了生存的本能反响。不利的环境刺激导致痛苦的感受,因为痛苦,生理才会调集血液,以提高肌肉及神经的反响效力。而这种状态对人而言,即是「快乐」,它其实是一种生理诱饵,予人以求生的意志。因此,没有神经紧张的痛苦在前,就得不到血液冲击时的快乐。而痛苦的程度,适与快乐的速度成正比,「痛快」一词,正是最正确的写照。五、人性的性质人性的性质有六:攻击性、独占性、感同性、矛盾性、开创性、觉悟性。释文:「攻」-字身:工,善其事也。前缀:?,击打。*以击打为工作,用兵征伐,平服也。「击」-字身:殳,古兵器,用殳,施力。前缀:手,人的上肢。*以手施力,打也,系统之间接触施力。定义:一系统主动向外施力、作功的行为。释文:「独」-前缀:犬,狗。字身:蜀,虫之孤也。*犬喜相斗,家犬多随主人单一行动,引申为单。「占」-前缀:人,行为。字身:占,擅据。*人擅据之,取得也。定义:一系统维护既得利益的行为。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

70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同」-字身:?一,合于一。前缀:口,出入口。*出入口合于一,相共,相等,一致也。定义:一系统与另一系统透过接口,发生共振现象。释文:「矛」-古兵器名,长柄,一端有利刃。「盾」-象古兵器之形,用来捍身蔽目,即「藤牌」。定义:系统中某些因素,呈相互对立的状况。释文:「开」-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幵,两干相并也。*门并列而动,系统之运作,时间始态,空间解放、远离,广阔态。「创」-字身:仓,匆遽。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急用刀,伤也;又事件的开始。定义:一系统激活另一系统的时、空始态。释文:「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吾,我。*心认知我,引申觉醒也,明白也。定义:人意识到自我真实的感受。【攻击性】承袭自动物界,人的大脑与延脑之间,有一「爬虫类脑」,能激发肾上腺素之分泌,藉以调动肢体能量,用以自保。骄傲、自大、狂妄皆属此类。【独占性】亦来自动物遗传,一方面是生存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是母性的护犊本能。攻击性是积极的,独占性那么属消极,前者由雄性荷尔蒙所支配,后者那么受雌性荷尔蒙的影响。荷尔蒙虽然可以决定男女性别,但在人体中,两者只是比例上的差异而已。人的依赖、迷恋、妒嫉等感性,皆属于此类。【感同性】源于能量的共振,是一种惯性,是生物学习的能力,也是群居生活的感应后果。在长时期的进化中,感觉器官因相同状况的反复惯性,与运动神经导通,最后直接相连。如在生活过程中,幼体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母体,母体的行为动作,会刺激幼体先天相连的运动神经而重复之,是谓学习。感同性又具有影响力,例如在团体中,上行下效、马首是瞻、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行为皆是。在感性上,人因感同而能「将心比心」,也可能「见贤思齐」。感同又是急功近利的前奏,如见人之贤,不思得其贤,只求得人之尊重,且希望不付代价,就有成果。而在理性上,它是一种疏导的力量,能感同该社会的文化思维。基于矛盾性与互补,人的感性与理性经处常在挣扎与妥协之中。又基于感同性,人有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但难免又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矛盾性】那么源于人的结构,人有先天的生理机体,是为感性;又有后天学习的认知,是为理性。感性唯我,是私心;理性趋向时空的极限,是公理。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矛盾性又兼具互补性,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以及在人类团体中,每一个成员之意识行为,都有互补性的现象。比方说,在任何团体中,有人谋私图利,就有人愤而为公;有人牺牲小我,就有人乘机渔利;有人唯唯诺诺,就有人坚决对抗;有人称王谋反,就有人高举保皇旗帜,斩贼除妖。无怪乎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71【开创性】是人类意识的特性,在天理「组合律」与「作用律」中,宇宙进化到人类意识,能量层次已成为知识的一局部。人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在适当的时空中,因排列组合的机缘,将某些知识归并到适切的位置,以刺激意识进入下一阶段的状况。【觉悟性】是因人生各阶段不同,从经历中得到的认知。当人能「意识」到一个独特的中心-「我」,且以「我」利用经验,决定行为,是为人:人=机体功能+我之意识人之机体功能毋庸赘述,「我之意识」却是哲学上的一大难题。佛家认为「我」来自虚无,归于空幻,此说无助于人的认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有局部道理,但仍嫌不够透彻。〈思维论〉中曾经说明,思维是一个时空交叉点上能量变化的现象。对天理说来,宏观上只有能量变化,能量变化必产生功率。在人的立场,时空是认知的基因,其中空间是指当前的机体功能;时间那么指经验累积的思维认知。这两种接口交集的一剎,对人的认知而言即为「我」,因此,「我」相当于:我=当前的机体功能+过去的思维认知在「我」之中,有两个时间定义:一是当前,一是过去。相较于时间的三才结构,其中少了未来。所以,在时间立场,人是不完整的。正因如此,时间是「我」所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未来不可知,「我」即忐忑不安;时间不够用,「我」便焦燥烦恼;再假设时间太多,「我」无法面对未来,便逃回虚无的过去,逃之不尽,于是痛苦丛生。「我」只是全部能量脉动的一小局部,唯有各局部的总和,才是宇宙。当「我」的思维贫乏,与宇宙本体隔膜,无法通达整体时,就是「迷惘」。人唯有努力学习,寻求通达宇宙真实的途径,「我」才能臻完美、圆融的境界。人生之不幸,是惑于「我」的无知,不思努力,但求速成。有人以为斲灭感性,便是神性;有人紧抱自我,以为得到「神通」、「福报」,就有神性;更有人信口雌黄,满口经典,金装玉戴,旁人吹之奉之,便自命为「神」矣!前述人之性质,前三者攻击、独占、感同皆属感性,后三者矛盾、开创、觉悟那么属理性。即令人有理性,感性仍存,唯有控制感性,彰显理性,才能戮力思维,成为一个「真人」。控制感性是指免于物质诱惑、权利束缚、自我膨胀、好逸恶劳。彰显理性那么为免于愚迷盲从、投机求速、固步自封、穿凿附会。在理性上,人即令深知「道」是宇宙真实、「神」是人的期盼、做人须守本分、求学永无止境,但在感性上,基于身心结构,人难耐艰辛,遇到困恼,宁愿自我麻醉,诵经打坐,停顿在虚无之中。人居于天地之间,生就这种理性、感性的矛盾本质,人生必须时时接受这种「天人交战」的考验,直到「天人合一」,才算完成了这段历程。这一段历程,原那么上可分六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人生的表现各有特色,大异其趣。如以单一事件来分析,任何人在任一阶段中都会有雷同的反响模式。但对连续事件而言,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行为轨迹,而且与各阶段连成一气。兹以时序为「经」,阶段为「纬」,将「人性」纳入下面各「格」之中:?空白期:从初生到启蒙之前,纯然是生理的成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家庭环境、亲人习性等影响,逐步开始铺设个人的「心理」根底。在反响模式上,人在空白时期,食物的需求强烈,肢体活动持续不断,对新事物好奇而不能持久,自制能力阙如,自我认知不够明确。

72身心开展无绝对的进度,感官对动态刺激的适应性、灵敏度及活动量,端视周边环境所提供的讯息多寡而定。原那么上,每一个体生理能量的大小,与环境中动态刺激的变化程度,应呈等比成长。?启蒙期:一般儿童以六岁左右为启蒙期,启蒙期应该就学,如果失去就学时机,人的心智开展将受到阻碍,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大多数人将无法进入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影响最大的,是学习的环境与玩耍的团队。心理上,人已经在学习中调适,诸如在团体中的地位,能力开展的方向,以及性格的形成等。由于社会早已是人为环境,而人又经常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识型态,所以启蒙期不可防止地受到人为干扰。干扰之一,是师长的态度,其影响那么是学习的得失。干扰之二是家长的地位,其社会价值观,经常左右子女的方向。干扰之三是同伴的行为,基于各人家庭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已养成殊异的习性。而人在启蒙时期,没有判断能力,非常容易受到沾染,万一习性与自身之环境不合,会造成矛盾冲突。干扰之四,为大环境因素,诸如政治、宗教及社会意识等。此时感官开展迅速,好奇心盛,记忆力强,反响力极需锻练。但由于生理尚未成熟,心理也刚萌芽,各种刺激以略为超过其负荷程度为宜。过高会导致恐惧,过低那么将失去吸引力。在反响模式上,食物及肢体活动的需求更强,环境的认同感增加,羞耻心触发了自制力,自我认知开始形成。?青春期:地缘关系是影响青春期迟速的因素,在热带及亚热带,因为气温高,人到了十一、二岁,青春已经到临。早熟不利于身心的开展,但却有利于人种的繁衍。显然,在「组合律」下,宇宙有多种进化策略,本节仅就中庸的模式讨论之。从十六、七岁开始,大约十年的时间,是人的青春期,也是感性时代的顶峰。这时人的生理成熟,性征刺激着「爬虫类脑」,几十亿年以来形成的遗传机能,逼使着每一个青春儿女,担起传种的任务。这时,人性的主导者,是性荷尔蒙,一种无法遏止的冲动,持续不断地在血管中冲刷。在感官上,性征的互补作用决定感受的好恶。在心理上,情绪的起伏成为调适的依据,故而幻思、憧憬,一切微妙的感受,都成为人生过程中,必要且不能防止的动力。在智力上,此时期几乎是停顿的,除非能将「性」的强大诱因,转化到疑心思维的方向。否那么,人生唯一的归属,便是散播下一代的种子。这个时期,是生命的分水岭,也是进化矛盾的开始。为了情爱的占有,人变得极端而多变。好争、好斗、好炫耀自己。把全部体力及精力,毫无保存地宣泄在取悦异性上。这个转折点的契机,几乎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只是前文也曾说过,人生的轨迹还要看每个时期的遭遇而定。在很多童话或文学作品中,作者都曾经历过这段青春的狂热风暴,为了讴歌这段极为真实,但却与整个人生大相径庭的感受,只好不得已地记录下他们难圆的期望:「从此,他们过着快乐美满的生活」。再不然,为了要表达春花之美,秋月之清,干脆让青春热恋中的男女,从此香消玉殒,永远受到后人的思念。青春期是纯真的,感性是晶莹剔透的,理性那么是青涩嫩柔的。此刻的人性,是感性也好,理性也罢,极易受到外在的感染。只要是新奇的、流行的、甚至于完全不了解的事物,都想尝试,轰轰烈烈地投入。

73最应注意的是,基于人性的矛盾及互补性,青春期最容易走上极端。此类极端亦必为该团体的极限,从事教育工作及青年辅导者,不可不知。?成长期:人生到接近三十,经历了狂乱的内分泌洗礼,又回到了真实世界。此时,青春的纯情不再,生活尊严、物质价值、权势影响及前途认知,一一浮上台面。这时,在社会上是而立之人,眼观外界,心念自己。由于刚刚从青春期蜕变出来,除了特殊的机缘,否那么,个人的利害中心,必然脱不出家庭、事业、团体、社会。当然,这个中心的中心,绝对是自己。自我中心又是什么呢?前提在于已经得到的要把握住,当前缺乏的要争取到,未来期望的必须开始规划……总之,生理的迷雾略散,心理的阴霾接踵而至。第一个面临的考验是现实,现实无非是生存、生活。在这个阶段,人未必了解自我或自我的需求。全力投入的结果,成功化为自信,自信又成为下一波努力的动力。就是失败了,也还有时机,总有一个成功的期望在眼前。第二个考验,那么是欲望的膨胀,由于身心正值旺盛的顶峰,纯情已随青春的憧憬化为幻影。物欲、性欲、权利欲、征服欲等,在在冲击着感官及心理。最后一个考验,是成长的方向,如果万事顺遂,此人便开始固化,成为进化过程中阶段性成就的标本。多数人是成败参半,人生变成战场,只求挣扎图存。万一有觉悟者,能利用这个时期,重新思维检讨,也有可能柳暗花明,理性渐生。人人多少都有理性,但超越感性的理性,必须建立在强制的压力下。一旦理性凌越了感性,人就不再是生命体的附庸,反而成为生命体真正的主人。这种理性超越感性的现象,即为人性的升华。成长期是平实的,是江河的中流,是山脉的半腰,也是缆绳松紧的关键。?成熟期:每个人的成熟期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多人永远无法企及。原那么上,由四十岁开始,五十岁是最后期限,因为日薄西山,为时不多了。此期间人生的目标确定,经验完备,观念成熟,事业欣欣向荣。由于人生过半,眼看一切有去无回,自然态度积极、步履坚决。可是再一眼所看到的却是夕阳美景,不期而然,贪恋、恐惧之心油然而生。能称成熟的人已经不多,迈向理性者更是难得。苟能勘破得失之心,这个阶段就可以开花结果。不管成熟与否,今人活到五十的比比皆是,至少,这已是人生旅途的末站了。如果观光的目的,就是观光,看光了,该回去了。其实,自出生开始,人人就都在回返的途中。只有那些存心来考察者,收获丰硕,带回去的,是无数无尽、各种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足以充实下一趟要来的考察者,如此代代相传。?圆满期:有人目标明确,有人东纠西缠,而更多的人终生浑浑噩噩,宛如行尸走肉。一到了六、七十,有所成也好,无所成也好,观测完毕,一概称为功德圆满。功德有大有小,圆满有多有少。站在客观立场,有社会的风评,也有历史的公断。然而这种客观,不过是些主观个体,利用客观公器所表达的个人意见罢了。人假设不自知,就只得睁眼外求。到了圆满期,还不知道此生有何得失,别的暂

74且不说,此圆满是否真圆满,不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附】南宋词人蒋捷之〈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六、人性的应用人假设不知有人性,是无知无觉,再假设不知人性应用之理,是不知不觉。无知无觉者可谓至人,无所分辨,一切无动于衷,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可矣。不幸如今「自然」已属奢侈品,连不知不觉之人,都难以应付人间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下文以系统观的立场,由前题推出人性律:系统观前题系统名称:人性人的机体+此刻感受+过去认知前系统:思维心理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整理后系统:认识感官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了解上系统:观念精神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累积下系统:行为肢体活动=人对环境因素的反响系统接口:语言、态度人与他人的沟通系统基因:利害人性的判断根底系统结构:理性、自我、感性以人为系统中心,可以看出其前、后、上、下各系统,皆属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以人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假设以人性为封闭中心,从人对利害的感性出发,透过与他人的沟通,以得到理性的认知,直达本体。由上述分析,可推论人性律如次:┌──────────────────────────────────┐│人性律之一:人有感性,赖以生存,又有理性,得以认知生存的意义。││人性律之二:人以个体利害为中心,经人际沟通成长,直达全体的利害。││人性律之三:人居于宇宙进化中,物质贯穿精神的阶段,故具有矛盾性质。│└──────────────────────────────────┘人所生存的环境,为一变化的能量场,环境变化的向量,是为压力。人的感性能将此压力转化为经验认知,使之成为更高层的能量形式。经验认知也可以直接驱动人的行为,产生立即的功率,以供维生之需,此种经验认知与行为,即相当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是更高层的能量形式,那么如水坝一般,能贮存累积,以便集中应用,发挥更大的效率。对人而言,是为理性。人性律之一,指出个体在生存环境中,如果适应顺遂,那么感性就是最后的依归。但宇宙变化不断,排列组合无尽,不可能有任何一种系统,足以适应各种环境。人的理性是的一种能量效益最高的组合,即当环境不利时,人可藉助理性的认知,压抑感性的经验行为,选择长期且有大利的方向,以确保生存之无虞。感性是以个人一己之利害感受为中心,在时空交错的环境变化中,一种线性的连续轨迹,理性那么折冲于个体与整体之间。这种模式与物质成形于能量场中很类似,感性相当于涡漩体的中心,理性是其外围,同受能量变化的影响。

75人性一如物性,只是复杂度增加了,能量变大了,而且进化向性相反。物性是由能量的作用开始,万物因而形成,层次结构于焉奠定。人性是能量高层效用,认知于兹发韧,回归到宇宙本体。对于宇宙,这一切只是一个组合数,人生那么是数中变化的过程。人生变化的过程涉及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最原始的能力即「本能」,乃沿袭自生物的进化。经过意识的洗礼,人的能力在知性累积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如同运动轨迹一般,假设非回归为圆,即呈拋物线式,最终遁入虚无。在本能层次,性别决定了人的功能,女性承担了生育的任务,男性那么负责生存、生活。到了意识层次,对生命、生存的认知,已不再是后代的孳生繁衍而已,而是整体生态环境与进化方向的调控。尤其当体能已无关生存的指针时,男女之别只剩下传统观念的障碍、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以及个体生理及习性上的依赖了。下文将不分性别、年龄及人种,统一对人性与人生的关系,略加探讨。?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有五:体能、感能、技能、智能及意志能,前四种能力都需要经过学习阶段,在经验中靠现实或权威的肯定,及后始到达自我认知。因此,这四种能力相当于能量的传导,具有累积性、更新性以及适应性。体能是肢体的机构性,在胎儿时期,身体中细胞总数大致底定,器官也准备周全,根本上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但基于「用不用原理」,后天的使用与否,与使用的力度、频度,可加强或减弱原有的功能,只是幅度有一定的极限。感能是感官的功能性,与神经组织有关。感官接收刺激,辨识刺激,故感能高低与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有绝对的关系。技能全靠学习,是体能与感官的综合应用。技能确保了生存的有利条件,但也正因生存有保障,人经常自满,反而停顿在技能的领域中。智能有局部是由学习而得,包括根本的技术及知识,而更重要的一局部在于应用。应用是指因应接口的关系而有所用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先对问题的体用因果了解清楚,才可能灵活、适当地发挥知识、技术的效率。智能全靠环境因素,在各种时机组合下,智能与环境变化成正比。「意志能」完全与学习无关,也与前述四种能力截然不同,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能力。对人来说,意志能来自个人意识的坚持,实际上,意识的坚持力,与个体韧性、环境变化与能量压力之积成正比。?环境压力:环境率指人所相处的家人、亲友、同事以及生存、工作、责任等等,一切环绕在时间、空间中,静止或变化的、与己有关的事物。所谓环境压力,那么指人在有了意识以后,认识到上述各种变化与自我需求之间茅盾的感受。环境变化作用于人,有直接反响在情绪、行为上的,也有压抑在心理上的,都是反作用力之一种形式。心理压力属于意识或潜意识,是压力贮能的延后效应,也经常是人性最大的动力。古人观察验证事物,发现有一种无形无质的力量,在在支配着宇宙的脉动。再观察人,得知「气」、「血」之于人,尤其是「气」,其作用即相当于这种力量。以今日之概念,「气」即为能量、压力。前曾论述到,「体」是压力所作的功,没有压力,能量不能聚集。人性没有压力,人不能成熟;工作没有压力,进度无法达成;群体没有压力,势将瓦解溃散。假设把环境压力视为系统,可知这是宇宙中共同的模式,从物质的形成,到运动

