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

ID:83440705

大小:3.27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7-13

上传者:无敌小子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6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7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8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9页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西钦州市某中学2022年高三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高考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图是我国境内距今约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令喊干.令-I`阳'1...-让d.j.“石土皇头PII抡-、'`.....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2.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这些变革都;;巳]i,..一·一···••••!(入杜》1957年(人民公社)1959年《改革开放)2009年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的路线C.促进了衣民生活的不断改善D.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3.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1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4.如图为1926年同时刊出的两则广告,两则广告的根本共同点是A.以孙中山为产品的代言人8.利用国民爱国热情为民族工业拓展市场C.图文并茂地展示商品特性D.借助政治话语和政治符号宜传商业信息5.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宋境余粮,雄州一次出官仓2万石,贱价以祟。”此种贸易属于()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C.榷场贸易D.对外贸易6.古代雅典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终身研究学问,很少人愿意去担任官职而从政。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千,雅典A.有较为严密的监督机制B.知识分子对民主制度彻底失望C.自由信仰环境较为宽松D.知识分子对社会道德沦丧不满7.进入21世纪后,英国脱欧、欧洲民粹主义兴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各国呼唤改革世贸组织等现象震动世界。这些现象A.导致了发达国家走向快速的衰落B.反映了世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性D.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开始建立8.五四运动期间,一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这说明A.五四运动的先锋是市民阶层B.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c.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D.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9.根据下表可知全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不包括辖县)单位:万人

2年份成都西安兰州武洛阳包头太犀大问l9496639.7617101.87.5921.46.SI,1957111131702154539.9310229.05增长丰(%)68229312111soo344375窃A.“一五”计划有利千平衡工业布局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C.忽视了对农业的发展和建设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10.苏格拉底认为,通过程序达成的判决哪怕是不合理的或错误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这体现了A.大众与精英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B.苏格拉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C.公民法律意识对千城邦的重要性D.古代雅典的法律维护了社会正义11.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其效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些改革A.增强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B.消除了传统精英的经济优势C.构建了全新的乡村政权结构D.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1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见下图)是列宾根据1870一1873年间对伏尔加河纤夫进行深入考察后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A.俄国国内还没有使用蒸汽轮船B.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C.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十分落后D.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社会13.在一次公共集会上,一位苏俄衣民手持这样的标语:“我们可以为了国家换饿、流血、牺牲,但我们的血不能在战后也流个不停。”为改变这种状况,苏俄

3A.集中全国物力支援战争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利用市场理念发展生产D.推行计划经济体制14.王守仁在晚年将自己大半生的学术思想归纳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由此可以推知其学术思想A.深受佛家伦理的影响B.摒弃格物致知的方法C.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D.具有经世致用的意涵15.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千民间。这反映出A.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B.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C.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D.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16.南朝萧统所编《文选》收有李陵《答苏武书》,其中有云:“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前人多不疑,然唐代刘知蔑指出:“观其文体,不类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清代章学诚也指出:“伪者何所取乎?当是南北朝时有南人羁北,而事类李陵,不忍明言者,拟此书以见志耳。”今人多将《答苏武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佐证资料。这可以说明A.文史虽不分家,但文学终究不是历史B.历史研究要去伪存真,须挨弃伪作C.伪作未必毫无用处,也有价值可以挖掘D.书写历史应避免胧断,需有理有据17.下列与图中数字标示(1-4)的古代文明顺序相吻合的是4«亚剩孛制A.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罗马B.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罗马

4c.古代希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罗马、古代印度D.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18.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如图是商代甲骨卜辞和例字材料。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刻有卜斗的牛骨:古朝人去订田?鬼神每斗遇事訧要占卜田:田的甲骨午形扑叭多.大多似”并""A.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井田制度B.兽骨成为当时唯一的书写材料C.早期中国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形成的源头19.西汉初年,贾谊在政论文《过秦论》中指出,夺取政权需要暴力和智谋,即“并兼者高诈力”,但是构建和维系政权,更多需要运用调节和整合的方式,即“安定者贵顺权”。他进而提出,“三主(秦始皇,二世、子婴)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据此可知,贾谊认为A.法治不利千长治久安B.治国方略应因时而变c.大一统秩序业已巩固D.秦代的政制缺乏创新20.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D.“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1.公元前5世纪雅典人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提到,公民狄开俄波利斯不愿意错过每一次公民大会,家又住得远,只得早早地赶来参会。但每次到了开会时间,会场上往往还没几个人,大家也就放放屁,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拔拔鼻毛。这史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政府丧失民众信任D.公民时间观念淡薄22.他是十八世纪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思想之王”,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他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著有重要的历史著作,他说:“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这位思想家主张A.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B.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5c.人类平等,发展人的个性D.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3.1892年,传教士艾约瑟在《万国公报》上连载《国富论》,以美国为例:“美国之铁路电报民间自行经营,较国家之由官兴办,自必为益多多矣。”强调”(经济之事)须皆准千经济学家”。据此推知艾约瑟A.主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B.洞悉到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C.反对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的政策D.揭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24.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促进边远地区开发C.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25.某同学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归纳为图中所示的三个特点,该条约是1:勒索巨氛赔款2:取缔反帝组织3: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6.如表是有关英法史上“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评论,其中较恰当的是@始终是水火难容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由相互支持到势不两立@由国内妥协走向对外扩展A.@B.@c.毯)D.@27.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千《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千井田制度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并据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下列关于井田制示意图的解说正确的是()A.井田制下,公田的土地更肥沃,产出更高

