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1603

大小:48.6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南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二、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个性化创造活动和结果,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要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正如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建安风骨所透露出的悲凉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刘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建安文士创作情感的最好描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这双重困境必然会在建安文士们的审美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痕迹。审美肇源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崇高作为反映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审美主体自身因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以及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频繁的战乱和疾疫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批建安文士的生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丕《与吴质书》)如果说生命在瞬间的消逝只是一种命运的劫数,或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话,那么精神价值的失衡和无所皈依就更促使文士们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一方面,正是人们面对战争的摧毁强力,感觉生命的存在力量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整体失衡,可以说又毫不留情地给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灵魂以沉重一击,他们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是毫无意义的渺小。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的外物面前,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巨大或宏伟,都首先给艺术家以威慑和震撼,迫使他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在如此苍茫的宇宙中,作为如此渺小的生物,我的存在是否太可悲、太可笑、太脆弱,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 至此,建安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就不难理解了: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摘编自吴巧云《建安风骨的美学阐释》)材料二:“风骨”属于中国传统的文论范畴,它既可以用作文学批评,也适用于书画、人物的品鉴。在中国的文论范畴中,“风骨”体现为情志和思想的刚健正气之力。以此观照雪莱的诗歌,发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诗作中所蕴含的崇高正气之力恰好与此相通,从而揭示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可通约性。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结响凝而不滞”句,指出“凝者不可转移,声律以为贵”,声律调畅而凝练,文章读起来就铿锵有力。因而,形成了文章声律美的效果。基于汉字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构成了中国诗歌或激越高昂、或沉郁苍凉、或简淡清亮的声律特色。而英诗在音节的轻重和音步的长短错位中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声律美。韵律在英诗中的植入,形成了英诗的多重音象。雪莱尤为推崇培根文章中波澜壮阔的声韵,认为它超出了人心的局限,带着人的心灵一块倾泻,涌现它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在雪莱的诗作中,因其情感的奔放与韵律的短促有力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诗歌声律的铿锵有力,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魄,如他的《西风颂》就体现了这种特色。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声律铿锵有力的诗歌在雪莱诗作中既非个别,也非偶然。《西风颂》固然是此中的一个代表,但除此之外,像《颂歌》《苍天颂》《云》《致云雀》等,都是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名篇。尤其是《致云雀》,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和充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这正与刘勰《风骨》中所说的“结响凝而不滞”相通约,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虽然雪莱追求诗歌的自然成文,但是追求诗歌写作的自然性并不拒斥对语言的锤炼。雪莱也是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完成其诗篇对雄壮伟力的表现,并非全凭最初的灵感。他在《诗之辩护》中指出,语言、形式等诸多因素是组成广义诗歌的素材。而对于狭义的诗歌而言,正是语言,尤其是具有韵律、力量语言的特殊配合,才创造出无上威力的诗歌。他认为倘若诗歌文辞使用妥当,就犹如“火星”“原子”,充满了精神,饱含电光。这正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具有属性上的相似。此外,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中,由于其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了诗歌“风骨” 高昂刚健的格调。在雪莱的一些抒情诗中,这种格调表现得尤为明显。希腊神话是雪莱诗作题材的主要来源,雪莱对希腊神话的崇高形象情有独钟。这些富有力量的神话形象经过雪莱天才诗情的改造,从而具有了现代精神。雪莱《阿波罗之歌》中对阿波罗的阳刚形象加以赞美,诗中的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正义,那些有奸伪、欺诈的恶念的人都对阿波罗敬畏三分。因而诗歌的高昂格调就在正与反、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突显出来。阿波罗与黑暗、邪恶的斗争,揭示了胜利的可能,预言着最后光明的降临。因而,马克思又称雪莱为预言者。(摘编自李玮玮《雪莱诗歌的中国阐发研究——论雪莱诗歌的“风骨”特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创作主体能够借助文学“感物吟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B.