76的发生,其根本因子是压力。物质组合成生命体,生命体的进化,人类的出现,到人智的开悟,在在都是压力所做的功。再以河流为例,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无非是能量压力所推动的现象。人类因为生存需求,将河水拦截成坝,水坝对水形成压力,压力越大,水量越多,最后水的贮能便成为有价值的应用能。火有能量,石油有能量,木材有能量,水蒸气也有能量。但如不加压以限制,争这「一口气」,使其能量成为向量,人类文明怎有今天?符合自然之理是谓「道」,人生活在世间,举凡生存竞争,人际磨擦,如假设抗之逆之,无一不是苦难重重。环境压力是宇宙本存的,人假设能有真切的认知,自是顺之从之,即令有所不平不满,也能观察理解,以寻求解决之道。这种态度,是避免将能量无意义的消耗掉,贮之以为潜能,在适当时机再行释放。今人受到自由思潮的煽动,一受压力只知立即向外发泄,无法累积成为潜能。水坝蓄水,令水力成为潜能,势必加压力于坝。坝基的强度高度,那么决定了发电能量的大小。人亦然,自制力相当于坝基,环境压力那么等于水。人假设不能承受压力,不将水储蓄于坝中,那么不可能得到有效能量。从系统立场来分析,环境压力决定了系统外之一切,但内部的反响,仍然决定于系统本身。环境压力是系统能量的来源,系统有三种选择,一是立即反射出去,没有任何累积;一是消化吸收,把能量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再不然,将能量转换成为更有效的形式,以便必要时发挥最高的价值。?成败因素:佛家谓人生无常,一生的光阴转瞬即逝,且不知去向,是岁月之无常;昨日的浓情蜜意,宛似春花秋月,不意人面桃花,是感受之无常。瞄准目标,勇往直前,成功了,不过是霎时的欢欣,相较之下,平淡的岁月,更显空虚;至于失败,随时随地环伺身边,痛苦烦恼有如附骨之蛆。没有人不希望「成功」,但也没有人了解成功;人人惧怕失败,却也无人真认识失败。成功与失败,是人的最爱与最恨,更是人生之大谜。释文:「成」-前缀:戊,茂盛。字身,原字为午,昼十二时,阳气正盛。*指茂盛之阳气,事情的终态,就也,毕也,善也。「功」-字身:工,作也,做也。前缀:力,象筋骨劲健之形。*工作之力,力的结果。定义:工作结果有茂盛之气。释文:「失」-象人恐慌状,不得,错也,损也。「败」-字身:贝,货币,财物。前缀:?,击打。*被财所击,反道失德,毁也,损也,破坏也。定义:损于受击,成功之反义词。人生假设没有目标,无由判断,自然没有成功、失败。而在现实生活中,各人之需求略同,社会之资源有限,于是人际间竞争剧烈,成者独一,失者无数。社会制度即为调适这种矛盾而设计的,其主要方向有二:一者尊成者为王;另一极端那么强调败者为圣。在成者为王的社会上,人假设不能为王,终必为寇。而在强调平权、保护弱者的正义社会中,人人无成无败,这对人性而言,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77那么,人究竟该如何自处?须知成败当依目标判断,如果人将目标定为「专心一志地追求」,是那么,只要能做到专心一志,就算是成功。事实上,人性最厉害的敌人是时间,不管做任何事,只要专心一志,就平安顺畅,否那么多余的时间,徒令人心烦意乱,不能自主。事实上,人生存在宇宙中,唯一可行的目标,是顺从宇宙规律。既然时间是一能量的形式,专心一志地利用能量,「成功」当然是有成,「失败」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成功??人格培养:根据「极限律」,一个动态系统,必将由一个极端运动到另一个极端。人类社会便是一个动态系统,个人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说,在不知道绝对正确的方向之前,人永远是在错误中学习与适应。如果把这种不断变化的系统,视为一种时空交错的「格子」,且其中每一格,各代表一种性质不同的变化。是那么,此格中必然有其相对的极限,而人也将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人是种结构体,根据「作用律」,人心必受环境压力作用,并与之达成平衡。人既然是可塑性极强的受体,经过长时期组合进化,也一定通过了生存的考验。由此可知,人之惊惧多疑、残暴凶狠,或者温柔体贴、坚强勇敢,不过都只是必要的生存手段中,各种极端的表现罢了。人的【人格】就是在所处社会、经纬交错的格子中,一个适当的定位。以社会利益系统为例,成功的生存者,就是个人人格与社会环境相平衡者。在早期部落社会中,人类甫由蛮荒进入文明,这时,自然界仍然危机重重,族人需要相互依存,自会珍惜这难得的平安。由于人少,个人的奉献很容易被彰显出来,故人格的定位,是以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为主。等到部落壮大了,自然环境改善了,环境压力消失了,社会功能于焉丕变。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分配,成为新的压力。利害系统因而形成,从权利中心到远离系统的外围距离,与既得利益的多寡成反比。在利益系统中,人格依利益的需求而定。例如在人人奉公守法的太平盛世,和小人当道、暴戾乖张之乱世,对人格的定位就大有分别。有时尊崇祥和,有时又强调对抗,是非曲直即使盖棺,亦难以论定。但以长远的宏观来看,不管环境如何改变,人性一如既往,仍在进化过程中扮演着沟通的角色。因此,从人性来讲,人格应有一定准那么。人格之必要条件为「信力」,人无信,不能与他人相契合。信力如同磁力,建立在彼此的互信上。然因人受环境影响太大,信力的大小,实决定于社会环境与个体间之距离。社会环境越不利于生存,人越需要互信时,却越是不能相信他人。又因利害与人际距离成正比,故人与人之间越接近,其利害冲突越严重,彼此的互信程度也越低。释文:「信」-前缀:人,行为。字身:言,所说的话。*人之言,不应该被疑心者,引申为消息也,函件也。在人生经验中,人起初信赖父母、尊长。及至成年,觉察人皆不可信,遂将信心转移到团体、制度上。但团体还是许多难以信赖的人合组而成,制度更是因人而定,两者皆不可信。直到有人发现了一种「信念」,自然界日出日落、月亏月盈,新旧交替、春去秋来,规律爽然,从不令人失望。于是「神性」产生了〔请注意,此神性并非宗教之定义〕,一种不变的、绝对

78可以相信的力量,成为唯一的希望。因为神性无害,人人遂以「信力」相托,系统能量因人之聚积而增加,信众那么因能量场的扩大而得利。当人具神性时,人称之为「圣」,人间有圣,那么贤者众,无圣而有贤,人世亦安。基于「极限律」,社会系统中,极限必在两种极端的观念之间。圣与盗是人性的两种极限,假设一群体之中,盗多圣少,那么信心崩溃,场效降低,群体势将瓦解。基于这种心理,即令自己没有神性,亦必希望他人具备。盖神性即为信力,是社会的凝聚力,是人格必要的根底。人们期望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就必须标榜人格。时日一久,社会行为渐渐形成,人格要求也渐渐明确。在社会中,德、知、体、群、智是五大人格培育的要素。释文:「德」-前缀:彳,小步,行为。字身:直心,正直之心。*心态正直的行为,济人,有利于众者。「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之口,言也。*出口有如箭之快速,引申觉察也,理解也,认识也。「体」-前缀:骨,动物体内的硬质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指行礼者,引申为系统结构之本。「群」-字身:君,尹口,号令者,帝王。前缀:羊,家畜,喜群聚。*领导众羊,指多数聚集而形成的团体。「智」-字身:知,理解。前缀:日,原字从白,说也。*知者必言,因其理解彻明,通达事理也。人与人相处,心宜正直,是为「德」;反响宜速,是为「知」;行为有力,是为「体」;尊卑首从,是称「群」;明理达事,是称「智」。有格而后分品,二者合称「品格」,人生教育之首要任务,即为品格之培养。在品格的培养训练中,除非人果真具备「神性」〔千百年始有圣人出,难〕,基于「组合律」的平衡性,这五种要素都可能呈互补式的变化。理想的方式,应该是五育并重,切不可偏废,否那么人格将成为「手段」。手段系以谋利为主,人有利可图必将失信,失信那么人格不存。不重视人格,人际间无信可言,生活有如梦魇,社会宛似地狱。而刻意标榜人格而有所偏废,其结果,有得必有失,有人成功,就有人失败。成者挤进核心,败者排至离心的边缘。如果一系统中得者属于少数,系统离心力便大于向心力,致使系统瓦解。瓦解之初,必有征兆,最显明的,是能量分布不均,系统接口失衡。假定此系统为人类社会,能量分配不均是因人之智能缺乏,对天理了解不够,既不知未来之存亡,只顾眼前贪得无餍。接口失衡指人性的接口,即为沟通的语言及态度。每个人生于不同的环境,如果没有共通的根底,自必相互矛盾,彼此猜忌疑心,永无已时。东方是以社会群体为根底,重视自律律人;西方那么建筑在个人第一的观念上,以攻击、进取、独占为手段。当今西风东移,物质挂帅,自由成风,群体社会面临崩溃,而个人世界更是各自孤立在金雕玉砌的楼堡之中。人格无存了,人性也失去了依恃,正是系统失序的前兆。?感情心绪: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人同此心,接受到刺激的影响力。「情」-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青,天之本色,代表生机。*心的本性,人的感受。

79定义:因感而生情绪者为感情。因情而有所感受者,称为情感。释文:「心」-象形字,身体中央内藏泵血液之器官,能内感血中腺素,产生情绪及认知,并调整态度。「绪」-前缀:纟,细丝。字身:者,分别事物之词,象征所属之系统。*丝缕所属的线头,复杂的关系。定义:心中复杂的思虑。基于感同性,人对记忆中的人、事或物,都视之为自我的一局部。每当人唤起记忆,感受又再次袭来。感情有正有负,在意识清醒时,人经常趋正避负,但在潜意识中,两者出现机率相等。正负是相对的性质,全基于主观的利害认知,一旦利害条件改变,感情的正负立刻易帜,情感那么视当前情况而定。其正负之强度,决定于需求的程度,需求强烈如「爱」与「恨」或「好」与「恶」者,常呈直线上达极限,经常只有锋利的矛盾而没有灰色地带。感情是感性的源流,是以感性常趋极端。生物界也有感情,但因不具意识,所以没有正负,只有利害。利害是直接的生理感知,而正负那么属条件假设,是间接的认知。生物界的感情是生存的工具,需要就有,不需要就无。到了人类,尤其是人之理性产生以后,感情便在原始兽性之外,披加了一块理性的遮羞布。人依赖它,又为它烦恼;需要它,却踟蹰难进,这也是矛盾之一。理性对感性的「情感」是称「心绪」,心绪经常只有一些复杂的感受,很难厘清。唯有当人将心绪整理得有条不紊时,理性才趋于成熟,成为意识的主宰。心绪之一为「兴趣」,是在「悬疑」之下,相关网络的电势高涨,令意识无法忽略的一种状况。在感性上,假设对兴趣产生依赖,就变成「嗜好」。在理性上,兴趣是认知的动机,进而学习研究,形成潜意识能力。总而言之,绝大多数的人,其理性尚在萌芽阶段,既不能摆脱感性的羁绊,理性又不够成熟。在这个时刻,如果失去了对感性的依赖,又无法获得理性的疏导,最容易产生「空虚」的感受。心情空虚的结果,向感性靠拢者,会遁入自我的「幻觉」中,而逃向理性者,那么很容易因轻信而「迷信」。幻觉尚可能有清醒的一天,而迷信是理解的迷宫,一旦栽了进去,很难有再回头的时机。理性始自疑心,成熟于印证,无疑心而相信是迷信,有疑心而不求证那么流于虚妄。而求证又须目的判断,因此,假设人生没有目的,那么无从判断是非,其结果不仅得不到理性,更可悲的,不是落入迷信,便是陷身虚妄。第六论认识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欤?───────────────────────系统定义系统名称:认识

80前系统:人性后系统:思维上系统:层次下系统:知识系统接口:感官系统基因:刺激系统结构:辨知、意识、记忆系统性质:区分、概略、关联、包容系统应用:认识之内容一、认识的系统关系本系统:认识-人之地。释文:「认」-前缀:言,说话。字身:忍,心上有刃,须自我控制也。*言有所忍,人多言那么无所用心,故宜忍于心,观察求知也。「识」-前缀:言,说话。字身:音戈,声音形象,不同的现象。*言及不同之现象,是有所体会者。定义:一主观个体对事象的变化,经过观察慎思后,能透过语文接口,与其它个体沟通者,是为「认识」。前系统:人性-人之人。人性为体,认识为用。后系统:思维-人之天。认识为体,思维为用。上系统:层次-天之地。认识来自层次关系。下系统:知识-地之地。认识之后果,即为知识。二、认识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感官。释文:「感」-字身:咸,同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人同此心,有相同之认知。「官」-前缀:?,屋下。字身为「众」之古字,治众之意。*屋下治众者,亦即司一定职责者。定义:生命体藉以侦测外界能量变化之器官。【感官】以性质可概分三类:一供输入,如视、听、味、嗅、触觉等;一供贮存,是大脑皮质层之意觉;一供内感,即心脏之受觉及直觉。以人对感官的应用条件来看,可分意识可以控制及完全被动的两类。视觉及意觉于前者,有主观的选择性,因人在面临重大抉择时,要集中注意力,就必须能对之加以控制。其余的感觉概受环境及经验记忆支配,完全无法控制。把感官视为一个封闭系统,其三才结构为:大脑是所有信息的总汇,可称为天;内感决定变化,是为人;眼、耳、鼻、舌、身司刺激讯号的输入,为地。

81兹将这八种感觉简介如下:?视觉:释文:「视」-字身:示,天垂象以告知。前缀:见,得视。*示之以见,引申为意志行为。「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可见光之感觉。在进化过程中,生命体在能量压力下,相互作用组合,演化出各种机能组织。早期的原始生命,需要「光能」,光的作用力形成反作用的组织。这种组织能够辨识光源,因而保障了生存的时机。继续进化的结果,组织逐渐复杂,功能也日益强化,最后遂有【视觉】的产生。视觉器官即为「眼」,微生物之眼只要辨识光源即可,故开展为「眼点」。昆虫的生存决定于速度及环境认知,是以开展出两只复眼与三只单眼。复眼能于瞬间测出环境中快速的动态〔太慢会被忽略〕;单眼可辨识光频〔如紫外线等〕、光度及光源位置。人类的生存环境复杂,眼睛的视网膜结构,可侦测动静、光源、色彩,并分辨物体的性质及位置等。视讯辨识是先依光讯的变化求知对象的动静;再藉色彩及明暗,确定物体边沿,从而认识到物体的形状、面积、体积、容积、数量等特性;并根据光影、比照及辉度,辨识物体表里、性质、空间位置、环境关系等;视觉角度那么提供方向、视角、平衡等关系;两眼之焦距可判断对象之距离及大小。视觉以远距侦测为主,输入信息占全部感觉的八成以上。视觉与意识相联,当视讯过强时,会干扰意识的运作;假设全无视讯,那么人容易进入睡眠状态。是以人必须控制视觉,也正因如此,经常可以由他人眼中,观察到对方的各种心理状况。视讯感受效率极高,大脑后半部的视丘,占皮质层约四分之一的容量。而且又与各感觉区直接沟通,是贮存资料中,效率最高的一种。例如与概念认知经验相结合,尖、利的形状,快、猛的状态,大、重的体积,粗、糙的外表,坚、硬的结构等具有伤害的特性,会令人产生本能「畏惧」的感受。相反的,圆、钝,慢、缓,小、巧,光、润,柔、软等视觉性质,令人觉得可亲,愿意接近。因此,在人类的应用经验中,效率最高最理想的方式,是以「图讯」为索引,直接调动经验记忆。汉字是图讯的一种,未来当高效率时代到临时,世界文字将必为公认的图讯形式所取代。?听觉:释文:「听」-前缀:耳壬,任耳也。字身:十目一心,目观心受也。*任耳接受声音,用心求知,从也。「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声波的感觉。在突然的环境变化中,被动的感觉器官经常是生存的保障。当环境中有影响安全的能量变化发生时,必然会有动静,因而产生声波。此时,假设人之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物上,这些动静便由【听觉】加以捕捉。听觉是被动的,不受人的意识控制,故随时皆在待命之中。由声波的音量可知

82变源能量之强弱、远近、安危状况;音形厘定类别,如为人声,能认识发声者之情绪、态度与所表达之概念等;音频得以分辨发声体性质;音色那么供特征认识;其间歇及重复的节奏,可提供发声体的数量、体积、动态、性状等讯息。听觉也是感性的,在动物界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觅偶、维护领域,与情绪有直接关系。到了人类,又由情绪开展出沟通的功能,从而有了概念语言。?体觉:释文:「体」-前缀:骨,动物体内的硬质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行礼之系统,结构之本,引申人所认知的对象。「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外表对外在能量变化的感觉。【体觉】包括触觉、压觉、温觉和痛觉,体觉全靠接触,与生命体的生存平安有着绝对的关系。诸如压力、磨擦力、动态、温度、酸、碱等物理化学性质,对皮肤以及身体结构而言,利害清楚。人因触觉刺激,得以认识到物体的外表变化,如质地粗糙、平滑,形状锋利、圆钝等讯息。又根据压力,可认识到重量、作用力、功率等。此外,温度供作能量上下、物体性质、环境变化之认识。至于各种不同强度与形式的刺激,会产生痛、麻、痒、酸等感觉,主体即根据经验,采取适当的反响。?味觉:释文:「味」-前缀:口,嘴也。字身:未,六月果熟,有味也,感受。*口之感受,滋味也。「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食物的感觉。【味觉】是生存的保障,是食物溶解在口腔中,经过味蕾分辨后所得的刺激与利害感觉。味觉器官由唇、口、舌、牙及喉所组成,唇主司控制进出「口」中的物质;口腔为操作空间;舌司测试、搅拌及动力的运用;牙司食物的压磨;喉司食物的接收转运。凡感到不利、不熟悉之物,「口」立即将之排出,以保生命的平安。味觉感官也是消化器官的前置设备,食物可分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对无机物的吸收,靠细胞膜的半渗透作用。食物甫进入口中,在经过口腔及舌头下层时,味蕾细胞膜立刻侦测其性质,并将讯号送至大脑。有机物质的消化,需要经过酵母菌的酦酵,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形式。首先,要将食物磨碎,此由牙齿与舌头相互配合,再加上唾液润滑、溶解及酦酵。因唾液中有酵母菌,而口腔的温度,正适合酦酵作用,能将有机物质分解成可消化之食物。牙龈能够测知食物的硬度,过硬的食物不利于消化,过软那么无需咀嚼。至于对有机物质的利害分辨,那么由嗅觉器官负责。真正的味觉感官位于喉头、在食物下滑入胃的隘口,相当于产品验收的装置。这又是进化开展出来的生存策略,在经过口腔的测试、搅拌、酦酵后,食者每每有种难以忍受的冲动,直到将食物咽下,通过感官验收后,才能满足。

83?嗅觉:释文:「嗅」-前缀:口,出入信道。字身:臭,气的总名,引申气味恶劣。*审辨气味。「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环境中所有气体分子的感觉。【嗅觉】是嗅觉细胞接触到气体分子后,所产生的刺激感觉。空气是生命必需的物质,其中充满了各种化学分子,嗅觉可随时认识到环境中的物质状况。嗅觉是被动的,不能控制,在分子的化学反响下,嗅觉器官对同样程度的刺激,时间久或次数多了,就会失去感应。这也是保持警觉性的策略,气体的分子相同,表示环境一样,没有变化,当然不必再加以辨识。嗅觉除了供进食之利害分辨外,兼具对环境状况的测知。由于人的嗅觉退化,能分辨的化学分子不多,反而能有效地记忆起与嗅觉刺激有关的「印象」。植物有「羟」的成份,而羟具有挥发性极高的分子,能为嗅觉细胞所测知。由于植物为生命循环中层次较低者,是动物最普遍的食物来源,故对「羟」的侦测,成为动物嗅觉的根本功能。嗅觉对于物质性质的侦测,凡有利于生理需要的种类,在人的概念中,即谓之「香」,不利者是为「臭」。?意觉:释文:「意」-字身:音,声响。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心上之音,念也,受到动静的影响,人所关注之状况。「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有了意识后,对事物的体用因果的感觉。人的大脑是一种神经网络组织,能记忆、处理感觉器官传来的各种讯息。记忆是指将动态时间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分别以交集的方式记录成为静态结构。处理那么指藉由网络的导通,能令所记录的静态结构,再次复原成为近似的动态现象。中国人重视「象」而轻「数」,象是一种观念的微结构,也可以说是网络的「节点」。当大脑的神经网络与概念网络结合为一时,每一个网络节点,就自成一个「象」的中心,随着概念网络的展开,人可以得到完整的认知。严格说来,大脑不能算是一种器官,它是所有感官的总枢钮。各种讯息交汇其间〔后文所提的「受觉」不可或缺,但是当今研究大脑的学者专家,咸认定大脑是一独立机构,故而无从理解其中奥秘〕,在「时空事件」的接口上,大脑处理这些综合讯息之际,将过去的经验〔包括常识〕、当前各种刺激的感觉〔包括受觉〕与「自我」的意愿三者,全部联通,始称「意识」。这种人由意识所得的感觉,称之为【意觉】。意觉相当于高层次的涡漩体,环境刺激那么为压力,当人接受了各种纷至沓来的刺激讯息后,涡漩体便渐渐形成。此涡流的中心,是称「我」,外围的感官,那么等于讯息活动的轨道,而语言那么如同电子,以之与其它个体交流沟通。「我」如同涡漩体的核心一般,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所有参与的讯息,皆可视为「我」的局部。意觉即是由这个中心,从时间空间接口上,将环境变化拢合为一的认知感觉。