6B.私田多千公田,说明这一制度开始瓦解C.井田总是方方正正,便于国家管理和土地丈量D.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28.现行德国选举法规定了“百分之五门槛”规则,即政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这一规则意在A.保证执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B.对公民自由结社权作出限制C.保证议会拥有独立的立法权D.提高立法效率避免政治破碎29.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这一做法A.打破了日军的残酷“扫荡”B.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C.扭转了根据地面临的困境D.有利千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30.1919年,有学者发表文章,主张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为此,李大钊指出:“我是喜欢谈谈布尔什维主义的”,“宜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这场”问题与主义”之争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体现思想界救国道路的分歧C.促进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D.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转型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持,果隋嬴蛉,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谨之患,以故砦麻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于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王景……迂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叔孙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耕犁,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循吏传》注:庐江郡,在今安徽省南部。材料三1958一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时代出土铁制农具种类西汉铸(2)铎(1)钻(3)锄(2)犁铎(1)铲(2)獗(1)耙(1)镁(1)(10)

7东汉犁(2)掀(1)铲(3)(5)—整理自蒋赴美《京津冀地区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古学探讨》说明:时代后数字为该朝代京津冀地区发掘出土铁制农具的墓葬数量。农具后数字是出土该种类农具的墓葬数量。材料四据统计,1955年至2009年我国出土汉代铁犁铎201件、V形铎冠25件、铁犁29件、犁壁3件。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新缝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铎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铎冠15件,河南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西汉铁犁铎2件、东汉铁犁铎154件、东汉铁犁6件。—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铁犁牛耕对汉代农业深耕细作技术的影响探析》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理查德·哈克卢伊特(1552一1616)认为,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帝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量的移民进入殖民地,不仅可以扩大福音的荣耀,使美洲的土著人得以教化,还可使殖民地本身成为英国商品的巨大市场,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也将增多。向运往殖民地的或来自殖民地的一切商品征税又可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并且殖民地还可作为袭击西班牙帝国的重要基地。—摘编自黄光耀《谋求帝国一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英国主流社会思潮评述》材料二西欧资产阶级通过新航路对海外进行贪婪的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世界市场也开始逐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如狂风骤雨般横扫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殖民扩张活动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助跑点。—摘编自胡海梅《欧洲近代殖民扩张活动的双重历史作用分析》(1)据材料一,归纳理查德·哈克卢伊特提出的建立北美殖民地的理由。(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分别说明殖民扩张活动对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影响。(6分)33.东西方的“分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极为长期的观点提醒我们考虑怎样把东亚和西欧之间19世纪的分流放到全球历史的背景中。……然而,对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世界史学家告诉我们的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的发动机,世界其余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反应"。……而沃勒斯坦学派认为:外围区域(北大西洋沿岸以外地区)一旦落后,就会陷入使它们永远也无法赶上来的不利境地。材料二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一种巨大但暂时的分离……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一至少是在西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8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或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西方人能够用一只比较自由的手留下印迹的地方的前西方殖民地,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以上均摘自《大分流一一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彭慕兰著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一19世纪东亚与西欧之间的“分流”指什么?19世纪至20世纪以北大西洋为核心的“变革”指什么?以日本为例说明世界其余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怎样的“反应”?(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则材料在关千东西方差异的认识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l、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大汶口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可知中国古代出现过彩陶、玉器、还有宗教观念等传播为标志的文化整合过程,主要核心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即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靠近水源,A错误;材料只有中国,没有对比项,不能说明当时世界领先,C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2、D【答案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不论是人民公社还是改革开放,都没有改变杜会主义公有制。D正确;人民公杜没有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A排除;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是与时俱进,B排除;人民公社反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C排除。故选D。3、C【答案解析】依据材料中“举荐孝廉”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为国家选用官员,德被置千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B选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选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4、D【答案解析】国庆是强烈的政治符号,左边广告中的“庆祝民国万岁,纪念革命伟人”,右边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均属千政治话语,D项正确;广告只是利用了孙中山的影响力,孙中山本人并未宜传其产品,“代言”谈不上,A项排除;“应注意到左侧广告为殡仪馆的广告,不属千“工业”,B项排除:图文并茂是事实,但图及所配文字并没有体现商品特性,C项排除。故选D。5、C【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边境地区设置互市的市场,从事贸易,属千榷场贸易,故C项正确,D项排除。A项,材料中指的是互市,没有涉及朝贡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指的是官方之间的贸易,不属千民间贸易,故排除。6、A【答案解析】雅典为了维护其民主制度制定了严密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导致很多人不愿担任官职。A正确;彻底失望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不愿担任官职与自由信仰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的道德沦丧,D错误。故选A。7、B【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脱欧、欧洲民粹主义兴盛、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回潮、各国呼唤改革世贸组织等现象反映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故B正确;发达国家走向快速的衰落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英国脱欧没有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必然性,故C错误;政治多极化格局在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故D错误。8、B【答案解析】五四运动期间,连理发店门前都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说明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先锋是青年学生;C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9、A【答案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成都、西安、兰州等中西部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这说明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注重中西部工业化的发展,这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故选A;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是工业化的结果,而非人口迁移的结果,排除B;材料没有农业的相关数据,无法得出C项结论,毕竟工业的发展不代表衣业就必然被牺牲和忽视,故排除;材料数据只说明了非衣业人口的增长情况,未涉及各具体工业部门的组成比例问题,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0、C