诗人的审美判断、创作风格与其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失望往往能够激发出诗人的创作激情。C.创作主体在自我实现中形成审美体验,主体的审美情感不同导致其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审美判断与评价也不同。D.我国的诗歌追求声律美,汉字中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为我国诗歌呈现声律美提供了可能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建安时期的文人认为自己在战乱、疾疫面前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B.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使自己的作品蕴含崇高正气之力,这也证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是有相通之处的。C.培根追求文章的音律美,雪莱亦是如此,他在《致云雀》中大胆尝试,植入音律,使诗歌达到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效果。D.雪莱在创作中善于借用希腊神话的相关题材,他创作的诗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之歌》都预言了未来的胜利。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的一项是()A.“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B.“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曹丕《芙蓉池作》)C.“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雪莱诗歌的特色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风骨”特色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5.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魏晋诗人刘桢用下面这首诗来劝勉自己的堂弟,同时也是在自我劝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崇高感的。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注]凝寒?松柏有本性。[注]罹:遭遇。【答案】1.C2.C3.A4.①雪莱注重诗歌的音律美,他的诗歌声律铿锵有力,表现出其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②雪莱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力求诗歌文辞使用妥当,表现出其诗篇的雄壮有力,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相似。③雪莱诗歌的格调高昂刚健,其诗歌中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5.①诗中的松树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这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从松树身上感受到其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的精神,升腾出崇高的愿望,努力将自我与松树的形象融为一体。②诗人在对松树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浩然正气激发他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丑恶的现实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人格力量的升华,使诗人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导致其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错误,原文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因果关系颠倒。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错,“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原文的意思是说建安文人以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为契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崇高感。B.“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错误,原文是“在中国的文论范畴中,‘风骨’体现为情志和思想的刚健正气之力。以此观照雪莱的诗歌,发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诗作中所蕴含的崇高正气之力恰好与此相通”,选项说法于文无据。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之歌》都预言了未来的胜利”错误,材料只说《阿波罗之歌》预言了未来的胜利,没有信息表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也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是在表现诗人游玩芙蓉池时轻松愉快的心情。C.是对洛神容貌仪态的描写。D.是李白对友人和自己文章的评价。这三项都不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在雪莱的诗作中,因其情感的奔放与韵律的短促有力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诗歌声律的铿锵有力,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魄”,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风骨”讲究“声律调畅而凝练,文章读起来就铿锵有力。因而,形成了文章声律美的效果”,据此可知,雪莱注重诗歌的音律美,他的诗歌声律铿锵有力,表现出其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虽然雪莱追求诗歌的自然成文,但是追求诗歌写作的自然性并不拒斥对语言的锤炼。雪莱也是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完成其诗篇对雄壮伟力的表现”,雪莱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力求诗歌文辞使用妥当,表现出其诗篇的雄壮有力,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相似。