84然而,意觉最重要的功能,还在于对时间的认知。时间除了间隔的长短外,尚有时序与时数等性质。间隔的长短可以藉由日、月、天候等参考讯息得知,一般生物多具备这种辨识能力。时序那么极为抽象,不仅只是先后顺序而已,还具有事件发展的连贯性与功能性。至于时数,那么要对整体有分辨、分割的能力,每一个时数相当于最根本的单位。人对时间的意觉,可以用下围棋来比喻,围棋的规那么简单至极,不过黑子白子所占之空间多少。而棋手段数的上下,在于每下一步之际,要能看得出棋子的连贯性,双方交互变化的步数。变化步数之多少,即相当「时数」;棋子的连贯性及功能性那么为「时序」;至于所谓的「时间」,只是下棋经过了多久而已。不会下棋的人,连一步都不能判断;棋力缺乏的人,往往只看得到一两步;棋力越高,能看出的步数越多,交互变化也就越清楚。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学棋的人,非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花上几十年功夫不可。这是因为大脑只具备记忆功能,要把时数与时序的排列组合记下来,确实是件极大的工程。当今已有能下西洋棋的计算机,却没有可下围棋的计算机,正因为后者之组合数太大。人有意觉,能轻易地了解到根本单位与时序先后之关系,是认知事物意义的起步,但是假设不一步一步地架构起其中规律,意觉就不能充分发挥。生命体之所以进化为人,其关键在人有了意觉。只是人在还没有意识到人兽之别前,生理的需求仍然大于一切。但是,基于客观现实-人不能免于生老病死-总会给人一线时机,让人由「意」而「觉」,得以脱胎换骨。?受觉:释文:「受」-字身:爪,手足的指甲,?,覆也。前缀:又,手取之。*爪抓而手接,被动承接也。「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各种感觉讯息最后统一接受的感觉。感官接受到外来刺激的感觉,称为「外感」,外感传至大脑,由意识中枢加以处理。在此同时,外感会直接引起生理反响,由相关的器官释放出特定的内分泌腺素。此内分泌腺素混合在血液中,经由血管,传到达心脏。血液是提供氧气、血醣,供肌肉细胞及器官组织工作,并负责运送各种抗体、内分泌腺素、二氧化碳及乳酸等物质,以维护生理常态的载体。心脏那么是血液的转运中心,它同时又与大脑神经密切联系,每当侦测到血液中有内分泌腺素时,心脏能产生神经脉冲,传至大脑的意识中枢,是称「内感」。内感是生命体切身的讯息,是意识形成的根本感受之一,是以对生命体的影响极为强烈。意识接受「内感」的机能,即为【受觉】。┌────┬────┬────┬─────┬──────────┐│强度│长度│频度│情绪认知│工作原理│├────┼────┼────┼─────┼──────────┤│极高│极短│一次│惊吓、震惊│提醒注意││极高│不定│断续│惊悸、惶恐│提醒注意且保持其状态││高│不定│顿续│警觉、紧张│保持注意且可观察││高│长│连续│兴奋、快乐│血液大量供应保持能量│

85│不定│不定│断续│心痒、不安│提醒注意但事态不严重││低│极长│连续│温馨、安闲│维持状态令人平安││无│无│无│平常状态│人之主观有不同之认知│└────┴────┴────┴─────┴──────────┘内感神经脉冲的形式非常简单,正因其简单,所以有效,是「以简驭繁」最有效的明证。脉冲只有强度、长度与频度三种讯号,却能影响人的意识,操纵人的情绪,甚至左右人的认知。人经常只因为心中一丝莫名的感受,而心情起伏,神魂颠倒,却不知只是这三种讯号所导演的好戏。虽说只有三种讯号,但因每种讯号都有不同程度的参数,所以其排列组合却是无尽。上表即就人们熟知且单纯的心绪〔大局部的心绪都是复合状况〕,略述一二以供参考。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曾以为「心」代表意觉,当今科学界那么只成认心脏,而否认了「心」,也不知道受觉的重要性,以至于本末倒置。最后心理学演为玄学,心理医生成了现代教士,科学彷佛神话。受觉是感性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均发自于心,没有心的感受作用,任何刺激都只是能量变化,无非性质、强弱与时限而已。?直觉:释文:「直」-字身:十,数之极也。前缀:目,视也。*众目所视者,不偏不曲也,应当。「觉」-字身:臼爻?,学字之首,待学,蒙昧也。前缀:见,见到。*见到自己的蒙昧之处,感受到,意识到。定义:一系统对各种刺激综合且直接的感觉。【直觉】是另外一种内感,是经验中所有前述各种感觉的综合感,能快速而正确地提供讯息。照理,人人都有直觉,但人通常会特别被某一种感觉所吸引,而忽略了其它的讯息。当经验记忆残缺不全,直觉的正确性就不高,久而久之,人便对直觉失去了信心,从而觉察不到其存在。直觉在经验记忆的排列组合下,常有超越时序的认知发生,这种现象,即所谓「特异功能」。目前经过科学家大量实验,发现其正确率约在三成以内,尚不及意识判断的五成效率,所以并未受到重视。实际上,意识判断的五成效率,是来自资料的分析判断。而大局部直觉并不需要任何参考讯息,故被视为「不可思议」。其实道理很简单,但凡思想单纯的人,以及自我意志不强的人,其直觉完全根据经验记忆的排列组合,而阳光下无新事,其直觉与现实符合的可能性应该不会太小。其实除了预知性直觉外,潜意识也是一种直觉,而且是人类行为上极端重要的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潜意识,人的思维能力将大受影响,甚或无从思考。直觉更重要的功能,是不需要经过慎密的思维,直接依经验行事。因为对一般人说来,「意识」假设有似无,人生只是顺应环境的过程,往往没有判断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直觉便成为判断的中心,遇事可以直接根据经验行动。三、认识的基因系统基因:刺激。

86释文:「刺」-字身:朿,多刺的灌木。前缀:刀,有刃的工具。*细而尖之物,锋利的感觉、警惕、危险,用锋利之物使入。「激」-前缀:水,液体。字身:,从白从放,光影之动态。*水流可观之现象,强烈的变化,施力使动也。定义:一系统之能量变化,对人之感官所产生的感应,称为刺激。四度时空是能量的形式之一,生命体属此一能量空间,在此空间中的能量变化亦互相影响。生命体为应付不同效应的变化,遂开展出不同的辨识器官。这些器官能感知此四度时空中之能量变化,对该生命体而言,此能量变化即为【刺激】。人对刺激的认识,由接收开始,传导到心及大脑,心得到内感,大脑那么对刺激的性质加以辨识。刺激的种类有三:?原始刺激:系性质不同的能量变化,由各种感官分别接收者。?贮存信息:感官接收到刺激后,经过神经传到达大脑,再通过网络而认知,这些认知又以信息方式,形成一种高层次的概念网络。?内感刺激:原始刺激及贮存信息所产生的生化反响,由内分泌或神经脉冲,提供应心脏的感受。这三种刺激都具有共同的性质:强度、长度及频度。三者都有可以计量的经验值,又基于生理的调节功能,这三者都要高于「感觉阀」,才能被感官测知。释文:「阀」-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伐,人用戈,控制。*门之伐者,控制的系统。感觉阀是种特殊的生化现象,当感官的感应细胞受到刺激,且较周遭神经细胞之电压差较高时,立即产生生化电流。但因其反响速度慢,电压恢复需要时间,生命体开展出一种策略,令各感应细胞轮流作用。当一组神经细胞充电,保持一定的电势,假设刺激的强度不变,电势差等于零,神经即无法传输电流。因此,感官对「前一级刺激」与「后一级刺激」之间,其对变化强度的侦测能力,大于性质变化。在低等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刺激变化能诱导直接反响,所以成效卓著。但进化到高级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度与生理的分工成正比。「意识」即为了解刺激性质,而衍生出的辅助机能。当刺激量小,或在感觉阀感应之下,性质关系变化不大,意识经常忽略之。而刺激过大,或超过感觉阀上限者,此感觉即为「害」,意识立即分析其性质。唯有在感觉阀承受范围之内,且经意识分析,适合经验预期值者为「利」,其余那么视其它条件而定。〔详细说明,请见〈人性论〉-人性的基因〕。四、认识的结构系统结构:辨知、意识、记忆释文:「辨」-前缀:辛辛,一片片相似之形。字身:刀,「辨」古字从刀。*以刀切成相似之形,需分析认知也,判别也。「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之口。*出口如箭之快速,引申为觉察、理解、认识也。定义:各种刺激,经由感官辨识而认知的过程。

87释文:「意」-字身:音,发声。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心上之音,念也,受到动静的影响,人所关注的状况。「识」-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音戈,不同的现象。*言及不同的现象,是有所体会也。定义:人对动静有所感而得到认识。释文:「记」-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己,自己。*以言语表达自己,自己所说的话需要保存,引申为保存言语,录也。「忆」-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意,念也。*心有思念,回想也。定义:将原始信息保存,并使之重现之过程。各种能量变化,经过感官分辨后,成为能够用概念处理的讯息,此一过程统称为【辨知】。也可以说是由原始刺激到贮存信息之间,一种转换的成效。刺激是一系列的能量变化,感官在侦测时,系将前一级的讯息,与后一级相比拟。当此刺激有足够之强度时,感应细胞会呈「亢奋」状态,假设连续的次级讯息皆有变化,那么产生相应的生化电流,经由神经细胞,传至大脑。这种「相应的生化电流」,就是经过辨识后的讯号。以人眼为例,因其构造系延续生物进化而来,故对光度的认知全靠杆状细胞,色彩那么靠圆锥细胞。圆锥状细胞集中在「下洼区」,杆状细胞多分布在外围。下洼区在强光下,对色彩有明确的辨识。但整个环境动态的辨识,那么有赖网膜周遭之杆状细胞。此外,人所感知到的物体边缘,亦非自然界之真实状况,而是来自视网膜的重叠效应。大脑也具有假设干辨知功能,比方立体效应,即是大脑左右两半视丘的综合效应。更令人匪夷所思的,眼睛的晶状体是片凸透镜,网膜呈像实为倒相。眼睛所看到的,应当是天在下,地在上。但在辨识作用下,眼睛欺骗了我们,让人把倒影当作实景。大脑接收到电流讯号后,因感官之别,会在不同的区域产生感应。在此刺激的一瞬间,所有感官如同网络联线般同时作用,其中包括心所接收的内感,对人而言为「印象」。印象之讯息量极大,往往随生随灭,但内感却能保存些微的「残感」。在印象网络导通之际,各网络的接点也形成电势,并通过大脑白体的神经原,在皮质层中形成通路,是谓【记忆】。印象的记忆很不明晰,唯有在概念网络形成后,借着概念认知,记忆才可以随意调用。【意识】是某个区域记忆的整体效应,起始于感应之利害关系,假设某一利害因素一再重复导通,致使神经网络的电阻降至最低。往后,不管任何刺激讯息,都将与此区直接通连。久而久之,便成为该个体的感应中心,由此形成「意识」。人称此意识中心为「我」,以与「非我」相别。「非我」指环境中的一切变化,是「我」认知的参考。于是,人之意识便在「分辨心」中成长,直到认识了自我是整体中的一个独立机体时,人始知自我的定位,此时意识才真正成型。在意识形成之前,人仅具本能,本能来自生物的进化,其强弱那么视生理条件而定。有了意识后,人以自我独特的认识为主导,因而显出「个性」。在认识的立场,各种刺激都具有相对的性质,即所谓的「两仪」。对概念分类亦复如此,因为概念来自观察、认知,既然感官只能比拟前、后级变化,是以「动静」、「阴阳」均为汉字概念中,最根本的性质认知。

88五、认识的性质认识因感官的不同而有别,其性质有区分性、概略性、关联性、包容性。释文:「辨」-前缀:辛辛,一片片相似之形。字身:刀,「辨」古字从刀。*以刀切成相似之形,需分析认知也,判别也。「别」-字身:另,分也。前缀: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另分之,分辨,另外也,又引申不要。定义:一系统认知另一系统之分别者。释文:「概」-前缀:木,树木。字身:既,食毕,完毕。*用短木棒推平量斗斛之米的工作,因不够精准,故象征接近,大约。「略」-前缀:田,可耕种的土地。字身:各,从后而至,不相谋状。*田各不同,舍异取同;各自耕耘之谋,概要。定义:一系统对另一系统舍异取同、不十分精确的认知。释文:「关」-前缀:门,房屋的出入口。字身:??廾,象连系之形。*闭门的横木,象征系统控制,时间终态,空间集中,封闭态。「联」-前缀:耳,司听觉的器官。字身:??廾,象连系之形。*耳与耳相连接,系统的结合。定义:系统与系统间有结合关系者。释文:「包」-前缀:?,象人弯曲可包之形。字身:巳,象未成形之子。*两系统之形,一在内一在外,专容也,全含也。「容」-前缀:?,室也。字身:谷,山谷,可纳也。*室如谷可纳,包含也,一系统中的另一系统。定义:一系统对另一系统有开放性质者。【区分性】是认识之首要特征,宇宙中之能量,假设有变化,即有所分别。生命体之存亡,端视能否区分,以及区分后之反响而定。感官之区分方式,是以刺激之前级与后级比拟,得其差值。刺激有动态、形态、量态及质态等之别,动态有速度、方向、距离等差值;形态有点、线、面之边沿值,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值;量态那么指能量整体效应之数值及空间位置之序值;质态系物表之连续光影值、物体动态之关系值及利害关系之程度值。【概略性】代表认识之性质,认识是以有限对无限,不可能完整无缺。概略性相当于一种系统结构,其基层为个体的常识认知,假设个体之常识丰富,系统结构精简,其概略性之效率最高。前述前后级刺激经过区分后之差值,根据最高效率之原那么,完全视立场而决定行为取舍。立场又决定于主体之利害关系及紧急程度,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虽然是概略性的认知,但却得以改变立场,直到满足认识的目的而止。【关联性】指认识之内容,既然认识不可能完整,就必须将各种片面的认识内容,利用时间的连续关系、空间的位置关系、物质的性质关系,及抽象的体用因果关系等,一一交集形成网络,使成为一个整体的认知。概略性是针对某一认识对象之区分条件而言,关联性那么指辨识条件之各种层次的连接关系,两者构成一个平面的网络,方能到达最大的效益。

89【包容性】指认识的应用,真正的认识,当知宇宙中各种事物的关联。在应用时,不管好坏、是非皆不能偏废。前述之平面网络,再加上包容性,构成一三维的立体网络。认识的立体网络,与辨别性资料结合,可称为感性认识;再将之与概念网络相结合,即是理性认识。人之所以具有理性,完全建立在人对环境的认识结构上。认识来自经验,经验又全属主观,所以人的认识,皆属主观经验。基于感觉阀的特性,当经验无变化时,人的智力便停顿在原来的认识阶段。这正是〈观念论〉中所论及的,人多囿于自我的成见,因而进化必须一代一代地演进。虽然人有思维能力,思维应有变化,而多数人的思维皆属被动。在感觉阀作用下,人很容易变得迟钝、麻木,无法突破既有的模式。思维既成的模式,最初完全建筑在「自我」的利害关系上,及后才逐渐扩大,以及于环境整体。如果人的成长太早停顿了,心志将永远陷缩在自我的核心中,于是自私自利,为了一己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宇宙在变,环境也在变,人类居进化的前端,却成为利益的掠夺者。而掠夺者利益累积越多,其感觉阀之感受将越迟钝,人也越为贪婪。主观认识是以「自我中心」为主,以感性利害为依归。当意识成熟,认识到自我与整体的依存关系时,即进入知性认识。知性更扩大了认知的范畴,从而了解到,根据已知的规律和知识,人可以应用思维推理,预测尚未发生而可能发生的变化,故有了理性认识。此种认识已超越了人类感官所具备的感知功能,一举跨入理性世界。发现、创造的能力,科学、哲学、文学的创造,以及宗教、伦理、道德的观念,都是理性认识的结果。然而,不管哪个领域,基于感觉阀存在的事实,人类文明的极限,将永远局限在个人主观的极限上。由此可知,主观认识是一切认识的根底,宇宙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客观认识」,充其量也只是「主观认识客观」而已。当然,根本原因就在认识的「极限」上。这个极限是否可以突破呢?从系统观念来说,当然可能,只要把系统层次提高,系统的极限便跟着改变了。要提高系统层次,对认识来说,就是要摆脱个体的感官认识,迈入整体的「概念认识」领域。六、认识的应用人们的通病,是自以为是,经常以主观的认知,滥用感受的概念。一般人不察,遂被误导,以致人间处处哀鸿,无病而吟。兹列举假设干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如平安、痛苦、幸福、烦恼、快乐、解脱等,表面上平淡无奇,却正是最常被误用、滥用的。有人用成习惯了,成天挂在口头,而闻者又无不以一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间更添隔膜。释文:「平」-会意字,语气舒也,引申为无变化。「安」-前缀:?,室也。字身:女,人的性别,属阴。*室中有妇,人以家为依归,家中有照料,稳定态。定义:生存、生活过程中,无变化且稳定之状态。说明:「平安」指始态与终态稳定不变者,举凡不变者,人皆有能力控制之。此概念专指人的主观心理状况,决定于人的自我调适及控制力。与学问知识、物质条件、环境优劣等客观条件无关。释文:「痛」-前缀:?,疾病。字身:甬,狭窄之处。*挤在狭窄甬道的感觉,非常不利的感受。

90「苦」-前缀:艹,草本植物,药草。字身:古,事物时之久者。*药草久置,其味人所不能忍者。定义:发生在人生理、心理上的不利感觉。说明:生命体对不利于生存条件的感知状态,强度大于感受之极限时,是为「生理痛觉」,其程度决定于感觉阀。这时生理为了应变,感官的电势升高,神经紧张,血液加速,心理上急迫期待刺激源之解除,此种状态始可称为「痛苦」。人惧怕痛苦,常导致心理障碍,尤其是虚幻不实的渲染酦酵作用,在生理的不利感觉外,更添增心理不良的预期感受。释文:「幸」-古字作「免凶」解,指有利的感受。「福」-前缀:示,祭祀,天垂象见吉凶,告知也。字身:一口田,多而厚之形。*天垂示多而厚,祥瑞也。定义:「幸福」指甚为有利之感受。说明:感受是认识的终态,基于前述感觉阀的功能,感官对刺激的接收,最有效的状况,是注意力集中之际。因此,最有利之感受,就是注意力集中、心智不受干扰的状态。因为人的心境随时间而动,时间缺乏固然烦急焦躁,时间太多亦令人无所适从。人唯有在专心一志,心无旁骛时,才是幸福。例如:人虽置身在地狱中,能一心念「阿弥陀佛」者,是幸福之人。人在天堂中,无所匮乏,时间多到无尽,永生无所事事,何幸福之有?释文:「烦」-前缀:火,能量发出光热的形式。字身:页,头也。*头有如火之热,不舒服,闷,劳也。「恼」-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囟,头髓。*用头髓思索,思之深,因有所恨也。定义:因某种状况,人之心理由是有不利之感受。说明:与「幸福」相反,注意力不能集中,时间有余,感官本能地寻求外在刺激,等待便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再假设胡思乱想,过去的事无法改变,未来的又一概不知,更增几分忧虑。人在无法控制环境及自我时,其感受的状态,即为烦闷与苦恼。释文:「快」-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字身:夬,判断,分开。*心能判断、使分开,是急速、爽然也。「乐」-字身:?白?,象弦系之形。前缀:木,木器。*木上安弦,得和谐规律之音,人性好乐,欢喜,安于。定义:快速地得到欢乐。说明:真正的痛苦在于身心压力的堆砌,在痛苦解除之际,人之身心松弛,但血液循环依然加速,以便运送放松肌肉及神经的内分泌激素,以及各种补充物质。此时心脏感受到的刺激强度极大,而频度也渐趋稳定,这种心理负担消除后,生理得到补偿的感受,即称「快乐」。释文:「恐」-字身:工凡,持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心悬持,不能稳定状,引申惊惶也,害怕也。「惧」-前缀:心,内感器官。字身:瞿,鸟惊骇注视状。*害怕也。定义:心理害怕的感受。