10【答案解析】苏格拉底主张“公民也必须遵守法律和服从合法程序的判决”,是为了树立和弘扬公民的法律意识,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对千城邦具有重要的意义。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主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对千社会正义的影响,排除D项。11、A【答案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使得地主富农阶级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下降,而中农和贫农土地占有量上升,说明中共的政策得到这两个阶层在阶级支持,而这两个阶层在乡村中占比较高,这有利千增强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A正确;B中“消除”表述绝对,排除;中共的改革措施意在团结多数来抗日,而非构建新的乡村政权结构,排除C;雇衣占比虽然下降,但是土地占有量仍然很低,排除D。12、C【答案解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千1873年,反映了当时俄国经济发展与困境并存的状况,是对俄国社会衣奴制改革的不彻底进行的控诉,表现出俄国发展的落后性,故答案为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俄国尚未使用蒸汽动力,排除A;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主义道路,BD错误。13、C【答案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情景反映了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了人民的反对,为改变这种状况,苏俄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C项正确;集中全国物力支援战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战时共产主义的特征,排除AB两项;1936年,斯大林模式形成,苏联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排除0项。故选C。14、A【答案解析】王守仁的“四句教”中频繁提及“善恶”,这一理念源自佛教,王守仁将其与“心”“良知”“格物”相结合,体现了佛教思想对其影响,A正确;“为善去恶是格物”说明其并未摒弃格物,排除B;“四句教“未提及天人关系,排除C;“善恶”“心”“良知”“格物”等与经世致用无关,排除D。15、D【答案解析】材料反映出周朝的“郊庙之礼”不再专为朝廷服务,而影响着民间,体现出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出“郊庙之礼”并未失传,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郊庙之礼”的传承情况,不能说明学术氛围宽松,排除B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诸侯国对周礼的传承状况,不具有可比性,排除C项。16、C

11【答案解析】“今人多将《答苏武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佐证资料”表明伪作未必毫无用处,也有价值可以挖掘,故C正确,排除B;材料未体现嫔弃伪作、避免脆断,排除AD。【答案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今人多将《答苏武书》作为研究古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佐证资料”。17、D【答案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图中的顺序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故D项正确。18、A【答案解析】根据甲骨文中“田“字的造型可知商代已经出现井田制度,故选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19、B【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贾谊认为“构建和维系政权”需要采取和“夺取政权”不同的方式,才能实现统治长治久安,通过秦亡的历史教训说明治理国家要随着形势发展变化而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法治思想,排除A项;贾谊探讨治国方略旨在适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对秦政制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20、B【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和解读选项可知,A项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B项是指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与墨子提出的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主张意思相近,正确。C项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主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是指军事问题是国家的重要问题,他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可以对军事问题忽略,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1、D【答案解析】“每次到了开会时间,会场上往往还没几个人”说明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时间观念淡薄,D正确;其他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22、D【答案解析】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其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正确;A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B是康德的主张,排除;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排除。

