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

ID:83561513

大小:32.3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用户名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5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6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7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8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9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应当深刻理解“三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有效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劳模对国家、社会、职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品质,劳动模范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积极实践者,踏踏实实、奋发图强、勇于挑战、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创新创造。“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则是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彰显了劳模先进心甘情愿、默默坚守、身心投入,不求声名和个人私利。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其中,“崇尚劳动”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热爱劳动”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促进劳动者自觉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辛勤劳动”是对劳动过程及其强度的充分肯定,表明要充分遵循劳动的客观规律以及要达到的劳动强度,体力劳动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智慧和心血。“诚实劳动”是对劳动者品德的客观规定,表明劳动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其中,“执着专注”是精神状态,是时间上的坚持、精神上的聚焦;“精益求精”是品质追求,是质量上的完美、技术上的极致;“一丝不苟”是自我要求,是细节上的坚守、态度上的严谨;“追求卓越”是理想信念,是理想上的远大、信念上的高远。工匠精神既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又表现了创造之美的品质追求,更展现了追求之美的价值升华。系统考察“三种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我们会发现,从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再到劳模精神是一系列提升和跃迁。(摘编自《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关系》) 材料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内在联系。劳模精神反映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强调用劳模的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劳动精神是劳动者劳动意识、劳动理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集中展示,弘扬劳动精神强调正确认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工匠精神不仅是大国工匠群体特有的品质,更是广大技术工人心无旁骛钻研技能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强调在追求卓越中超越自己。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根基,离开劳动创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在更高层次的升华。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镌刻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形成发展的光辉历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人阶级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出了突出贡献,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涌现出巨晓林、高风林、李万君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激发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将继续激励和鼓舞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不懈奋斗。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带动全社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汇聚强大正能量。(摘自《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其价值追求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B.劳动精神的关键是崇尚劳动,要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的价值观。C.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敬业精神之美,又表现了创造精细之美,更展现了高远追求之美。D.“三种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内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付出辛勤劳动,都要充分遵循劳动客观规律及其劳动强度。B.