91说明:感觉辨识建立在经验上,心理认知那么决定于能否控制。当面对陌生环境,感觉尚未适应,再假设情况未知,无法加以控制时,即生「恐惧」。释文:「解」-前缀:角,兽角。字身:刀牛,刀向牛。*举刀向牛角,必先判其理始能动手,认知晓悟也。「脱」-前缀:肉,身体的组织。字身:兑,变化。*肉体开始蜕变,与原系统别离。定义:脱离原有系统。说明:人对痛苦在生理有感觉阀防护,但心理上经过酦酵的认知,却如同无形的枷锁,人对此枷锁会心生恐惧。很多人以为解脱是脱离身处的环境,实际上,真正的解脱,是面对自己的恐惧,从而解除心理的枷锁。下表为由辨识到认知的简化流程,仅供参考用。┌───────┐│外界刺激│└───┬───┘┌────────┬───┴──┬─────┬──────┐┌─┴─┐┌─┴─┐┌─┴─┐┌─┴─┐┌─┴─┐│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现┌──┴────┐┌─┴──┐┌─┴─┐┌─┴─┐┌──┴──┐象│有机物无机物││气体││接触││音波││光波│及│┌┴─┐┌┴┐││┌┴─┐││┌┴┐││┌┴┐││┌─┴─┐│物│醣淀脂蛋盐水酸││蛋脂酵芳││单磨温││音音音││明色形质距│质│类粉肪白类及碱││白肪素香││位擦度││频量色││暗彩状感离│之│├┤│质│其性││质│族││面力与│││││││││││││作│││├┤│他│││┌┴┐羟││积│体│││││││││││││用││酦酵││元│││腐未经│││压│温│││││││││││││││││││素│││烂经高│││力│之│││││││││││││││醇硫││││││程高温│││││比│││││││││││││││类化││││││度温处│││││较││││││││││││││││物││││││││理│││││││││││││││││││─┼┴┴┴┴┴┴┴┴─┴┴┴┴┴┴─┴┴┴┴┴─┴┴┴┴┴─┴┴┴┴┴┴┼│感觉阀调控值│─┼┬┬┬┬┬─┬───┬┬┬┬───┬┬┬───┬┬┬───┬┬┬┬┬┼感│甜││鲜辛├┬┐臭腥香芳强速高每能振光光光形双│官│度神生度辣神组过气气气香度度低秒量荡波谱影状眼│神││经理│苦经织强││││及及│振强波变变对之聚│经││感排│涩感需损││││承突│荡度形化化比连焦│感││觉斥│├→觉求及││││受发│周│变及之之续之│受││钝││刺活│组││││部性│期│化强频效变认│││化││激化│织││││位│││││度率应化知││││││││││││││││││││││││││经││└┤││├┘│├┘├┘└┼┘音远音└┴┼┴┘│验│利害利害利害害利安之近之┌─┴─┐│

92认│└─┬─────────┘全高及辨│视觉效││知│┌┴─┬─────────────感低力征│应之基││由│有有│量││本认知││利│利害┌───────────────┴┴┘│因子││害│者者?变化性┌─────抽象认识───────┴─┬─┘│与│││?表达性时┌─┬─┬──┬─┬──┬─┬──┼─┐│视│││?方向性、物形动变环质距颜因│听│││?异同性空体状作化境量离色果│结││││感形机速过关状位光效│合│││└─┬─┘态能度程系态置影应│─┼─┼──┼────┼────┼─┼─┼──┼─┼──┼─┼──┼─┼┼心│喜痛┌─┴─┐平尖稳险慢快洁污渐突轻重近远明暗常│理│爱苦感概│钝锐安危缓猛美丑齐乱细粗低高朴丽识│因│││性念│柔硬宁惧徐急清浊序杂小大浅深亮晦、│素│需避联认│├┘├┘├┘├┘├┘├┘├┘├┘概│、│求免想识│经联刺感观观观观念│作││││└┬┘验想激受察察察察││用│┌┴──┴┐┌┴──┴─┐├───────┤┌──────────┤│过││到达与否││利、害认识││直接之认识印象││间接之视觉认识因素││程│└┬──┬┘└┬───┬┘└─┬───┬─┘└┬───┬───┬─┤│、│┌┴┐┌┴┐┌┴┐┌┴┐┌┴┐┌┴┐┌┴┐┌┴┐┌┴┐││心│是否否是利害利害利害得失有无是非好壤││理││└┤│││││││││└─┴─┴┬┴─┴─┴┘│现│满烦快感惧欣愧平警喜烦根据自我中心之目的判断与│象│足恼乐动怕喜畏安惕悦恼经验之关系而产生心理现象│─┼┼──┼─┼┼─┼─┼─┼─┼─┼─┼─┼──────┼──────┼意│└─本能─┘共排学反└─┴─┴─┴──┬───┘│识│┌──┴┬┐鸣斥习省┌────────┴─────────┐│型│快满烦│└┬┘└┬┘│人类八成之认识来自视觉概念,意识型态││态│乐足┌恼与│└┬┘││└┤感││理├>└──┬─────┬──────┬──┘│意│保│逃│性│人│性│┌──┴─┐┌──┴─┐┌───┴──┐│识│持中│┌┴┐│├┐│界││界├<┤生理经验││性不一致││响下观察所生││心│成失│失成└┬┴─┴┬┘│所支配者│└─┬──┘│欲望形成回路││之│功败│败功形││└┴┘││希望、悬疑、动机────┤理性控制之意识中心││成│└────┴>┴─┐││││生理控制之意识中心└──第七论价值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93───────────────────────系统定义系统名称:价值前系统:知识后系统:行为上系统:思维下系统:天理系统接口:经验系统基因:需要系统结构:环境、供应、效率系统性质:利己、利他、可塑、永恒系统应用:价值观、真善美一、价值的系统关系本系统:价值-地之天。释文:「价」-前缀:人,行为认知。字身:贾,买卖。*人买卖货物,引申物的等值,利之所在。「值」-前缀:人,行为认知。字身:直,正当。*行为认知之正当,人与事遇合状,又引申物价也。定义:一系统中,共同尊奉的衡量标准。前系统:知识-地之地。知识为价值之本体。后系统:行为-地之人。行为是价值的应用。上系统:思维-人之天。价值因思维而产生。下系统:天理-天之天。因价值而得到天理之认知。二、价值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经验。释文:「经」-前缀:纟,细丝。字身:巠,水动于上下之间,垂直波也。*织丝时,垂直之纵线。「验」-前缀:马,坐骑。字身:佥,集合众口以咨询,考查。*乘马考查,有效地求证,系统间的考证比拟。定义:人对生活、行为经历后的认知。人在生存环境中,对事物变化有所体验,借着这种体验,人始对价值有所认识。故【经验】即为价值的接口。经验有三种:生理经验,生存经验及生活经验。生理经验是由感官直接得自刺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生理经验多半已累积成为潜

94意识认知。在生理经验中,价值多源自物质刺激。生存经验来自多方面综合的认知,其层次高于前者,复杂度高,影响的力度也大。意识虽然有所选择,但在求生的本能下,往往会受到生理的左右。生存经验又分肉体与精神,肉体的生死,决定价值的有无;精神的存亡,是暂时或永恒的区别。生活经验是种认知,是在人解决了生存问题后,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所获得的经验。这类经验纯属精神层次,常假手生活中的任一活动,以集中精神,深入贯注。生活经验加上思维才能真正体验价值,这种人生活得越痛苦,就越有可能摆脱生理需求,完全进入精神世界。因此,生活经验的价值最为复杂,还要根据个别的生活认知而定。人生活在相类似的环境中,具有同样的机体结构,遭遇到相差不多的变化,因而有「共性」。基于「因果律」,共性产生共振,对人而言,共振就是同步或认同。人在经验中学习,各种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皆来自「共性认同」的价值观。如环境压力属于社会群体所同有的「共性」,那么压力越大共振越强,越能驱除个体间认知的差异,这种现象,便是一般所谓的「群众意识」。群众意识是绝对感性的,一旦触发,个人的意识将完全丧失,心理、情绪剧烈地「共振」在「共性」之下,在群众间相互激荡。此时,共性成为环境压力,人的生存本能成为共性的保障,不到这种能量消失之前,狂热之势不会退潮。国家、社会及政治、商业的根底,都奠定在共性认同之上,教育、宣传也无非用以唤起人之共性。这种共性的认知,即称「价值」,在任何群体中,是每一个体共同向往奉行的、人为的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必须建立在利害的关系上,否那么不符合人性基因,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人性的利害来说,有物质及精神的需求,故在经验的得失上,也有物质与精神的分别。年龄是经验的指针,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又由于环境与个体遭遇的不同,开展时有四种可能的变化:一为机构体的生理变化;一为生活中所累积的心理认知;一为生存必要学习的知识;一为基于自觉,追求事物本态认知所获得的智力。兹分述如下:?生理年龄:释文:「生」-会意字,象草木长出,活着,起始,不熟。「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玉脉密实,有纹路及规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定义:生命体生存、生长、生殖之原理。生理年龄与生长时间之长短成正比,人的生理原那么上可分为四个时期:?发育期,由出生到性征成熟,此期间的经验只是吃喝玩乐。?青春期,两性功能成熟,准备传种,此期间完全受到性的支配。?成熟期,为了哺育后代,体力、精力成熟,此期间责任心最强烈。?衰老期,人生已到末路,体力、精力急速衰微,死亡是最大威胁。不管哪个时期,生理的需求概属物质,皆以物质的得失为标准。?心理年龄:释文:「心」-象形字,身体中央内藏泵血液之器官,能内感血中腺素,产生情绪及认知,调整态度。「理」-前缀:玉,美石。字身:里,长度。*玉脉密实,有纹路及规律,以之衡量事物,供认知。

95定义:人因心中之内感所产生的状态,能影响人的认知。在自然界,生命体之心理与生理同步,但因社会受到人为强力的干预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变化极大。原那么上,心理状况与刺激程度成正比,如刺激程度过高,超过心理承受的极限,便呈病态;程度过低,那么导致功能缺乏,在此皆不作说明。假设生理、心理与刺激程度三者有一标准比例,如刺激程度高于生理,心理年龄将提前老化,否那么即落后于应有的心理状况。心理的价值以刺激程度为标准,刺激频度高、强度大者,其价值必高。因此,心理的需求在于宣传、广告、诱惑、引导,从而建立一种假相,其实用价值完全建立在人为设定的环境中。?知识年龄:释文:「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言。*人言如矢之速,象征理解之全,认识。「识」-前缀:言,说的话。字身:音戈,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言及各种现象,是有所体会也。定义:人类将认识之各种现象,分门别类所整理出之可用资料。知识是人所知所识,不管其性质或内容如何,对人而言,必须具备记忆力、联想力及判断力,否那么无从应用。而这三种能力,又与生理年龄相关。人的大脑约在三岁时开始有记忆能力,到青春期始具备联想能力,到成熟期应有判断能力。然而基于各种条件,记忆力强时如未善加利用,不多学习,那么知识之广度缺乏。到了青春期,性的需求常刺激人的联想,是艺术及创造的顶峰,假设此时只知肉欲的宣泄,事过境迁,除了生育,人将一无所获。成熟期的判断力决定于责任,责任又决定于压力,是以如果前两个时期的进度正常,那么此期之判断力将与压力成正比。否那么,前期记忆力有限,中期联想力缺乏,判断力将严重受阻。知识以实用为价值标准,但是所谓的实用,还是难免受到心理经验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价值方面,如声名、权力等,其价值往往与知识经验成正比。?智能年龄:释文:「智」-字身:知,理解。前缀:日,原字从白,说也。*知者必言,因其理解彻明,通达事理也。「慧」-字身:彗,扫帚。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扫去心中渣滓,去私以明也。定义:原系佛家语,指明心见性,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智能是宇宙进化到最后阶段的策略,其目的在于回归本体,也可以说是能量循环的作用力。当时机成熟,环境适宜,人面临重大抉择之际,总会有效地发挥其潜力。人生亦然,当事者自觉受到生理及心理的箝制,竭力追求超脱时,只要能认清

96主、客观真实状况,就会遵循正确的道路及方向,智能自生。然而,一般人从生到死,只顾己身利害,陷溺于生理、心理的假相而不悟,自无法略窥智能的真相。少数人机缘未至,终其生也只能得些皮毛。真能得到智能的人,必在成熟期以后、衰老期之前。智力与知识无关,有人知识丰富,但智能缺乏,难有大用;也有人知识阙如,但却无所不能。盖智能为帅,知识是卒,人间千军易得,而一帅难求也。智能是认知人生及宇宙真实的能力,有了智能,当必了解价值的本相。于是,对智能而言,唯一的价值,是回归宇宙本体。在宇宙本体,万事万物的流程固定,人假设得知此流程,是称「先知」。这种预知能力,是智能的极限。有智能之人,能超脱「我相」,无「我」那么无私,无私始能在预知之情况下,不碍流程之进行。无智能之人那么不然,仅略知一二,即以己利优先,恨不得为个人「量身打造」,自订流程,为所欲为。宇宙规律井然,人生存其间,唯有根据过去经验轨迹,管窥蠡测,不断尝试。「价值观」由无到有,由浅入深,成熟于各种年龄的经验认知上。三、价值的基因系统基因:需要。释文:「需」-前缀:雨,空中落下的水珠。字身:而,象鬓须形。*颊须为雨所湿,人冒雨状,象征有所求也。「要」-前缀:襾,覆也,又作臼形。字身:女,阴性。*覆重物于女体之上,有所需求也,又情况迫切,亦作腰解。定义:一系统因压力作用,有所求也。释文:「得」-前缀:彳,小步,行为。字身:贝寸,手持贝。*因有所为而有贝,到手,获也。「失」-象形,人恐慌状,不得也,错也,过也。定义:人对事物与自己的关系,可以控制者为得,否那么为失。人以自我为中心,如同涡漩体一般,压力由外而内,能量中心假设平衡即为稳定。为求稳定,人根据自我经验,无不以利于稳定与否之条件,当做【需要】的认知。而需要本身,即为价值判断的基因。有了需要,就有得失,以整体人生而言,包括时间与空间,得失是一能量的总值。而根据「作用律」,得失为两种极端,彼此作互补的变化,是以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失只是某一时空的变化而已。就人生的横断面而言,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因之有不同的得失。而人兼具感性及理性,重感性的人,其「需要」随时在改变,得失成为对价值的感受,因而,价值也不断地跟着改变。重理性的人那么不然,他们的「需要」明确,无关得失,故其价值观坚决而固执。

97基于能量「组合律」中的互补性,价值的需要与环境之变化有关,人的行为表现也常因环境的需要而形成。团体需要和谐,分配需要公平,生活需要调剂,各种需要无不建立在互补性之上。是以在相同的环境中,个体殊异较大,而不同环境中的个体,反而可能有较多的相同点。例如,在任何团体中,有沉默者,就有多言者;有温驯者,就有凶暴者;有只顾私利的人,就有谋求公益者。有是就有非,有好人就有坏人,价值观就是判断的标准。也正是这种因素,尽管人类社会遍布全球,发源不一,但其价值标准,却大同而小异。团体是求同去异的组合,应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否那么必导致成员之间的矛盾争执,最后趋于瓦解。根据「压力结构」,涡漩体的形成,其核心为向心力。团体中假设价值标准一致,向心力大;价值标准不一,那么核心不能形成。四、价值的结构系统结构:环境、供应、效率。释文:「环」-前缀:玉,美石。字身:,还也,复返。*复返其形之玉,玉体有中空之圈形璧,又,围绕也。「境」-前缀:土,土地。字身:竟,终也。*土地之尽,疆界也。定义:环绕一系统外之各种系统。释文:「供」-前缀:人,行为。字身:共,象双手奉持之形,同也。*人双手奉持,提给也,设置也,自述也。「应」-字身:、雁,鹰之本字。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指鹰善猎,其心与人有感,当也,被动的必然结果。定义:一系统给予另一系统所需要者。释文:「效」-字身:交,系统相接。前缀:?,击也,使之作用。*交击,使之交接,学习也,以求系统发挥功能。「率」-象形,带网之竿,捕鸟用。遵循也,用也。定义:某一系统发挥功能之比值。价值之结构在于环境、供应、效率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人生在世,不过因循世态的变迁,随着各种压力而变化。压力来自【环境】,反作用形成意识。基于人之意识对环境的认知,再根据个人的需要,价值于焉形成。环境与人生决定于机遇,虽然大环境相同,而个人之遭遇迥异。再以环境的结构而言,同型的环境都有类似的结构,个人只是结构中的一分子。价值又决定于【供应】,供应正是机遇的变化,其多寡恰与价值成反比。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空气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但在不虞匮乏下,其价值反而不高。故要提高某一系统之价值,最正确良策便是使得到的人少,且取得之难度大、效益高。价值也是一种金字塔结构,没有高高在上的价值得利者,群众就没有追求的动力。假设供需不平衡,其差值越大,动力能量就越大。一旦供需均衡,金字塔崩塌成平台,理

98想主义者称之为「公平」,但在现实世界中,公平就等于一泓死水。能量大小只是相对的数值,而能量的差值那么是动力的来源。一系统中最小的动力,能产生最大之成效者,其价值最高,即为【效率】。在自然界,一切变化都符合效率法那么。根据能量的多少,在层次上,或在性质中,或是过程间,变化永远以效率为依归。从宇宙来看,一切为同,其数趋近于一。只是人性基于主观,经常见异不见同,知一己之需而无视他人之所求。效率之于价值,正是人性附和环境需要的最正确快捷方式。五、价值的性质价值是客观标准,有四种性质:利己性、利他性、可塑性、永恒性。释文:「利」-字身:禾,谷类植物。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锐利,引申有好处,成效。「己」-象形字,人腹之形,万物之藏也,引申为反称。定义:对自我有利益者。释文:「利」-字身:禾,谷类植物。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锐利,引申有好处,成效。「他」-前缀:人,有灵性的高等动物。字身:也,同样。*同属于万物之灵之第三者,第三人称。定义:对他人有利益者。释文:「可」-字身:丁,钉住。前缀:口,人之嘴。*钉住口,合,能也,允许,肯定。「塑」-字身:朔,初一月亏尽,之后那么渐渐变回圆形。前缀:土,土质材料。*使土变形,用泥土制造各种物形。定义:一系统之终态仍可变者。释文:「永」-象水流长状,时间久远也。「恒」-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字身:亘,从一端到另一端。*心从一端到彼端,象征长久也。定义:一系统之向量与时间向量全等者。人性的基因是利害,人趋利避害以保生存。是以价值如无【利己性】,不可能为人性所接受,亦毫无价值可言。一人之利有可能成为他人之害,一时之利也有可能成为未来之害,利己性纯粹是一种主观价值。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远近即为客观、主观之分野。例如人对毛虫非常厌恶,见之那么杀,但是见到蝴蝶那么心喜,恨不得供而养之。然毛虫适为蝴蝶之幼体,无毛虫那么无蝴蝶。毛虫假设不身披长毛、丑恶恐怖,那么难以自保,亦无蝴蝶之轻盈自在、美丽蹁跹。对大自然而言,植物以嫩叶喂养毛虫,其报偿那么

99来自蝴蝶之传播花粉。植物之生存,不过取之自然,虫鸟之依存,亦无非用之自然。再假设长相可爱之毛虫,白白净净,人名之为蚕。因其生态白净可爱,且成虫又无色彩相饰,未假设蝴蝶之美丽,人乃养蚕缧丝,图以利己。然养蚕须先种桑,利己之初,已先有所付出。无蚕可养,人生固无得无失;而无丝绸绫罗,人生有失而无得也。人之利己性,于主观,是有得有失;于客观,未见其得失也。再说,事物有利必有害,利己未必利他,利他也未必不利己。主观价值是基于个体一时之需要,客观价值那么是人类社会在长时期经验中、在群众理性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利他性】亦然,但利他性之价值不在于「得利」,而在于人之能「舍得」。利己性出于私,利他性那么源于公。无利己性,价值无从被个体接受;无利他性,那么团体必将分崩离析。利己性与利他性实为涡漩体之离心力与向心力,这两种性质的平衡或失衡,是价值观稳定与否的根底。又基于社会变迁,地缘有别,价值不是绝对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概略的观念。比方说黄金有价值,苟假设遍地都是,人人眼花撩乱,黄金装饰之价值无存。然而黄金所合成之合金极为稳固,以之为建材,可形成另一被需要之价值,是谓之【可塑性】。人之生存世间,其价值又何在呢?有人浑浑噩噩,有人扪心自问,也有人正在刻苦劬劳地探索。其实,这个答案往圣先贤早就提出来了,人生之价值,在于时间的长远,也就是【永恒性】。一时的价值,是可有可无的;一生的价值,也只属于个体。只有永恒的价值,随着文化的长河,从远古到今天,再由此刻传至世世代代。人性的光芒是不朽的,人类能耸立于天地之间,由物质而认识天理,正是永恒价值之所在。六、价值的应用价值是人性的取舍标的,也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尽管人间事物组合变化无穷,难以度量。但是从人性开展的阶段来看,取其宏观,可以分成三大类:一为生命价值观,系因宇宙进化而有者,诸如真、善、美的认知;其次为生存价值观,是人求生存的必要条件,如功、名、利、禄等;第三为生活价值观,最根本的有德、智、体、群,而不同型态的社会那么标榜不同的价值观,诸如四维八德等。释文:「境」-前缀:土,土地。字身:竟,终也。*土地终尽,疆界也。「界」-前缀:田,可耕种的土地。字身:介,人在两者之间,分界。*土地之分界,系统之分际。定义:个人的思想、行为,可以概括在某一范围中者。释文:「真」-字身:匕,原字从匕,化也。前缀:目丌,目引申为神,丌为乘载。*人变形而登天,得道也,确实不虚也。「假」-前缀:人,行为。字身:,借也。*人所借,暂时,不真。

