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095988

大小:594.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建立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氏族组织以平等为原则的自然分衍,被改造为等级性的宗族分化,由同一母族分出的众多子族之间,不再是平等的关系。这一变化A.得益于礼乐等级秩序的逐渐形成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强化C.适应了封邦建国时代的政治诉求D.加速了宗法制度的解体2.下表为西周末期及东周时期部分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表明当时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宗法体系遭到破坏C.分封制度逐渐解体D.诸侯争霸战争加剧3.秦汉时期,国家对国民的统治形式,从以氏族集团为单位转变成了以独立的个体为单位。担任地方长官的也不再是世袭的贵族,而是由中央任命的官僚,这些官僚代表皇帝直接统治国民,但地位不能被子孙世袭。这一治理方式的形成A.利于多元政治权力中心的形成B.使分封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D.导致选官权由地方转移到中央4.晋宋(宋:南朝刘宋)以后,英才辈出,他们虽勤劳于国,但非高门大族,终无缘政治权势的中心。这一政治现象A.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B.根源于门阀政治的形成C.导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D.加强了封建君主的权力5.工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唐之举进士,不以一日之诗赋,而以名望之吹嘘,虽改九品中正之制,犹其遗意焉。宋以后,糊名易书(古代考生送给阅卷官员的试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经过了誊抄过的,这叫糊名易书)以求之于声寂影绝之内。科举考试的这一变化A.消除了考试作弊的隐患B.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C.瓦解了世家大族的统治D.选拔了真正的治国之才6.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巾的主角萧峰的萧姓来源于辽朝的皇族耶律氏。据说在一次朝堂会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自比汉高祖刘邦,让大臣都效法汉代名相萧何,散朝后,大臣纷纷改姓萧,而耶律阿保机也取了个汉名,叫刘亿。材料意在说明A.游牧民族的汉化程度加深B.巾原文明强大的同化功能C.统一时代的民族交流频繁D.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17.这一新税制是原来以财产为标准将家庭分为九等的户税和以粮食产出为标准将土地划分三等的地税的结合,它把两种税合并在一起,用货币交纳,税额基于民户的财产和土地占有规模和质量,而不是成年男丁的数量。据此可知,这一税制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立基于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C.客观上加剧了大规模土地兼并D.成为阶级矛盾激化的导火索8.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国号为“大蒙古国”,但随着帝国统一进程的发展,至元八年,忽必烈宣布本朝超越汉唐盛世、齐平上古圣王的时代,于是采用汉地政治传统,并取上古典籍《易经》,“大哉乾元”中“元”作为国号。这一转变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促进了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消除了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9.明末,徐光启等少数知识分子曾多次谈到传统文化和西学的相似性,即所谓中学、西学“心同理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一度颇为流行的“心同理同”论逐渐为“西学中源”说所取代,与此同时,“西学中源”差不多成了清朝官方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防范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B.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C.“中体西用”理论的支持D.中华文明的高度繁荣10.清代中叶,绝大多数学者不再做“经世致用”的学问,只是把典籍作为研究对象,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只少数有为的学者沿着传统道路在摸索中前行,在传统医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多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造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理学思想的禁锢B.皇权专制的强化C.科举制度的束缚D.闭关锁国的影响11.清朝嘉庆年间,曾要求秀才考试,要一律默写《圣谕广训》中“端士习而厚民风”部分的内容;而各直省学政考取童生时,覆试均有敬谨默写圣谕广训之条的要求;当各省学政到各县之时,先谒圣庙,后在明伦堂将该县校官、廪生集中,进行圣谕宣讲。这些做法,旨在A.逐步实现儒学法律化B.构建法制化的社会治理模式C.建设良好的地方风俗D.传播忠君和爱国的儒家思想12.同治、光绪两朝,军机处的功用与前代相比发生重大变化。在内外奏折、题本、秋审黄册等重要文书上,军机处都可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军机处也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是对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开单请简,还取得了各省密考折片单的阅看权。这一变化A.加速了中央权力的下移B.表明政权结构出现严重变异C.弱化了专制君主的权力D.导致决策中心发生重大转移13.民国建立以来,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主政治也成为国人建设现代国家的理想,但1938年1月,邹韬奋却注意到:“近日我国论坛上对于民主政治似乎有了多少的波动”,而同年11月,汉口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多数国人认为“当前需要一党政治”。这反映出A.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进一步强化B.国人对战时集权体制的认同C.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得到国人肯定D.民众放弃了民主政治的理想14.