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典型发挥主力军作用,使我国在脱贫攻坚、抗疫斗争上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C.无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还是促进共同富裕,主要依靠劳模工匠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D.只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我们就能战胜新征程中各种困难,创造辉煌成就,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A.王哲同学爱好写作,作文曾获得市征文大赛优秀奖。B.郑州大学生到社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被评为公益之星。C.吴鸿宇苦研数控车,获得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金牌。D.小学校长张玉滚扎根山村,荣获国家“最美奋斗者”称号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三种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镜子张海洋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县委宣传部一个办事员。有次接到一项任务,陪同一个美国记者去乡下采访。美国记者大约六十来岁,近一米九的身高,金发碧眼,肩挎相机,带着一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翻译。一见面,他热情地和我握手,用蹩脚的中文说:“你好,我叫哈里森。”哈里森在写一部有关中国红军的书籍,专程来中国收集相关写作素材。这次来我们县,是要采访一位叫伍玉华的老人。我听说过这个老人,她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和伍玉华老人所在的乡政府联系好之后,我们驱车前往。山路崎岖,吉普车晃晃悠悠,仿佛喝醉了酒。到了乡里,民政所的老韩早已等在大门口,他穿着一双解放鞋,裤脚高高挽起,像随时准备下地干活。老韩说伍玉华老人居住的村子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我们弃车步行。“伍婆婆精神受过刺激,你们采访的时候注意点……”路上,老韩叮嘱道。我扭头望望跟在后面的哈里森,哈里森沉醉于山乡野景,在不时举起相机拍照。 一行人徒步跋涉,到达目的地。一座低矮篱笆墙小院,安静地蜷伏在小路尽头。小院极素简,一排三间屋,白墙灰瓦,西侧一间独立灰砖耳房,东侧一树杏花开得正浓。树下,一位老人,躬身坐在矮木凳上,头微低,手拿木梳,一下一下梳理着稀疏的白发;一张原木小方几,几上一只小木匣,漆面斑驳,颜色是古旧的暗红。跟在老韩后面的我们蓦地顿步,一瞬屏息。这一方小世界,已定格成一幅老画,带着未褪尽颜色的时光,让人不忍打扰。“她有些耳背……”老韩解释,凑近又叫了一声“伍婆婆”,回头示意我们进来。几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往里一站,小院立时显得局促。老人这才发现有人来了,慢慢起身,睁大眼挨个儿认真看我们一遍,眼里有一抹微光暗下去,再暗下去,笑意却从脸上的褶子里透出来,嘴里说着:“来了啊……”我把目光移到旁边的方几上,才发现那只木匣子里镶着一面镜子,镜子是长方形的,边缘因涂层脱落呈现出一块块不规则的暗纹,像老人脸上的斑。刚才伍婆婆便是对着这面老镜子梳头。木匣子开合的部位被摩挲得很光滑,泛着光泽。伍婆婆合上镜子,依稀能看见外盒上面雕刻的龙凤呈祥图案。哈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个老物件,他举起相机想要拍摄,却忽然停下来,对着翻译说了句话,翻译在挎包里翻了翻,摇摇头。原来哈里森一路频频拍照,相机没电了,却忘带备用电池。哈里森一脸遗憾地看着伍婆婆把老镜子收进屋。采访就在院子里进行。哈里森提了一大串问题,伍婆婆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大了,许多事都记不清,再加上耳背严重,间或说上两句话,也带着浓重的方言,还要老韩再转述一遍。“伍婆婆是童养媳,比李才年还大几岁呢。她思想开明,新婚三天后就送丈夫离家出去闹革命。几年过去,李才年杳无音讯,后来打听到丈夫的消息,她步行近百里到李才年的驻地团聚。分别时,李才年送她一面镜子,叮嘱她,回去照顾好家,等着他。为了这句话,老人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没有人告诉您丈夫牺牲的消息吗?”哈里森继续追问,翻译刚译出这句话,老韩摆手示意,岔开了话题。伍婆婆一脸平静,大概从头至尾她就没有弄清我们的来意。临走,她拄着一根木杖执意送我们出门,浑浊的眼睛里湿润着。回程路上,老韩解释了哈里森最后的提问。他说,“伍婆婆一力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支前。后来有消息说,李才年可能在红岗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伍婆婆不信,跑遍了红岗,也没有李才年的消息,精神受到刺激,迷糊了一段时间……后来,李才年被确认了烈士,烈士证在民政局放着没敢给她,每年发的抚恤金,也当作是李才年给她寄回来的钱。就是这一份希望,支撑了她这么些年……”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没有澎湃的战事,没有摧心的哀泣,那些经年累月的困苦、孤寂、怨嗔、不甘,都沉寂在岁月流转中。伍婆婆树下平静梳妆的画面,那种将尽未尽之时的落寞和倔强,我不知道来自美国的哈里森,会不会懂。 一年后,哈里森和我联系,说他的书马上就要出版了,想要一张伍婆婆和那面老镜子的照片。我告诉他,伍婆婆去世了。哈里森沉默了一下,说:“镜子肯定还在伍婆婆家里。”语气笃定,又补充了句:“一人一镜,在两个世界,等待她的爱人……”我和老韩又来到了那个小山村。那座篱笆墙小院,依然蜷伏在小路尽头,旁边添了一座新坟。伍婆婆果然没有把镜子带走。斑驳的老镜子静静地躺在木匣里,似乎所有照耀过的岁月,都收藏在那一小块狭窄的光影里,等着那个人回来翻阅。(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来后,伍婆婆的院子“立时显得局促”,两次写“篱笆墙小院蜷伏在小路尽头”,表现了院子小、简单朴素、安静偏僻。B.伍婆婆是烈士李才年的遗孀,独自住在偏远的山里,有些耳背,以前精神又受过刺激,因此回答哈里森的提问不尽如人意。C.年轻时的伍婆婆虽是童养媳,但思想开明,不仅送丈夫出去闹革命,而且自己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农闲时还组织妇女支前。D.伍婆婆去世了,但哈里森相信老镜子还在,是因为他被伍婆婆和她丈夫之间的故事感动,坚信伍婆婆会留下镜子等待爱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巧妙,设置伏笔和照应,如写哈里森在去时一路拍风景照,导致采访时没电拍老镜子,一年后又来要照片。B.小说描写伍婆婆在树下对着小木匣梳头的画面,表现了她平静、坚强、落寞的人物特点,也引出下文老镜子的相关内容。C.