100定义:某一系统,与一参考系统比拟之认知。释文:「善」-字身:羊,家畜,肉美,毛长。前缀:口,原字从言,指所说的话,语言。*羊之好,良言言之,吉也,有利者也。「恶」-字身:亚,丑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及认知。*丑在心上,坏也,憎恨,成心做害人之事。定义:某一系统,对一参考系统影响之状况。释文:「美」-前缀:羊,家畜,肉美,毛长。字身:大,壮大。*羊大,无缺点,好的感觉。「丑」-前缀:酉,酒熟,成也。字身:鬼,人死后之精气。*人死后成鬼,不可目睹之人也,引申为不美观,恶劣。定义:某一系统,对一参考系统认知之状况。释文:「功」-字身:工,任事,作也。前缀:力,象筋气劲健之形。*工作之力,力的结果。「名」-字身:夕,夜晚。前缀:口,人之嘴。*夜晚无光难见,故以口称呼之,号也,众所周知也。「利」-字身:禾,谷类植物。前缀:刀,有刃的工具。*收割稻禾,刀需锐利,引申有好处,成效。「禄」-前缀:示,祭祀,天垂象见吉凶。字身:彔,刻木记事。*天示可记者,引申为福,古人谓人之官位乃福分也。定义:生存之现实标准,有功始有用的价值;有名始有知的价值;有利乃得以生存;有禄始有物质及权力的保障。释文:「四」-数目字。「维」-前缀:纟,绳索。字身:隹,鸟聚。*聚绳,系也,连结。「八」-数目字。「德」-前缀:彳,行为。字身:原字做直心,正直之心。*心态正直的行为,济人,有利于众者。定义:四维者以网维系之四角也,〈管子牧民篇〉:「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八德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我国传统之价值观。?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源自生命,是宇宙进化所设定,相当于生命的保障。这种价值观随生命机构而存在,没有人能更改,也没有必要更改。人只是一代一代地遵循着,如水之流,如风之飘,生理诱导着心理,感性牵引着理性,逐步行进。生命价值观也是三才结构,天为真,地为美,人是善。由于人性开展的特质,理性必成熟在后,故下文以人之成长过程为序,一一讨论之。?美:美的价值来自生理需求,人只要生理年龄成熟,必知美的价值。美的反面是丑,人爱美恶丑,是生存的价值功能。美的基因是刺激,接口是辨识,当感官辨识到刺激时,但凡重复性高、光

101影色彩效应均衡明确、已经成为潜意识模式者,皆有利于辨识。也就是说,在辨识时,意识的能量消耗小,认知效率高,对「感受」而言,是为「美」。人的行为百分之八十以上依赖视觉辨识,从另一方面来看,行为之目的,在于提供生存及生活更佳的品质。视觉涉及的范围甚广,且辨识的结果,对个体影响重大。「美」之观念的形成,使人得以不经思考地、立即采取行动,是生命动机最有效率的策略。在人的经验中,熟悉的环境,必是成功生存的结果,故习惯就是美。而在感受中,但凡变化适度、能激起感官活动者为美。更根本的那么决定于生理,凡有利的刺激皆为美。这是生命的动力,奠定了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保障了生存,并提供人类多采多姿的生活体验,诱使意识迈向既定目标。此外,在认知上的必要条件,也是美的功能之一,以使人产生立即的心理反响。例如花之美,本为视觉感知,在功能认知上,花用以欣赏、美化环境,所以造型变化越多、色彩配合越丰富者越美。如果把花的美,移植到人脸上,由于认知上的反常,美就变成丑了〔刻意作怪非美也〕。人体与环境最后的关系是接触,触觉对平安性认知特别敏感。假设触觉所及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者,必有某种视觉上的性状。如粗糙、老皱等,其辨识之过程极为繁琐。相反的,边沿光滑、柔嫩的皮肤,极易分辨,故为美。然因感觉阀的效应,静态之事物,久即难辨,是以变化亦为美感的必要因素。变化以有利为原那么,否那么有害的变化,又造成恐惧。在反常的经验中,有人会形成补偿性的心理需求,是属病态,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更明确地说,有利的物品为美;有利的声音为美;有利的食物为美;有利的气息为美;有利的触感为美。但凡令人痛苦者不美;不易辨识者不美;没有变化者不美。换句话说,人长时期形成的「有利」感受,化为潜意识,每当得到这类有利之感,就是「美」。综合言之,美的根本条件为:○在机体上,符合必要条件及配合环境者。如:人必须像人○在感官上,所接收的刺激适中、易于辨识者。如:比照明确,不冗杂○在辨识上,过程及能量效率高者。如:对称及重复○在记忆上,易于联想,易于调用者。如:熟识且有利者○在经验上,出现频繁且有好感者。如:宣传广告,明星○在过程中,有变化,能唤起注意者。如:新奇,变化艺术家常追求永恒之美,因生理现象是暂时的,感官之美有其极限。但唯有少数艺术家能觉悟到,必须将刺激提升到精神境界,以意觉、受觉、直觉作为接口。这种美才能一层一层地,迈入更高的系统,直趋永恒。?善:善的价值来自经验,是群体的平安保障。人唯有心理年龄成熟后,始知善的价值。善的反面是恶,人喜善厌恶,亦为生命的价值功能。善的基因是和睦,接口是社会。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相处,和睦是团结的必要因素。唯有善,才能保证社会的生存,也唯有经验,人始知何者为善。以整体和谐为目的,达成之效率高者称之为善,效率高且普及者为大善,

102效率及于整体者为至善。在个人的认知上,一时的平安感是美,而长时期的平安那么属于善。人在智力尚未成熟前,常以美为善,只顾目前而忽略未来。人生历程的成长,即在于摆脱了生理美的桎梏,从而领略到善的价值。美经常是眩目的、引人注意;而善那么是静默的、平和的。在感性上,美代表激情,能刺激肾上腺素,令人生理亢奋,血脉贲张,一种快感油然而生。在进化立场,美是刺激接触之始,必须能吸引注意力,以便采取行动。善那么刚刚相反,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基于利害得失,人才能领悟善的价值。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社会的平安和谐为目的,故重视善而轻忽美。以婚姻为例,传统社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朝夕相处的结果,习惯成美,而生活之善那么维护了家庭人生的幸福。时人强调自由恋爱,舍善就美,心智尚未成熟,乍见新奇,即以为「情有独钟」。结果是人人滥交,时时风流,感情变成游戏。即或有严谨自持之人,又惜美男美女难得,不得已而求其次,结之婚之,心犹向之往之。就算帅哥美女,佳偶浑成,但天天面对,日子一久,失去了新奇变化,美也就褪色了。当今社会上佳偶罕见,而家庭中勃溪终日,离婚事小,代代深受其害。家既不能安,社会怎有宁日?重美轻善,见利忘义,实因价值颠倒也。?真:任一事件,时间的连续为「真」,反之为「假」。其连续性越久越真,与宇宙之时间同步,斯为恒「真」,又名「永恒」。真的认知来自智能,人唯有智力年龄成熟,始知真的价值。盖「真」需要时间之考验,人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不得不常以假代真。真又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主观之真源于「自我」之特性,「我」系一时空「事件」,仅存在于此一「事件」发生的瞬间。因此,理性不强的「我」,宁愿轻易地相信任何「发生此一事件」者为真。换句话说,或听到有人说过、或一时神智恍惚、或有念头在心上划过,在主观立场都会以之为真。客观之真必须放诸宇宙而皆准,任何一个主观之真,如果不能印证于他人之主观,即不够客观。宇宙之真实因进化缘故,必须经过时间考验。在某一时空之真,经常因时空之变化而真假易帜。故客观之真,必须符合宇宙中全部时空。重视一己感受之人,常无法分辨主观、客观,是那么真假亦难分辨。真的基因为根本,接口是观念,当人认识到利、害及美、善之间,并非泾渭清楚时,遂由疑心而追求。以所知观念,分析探索事物的根本,最终所得到的认知才是真。真的反面为假,但真必须涵盖全部,故假亦为真的一局部。从时间因素上考虑,万事万物必有起因,假设起因非真,不符合客观真实,其「结果」不可能存在。从空间关系上分析,事物必有一「本体」,不断「变化应用」,如本体非真,即无能量变化,无变化那么人无从观察、测知。从系统条件上考虑,宇宙中任何事物、观念,必然随能量之变化而变化。而任何变化,必涉及到时间过程、发生在某一空间环境。变化的向量,一定符合「组合律」及「作用律」,由简单趋向复杂。

103因此,对客观宇宙进化而言,「真」代表能量变化的「价值」。一般人所谓的真善美,皆属同一平面,而且率以主观中心出发,各说各话。人苟无「智性」,绝对不可能认知宇宙之真谛。不幸的是,有智性之人千载难逢,人能体会真实,诚属不易。即令有明眼之人,进入众盲之域,能不受辱,已是万幸,妄求他人开眼,是智力缺乏也。自古迄今,人人歌诵「真善美」,假设不知何者为真,有善足矣;假设不知善,唯美是求。如此,人类孳生,文明延续,待智性成熟,其价值始能臻于永恒。?生存价值观:有人说,人生只是追求生存,除了生存外,只希望生存得更好。果真如此,生存是目标,好坏是比拟,可是该采用什么标准来比拟好坏呢?活得久是好,不快乐是坏,那么,活得久而痛苦、与活得短暂而快乐,两者又如何比拟?又有人说,个人对价值的认定,全凭主观,没有讨论的余地。但是从宇宙进化的立场来看,由过去到现在,人类能够成功地生存,显然有一可循的规律,以及可资参考的左证。兹假定此规律的终极为宇宙之大目的,那么在客观立场,可将价值设为达成此目的之效率参考。社会对于个人,是相对客观的,社会成员在生存压力下,相互剧烈竞争,生存便形成了该社会的价值标准。尽管有地缘及文化等因素,但社会开展的型态必然以人性为导向,充其量有不同的名称,本质上并没有分别。基于组合第一律,上层结构之效率大于下层。又根据人性律之一,效率追求是成功生存的根底。因此,人必向上层开展,争权夺利、趋炎附势那么是生存的手段。在现实社会上,效率来自资源的取得与分配,其最稳定之结构,恰如上锐下丰的金字塔形。由于不可能人人都挤上金字塔顶,于是就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安排群众都能接受的结构。最后,以功、名为分配之条件,以利、禄为生存的保障,是多数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准那么。人性律之二,说明人以个体利害为中心,经人际沟通成长,直达全体的利害。社会的意义,即在维护全体之完整,以求保障个体之利益。在这种推论下,显然全体利益之效率大于个体,生存得最好的方式,必是整体利益最大的结果。可以说,价值的大小,决定于整体所拥有的能量,而价值就是整体能量的总值。于是,摊开人类文明史,生存价值最高的,其金字塔必建得最高最大。而金字塔越高大,其权利斗争越是剧烈。站在塔顶者代表能量的极限,其唯一的价值,是不计代价,稳固既得的利益,一定要到塔基腐朽、塔顶崩平,这才下得了塔。所幸尚有天理,否那么地球上可能只有一座巍峨的金字塔,不朽地耸立人间。宇宙也有其价值观,百年千载,不过一瞬。群蚁忙碌于丘穴;萤火虫闪烁在原野;黄莺鸟欢唱枝头;人类争争夺夺,生生死死,如果不符合宇宙的价值,何来进化?时间是进化的过程,空间不过是零星的片段,当一座金字塔开始堆砌之际,就是塔倾人亡的前奏。空间价值是有限的,只是钓鱼的诱饵,重视肉体生存的人,其价值自与金字塔共存亡。

104?生活价值观:人生真正面对的,还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在生存未定之甫,压力促使团体之分子凝聚,个人的价值观相当明确。所以历代每当国家兴亡之时,总有些仁人志士,拋头颅洒热血,轰轰烈烈,直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一旦社会安定了,生存压力消失了,生活找不到目的,人便成为行尸走肉。人有肉体生命及精神生命,在生存的目的下,肉体与精神能完全团结如一。生活刚刚相反,肉体生命所追求的,正好是精神生命所急欲解脱的生活方式。肉体与精神能不能一致呢?这要由宇宙真实说起,如果宇宙静止,没有能量,没有进化,当然精神与肉体本来为一,就连人也不存在。但是,从人的立场来看,宇宙中没有「静止」的现象,连一粒微缺乏道的电子都不断地在转动。在能量变化不停的时、空之中,根本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坐标点。变化是本,有能量差才有功率,肉体与精神的矛盾,是能量差,也正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人当然可以选择追求肉体或精神生命,只是在生理压力下,人到底能有几分自由?环境的变化,再加上意识的认知,还要有无数的机遇,理性才能冒出头来。进化是种向量,黄河中千百万条的鲤鱼,总有能跃上龙门,继续传衍种族的。人类社会在追求生活价值的旅程中,一直存在着「左、右」两派相对的观念。「左派」代表激进、开放、革新;「右派」那么维护保守、封闭、传统。对社会的发展来说,其实两派相辅相成,互相交叠,有矛盾也有统一。当社会环境相当稳定时,右派是中坚力量,左派那么被视为乱源。一旦社会变化加剧,左派立即摇身一变,成为救星,右派反而是腐败的象征。至于个人,为左为右,绝非贴张卷标就可决定,而系由其行为来判定。如同一部汽车,需要动力,也需要煞车。只要驾驶者头脑清晰,技术高超,该快即快,该慢便慢,到该停的时候,更要纹风不动,才有价值。至于生活的价值观涉及的层面太广,本节只能从一般的立场,略作表述。在人类社会成型的早期,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依,是生活的重心。因此,家庭的团结合作,是最原始的生活价值观。到了部落文明,人群聚而居,生活中许多不能了解的现象,都由智者暂时归类为「神」。这时,在神话的统治下,信仰成为生活的价值观。再进而君权时代,国家取代了小社会,为了维系整体的安定,一些生活标准形成社会价值观。人与人之间要以「礼」相待;人处事要有牺牲小我的大「义」;在物质需求上,「廉」洁是众所敬佩的态度;而人对不当的行为,要有「耻」之心。上述的「礼义廉耻」,即代表一社会诸份子所应遵从的纲领。及后,有更多的道德标准,诸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一一在有识之士的提倡下,成为生活的价值,以维护君权的稳固。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社会,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在亚当斯的?资本论?中,就曾明确地指出,资金是工业生产唯一的价值标准。影响所及,当今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完全以物质供应为判断标的,其目的为「享受」;其手段是要求「繁荣」,其价值交换接口那么是「金钱」。如果重视物质享受,人的精神生活便会受到蔑视而式微。失去了精神生活,人还是人模人样,但生命的意义就只剩下「传种」一途了。至于繁荣,相当于「热气球」效应,在球中灌入高热的空气,球膨胀得越大,飞得越高,人也越爽。代价是

105透支的热能资源,总有一天,等资源空乏了,气球就会由高空中直落下地。在农业社会中,金钱本身就是价值。但是今日社会的经济体系极为复杂,金钱只是一种有价证券,扮演着价值交换的接口。在「金钱」流通之下,工商业蓬勃发展,有了金钱,就可以得到各种等值的享受。金钱没有任何立场,不会忠实于任何人,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享受它所能交换的价值。人从经验中,早就得知人性多变、社会不确定、神祇也不可靠。既然「钱」有这么大的能力,便成为生活中唯一的目标,这便是今人的生活价值观。价值的影响力,显然是在目的指引下,才成为社会风气。今天的生活价值观是金钱,但下一个时代呢?新的变化会带来新的观念,当另一个价值标准产生之时,可以断言的是,人人又将趋之假设鹜了。第八论行为论老子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系统定义系统名称:行为前系统:价值后系统:知识上系统:人性下系统:观念系统接口:沟通系统基因:压力系统结构:状况、目的、行动系统性质:个体行为、社会行为系统应用:行为一、行为的系统关系本系统:行为-地之人。释文:「行」-会意字。彳,左脚向前跨出。亍,右脚向前跨出。*左右脚交互跨出,走也。「为」-象母猴之爪。*公猴无所事事,母猴需要育婴,故母猴之爪引申为有事可做。定义:一系统之行动及作为,具有一定目的者。前系统:价值-地之天。价值是行为之本体。后系统:知识-地之地。知识是行为之应用。上系统:人性-人之人。因人性而产生行为。

106下系统:观念-天之人。因行为印证始产生观念。二、行为的接口关系系统接口:沟通。释文:「沟」-前缀:水,水流。字身:冓,深密处。*人工挖掘的深槽,供水流通的水道,疏通。「通」-前缀:?,乍行乍止,行动。字身:甬,狭窄的洞,甬道。*过甬道,透过而达,畅也,系统间共同者。定义:使系统或系统间,得以通达者。一系统在受力之下,会产生机械式的反作用动作,如果此动作具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大小,且有可测知的目的,那么称之为【行为】。以上是从宏观立场对行为之定义,然而时至今日,以人类所知,除了人类以外,尚无任何机构,具备确立「目的」之条件〔宇宙是否有大目的,因牵涉广泛,不宜在此多费篇幅〕。因此,本文暂取狭义解释,假定此系统为人〔未来必有其它非人类系统,符合前述宏观定义者〕。人有意识,在意识观察、判断之下,有了利害的选择,是为「目的」。至于其它的高级生物,是否也有意识及目的,那么属主观定义的课题。因此,除了讨论到某些状况,将其它生物「拟人化」之外,本论仅以人类行为作讨论的对象。人类的行为复杂万端,严格说来,个人私密性的单独行为无从探讨。原因之一,是所谓「私密性的单独行为」,除了当事人之外,非他人所能知或应知。原因之二,是个人之私密行为,即令有目的,也是绝对主观,更无从探讨。思维是主观的,但思维可以用概念表达〔比方狗可能有思维,但因不具类人的概念媒介,无从与人沟通,所以狗的思维无法讨论〕,遂有客观认知。行为假设是主观的,又不能有客观的认知,同样不能讨论。除非某人之私密行为被人录像,为群众所知,私密性不复存在,始有被讨论的可能。行为一定要有目标,有目标的反响,才能称做「行为」。例如,人利用情绪反响,以到达预期的目标,就是一种行为。人之依赖父母是反响,如果利用父母的保护,以达到生存的目的,那么可视做行为。因此,行为唯有具备客观条件,才能明确定义,也才有讨论的必要。明确地说,行为应有客观的接口,他人才能得知,才具有意义。这种客观的接口,是称【沟通】。意指行为之目的,全赖与他人相互沟通之接口,始有意义。至于人或遗世独立,或紧闭门户,其一举一动,只是个人的动作或反响,不具备客观的接口。三、行为的基因系统基因:压力。