2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00万的比率回收法币。按《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网券发行最高限额为20亿元,而当时的法币发行额折合金圆券才2亿元。国民政府的做法A.抑制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B.加剧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C.使国统区财政经济开始崩溃D.力图扰乱解放区的金融秩序15.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A.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根本B.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D.揭露了帝国主义遏制中国的阴谋16.下表是1990年-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些数据的变化主要由于A.全方位多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入开展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D.改革开放深化及思想解放的推动17.特许状是中古英格兰教俗贵族拥有土地、司法、行政等方面特权的凭据。研究表明,中世纪的英格兰,特许状伪造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大部分伪造特许状当时无法被有效识破,不少伪造特许状是以“真实身份”走出巾世纪的。贵族伪造特许状主要是出于A.维持地方白治权的需要B.发展商品经济的选择C.强化英格兰王权的目的D.维护庄园经济的存续18.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19.英国宗教改革后,古物学家罗伯特·库顿曾计划写一本不列颠教会史,希望以此证明不列颠早期教会的独立性与活力。1571年马修·帕克出版了用西撒克逊语写的福音书,试图论证在很久以前,英国人就是用本族群语言传道的。这些做法,意在A.强化英国人的民族认同B.彰显英国教会的独立C.推动宗教改革深入开展D.确立教随国定的原则20.

316世纪40年代,新教创始人加尔文领导宗教改革及市政T作时的重要举措就是严格取缔演戏和赌博,倡导节俭,抵制奢侈,严禁一切浮华享乐的行为。这种理念及做法被英格兰的清教徒大加推崇并身体力行。清教徒的这些行为A.束缚了人的行为禁锢了人的思想B.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诉求C.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广泛传播D.重新树立了基督教在精神领域的权威21.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巾,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D.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22.下表是西方国家普选权的实现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年份比较表,据此可知,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A.得益于民主政治的发展B.基本建立于20世纪前期C.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推动了普选权的逐步实现23.二战结束以来,在汇率制度上,根据相关国际法律,实行“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各国货币按比价盯住美元,汇率波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上下限为1%;当汇率极不合理时,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幅度在10%以内行。这一规定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B.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C.构建了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D.促进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形成24.二战前,一般认为用国际法来限制战败国的权利是后者必须接受的惩罚。二战后却认为,这些强加给战败国的屈辱条件,只会埋下重新进行战争的火种。这一变化A.确立了集体安全体制B.提高了国际法执行力度C.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D.推动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

4殷周时代的国家,一方面还没能摆脱氏族纽带,呈现出了浓厚的“家国不分”色彩,另一方面又孕育着日趋集中化的权力和日趋复杂化的官员组织。到了战国时期,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已足以支撑起一个更复杂的文明了,这就呼唤着更高级的管理形式,变法运动遂应运而生。由此建立的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包括分科分层的官僚组织架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充分利用文书档案,以及“选贤任能”,依赖职业文官而不是贵族来承担行政等方面。伴随着秦朝的统一,一种新的政治体制正式奠基,随后便是“汉承秦制”。材料二汉初,刘邦依赖一群“亡命无赖”逐鹿定鼎,带来了汉初的“布衣将相之局”。周代那些延续已久的显贵家族衰败了,世族一时出现了断层。汉初的统治者来自“军功受益集团”,这是一股新兴的势力。汉初时约有60万将士因军功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可达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一。此后的一个世纪中,这个阶层逐渐下降、消失。相形之下,文吏和儒生们活跃于政治舞台和文化舞台,这两个群体都是流动而开放的。不过,世族因素依然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尽管西汉社会很富于平民性.官僚政治也是“选贤任能”的,可是总会有某些家庭得以父子、甚至父祖相继居官。越是早期社会,宗法观念越浓厚,家族单位越重要。这些新的世家依靠官位逐渐建立了社会影响。随着社会的文化发展,世代传承学术的“学门”型世家也在不断地滋生。“名士固然不一定从大姓、冠族中产生,但出于大姓、冠族的恐怕要占颇大的比例”;“士与宗族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士族”’。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殷周相比,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政治社会的主要变动;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动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士族”社会形成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士族”的形成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1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改良与建设是渐进性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常态;革命则是对既有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秩序的根本性变革。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改良遭遇阻碍,难以继续,而使社会矛盾激化之时,以暴力去除这种阻碍的革命才会发生。但革命爆发且取得胜利之后,并非表明其要进行的变革已大功告成,而胜利者往往面临着长期的、某种意义上更为艰巨的建设工作。中国近代是数千年来社会变动最为急剧的时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社会变革之深刻与建设任务之艰巨,亦堪称数千年来所未闻。尤其时至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从清王朝统治集团到社会各方人士,都强烈地感受到进行变革的极端紧迫。此世纪之交所发生的前后相继的改良、革命与建设,即为此种局势与国人心态明白无误的表现。——改编自李学智《清末改良与辛亥革命后的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先秦的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不能一味地严刑峻法,以“杀”去杀,刑事法律