小说通过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伍婆婆的形象,特别是通过伍婆婆的眼和脸表现了她内在情感的变化。D.哈里森对伍婆婆的采访,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失败的采访”,但为哈里森写书提供了素材,也能增强书的真实性和说服力。8.老韩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小说中“老镜子”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及说备,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曰:“孙讨虏,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备甚悦。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破荆州,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节选自《资治通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C.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D.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共治曹操”与“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治”字含义不同。B.“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与“诣太守”(《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诣”字含义相同。C.北面,古时臣子朝见天子时面向北方,故“北面”代指帝位或称帝。D.鼎足,鼎有三条腿,故常用“鼎足之形”来喻指三方对峙的局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肃认为荆州战略地位重要,劝说孙权占有此地,以成就帝王大业;若不赶快前往,刘备和曹操就会抢先占据。 B.诸葛亮先让孙权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应对曹军压境的形势,又通过赞扬刘备的身份、才智和深得民心来刺激孙权。C.孙权虽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吴地和军队受别人的控制,决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但对刚打了败仗的刘备颇有疑虑。D.诸葛亮指出刘备仍有军事实力,劝说孙权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备协同规划、共同努力作战,必胜曹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14.诸葛亮认为曹操有哪些劣势?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严大夫①赴桂州白居易地压坤方②重,官兼宪府③雄。桂林无瘴气,柏署④有清风。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⑤中。大夫应绝席⑥,诗酒与谁同?【注】①严大大夫;严谟,长庆二年任桂管观察使。②坤方:指西南方。《易·坤卦》中坤卦为西南之卦。③宪府:这里指御史台。④柏署:御史台的别称。⑤艛艓:一种小船。⑥绝席:不同席,独坐一席,表示地位尊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指出桂林地理方位在西南方,再表明严大夫身兼两职,位高权重。B.颔联运用对比,指出桂林的条件不如京城,也暗示出严大夫为官清正廉洁。C.颈联写官府所在环境及水路行船的出行方式,借以表达对友人的慰藉之情。D.这首诗即事感怀,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蕴含着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绪。16.这首诗尾句“诗酒与谁同”与《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用了《诗经·小雅》中诗句,通过写宴会上奏乐的场景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两方面写出了自己羁旅在外之愁苦和老来体弱之孤苦。(3)古人常写在月下酌酒的情形并抒发自己的感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喜爱读书作文,(①)。他的风雅不是_______,而是真本性、纯天然的风雅。毛泽东一生创作诗词数十首,既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每一段柔肠、每一段豪情、每一段浪漫、每一段慨叹(②)。毛泽东的风雅来自于他的文学功底和浪漫情怀,也来自于他的(③)。他曾多次引用少年时期的诗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用以倾诉自己的爱国志向,表现出自信气质。在井冈山革命处于低潮时,当行军打仗_______,吃不上喝不上,许多人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苦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在几十年的_______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产地之一,且历史最悠久,堪称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2.下列四句中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北京话”双手抱着胳膊肘。B.“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C.袁隆平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D.钟扬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女航天员刘洋2012年实现了自己的飞天梦想,当离开天宫一号时,她坚定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航天员陈冬2016年完成载人飞行任务回到地面后,他说:“希望能再上一次太空,把祖国荣耀写满太空。”2022年6月5日,刘洋和陈冬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飞天,不仅实现了自己梦想的超越,也将实现中华民族建成中国空间站的梦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超越梦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