107释文:「压」-字身:厌,高岩下狭迫状。前缀:土,土地。*加力于物体,使狭迫,不动。「力」-象人筋气之形,系统作用能之来源。定义:一系统所承受的向性能量。生命体只是一个机构,循环运转在能量变化之下。当能量发生变化时,生命机体受到能量【压力】作用而产生反作用力,是称「动作」或「行为」。基于前文之说明,唯有人能藉各种沟通接口,以到达个体之目的,是以行为系以人为讨论对象。人所面临的压力,可概分三大类:一为身体感受的生理压力,一为生命存续的生存压力,以及在生存过程中面临的生活压力。生理压力来自生命体之机能需求,以【地】为象征。这种压力与生理年龄有关,在生长期、成熟期以至衰退期,每一阶段的压力都有所不同。人不得不,且在生理预设的需求下,也乐于从事解除压力的行为。生存是物种存在与否的前提,故以【天】为象征。生存压力一局部是基于生理,一局部那么来自心理需求。人在经验中了解到个人生存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心理的依赖,并进而致力于生存压力的解除。这种行为完全建立在价值观上,其成败关键,那么在于社会的互利与否,及其重视知识的程度。至于生活压力,那么如【人】的变化,是环境影响下所形成。所谓环境,包括了地缘条件、社会背景、历史传统、人文因素、宗教习俗、机缘遭遇等,举凡人生所经历的,无一不是生活压力的来源。此外,前述的生理压力与生存压力,更是生活压力中比重最大者。只是这两种压力经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环境的改善而消失,但生活压力恰恰相反,往往是在生理与生存压力消失后,才显现其影响力,成为行为的基因。比方具有地缘性的「传统文化」,人自幼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而然,习以为常。对于未成年之人,这种基因并不明愿,而且很容易随环境改变而变化。但是,一旦意识型态成形,便如树木之根、大厦之地基、事物之阴影,始终难以动摇。「教育方式」亦然,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工程」的奠基。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经由教育传达的。西方最精心的设计,就是广收落后地区的学子,美其名为为提高落后者的知识水准,实际上,是宣扬其价值观,作彻底的文化侵略。压力必将导致反作用力,生活压力的结果,便产生行为。而不管是什么压力,行为经常具有修正或调适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自我刚刚萌芽,尚自深掩在主观之中。为了突显自我,这个时期以反价值、反传统、反权威为特征,但也正是模仿、学习的不二良机。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下,压力能得到适当的控制或疏导,且建立有效的价值观,便可轻易地溶入主流社会。反之,在动乱、喧嚣或变化剧烈的社会中,青少年不是受到外界的引诱,丧失了自我,便是步向极端,与现实脱节,另创新机。┌─┬──────┬───────────────────────┐│地│生理压力行为│感觉、饮食、性交、生育、嬉戏、运动、展示、表演│├─┼──────┼───────────────────────┤│天│生存压力行为│交易、政治、军事、经济、农牧、生产、医药、技术│├─┼──────┼───────────────────────┤│人│生活压力行为│音乐、美术、文学、哲学、思想、教育、戏剧、宗教│└─┴──────┴───────────────────────┘人的行为导向,在不受人为因素干扰下,常依前表中三种行为模式,再加上自身条件的优势而定。在「生理压力行为」上,肌肉强壮者偏爱运动;体态美妍者喜好展示;

108感官灵敏者长于表演。「生存压力行为」那么决定于个人的价值观、环境供需条件等。「生活压力行为」变化较大,音感强者雅好音乐;观察力强者喜好美术;经验丰富者爱好文学;思想敏锐者偏向哲学、思想;对人世持疑心态度者,便容易走向宗教之途。行为是压力下的「功」或「反作用」,行为者受经验因子影响而动,经验又来自本身既有的条件。顺势发挥,就是行为。至于不具备明显的先天生理优势,又不能培养后天经验者,那么赖环境予以安排。四、行为的结构行为的三才结构为:状况、目的、行动。释文:「状」-前缀:丬,侧置之床。字身:犬,家畜。*床侧有犬,表达某种情况。「况」-前缀:水,液体。字身:兄,同胞男性年长者。*水之长者,比拟之变化也。定义:系统的情势有了变化。释文:「目」-象形字,原横向,眼睛,引申为重点,纲领条文。「的」-前缀:白,明亮无色。字身:勺,挹取,象形中有实。*明白可取,意念所至,目的,这个,属于。定义:眼睛所望之处,代表意念所在。释文:「行」-会意字。彳,左脚向前跨出。亍,右脚向前跨出。*左右脚交互跨出,走也。「动」-字身:重,重力。前缀:力,力量。*重力作用,开始运作。定义:一系统由静止而运动之状态。行为必然具备状况、目的及行动三个过程,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如果不断微分到最后,其最根本的结构,必然是起始态、决定态、进行态。这三种状态不断循环,由低层组合成高层,直到全部目的达成为止。宇宙有其必然的层次结构,在物质层次中,由于电场的因素,作用力直接产生反作用力。但在生命层次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还增加了一个能量贮存与分解的过程。再进化到高级生命,贮存与分解之间,又增加了分辨判别的步骤。对无生物而言,行为就是反作用;低等生物之行为那么是遗传反射;到了高等生物,行为复杂化,可以经过学习而得,因而必须先行分辨,再加以判断。至于人更是独特,不仅要判断,而且是以目的判断。【状况】相当于能量的变化,是「起始态」,代表当时情势。状况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当前的环境变化,由感官侦测而得;一是过去贮存的经验反响,因内在感受而知。这两种状况一先一后,相继产生,人必须立刻以之作出决定。【目的】相当于决定,是对状况判断的结果,即为「决定态」。目的也可以自成系统,或以时序、或以策略,作无限的分割,直到能列举成为具体的流程止。人最重要的特色,便是目的导向,有了目的,才能化作用力为行为。【行动】为目的流程之分解,也是到达目的之必要手段,亦即「完成态」。行动是能量作用的反响,但是仅仅片断的反响尚不能构成行为,比方哭、笑是面部肌肉的刺激反响,假设人在某种心情下,刺激了肌肉,产生了反响,这是「情绪反响」而非行为。除此之外,有些动物在初生时,由于遗传基因的作用,会将任何第一眼所见的动态

109形象,视作平安的保障,因而与之形影不离,心理学上谓之「映相反响」。还有以一种刺激引发另一种反响,使之不断重复发生,最后形成刺激-反响的「制约反响」,这些都不能称做行为。因此,在行为的结构中,状况、目的、行动三者缺一不可。也正因唯独人类具有目的之认知,所以行为可以说是人类独具的、「有所为的行动」。又因状况来自感受,而目的需要意识。在感受与意识的关系上,意识多重理性,感受那么偏感性。也就是说,在思想上人可以脱离感性,但在行为上,理性再强的人,都无法完全摆脱感性的控制。是故,一般人无时无刻,总在感性及理性之间,不断地挣扎,以选择最有利的行为。由感受到行动,人之平均反响约为四分之一秒。与其它动物相比,这种速度相当缓慢,再假设加上意识的延迟效应,那么难以估计。然而人生得失难以逆料,反响快的人,行为容易出错;反响太慢,不免贻误时机。此外,事情有轻重缓急,人的能力又有上下之别。好在速度常非行为成败的关键,事务的层次越高,其速度的影响性就相对的降低。五、行为的性质行为也有感性及理性之分,感性系以个人的经验为根底,其目的仅与自我有关,故谓之「个体行为」;理性那么以群体的认知为根底,追求群体利益,是为「社会行为」。两者之性质相去甚远,正如钟摆的两个极端,人就在其中不断地来回振荡。成熟的社会必然对个人行为有所标准,此标准统称之为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社会施于人性的压力,这种压力应该是绝对的,不能稍有「尺度」松紧的问题。压力大,反作用亦大,人性追求解放本是自然之理。一旦道德的尺度开始松动,振荡的钟摆效应便开始作用,直到最后伦理道德崩溃,人人不堪其苦,新的社会标准又将出笼。?个体行为:其性质可分为以下数种。?私密性:释文:「私」-前缀:禾,粮食。字身:?,私意。*以禾为己,个人利益至上。「密」-字身:宓,秘,静默。前缀:山,地表高出的局部。*静默如山,象征结构坚实,难分解,稠也。定义:个人不可令人知者。前文在行为接口中曾提及,私密性行为无从讨论,但行为具有私密性,却是不争之事实,本节仅就此性质,加以介绍。【私密性】行为多出于生理需求,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不能防止的。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可以共享、也有无法交换的事务。在〈人性论〉中曾讨论过,感性代表私性,在私性立场,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且不愿与他人分享。举凡不能分享之行为,人多隐蔽而行,不易为他人所知。这一类的行为本来没有必要讨论,但是这种行为一旦为人所知,甚至在有心人士刻意的渲染下,常常成为缺乏判断能力之人的行为典范。因此凡属私人的感受,与他人无涉者,在重视理性的团体中,必被刻意忽

110略或轻视。久而久之,在习惯成自然的情形下,私密性便成为难于启口的、羞耻的行为,诸如性、自恋、暴力、贪婪等。如果没有良好的疏通管道,个人为了维护私利,往往会在心中设防,形成坚实的碉堡。这样可能导致心理反常,以致与环境脱节,行为举止乖张。?占有性:释文:「占」-前缀:人,行为。字身:占,擅据。*人擅据位。「有」-字身:手,人的上肢。前缀:月,月亮。象以手指月之形,以指指月,意为月之存在也。定义:据为己有。【占有性】的行为起于生理本能,比方人必然把食物送进自己口中。及至在生活中经验到,原本可以送进口中的食物,只因没有及时的「占有」,以致落入他人口中,白白丧失了时机。于是得到一个经验: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有利者必须先行「占有」。等到生存行为开始开展时,「占有」更成为个人行为的焦点,甚至就是个体行为的真正目的。占有能获得物质利益,而物质的累积性,更增强占有的力量。人在理性成熟之前,过早尝到占有的利益,必然会演进到「独占」。「独占」的欲望,经常是社会失衡的导火线。人为求「独占」,必须争取最高效率,设法攀登权力顶峰。再加上「组合律」的特性,捷足者先登,社会中既得利益者,自会设计层层门槛,以种种手段、方法巧取豪夺,其目的无非是排斥他人,以满足自我、以及从自我延伸之后代的「独占欲」。占有性有得亦有失,因物质体占有时空,当人占有物质时,时空亦等价地被物质所占有。人占有的越多,其时空自由度就越少。自由度越少,其行为向量便被既有的轨迹锁定,再也无法逃逸。?竞争性:释文:「竞」-前缀:立兄,站立之兄。字身:立兄,站立之兄。*两人相互站立,比赛也,争胜。「争」-前缀:爪,手足的指甲。字身:手,人的上肢。*手爪相斗,互不相让,竞也。定义:多个系统间,相互比拟、追求最高效率的主动行为。但凡行为涉及到两个以上的个体时,必然会相互比拟,而有上下之分。而上下之间,能量效率呈几何级数变化,利、害之别遂相去日远。【竞争性】有其正面的价值,它是能量累积的有效方式,也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但对竞争的个体而言,其负面效果那么相当严重,很可能是个人人生灾难的开始,或虚荣心的滥觞,或希望的绝灭。在自然环境中,竞争性源自个体的效率性,原本无可厚非。尤其是竞争的结果,增进了自身的能力,强壮了延续的种族。自然界本就具有均衡的生态法那么,根据进化之目的,能量变化系朝向高效率组合。而生态的平衡,也就随着能量变化的状况而逐步演进。在人类社会上,基于人性之私,如果仅由自我延伸到子孙后代,此一进化便陷入家族的封闭系统。从某一时间切面来看,此一竞争结果将失去均衡。但以时间的连续向观察,个体或家族封闭系统的没落,却常是整体能量的累积。竞争性对人的行为影响极大,胜利成功是正面的,也是个体能量的宣泄,

111个人满足与否,端视物质与精神的实质收获而定。如果失败,持续的竞争性便成为内在的刺激及压力,而能量将有所贮存,即〈人性论〉中所谓之「气」。人之机体无气不能生存,人之意识无气不能上进,竞争可能累积气,也可能因泄气而丧失意志。气的另一种心理认知为「自信」,在表现上称为「面子」。人因不具预知能力,又缺乏整体的认知,故对竞争的成败难以掌握,遂委诸随机的排列组合以定得失,是谓之「赌」。这种行为可以防止思维的痛苦,又能获得一种实时的「刺激」。生活过于平淡,意识没有重心,人生不具目标,生理、心理又失去能量变化者,最容易沦入赌的刺激渴望中。?虚荣性:释文:「虚」-前缀:虍,老虎身上的毛纹。字身:象两人相背而立状。*虎皮下立人,不实也,空无,无意义。「荣」-字身:火火?,火光盛发状。前缀:木,树木。*草木盛发,茂盛也,引申值得赞扬的。定义:不切实际的荣耀。人在尚未认清事物真相之前,最容易受惑于其外表的价值,并在自我心中建立一种幻象,以之为行为的目标。这种性质,就是【虚荣性】。以一个涡漩体粒子为例,质量在其能量聚集的中心,但是最活泼的,却是外围的电子。虽然一团体最重要的力量,在于向心力,但是站在台前的领导,经常是群众注目的焦点。一朵花、一根羽毛,以至于人的衣着,其荣耀华美的表象,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这样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一次一次地迫使对方就范,以达成既定之目的。这种策略大自然早用得淋漓尽致,说穿了,就是「诱因」。以人的经验及能力的开展过程来看,虚荣性是行为的前瞻,是人产生「上进心」的动机。人如果不具虚荣心,那么必沈溺于生理漩涡,以致人兽无别。话说回来,假设人自满于虚荣之中,人类文明也将止于虚无。虚荣之一,是未明真实状况:人往往惑于外表,就贸然投入。直到曲终梦回,才发现所得非所愿。这种性质主要呈现在一些无知、愚昧的行为上,但这也是行为的常态,因为人生正是摸索、学习的过程。虚荣之二,是不愿付出代价: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没有因哪来果?由于人类社会积习败坏,很多人只希望人人为我,却不肯我为别人。是以对任何事物,怀抱着「心想事成」的畸型心态,投机取巧就是典型的代表。虚荣之三,是沉迷于既往:过去的一去不返,但当人对自己丧失信心时,就会拿以往的成就,大肆夸耀。这种心态是即将没落的征兆;这种行为代表了不能信任的品质。人假设自限于视线所能及,而不知天理之准那么,辄以自我立场,追求宇宙之「大公」。常用一些只能施行于一时的「理想」,妄想改变宇宙行进的方向。虽然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也正是人间扰攘的由来。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理诚然。?不定性:

112释文:「不」-前缀:一,象天之形。字身:象鸟上飞状。*鸟上飞无法下来状,未定、否认词,非,无。「定」-前缀:?,空间。字身:正,守一以止。*止于一,安也,静也,决也,不变也。定义:能量未达平衡之状况。人处身在茫茫宇宙中,既不能前知,又无法确知。就连自己所认知的身边事物,只要略加追究,也会发现实际上一无所知。古人原先以为地是坚实的,是宇宙的中心。现代人知道地表如同橘皮,既薄又脆。地球不是中心,只是乖乖地绕日而行。太阳呢?也渺小之极,只是银河系旋臂上的一颗小恒星,绕着银河中心而转。银河呢?无数银河组成星云,星云组成星团,无数个无数,互相绕来绕去,谁都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了。人生的认知亦然,儿童时代,天下只有父亲母亲以及家人,当然,父母最大,一切以父母之命是从。待入学之后,觉察原来老师统率全班,令出如山,所以老师最大。出了社会,就业最大,就业得视上司,上司又决定于权势,权势又与金钱密不可分。更有甚者,人生机缘决定于天,究竟谁比谁大?人的行为决定于意识,意识决定于利害关系,既然不知利害关系的决定者是谁,当然就不知所从。是以除了少数特立独行者,对一般人而言,其行为就必然具有【不定性】。就人类立场而言,不定性正像排列组合一般,每掷一次骰子,人永远无法确定其结果。如果换成天的立场,一切都是定数,早已排列妥当了。?自主性:释文:「自」-象鼻之形,本人也,主观立场,变化始于。「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古文主字。字身:王,国主,最崇高者。*所有者,负责者,最重要的。定义:一系统行为由该系统主观决定者。上一段提到行为的不定性是必然的,而【自主性】反而是特例。人的自我只是一时空遭遇的事件,在那一剎,根据作用与反作用,事件发生了。人在主观立场,总认为是「我」在作主,但却不知「我」是谁。如果在客观立场,当知环境变化所贮存的能量,由过去流向未来,「我」只是事件的感受点而已。那么,怎么可能有自主性行为呢?这在人的立场,只能称之为「上天的慈悲」。而在宇宙进化的立场,那么可称做「突变」。假定宇宙没有进化目的,一切变化都是随机数,那么任何规律均可视为突变。相反的,假定宇宙进化有固定的目标,凡不符合规律者,才称为突变。在生物学上,突变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其完全违反生物进化的标准。在正常状况下,人的行为是不定的,只是随着过去的经验而反响。假假设有人的行为确定不移,不受环境影响,乃至连荣辱生死都改变不了。对正常人而言,这当然是突变〔疯子的行为肯定是不定的〕了。这种人有坚强的意志,坚强到能够不顾千夫所指、万众唾弃。对任何社会来说,这种人不是大圣,就是大恶。当一个社会上大圣多时,表示该社会正是顺风而驶。反之,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那种妖孽所有的意志力,便是乖戾的社会长时期所累积的余氛,而以突变的形式,促令国家败亡。

113?社会行为:释文:「社」-前缀:示,祭祀,天垂象见吉凶,告知也。字身:土,土地。*土地神主也,古时二十五家为社,引申为人民团体。「会」-字身:,天地人三合,集也;囗小,窗也。前缀:曰,出气也。*气集也,系统交集,聚合,组织。定义:一系统由个人组成且共同分工合作者。人类环境的压力来自【社会】,众人的行为又成为社会的作用力。但凡个人行为系以他人或团体的互动为前提者,概称「社会行为」。行为的产生,是社会人互动的结果,也是宇宙能量变化中,因作用力所做的「功」。在物质界,行为是机械性的体用因果关系;在生命界,那么形成互相依存的生态结构;即令是人间世,也曾历经狩猎阶段、征伐兼并阶段,直到现代人的生产交易阶段,以及未来人的理性互动阶段。在宏观角度,人类的行为与分子间的「勃朗运动」并无二致。就是用丛林中的野兽来比拟,人类的行为也有假设干相似之处。然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即在具有凌驾兽性的理性,理性正是社会上各成员交互认知的结果。社会行为又可分为公益性、传染性、爆发性、控制性四类。?公益性:释文:「公」-前缀:八,分也,反背。字身:?,私心也。*反于私者,象征为群众。「益」-字身:水〔横形〕。前缀:皿,器具。*器皿中之水满,有用也,增进,有好处。定义:公众之利益。顾名思义,【公益】是指社会公众的利益,其行为乃以效劳社会为目标。事实上,公益是一种理想,而理想只是少数人在特定时、空环境下,受到能量压力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理想是行为的动力,因主观条件而形成,由于人各有不同的主观条件,因此人不可能有一致的理想。人最大的愚昧,就是想用简单的概念,来表达繁复无比的理想。更荒唐的是,竟然有人相信两个不同的个体,会有相同的理想。话说回来,行为未必经过认知,即令能认知也是经由错误而修正提升。理想要能实现,就必须纠合群众的力量,这就形成了行为上最大的吊诡:即令是公益,也必须先满足个人的私念,待实现时,人才觉察理想早就变质了。人之为人,必须要有理想,否那么人兽之间就难以界定。理想如镜花水月,远观是真,近看却什么都不是,只有在构思、追求时,能令人神志一清。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胸襟放宽一些,应该看得出,宇宙又何尝没有理想?公益正是不断改变中的理想,无数世代以来,具有高洁心灵的人〔指人在经历过感性与理性的挣扎之后〕,在与公益有关的政治思想、经济体系上,提出很多理想,并且努力推行。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公益的理想似乎越来越遥远。当今地球百分之七十的资源,控制在百分之十的国家手中。而社会上,有人日进亿万,有人饿死街头。最荒唐的是,一些生活优裕、自命非凡的自由、人权主义者,还假借公益之名,展现其高人一等的态势。他们专事批判落后国家,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自己才是剥削的原凶。究其因,是昧于人性,不了解人类行为之故。人妄自尊大,以为凭着一种