5规范的规定必须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并按照伦理道德原则来评价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优劣。以道德调整为主,以法律调整为辅,从而维护善良淳朴的社会秩序。这方面属于伦理范畴的“五伦”原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者以经义注释和施用法律之后,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与法的关系形成“本”与“用”的关系。所谓“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有治国、理家、律己的功能,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材料二西方法律文化观念主要以权利为轴心,这是因为古希腊、古罗马国家与法肇始于平民与贵族的冲突。从法律文化所体现的性质来说,西方法律文化传统上是一种私法文化,私法文化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主要标志是民法和商法的发达。在早期法的形成过程中,西方法律就已具有明显的私法特色,氏族内部斗争的中心是权利,法律发展促进个人权利的扩大,法律中心也由集团转向个人。近代以后,刑法独立发展,宗教法地位下降,私法空前发达,代表作如《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欧洲大陆各国都编纂了民法典,最终形成民法法系。英美法系国家虽无统一民法典,但具有民法内容的立法却很发达,如合同、侵权行为、财产、公司、票据、婚姻、继承等法等。逮至现当代,民主宪政制度不断完善,公法内容大幅度增加。但公法不仅未成为法律体系的主干,而且呈现强烈的私法化倾向。——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的形成与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12分)2022—2023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由材料“由同一母族分出的众多子族之间,不再是平等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嫡长子继承制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礼乐制度的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故B项错误;材料揭示的是宗法制的核心问题,这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故D项错误。2.C【解析】由材料地方诸侯开始自立为王,秦取九鼎宝器,史家以秦王纪念,这是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分封制逐渐解体的主要表现,故C项正确;礼乐制度强调的是等级秩序,A项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一致,故A错误;宗法体系强调的是血缘亲疏关系,B项亦与材料主

6旨无关。材料没有提及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3.C【解析】多元政治权力中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分封制的推行,郡县制实行的结果是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一元权力中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故A项错误C项正确;D项是科举制实行的结果。B项说法绝对。4.B【解析】由材料“非高门大族,终无缘政治权势的中心“可知这是门阀政治造成的恶果,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取代门阀政治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世卿世䘵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故C项错误;门阀大族操控政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5.B【解析】唐代科举虽然改然了九品中正制下门阀政治的弊端,但仍受其影响(以名望之吹嘘),而宋以后的糊名易书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故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科举的推行就已经瓦解了世家大族的统治,故C项错误;D项说法片面。6.B【解析】材料仅强调辽朝贵族仰慕中原文化而没有指明游牧民族的汉化程度问题,故A项错误,B项正确;辽夏金宋对峙的时代谈不上国家统一,故C、D两项错误。7.A【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一税制是两税法,故A项正确;两税法的推行是均田制遭到破坏产生的结果,故B项错误;两税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并缓和了阶级矛盾,故C、D两项错误。8.A【解析】“大蒙古国”的国号设定主要基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突出了蒙古族在国家政治中主体地位,而“元”这一国号的设定则主要基于整个中国的统一,这一国号的设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蒙古族在国家构建中主体政治地位,有利于全国民族团结等,故A项正确;B项是行省制度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主要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族文化如何交流和整合,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消除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9.B【解析】由材料明末学者提倡“中学、西学,心同理同”到清代“西学中源”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闭关锁国后导致的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史实(中国的大门尚未被打开);中体西用是近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D项说法表面。10.B【解析】清代中叶,随着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者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管控也空前加强,这是绝大多数学者不再做“经世致用”学问的主要原因,(明末的经世致用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711.C【解析】由“端士习而厚民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法治,只是强调教化的作用和意义;D项材料也没体现。12.C【解析】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它主要是一个侍从机构,但清末军机处可以预先拟旨,干预政务,这势必会弱化君主的权力,故C项正确;军机处职能的强化并不会导致中央权力下移到地方,故A项错误;政权结构主要是指构成此一政权的主要人员比如满汉两族在政治机构中的比例,材料也没涉及,故B项错误;中央的决策中心仍然在军机处,故D项错误。13.B【解析】由材料所示时间1938年1月,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集中力量打败日军,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说法绝对;D项说法片面。14.B【解析】由金圆券的最高限额高达20亿,可知这样的货币发行势必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加剧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错误在“开始”二字上;这是在国统区进行的币制改革,故D项错误。15.A【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的这一行为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分裂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旨在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故A项正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表面,也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D项错误。16.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国内社会消费品的批发、零售等商品活动的发展状况,而对外开放主要是对外招商引资,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1992前与1992后的数据对比,变化明显,结合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后,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17.A【解析】中世纪英格兰贵族伪造特许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土地、司法和行政特权的需要,而伪造的特许状不被识破,有利于地方自治权的维护,故A项正确;B、D不是该现象出现原因;这一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弱化了英格兰的王权。18.A【解析】16世纪是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时期,传统大学受教会控制,而16世纪以来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且服务于地方政治,这是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世俗化的表现,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