1223、C【答案解析】1892年我国正处千洋务运动期间,艾约瑟阐述了反对国家垄断鼓励自由竞争这方面的内容实际是反对洋务运动官管商办的政策,故C符合题意;材料以美国民营为例而非学习引进美国的铁路电报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问题,排除B项;材料表明艾约瑟看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没有提示西方经济体制存在的风险,排除D项。故选C。24、C【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C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要目的,故AD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B错误。25、D【答案解析】由材料中的“勒索巨额赔款”“取缔反帝组织”“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等信息可知,该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故D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均没有“列强获得在华驻兵权”,故ABC错误。26、C【答案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法两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早期的相互支待发展到17一18世纪的势不两立,说法@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与专制君主结成同盟,一起反对天主教会和割据势力,两者并非始终水火不容,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即封建生产方式是对立的,并非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面,说法@错误,B选项不符合题意;早期资本主义与君主专制先是合作向外扩张,后来才有斗争与妥协,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27、D【答案解析】根据所学,井田制是国家所有,因此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故D符合题意: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哪个产量高,排除A项;私田多千公田并不是其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井田并非总是方方正正,排除C项。28、D【答案解析】“党必须在全国得票率超过5%。或赢得3个以上的选区席次,才可进入联邦议会”是为了避免出现过多影响力不大的小政党充斥联邦议会的局面,从而避免政治破碎以提高立法效率,故选D;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该规则是对政党做出限制,并非针对公民,排除B。故选D。

1329、D【答案解析】1941年由于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浪潮,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以边币取代法币,有利千避免法币贬值带来的经济冲击,边币图案设计有利于加强民众的政权认同,故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还没有打破日军的残酷扫荡,故A项错误;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的是中共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排除B。扭转根据地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需要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等多方面努力,仅有货币政策这一项不足以扭转根据地面临的困境,排除C;【答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边币的发行。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根据地推行边币政策的主要作用:缓解经济困难,加强政治认同。30、B【答案解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是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民族危急加重,思想界的各种主张,如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其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为中国寻找出路。思想分歧更多的是救国道路的分歧,B正确;李大钊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未将其与中国实际联系,尚未实现中国化,排除A;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而非在五四运动后,排除C;题干主旨是思想界的争论,而非民主革命转型,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汉代农业使用铁制农具,出土主要有铲、镜、锄、犁等,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也表明当时的冶铁技术有发展。汉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出土犁钟、铁犁以山西、山东、河南数量较多,说明了当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长江流域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刀耕火种。西汉虽然使用牛耕,但牛耕的使用范围有限。即使安徽南部地区,直到东汉才使用牛耕。东汉时牛耕向南方推广扩展,乃至福建地区也使用铁犁,南方农业得到发展。北方边地衣业也获得发展,内蒙、新疆等地也有犁钟或铁犁的出土。【答案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1958一1996年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制农具”、“出土地域涉及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江苏、内蒙、新疆等15省“、“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有山西襄汾出土汉代锌13件,山东枣庄出土V形钟冠15件”、“东汉铁犁钟154件、东汉铁犁6件”结合所学从汉代农业主要使用的铁衣具种类和冶铁技术的发展、汉代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汉代牛耕使用范围有限、东汉时期南方地区逐渐使用牛耕和铁犁使农业得到发展、北

14方边地农业也有所发展等方面说明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32、(1)理由:传播宗教;扩大商品市场;刺激英国工业发展;增加政府收入;争夺殖民霸权。(5分)(2)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的原料、劳动力和资金,并且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得以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君主专制,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3分)对产业革命的影响:18世纪中期英国海上殖民霸权的建立,不仅为英国提供了资金来源,而且扩大了海外商品市场,尤其是棉纺织品的需求空前扩大,进而推动了英国生产技术的革新,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3分)【答案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扩大福音的荣耀”“使殖民地本身成为英国商品的巨大市场,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可作为袭击西班牙帝国的重要基地”等概括;第(2)问,首先要抓住设问限定信息“以英国为例”,然后结合英国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33、(1)“东西间的分流”指东、西方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巨大的差异。“以北大西洋为核心的变革”指:北大西洋地区的西欧和美国率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加强对世界的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外围区域”的反应:19世纪后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来居上,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脱亚入欧",从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2)不同之处:材料一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是以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世界的发动机”,而且“外围区域一旦落后,将永远赶不上来”;材料二认为“东亚与西欧的差距只是暂时的分离”,而且“1945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会发生在西方以外的地区。【答案解析】(1)“东西间的分流”:根据材料”一个单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的发动机,世界其余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流指东、西方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巨大的差异。“以北大西洋为核心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北大西洋指的是西欧和美国在20世纪的发展,其具体表现是西欧和美国在政治上率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上述地区完成两次工业革命;在对外方面,上述地区加强对世界的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外围区域”的反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围地区主要指的是除西欧和美国外,19世纪后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社会转型,由从东方衣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一个单一的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的发动机……外围区域(北大西洋沿岸以外地区)-且落后,就会陷入使它们永远也无法赶上来的不利境地”可知,材料一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是以北大西洋核心成为变革世界的发动机”,而且“外围区域一旦落后,将永远赶不上来”;根据材料二“东亚与欧洲的差距是一种巨大但暂时的分离……1945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可知,材料二认为“东亚与西欧的差距只是暂时的分离”,而且“1945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会发生在西方以外的地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