114制度、一种力量,就可以控制人性、改变行为。事实上,在生存的威胁下,个体或能苟全于一时,但事过境迁,人性依然,行为如故。由历史来看,人性虽未曾改变,行为模式却随着社会结构而有所不同。当今的公益思想,已由早期所标榜的国家民族,演化为世界地球村。第一个喊出这个口号的人,或出于一时的灵感,但口口相传之下,便成了「流行歌曲」。其实,公益永在人心,不必喊口号,也无需大事提倡。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性的需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恒交互进行,有变化就一定有反响。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何必多此一举。?传染性:释文:「传」-前缀:人,行为。字身:专,擅也。*专擅行为,转递也,交授也,延续也。「染」-字身:水九,入水九次,屡次也。前缀:木,木桶。*衣物沾草木之汁,使衣物变色,受影响而改变。定义:系统间某一现象,经传播散布而有影响。人具有感同性,在社会中,人们相互学习彼此的行为,是为【传染性】。这原是生物同步行为的延伸,不受理性的支配。影响所及,会聚成为力量,如再经有心及有方案的煽动,即酿成「群众运动」。年轻人最容易受到传染,甚至刻意模仿一些新奇的动作行为,以示自我之与众不同,是称「时尚」或「风潮」。这对生活行为有着极大的启发,很多音乐、美术的流派或风格,都来自这种传染性。但是在生存行为上,传染性往往是灾难的开始。举凡政权的革命、政治的暴动、宗教的狂热、经济的崩盘等,大抵皆受到传染性的影响。有方案的传染性源于仪式、宣传与处分。仪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行为,用一成不变的形式,令人重复同样的动作。久而久之,参与者习以为常,感觉阀有感而无觉,判断模式与潜意识混淆不分,行为趋于机械化,这种状态下最便于有心人士之操纵。宣传是诱导式的行为,在政治及宗教上,多以教条为手段;在商业及生活上,那么藉广告深入人心。最具体的典范,是「英雄」及「明星」的塑造,其目的不外将人导入既定之目的,利用人之愚迷满足操纵者的需索。英雄是所有社会漩涡的中心,盖社会人是卑微的、无助的,有感于人生的无奈,每每梦想有能代表其内心的人物出现。英雄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感同性」的作用下,心理上已经全然相信,是主观真实的实现。明星那么是提供感官满足的客体,也是商业行销的模式,群众耳目渲染,渐渐形成意识需求。进一步的分析人崇拜「英雄」、「明星」的现象,当可知行为传染性的根源。有人是无意识的模仿;有人那么以一实际而可信的人物,填补心理的空虚;也有自己不可能做到,以他人化为自己的补偿;更有因为实质利益的获得,如政治、商业上所捧出的英雄,而令社会群众深信自己也有希望。处分为吓阻的行为,先令人恐惧,再将恐惧与预定吓阻的行为联结。在处罚的效益彰显后,便能确保人的潜意识受到箝制。?爆发性:释文:「暴」-前缀:日,太阳。字身:「出手手米」,象双手捧米而出。*将米捧出露在日光下,晒也,引申突发。「发」-前缀:北,从二止相背之象,行动也。字身:弓殳,

115武器,用于征伐。*武器之动,开始,兴起。定义:某一状况在无预警之下,强烈地发生。【爆发性】是一种不可测、事先无法预防的行为,危险性极高。在生活行为上,爆发性有时是变化的必要因素,但在生理性及生存性行为上,爆发性所衍伸的问题,往往会导致灾害〔运动具有生活性,可以算是例外〕。顾词思义,爆发是突然发生。对人的感官及感受而言,速度过快有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站在主观立场,爆发是种发泄,有极高的「快感」。一是在客观立场,爆发代表危险,会令人心生恐怖。私心重的人,经常有爆发的倾向,假设不加以控制,习惯成自然,便如同不定时炸弹般,随时可能伤及他人。任何人要成功地生存在社会上,首先要能辨识这种特性,假设不能主动地加以控制,就要设法远避之。原始环境系个体生存竞争的时代,那时爆发性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在文明社会中,基于进化的阶段性任务有别,人与人和睦相处,才是精神文明的契机。在我国,五千年前即已奠定了群体社会的规模,强调自律,生活有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容许爆发性行为的发生。但在西方,直到十七世纪,许多地域仍处于未开化状态,自是标榜爆发力以为生存依凭。正是基于爆发性,当西方由中古黑暗时期蓦然惊醒后,立刻有如脱缰的野马,人人为所欲为,骤而跃登物质文明的现代舞台。这场戏码在其爆发性之下,演得精采万分。不到三百年间,欧洲几个蕞尔小国,趁着全世界犹在梦中之际,竟然挟着船舰枪炮,殖民全世界。自后,中国人不思究里,全部受到传染,扬弃了传统的包袱,回归原始的爆发性。爆发性行为源自本能,是「作用律」的延伸,也是动物求生的原始兽性。人欲制之,尚恐力有未逮,只要稍加放纵,这种随时蠢动的兽性,必然随时暴发。在生活中,酒与色经常是激起爆发性的原动力,爆发性再加上传染性,人心不稳,必将演成动乱。当今社会,在人人依赖金钱,享受物欲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淡薄如水。西人强调自由、容忍放纵,其目的在于利用人心之不稳,藉以牟利,因而各种乖戾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几经摧残的中国人,早已淡忘了沥血之痛,知识份子摇旗吶喊,拾着西人牙慧,视之为圣典,是爆发性之回归也。?控制性:释文:「控」-前缀:手,人的上肢,引申行为。字身:空,空间。*人对空间意欲掌握,操制也。「制」-字身:未,原字从未,六月,木有重叶。前缀:刀,有刃之器。*六月叶茂,以刀裁之,正之。定义:一系统将其它系统纳入本体系之下。任何社会都有其本质上的矛盾,基于人性特征,理性者会据理力争,但当智能不兴、人各有见时,就会争执不休。而感性者本来就受感觉的支配,其行为以趋利避害为准那么,结果是欺善怕恶、吃软怕硬、趋炎附势、唯利是图。控制最高的理想是追求观念的统一,但这必须先有客观的认知。其次是行为一致,是为【控制性】行为。专制集权体系所采用的,是以生存条件为强力控制的手段。民主自由制度那么比拟技巧化,先放纵人的生理需求,再利用人无从抗拒的物欲,以导向牟利的传染性行为。在这种手段下,自由社会中得利的是资本持有者,他们经常是操控舆论、决定风潮的决策者。作主的人民那么是被传染的、拥护自由的投票机器。

116比方说,有种所谓「放纵式」的控制法,先宣传其理论:「人假设不休息就会崩溃,而最理想的休息方法,是出外旅行」〔当然,对劳力者此理论可谓正确,但对劳心者那么未必〕。人在接受此理论后,心中就有了休息及旅行的期望。期望不能满足,就真的感到疲劳和痛苦。为了防止痛苦,那么想方设法要去旅行。旅行目的到达了〔把旅行当作目的,这个命题就很荒唐,指的就是「出门、交通、回家」〕,心理的痛苦就不存在。由此可证,该理论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有效。其结果是,人人出外旅行,交通事业、旅游业、制造业、传媒业、少数民族歌舞业等大行其道,于是社会繁荣了,人民快乐了。其真相是,人人为了旅行而拼命工作。传染性成功了,资本家笑了。专制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多,尚无这种微妙的人性设计,当时所谓的「统治」,其实和民主时代的「管理」、「效劳」,以及工商行业的「经营」、「行销」,并无多大区别。唯一的分别只是后者挂了很多不同的招牌,由于招牌多,可以任君「自由」选择,于是民心大悦。〔庄子早就说过:有位养猴子的人,用栗子喂猴子。先规定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众猴皆怒。待养猴人改为早上喂四粒,晚上喂三粒,于是猴心皆大悦。〕控制的手段,应视行业性质而有所不同,在知识界,有学位制度,学位高者权威必高,社会所赋与的价值也高;在工商界,一切由资金、利润的多寡决定;政党界、军警界,那么全靠资历与人脉关系;科技界以表现及功绩为主;文化界靠知名度与市场接受度捧场;黑社会建立在实力及辈份的结构上;民主社会更以受舆论影响的民心为依归。问题在:学位及权威获得的手段极多,代表的是什么知识?资金及利润对社会又真有奉献吗?政军所承担的是社会责任,又与个人声名、政党利益有什么关系?科技掌握了人类的未来,良知难道无人闻问?文化又是什么?跳舞唱歌?黑社会是白社会的倒影,无所谓是非,有的只是证明黑白难分!至于民主这个时代宠儿,早就被控制得五体投地了。由是可知,控制性必须利用传染性,否那么不能成为力量。同理,当传染性的影响力式微时,也就是控制性变局的开始。了解这一点,尤其在今日信息时代,应知掌握媒体的人,很容易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开创者。现代人还有一种梦想,就是「法治」,由无知的人民立法,由无能的人民审理,再由精明强干的律师,抱着堆山积海的案例,来收费效劳。不仅如此,还要加上精致的包装:「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如果「朝三暮四」不成,立刻从善如流,改成「朝四暮三」。养猴人只要用七颗栗子,加上一些「抗争选择」的「自由」,就能将众猴仔控制得伏伏贴贴的,这是控制性行为的最正确典范。六、行为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中,没有人能自绝于宗教、政治、经济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之外。同时在当今世界上,也找不到一个人,能对这些错综复杂的行为,作一简短的论证。人不了解的事物太多了,但是人自出娘胎,就已定妥了航道,义无反顾。出生的环境身不由己;儿时的玩伴没有选择;所受的教育源自大环境。到了青春时期,性荷尔蒙成为主宰的上帝;结婚时手足无措;生子时稀里胡涂;进入商圈、政坛,成那么为王败为寇,又有谁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人自小就会爬行,等到能站起来了,第一步却是跑。人的手打、脚踢完全不费吹灰

117之力,然而,想要手脚不动,却是难如登天。再等到一动了心,立刻势如破竹、猿马齐飞。这些又为的是什么?不知道的人,怎知道自己不在胡作非为?问题不在行为本身,行为只是人性在价值观的驱使下,潜意识的反响而已。本论所提供的,不过是一扇理解的门户,人如果不走进去,门外还是门外,行为依旧是行为。第九论知识论螳螂,昆虫界之职业杀手也,举其双臂,天下无敌。螳臂,可当车也,交通事故频传,未曾见得一螳尸!───────────────────────系统定义系统名称:知识前系统:行为后系统:价值上系统:认识下系统:层次系统接口:定义系统基因:信息系统结构:法那么、分类、主题系统性质:常识、代表、精确、完整系统应用:知识模块一、知识的系统关系本系统:知识-地之地。释文:「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言所出处。*人言如矢之速,象征觉察、理解、认识也。「识」-前缀:言,说的话。字身:音戈,各种现象。*言及现象,是有所体会也。定义:人类将认识之各种现象,分门别类整理成为可用之资料者。前系统:行为-地之人。行为是体,知识为用,以知识充实行为。后系统:价值-地之天。知识为体,价值为用,以价值检验知识。上系统:认识-人之地。认识为因,知识是果,认识产生知识。下系统:层次-天之地。知识是因,层次为果,知识形成层次。二、知识的接口关系

118系统接口:定义。释文:「定」-前缀:?,空间。字身:正,守一以止。*止于空间,安也,静也,决也,不变也。「义」-前缀:羊,祭祀用的牲畜。字身:我,自己。*以我为羊,牺牲小我,不顾私利的行为,道理。定义:一系统确定不变的意义。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及生活性,假设欲精确地表达某一系统的性质,必须先将模糊的概念明确化。经由这种明确的接口,概念所表达的,才是知识。【定义】就是这种接口,定义后的概念,经过客观认知,方能到达沟通之目的。本书以?康熙字典?之字源为依据,即取其客观价值。而当今知识分类精细,但却定义不清,各种专用术语层出不穷,正是知识失控,隔行如隔山之主因。知识原本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康庄大道,不幸,目前西方资本挂帅,物欲横流,知识摇身一变,竟成为个人循私的工具。专利、著作权成为利益集团的武器,动辄制裁、报复。而知识之拥有者,更唯恐「机密」泄漏,无不自立「门户」。以致教者藏私,学者自保,专用术语化为「武功秘籍」,知识遂成了私人产业道路。三、知识的基因系统基因:信息。释文:「资」-字身:次,位序。前缀:贝,钱财。*有次序的钱财,有根据之根源。「讯」-前缀:言,说的话。字身:象疾飞之形,飞而不见其羽。*言语疾飞,人所得者乃信息也。定义:静态的资料及动态的讯息,人理解判断之源。人所知所识者,是宇宙中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在感官的辨识下,有动态的讯息,也有静态的资料,统称为【信息】。信息相当于原始刺激,人经过辨识后,将各种刺激符号化或图形化,便是信息。资讯的种类繁多,依刺激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动态信息:天:时空、能量、因果变化等,多以概念或数学公式陈述。人:认知、需求、情况变化等,多以概念陈述。地:性质、条件、结构变化等,多以概念或符号及图形表达。?静态信息:天:数量、规律、方法等,多以概念或数学公式陈述。人:价值、观念、成效等,多以概念陈述。地:体积、形状、属性等,多以概念或符号及图形表达。?人事信息:系人、事、时、地、物、情、理、法的统称,为个体生存过程中,时时所经历面对者。经过人类历代的努力,由各种事物中,累积认知,而得到的各种信息。

119【人】:有性别、年龄、性向、身材、籍贯、学经历等,对人应知应识者。【事】:有始态、进行态、终态,又有主体、客体等各种变化者。【时】:有地缘时、标准时、相对时、生理时、认知时等认知参数。【地】:有相对及绝对方向、位置,地球经纬、地理、地名等之定义。【物】:有体、形、质、数、量现象,及名称、功能、价值、结构之定义。【情】:有物之感应、反响、效应等,及人之心情、情绪、态度等现象。【理】:有必然、偶然、或然之现象,及公理、定理、常理等之定义。【法】:有原那么、策略、方针等解决问题手段,及社会团体制定之条律。四、知识的结构系统结构:法那么、分类、主题释文:「法」-前缀:水,液体。字身:去,由此处至彼处,指时空距离。*水之去,依循一定方式、规律、准那么也。「那么」-字身:贝,货币、财物。前缀:刀,一侧有刃的兵器。*以刀分贝,平分财物,有条理之规定也。定义:系统所应遵循的规律。释文:「分」-字身:两半。前缀:刀,有刃的工具。*以刀切成两半,由少化多,引申为由分而得者。「类」-字身:米犬,不同之物种。前缀:页,首也,人外观之特性。*各物种之特性,其同异可辨者,近似。定义:依系统的同异条件,整理为系列之系统。释文:「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古文主字。字身:王,国主,最崇高者。*所有者,负责者,最重要的,精华。「题」-字身:是,肯定。前缀:页,头也,重要的。*肯定很重要,引申为标示,或所标示的重点。定义:最重要的、所标示的重点。知识是经过整理、有系统的信息,其整理的规律,称为【法那么】。照理,所有的知识应有共同的法那么,但因人类智能未开,尚在迂回摸索前进,故知识之法那么并不统一。本论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藉一种系统观,在统一的法那么下,整理已有的知识。传统之【分类】方式,是将知识切割成假设干体系,如根本知识有语文、数学等;通用知识如常识、史地、自然、理化等;其它那么视为专门知识。本节提供另一种分类方式,是以综合性为原那么,层次性为根底,常识性为导向,力求将各种知识整合为一体。知识既有系统,此系统就必须归纳在一个【主题】之下。主题只是标示的重点,以便应用时,做为知识系统之索引。主题之下,还有副主题,可以不断细分,但是上下主题之间必须一贯,始能称做系统。以下分类实为一开放系统,在选定知识之主题后,即视此主题为一封闭系统,系统下尚可继续再分。此法那么与层次分类相似〔详见〈层次论〉〕,所不同的是,分类要兼顾完整性,因此先有水平分类,然后再做垂直分类。标准知识:人为规定者,如宗教、政治、礼法、语文、数学、教育、管理等。

120自然知识:观测得知者,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哲学、心理等。应用知识:实用价值者,如经济、军事、医药、农工、机械、电子、制造等。人文知识:有关生活者,如历史、文学、戏剧、美术、音乐、体育、家事等。兹以「物种进化的遗传基因」为例,将主题定为「物种进化」,副主题定为「遗传突变」,说明其结构如次:〔结构仅为知识之架构〕释文:「物」-前缀:牛,家畜。字身:勿,标志,实物。*古人计数以牵牛为始,故以牛为物,象征有形体的东西。「种」-前缀:禾,谷类植物。字身:重,再也。*禾可以再生者,禾之籽也,可用以分辨品族,栽植。「进」-前缀:?,乍行乍止。字身:隹,短尾鸟。*鸟动,上升,向前,登先,入内。「化」-字身:人,行为。前缀:匕,变。*行为变,改变成。定义:地球上生物品种,由简单到复杂之变化过程。释文:「遗」-前缀:?,乍行乍止,行动。字身:贵,珍重的,有价值的。*贵重之物脱走,亡、失也。「传」-前缀:人,行为。字身:专,擅也。*人专擅行为,转递也,交授也,延续也。「突」-前缀:穴,地洞,隐藏之洞。字身:犬,家畜。*如穴中之犬一般,快速冲出。「变」-字身:「纟言纟」,人言如丝连续状。前缀:?,击打。*连续的系统状态在击打之下,有了更改。定义:生物逐代遗传之特性突然有了改变。【主题】:物种进化。【法那么】: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规律」。【分类】:自然知识-生物类。【副主题】:遗传突变。【法那么】:由逐代遗传到突然改变之「规律」。【分类】:根据〈层次论〉,遗传属于生命层次。【次副主题】:以生命为开放系统,遗传为封闭系统。【法那么】:生命现象及遗传现象之「规律」。【分类】:根据〈层次论〉,上述现象之理解属于意识层次。如有必要,可再细分,直到能导出所需之知识即可。五、知识的性质知识的性质有四:常识性、代表性、精确性、完整性。释文:「常」-字身:尚,重视。前缀:巾,长形的布。*尚巾,重视衣冠为人伦之道,故象征恒久也。「识」-前缀:言,说话。字身:音戈,现象。*言及现象,有体会。定义:日常所知所识者,做人必知之道理。

121释文:「代」-前缀:人,行为。字身:弋,以绳系箭,射而取之。*人用箭射取而有得,指以此易彼,时间词,更替也,又,世也。「表」-象形字,上衣也,引申外层可见可示的征象、讯息也。定义:以一系统象征另一系统。释文:「精」-前缀:米,稻米。字身:青,天之本色。*细择的好米,引申专一,灵也,物之纯粹者。「确」-前缀:石,质地坚硬的土。字身:,位高处。*高处之石,坚决的,不改变的,实在。定义:系统之性质,纯粹且实在、稳固。释文:「完」-前缀:?,室也。字身:元,始也。*室之始用,全也。「整」-前缀:敕,束之且小击之,饬也。字身:正,守一以止也。*饬之使正,使事物完全、有条理。定义:一系统在定义的范畴下,齐备无缺者。常识来自生活经验,是每一种文化藉以流传、生生不息的基因。常识很容易理解,内容广泛,功能通俗,在生活上极有实用的价值。常识之所以不能视为知识,是由于难以整理,较诸任何专业知识都更为精深复杂,几乎无法使之系统化。【常识性】必具有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人类生活所涉及的;第二、人人都应该知道的;第三、因时地有别可以修正的;第四、可以学习且记录的。本书之九论,就是根据常识结构所设计的。书中提到的一些根本理论,在当今容或受到质疑,但经过时间证明后,必将成为常识。汉字概念具有很特殊的常识结构〔请见下节「概念模块」〕,是先民在几千年的岁月中,不断地累积修正,并且在一代一代的实证下,流传至今的人类智能宝藏。仅把文字当作一种概念符号,以为经验的「索引」,是任何文字都具备的功能。而汉字之与众不同,源于中华文化的特殊条件及地缘因素,历经无数的考验,然而要到时机成熟了,世人才得以认识这个瑰宝的真正价值。人类文明的开展,无非是追求效率。拼音文字最大的优点是有音就有字,人类运用语文,其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及沟通。语言能藉拼音转化为文字,当然有极高的效率。无怪乎除了中国,当今所有的国家,都一律采用拼音文字。中国之所以例外,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正居东亚大陆的中央。最初,黄土高原的农业环境优良,生活安定,由于需要,七千年前就已依象形造字。直到十七世纪以前,除了少量的贸易,中国与其它文化鲜有交流,故得以保持原始的文字形式。中华文化的特殊因素源自?易经?,系利用占卜来统计人生事务,以供宇宙真相的探索。占卜时,将其结果记录在龟甲牛骨之上,遂有了「甲骨文」。后来因书写工具改变,字形也随之而变,但根本形状与结构仍是一脉相承。先民占卜是基于对人生的惶惑,因之其所刻的甲骨文字必然与人生息息相关。人间的事态复杂繁琐,举凡观念认知、具体抽象,无一不是人急迫求知的对象。而这些正是今日所谓的常识,所以,汉字的来源,可以说是始自对常识的探索。这并不表示其它语文不具备常识,但文字的设计与开展,与原始的目的与理念息息相关。为了追求认知的需要,当然会不计一切代价,以求在文字中表达常识。如假设只是着眼于使用方便,即令是表达常识,也不必将常识设计在文字中。更何况,当文化还没