819.A【解析】由材料“希望以此证明不列颠早期教会的独立性与活力”、“用英语出版《圣经》也是有历史传统的”可知这些做法旨在强化英国本土文化在宗教中的特殊性,这有助于强化英国人的民族认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说的是宗教改革后,故C项错误;D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20.B【解析】16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清教主义者倡导节俭,抑制奢侈,这符合当时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21.A【解析】西方司法中的不溯及既往原则、无罪推定原则都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22.A【解析】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于二战之后,故B项错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但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D项因果关系颠倒。普选权的实现使中下层阶级有了参政议政的机会,这势必会影响政府对中下阶层生活状况的关注,这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而材料所给图表所示的失业、养老以及家庭补贴均与男子选举权和普选权的实现有关,故A项正确。23.B【解析】由材料“汇率波动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上下限为1%”、“当汇率极不合理时,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幅度在10%以内行”可知,这一机制的形成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故B项正确;A项夸大了该规定的作用,故A项错误;这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组成部分,是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故C项错误;这仍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固定汇率制范围之内,故D项错误。24.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二战后的国家吸取了一战的教训,认为强加给战败国的屈辱条件,只会埋下重新战争的火种,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材料主旨无关。25.【参考答案】(1)主要变动:宗法制度日益瓦解,家国逐渐分离;世卿世禄制解体,官僚政治体系确立;中央集权趋势加强并最终完成了制度上的构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文治政府逐步形成。(每点2分,任意3点6分)原因:井田制瓦解,自然经济的形成,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分封制度的崩溃;变法改革运动的推动;百家争鸣及士阶层的崛起。(每点2分,任意3点6分)(2)历史条件:军功受益集团的集体衰落;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宗法和家族观念的影响;文吏和儒生的活跃,学术型世家的形成。(每点2分任意3点6分)影响:推动了士族的崛起和门阀政治的形成,成为贵族政治诞生的温床;为名士风范的造就创造了条件,但也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每点2分,共4分)

926.【参考答案】【要点解析】由材料可归纳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改良与建设是渐进性的社会变革与发展;(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制度建设与改革为例)(二)革命是对即有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秩序的根本性变革;(以辛亥革命为例)(三)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改良遭遇阻碍,难以继续,而使社会矛盾激化之时,暴力革命才会发生。(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例)(四)革命爆发且取得胜利之后,并非表明其要进行的变革已大功告成,而胜利者往往面临着长期的、某种意义上更为艰巨的建设工作。(以美国革命、英国革命、俄国革命为例)示例:观点:革命是对即有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秩序的根本性变革。(2分)评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既有统治秩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体和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而新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因而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辛亥革命后,革命政府颁布的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封建时代的陈规陋习。(8分)由此可见,革命是对即有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秩序的根本性变革。(2分)27.【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以道德规范为基础,伦理色彩浓重;礼刑结合,儒法会通;德主刑辅。(每点2分,共6分)(2)相同点:都以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以及统治的稳定为主要目标。(3分)不同点: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主要以道德为基础,伦理色彩重,主要以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法律文化以权利为基础,伦理色彩淡薄,以私法为中心,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3分)主要原因: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3分)西方: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商品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3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