122有完全成熟之前,常识不过只是常识。时到今日,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常识的重要性。而今,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广,人各专精一技,概念所代表的观念与经验,越来越分歧、复杂,以至于在不同的专业间,丧失了共同的概念。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生活的多元化,使得原本应该相同的认识,也受到了意识型态的扭曲。所幸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知共同的刺激讯息。所以在根本信息上,尚能代表共同的常识。否那么人与人之间,将会因为使用的概念不同,而彼此无法沟通。【代表性】指知识分类之性质,知识本是广泛的,举凡人类所知所识,尽皆属之。如此庞大的体系,没有任何人可以全部掌握,故为了实用的方便,必须将之分门别类。代表性即指分门别类后,此类知识具有全部细节的象征性质。例如物理学是一门知识,此门知识所代表的,是「物质」的各种现象之「原理」。在物理中,又可分为「力学」、「电学」、「光学」等,同理,力学的内容应有代表各种「力」的性质,余可以此类推。代表性与完整性不同,代表是取知识之精简有效的纲领,以便于理解及应用。完整性〔见后文〕要求巨细无遗,取知识之全。【精确性】是系统化的结果,任何一种常识在系统化后,根据定义就能得到预期且精确的结论时,即可称为知识。精确性之获得,有两个因素:一是系统的定义明确,一是工具的效率高强。定义是概念的系统化功能,尚有待后进的努力。工具多指数学公式,经过历代数学家的努力,由算术、几何、代数、三角以迄于微积分,在应用上已日趋完整。数学是一种逻辑工具,其结构严谨、申论明确。在纪元前,希腊人爱好思考,把数学当作一种规律,用来探讨一些抽象的现象。是以有了「前提、假设、申论」的三段论法,以及「定理、公理、公式」等精确的思维工具。将数学及定理应用在知识上,不仅能得到精确的知识结果,且能借着数理所具的规范功能,推测并验证各种及未知的宇宙现象。中国人受到?易经?的影响,在思维上重「象」而轻「数」。「象」是指事物意义广泛的代表,是人认知的主要对象。而数那么有两种:一为宇宙本存的「先天数」,亦即全部变化的排列组合;一为仅供计数用的数值。先天数介于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懂的人不谈,谈的人不懂。至于数值,中国人在传统「人生意义」的大前提下,只有工匠、商贾赖以维生。由于西方没有「象」的观念,得以专心致力于「数」之钻研,遂有几何、代数、三角等精确的应用工具。于是,中国与西方的开展背道而驰,自工业革命以后,牛顿及莱布尼兹创造了微积分,此后从事研究的科学家,更是如虎添翼,从而有了今日的成就。中国那么恰好相反,不仅仍沉醉在「象」的抽象世界中,而且食古不化,不思进取。象与数本是一体的两面,无所谓优劣好坏。数字精确的长处,在于可以界定得精密确实,在应用时,特别是在物质的性质上,效率极高。短处那么是常常见林不见山,身在其中,却往往迷失了原来的方向。「象」的意义广泛,好处在于人生的认知完整,但假设不用心体会,或不得其门而入,也不过是夸夸其谈,令人不知所云。在「智能学」的立场,象及数有如双刃,取象以求全,取数以求精。既全且精,知识之性质始得完整,是为【完整性】。六、知识的应用释文:「模」-前缀:木,树木。字身:莫,草中见日形。*初民以木为定形之物,以拟所见之形者,引申为标准的范式。「组」-前缀:纟,细丝。字身:且,又也。*细丝交互联结,系统间

123配合为一体,量词。定义:以一系统之固定形式应用于其它系统者。知识具有能量,将其能量分解,即有实用成效。知识能量结合成四种模块形式:概念模块、结构模块、知识模块、系统模块。分解这四种模块,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能量。概念模块,在汉字即为常识结构,如为拼音文字,那么尚须在概念模块之外,另行建立常识结构。常识结构之难度远大于任何一种知识,盖知识有一定的范畴,而常识那么无从限制。假设无常识做根底,语言文字只是一些无机的符号,对人毫无意义。汉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图形符号与「象」的常识结构上。只要熟习取象的本旨,以及形声文字的扩充规律,汉字本身就是字典,外加一整部百科全书。一般说来,中国人只要略识「之无」,就小有常识,正是这种微妙的模块之功。本书可作预言,唯有中文自然语言完成后,西方始能萧规曹随。否那么,仅仅是设计一个通用的常识库,西人就已束手无策,遑论其它?兹简述四种模块如次:?概念模块: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以有限理解无穷,本系不可能的任务。经过人类数十万年的摸索,发现了一种以简驭繁的法那么,即以简单的讯息,代表模糊的常识经验认知,是称「概念」。假设以概念为经,常识经验为纬,彼此交错衔接成为一个模块,这种模块即为「概念模块」。以汉字为例,概念与常识的关系非常密切,兹简述如下:?概念代表多数常识:即将概念做为索引或目录。?概念代表某一常识:是称等效式,一个概念代表一种常识。?概念等于常识:此观念来自汉字图形文字之「六书」法那么。甲、辨识概念因子:文字中已具辨识之定义:如前缀:日月与光热有关;目与视讯有关。〔请见〈思维论〉〕金木水火土为性质分类。牛马犬鸟鱼为生物分类。门户车舟穴为机能分类。刀矛弓矢贝为用途分类。骨肉皮毛髟为组织分类。手足口彳走为行为分类。乙、认识概念因子:汉字系以少数概念,结合成为「词组」,词组产生模块认知,即功能、控制、变化、情况、利害等,所具有的能量。例:「火车」是一个概念,而「火车是交通工具」那么为常识。「火车」之概念为:「火」为动力,「车」为交通工具。而火的动力及交通工具的性质那么为知识。?结构模块:结构模块是由概念模块所构成,将概念模块组合成「句子」。句子是一系列常识的综合,经常代表着某种知识,或者称做有系统的常识。句子可以视为一组连结的系统,由本态系统、连结系统及终态系统三者构成。本态系统可以是任何系统,连结系统那么必须与本态有接口关系,至于终态系统多属因果关系,如非因果之陈述,那么可从缺〔详见?新易-易文?〕。

124例:「句子」=本态系统+连结系统+终态系统概念是由根本的、不可再分割的因子所组成,源自刺激,其中包括外来的能量变化、内在的经验认识等等。刺激又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认知。句子就是要界定概念所不能代表的各种情况,以表达其本态或终态的认知。概念结构是多层次的组合,纵横结成网络,当网络聚合为一「交集」时,人始能认知各概念间的关系。聚合有其必然的过程,过程的长短,会影响网络电势的强弱。时间短效率高,时间长那么电势减弱,无法聚焦。因此,概念最有效的应用方式,必是在电势尚未减弱前,聚焦完毕。所以,句子不宜太长,人对超过十个概念以上的句子,常常要重复思考,否那么不能理解。连续的系列常识,始能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唯有整个系统架构完成后,知识才能成为一个体系。用「文法学」的术语来说,是以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各段组成篇章,始成知识。在〈思维的基因〉中,已经介绍过汉字前缀的常识分类,又在〈思维的应用〉一节,表列了概念分类,请自行参阅。本态及终态系统各代表一种性质或状态,所有的概念皆能适用。连结系统如涉及因果,那么属动作行为等「主观动态」类概念,否那么必为「客观-抽象-定义-语法」类。在系统观之立场,文句系以本态系统为天,终态为地,连结为人。以天为大范围,由人界的变化,以与地界合为一体。但在表达中,各系统又可细分:例一:以〈思维的基因〉中所分析之「坐飞机去旅行」说明如次:天:本态坐飞机天:〔某人〕----省略人:坐-------行为,主观认知地:飞机------本态人:连结去天:人:去-------行为,主观认知地:地:终态旅行天:人:旅行------行为终态,主观认知地:例二:以「本文之主旨在于说明知识模块之应用」分析之:天:本态本文之主旨天:本文------本态人:之-------属性地:主旨------属于本态人:连结在于说明天:在于------连结本态人:说明------主观认知地:地:终态知识模块之应用天:知识模块----终态之本人:之-------属性地:应用------终态之果

125此外尚有句子的结构关系,略举数例如次:?代表因、果及体、用关系者:「因为,所以」、「故此」表因果关系。「得以,可以」兼具因果及体用关系。「把,用于」那么为体用关系。?结构的等效关系:「是、为、系、等于、相当于…」等概念。「你、你、我、他…」等人称代名词,及「这个、那些…」等指示代名词。「和、及、与…」等连接词。?结构的附属关系:「有、属于、的、之…」等界定前后关系的概念。?结构的状态关系:如果结构功能为动作表现,那么前者为始态,后者为终态。如「逃脱」及「脱逃」两个概念结构,都由「逃」及「脱」所组成,前者为始态,表示开始逃,后者为终态,表示脱离了逃的状况。也就是逃的目标达成了,这是因为概念「脱」具终止因子之故。后者以「脱」为始态,开始为「脱离」某一情况,终态为逃的动作。脱虽具有终止之概念,但在始态时仅表示终止前一状态,逃不具终止概念,故而尚在继续地「逃」。再假设「稳不稳」等各种肯定加否认的概念,是表示相对状态,代表在此两种相对的认知中,任何一个尚不明确的灰色区域。?结构的程度关系:所有的「相对概念」,如「大、小,快、慢,软、硬,高、低」等,如果作为始态,表示为一时、空、质、量、数等性质的概略程度。如:「快」跑,「好」吃,「高」山,「近」利等。如「死打」及「打死」,「打」无终止概念,而「死」具终止概念,且属完全终止。以「死」为始态,那么表示严重程度〔如「死相」〕。至于是否已「打死」,那么必须另行陈述。假设需要强调此一程度,那么再应用其它的程度概念如:「很」快,「非常」好,「够」高,「不」近,「一味」死打等。?结构的数量关系:为了更明确地表达,那么需采用「数量概念」,数量概念有二:一为数值,一为性状。概念的应用弹性越大,其效率越高,故数值与性状分别使用,远比结合为不可分的单一概念有利。以「人」为例:一「人」--未加性状,单指「人」,数量为一,无特殊意义。一「个」「人」--性状为「个」,指人的「整体」。一「群」「人」--性状为「群」,指很多人聚集之状。一「堆」「人」--性状为「堆」,指很多人「堆」在一起状。一「车」「人」--性状为「车」,指范围为一车中。一「家」「人」--性状为「家」,范围为一家。一「条」「人命」-性状为「条」,其中「人」用以界定「命」。性状类为界定性质、状态的概念,与数值概念结合,可表达更多的属性。?结构的时、空关系:如「前、后、左、右、上、下、内、外、中…」等。

126?结构的性质关系:物有物性,以物质代表之:「木制」为:以「木」质为原料,「人造之」。事物有分类,以类性代表之:「车厢」为:「车」之「厢」。?尚有其它多种关系,兹不细列。?知识模块:知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知识具有能量。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有由经验转换而来的能量总和,就记录在知识模块中。后人对知识模块加以分解,再经认识后,利用此能量做「功」,是为知识的效益。知识仅为一种架构,理解全靠思维,思维那么赖概念。故知识模块相当于一个庞大无比的书架,只要能在概念的索引下,找到正确的位置即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那么须事先建立一知识索引系统,而每一项知识的索引,无论巨细,都应该能调阅放在该「书架」上的知识。此中之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将索引系统与语文常识相联系。因为知识虽然浩如烟海,只要计算机记忆量够大即可,但假设应用时不够灵活方便,知识就失去了应用的价值了。如能利用常识作为知识模块的接口,不失为有效的应用方式。其法为利用汉字结构的优点,先将汉字分类〔在?新易-易字?中,有两百五十六种分类〕,再于各类中定义知识索引。下面以「视讯」中假设干概念为例,说明此一知识索引的设计方案〔因恰好有七层分类,故采用生物学之分类名称: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索引概念定义概念〔界〕文字符号主观〔门〕在相对情况下,判断立场由主观决定者。认识〔纲〕经过观察、辨识后,理解的结果。感知〔目〕因感官而认识者刺激〔科〕具有能量变化之现象光觉〔属〕本能量为光系统定义体=光用=眼睛因=光照射〔种〕明亮晦暗朗昭皎皓灿〔各有程度、性质、条件等定义〕视觉〔属〕本能量为物质状态系统定义体=物质用=眼睛因=光透射〔种〕洁净澄澈污秽骯脏浑浊〔各有程度、性质、条件等定义〕下表为其它视讯概念与知识索引之局部参考资料:┌─────────┬──────────────────┬──────┐│知识索引内容│相关概念│应用条件│├─────────┼──────────────────┼──────┤│空间位置方向│前、后、左、右、中、上、下、内、外│主观位置观察││空间位置物体│边、缘、沿、侧、顶、底、交、叉、角│客观物体观察││空间方向绝对性│东、南、西、北、纵、横、平、直、弯│客观方向观察││空间角度相对性│高、低、俯、仰、斜、歪、偏、倾、立│主观角度判断│

127│空间距离正性│远、长、大、辽、阔、遥、宽、广、瀚│主观聚焦判断││空间距离负性│近、短、小、邈、隘、迫、狭、窄、微│主观聚焦判断││空间体形正性│大、胖、厚、粗、巨、丰、宽、硕、庞│主观物体观察││空间体形负性│小、瘦、薄、细、微、纤、仄、扁、戋│主观物体观察││空间容积相对性│多、少、实、虚、满、空、深、浅、溢│主观接口判断││数量性质计量│个、只、只、堆、支、件、块、根、把│客观数量判断││数量变化相对性│多、少、有、无、增、减、得、失、寡│主观数量判断││能量变化力度│快、慢、迅、速、缓、急、轻、重、稳│主观时间判断││能量变化正性│强、猛、烈、旺、盛、昌、勃、兴、炽│主观感受判断││能量变化负性│弱、罄、绝、衰、竭、尽、空、亡、虚│主观感受判断││能量变化热度│熔、焚、沸、冻、凝、燃、烧、熄、灭│客观感受判断││光度色调程度│白、黑、灰、浓、淡、深、浅、荫、影│主客感受观察││光度光照程度│明、亮、晦、暗、朗、昭、皎、皓、灿│主观感受观察││光度净度正性│清、澈、洁、净、澄、透、通、纯、洌│主观感受观察││光度净度负性│浑、浊、污、秽、骯、脏、糊、杂、污│主观感受观察││颜色主色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赤、青│客观感受观察││颜色杂色光谱│玄、乌、丹、朱、碧、黛、翠、褐、苍│客观感受观察││形状边沿线性│圆、方、矩、线、点、弧、勾、交、叉│客观感受观察││形状边沿质性│弯、曲、齐、整、钝、尖、锐、利、脆│主观感受判断││形势外表程度│崎、岖、凹、凸、陡、峭、崇、峻、隆│主观感受判断││形态排列群性│简、繁、齐、乱、聚、散、匀、纷、紊│主观感受判断││质态比例含水性│潮、湿、浓、淡、稀、稠、干、燥、涸│主观感受观察││质态比例组织性│坚、柔、松、紧、疏、密、硬、软、牢│主观感受判断││动态变化引力│浮、沉、涨、落、升、降、崩、塌、陷│客观位置观察││动态变化群性│蓄、屯、积、累、贮、存、堆、叠、集│客观位置观察││动态界面组合性│拼、凑、会、合、并、聚、集、和、综│客观物体观察││动态界面结构力│淹、没、浸、泡、渲、染、涂、混、沾│客观物体观察││动态界面组织力│纠、结、缠、绕、掺、搀、维、绞、串│客观物体观察││动态界面连续性│联、连、接、继、续、衔、承、绍、传│客观物体观察││动态界面变化性│破、碎、断、裂、绽、脱、锈、烂、毁│客观物体观察││动态界面机构性│封、堵、阻、塞、淤、关、闭、窒、碍│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向量│转、动、回、旋、倒、覆、停、息、止│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位移│运、滑、溜、闪、晃、荡、蠕、翻、滚│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作用力│飞、翔、飘、扬、刮、扬、飙、冒、升│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引力│降、落、压、坠、堕、掉、垂、垮、崩│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水性│流、淌、渗、漏、泌、淋、滴、漫、泻│客观物体观察││动态作用体质性│陷、缩、长、涨、延、伸、展、舒、张│客观物体观察││动态变化视觉性│显、现、曝、露、蒙、蔽、遮、盖、隐│客观物体观察││美感容貌正性│俊、秀、美、丽、雅、艳、壮、健、帅│主观人体观察││美感姿态主观│娇、俏、妖、冶、俗、妩、媚、骚、酷│主观人体判断││认知生态相对性│荣、茂、茁、熟、枯、槁、腐、朽、萎│主观生物判断││空间单位长度│里、引、丈、尺、寸、分、厘〔公英制〕│客观空间观察││体积单位立方│秉、石、斗、升、合、勺、撮〔公英制〕│客观空间观察││面积单位平方│坪、甲、厘、亩、顷、〔公英市制〕│客观空间观察│

128│重量单位引力│吨、担、衡、斤、两、钱、克、铢、毫│客观质量观察│└─────────┴──────────────────┴──────┘前表之「应用条件」中,凡观察程度有异者为「主观」,观察程度相同者为「客观」。又凡为「观察」者,表示立即可知,「判断」者那么尚需思维。?系统模块:本书所采用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模块,利用这种系统模块,可以解决各种思想上及技术上的问题,下面试举一例说明。电力是当今最方便有用的能源,其唯一的缺点,是需要电线输送。另一方面热力在某种立场来说,是很讨厌的一种现象,它无所不在,甚至充满在空气中。要想把多余的热去除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算有可能,也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根据「热力学」,热有向量,会趋向随机数永远扩散下去,是称为「熵」。再根据能量不灭定律,能量变化最终都将转成热的形式,能量由是保持平衡。以上二律的意思是,要想把热当作能源来应用,几乎是不可能的。真能利用大气中的热能,使之变成电能,不仅是一个突破,且是理想之极的解决方案。过去,有许多科学家都想设计一种永不停止的「恒动机」,结果都在热能的损耗上失败。如果连空气中的热都能发电,那么恒动机的梦想也能实现了。利用系统模块的方法,如本论的陈述方式一般。只要把前述待解决的问题视为「接口系统」,再将「将大气中的热转化为电能」设为主题,在其外围系统之间,导出答案即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可以直截了当地找到问题核心。主题:利用空气中的常温,使之变成电能。系统甲:空气中之热能。系统乙:电力。系统分析系统甲:热力系统丙系统乙:电力上系统:涡漩体中心之振动?上系统:电子之流动下系统:热量由高向低传播?下系统:电压由高向低流动前系统:物质分子振动?前系统:电子后系统:物体分子相互碰撞?后系统:作功现在所需要的,是求出由系统甲的下系统或后系统,连结到系统乙的上系统或前系统之「接口系统」。兹假定此系统为「系统丙」。也就是说:一种系统,能令「热量由高向低传播」变成「电子的流动」者,或「物质分子振动」变成「电子轨道改变」者。根据系统乙,电子有扩充其轨道的特性。根据系统甲,又知热之用,为令分子相互碰撞。由前两项的分析可知:当物体分子相互碰撞之时,先获得能量的分子,一定先产生位移,然后接近另一分子之位置。当分子位置接近到某一程度,电子之轨道与电场将发生作用。再根据系统乙的信息网络,可得知「半导体」是一种结构,能将电子吸入邻近的「电洞」,而令导体的电性具向量性质。设假设有一排物质,其电子有强烈扩充倾向,将之暴露在大气之中。在适当的距离外,有另一排具有正电的电洞物质。只要有温度,分子就会振动,一旦两分子间电场相交,电子即落入电洞之中。只要令两者形成回路,即会产生电流。上述之物质,具有「接收热能」、「转换能量」、「输出电流」的三才结构,

129正符合系统甲、乙之间的「接口系统」,即为所求之「系统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