“此外,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中,由于其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可知,雪莱诗歌的格调高昂刚健,其诗歌中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题干给出的古诗材料通俗易懂,考生应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和第四段的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最后两句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然后根据文本中“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分析本诗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光下蔡东①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②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③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透明杯子里绿莹莹的,薄片正舒展成叶子,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倒吸一口气,赞叹说真好看,一边却说,不用来这类地方,在哪里说话不是说。④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她的眼睛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⑤几棵散尾葵,几株马醉木,室内就幻化出一片清新的小森林,看多了,也觉得不过是一种崭新的流俗。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如之前的某个人生阶段,现在的我也需要她。⑥我曾为我妈感到些许遗憾,老天爷偏心,小姨才是姐妹中长得最好看的那一个。有她在的时候,我眼睛挪不开,偷偷盯着她看,仰慕她俏丽的单眼皮和飞扬的长眉,还有月光一般的皮肤。一度不知怎么形容那细白若有光的皮肤,比雪色柔和,比奶脂透亮,我甚至分不清楚,月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还是从她脸上轻轻荡漾出来的。我和她年龄相差十几岁,辈分上她高我一辈,但我们亲密得更像姐妹。 ⑦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充足光照中,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她喜欢说,一大早天就这么蓝,中午得热成什么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风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用纸片叠小船和飞机,任由它们随水流走,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⑧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说,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说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她说,这些年奔走多地,最早做保洁,后面跟古法经络的传承人学习,专治亚健康,也做过老板的住家保姆,干活麻利,其他时候笨笨的就行,雇主要管理,她不想走太近,就注意保持距离感,包吃住挺好,手里一直有活钱,只是跟坐牢一样不自在,半年就辞掉了。我问她现在靠什么吃饭,她说,前几年开始做育婴和产后康复,就是伺候月子,熬夜免不了的。⑨她说,跟你妈一直有联系,她刚得心脏病那年我回去看她,问起你来,说早出来上班了。她等着我也说点什么。到底在外生活多年,自觉遵守新礼节,不主动打听私事。但她的眼神是急切的,是与比较和窥探无关的,单纯地想知道我过得好不好。⑩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沙发窝得人难受,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⑪推开门,尚未汇入人流中,我们像被什么撞了一下。不知道哪条街的桂花开了,金桂的香那么重,风都吹不动,空气变得很稠密,站在里面,一下子就被花香染了一身。不似幽冷的兰花香,飘飘忽忽,闪躲着什么,桂香浓郁,强烈,无所保留地让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⑫洒水车缓缓走过,喷出的水流落在路面和路旁的绿化带上。她指着前方说,快看快看。我循着她的视线,看见一道小小的彩虹,阳光和水滴造就了它,缺了小半边,依然梦幻鲜艳。⑬在饭店门口的台子上,她拿起菜牌翻翻,大大方方放下,往前走出去一段路才对我说,钱不是这样花的。她说多年来有强制储蓄的习惯,备着应急和养老。⑭她问,你家里能做饭吗?我点点头,能做,就是东西不全,不太像个家。她试探着问,要不去家里看看?我想起那个进门堵着一堆鞋子的住处,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⑮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问,现在爱吃什么?我说,你做的都好吃。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运用比喻等手法,生动地写出“我”与小姨会面的拘束和紧张。B.“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我”的窘迫难堪:小姨依旧关心“我”,而“我”却主动疏远她。C.“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运用通感写出金桂的浓香熏染着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也为之沉醉。D.“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运用拟人手法写明月,融情于景,含蓄隽永。7.文中多次写到小姨的美丽和快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先描写小姨的侧影,突出她的干净利索和挺直纤瘦,表明她体态还很年轻。B.第④段写小姨依旧爱美,用手机拍杯中茶,眼神明亮,表明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C.第⑥段穿插回忆,写小姨年轻时眉眼俏丽,皮肤细白有光,“美”在我记忆深处。D.第⑫段写街边的小小彩虹,给小姨带来了几许惊喜,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8.这篇小说的戏剧性并不强,最后以“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结尾,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好处。9.小说标题为“月光下”,“月光”在文中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我”和小姨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情节合理,结构完整。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前文写“我”与小姨久居城市,都学会了保持交往的距离,结尾处两人情感都发生了变化,都愿意走近对方,彼此关怀。③升华小说主题。“我”和小姨找回了曾经的纯真质朴,找回了成长中丢失的亲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9.①用“月光”比喻小姨雪白有光泽的皮肤,将月光美与小姨美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小姨的爱和依赖。②往事如烟,记忆鲜活,过去的月光,是“我”和小姨友谊和心心相印的见证。③多年后,“我”和小姨在城市相见,美丽、温馨的月光,暗示“我”和小姨不仅亲情恢复如初,而且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④美好月色象征人世间的浓浓亲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具体内容和赏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B .“‘我’却主动疏远她”错。此时的“我”因为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这是成年人保持距离的做法,而不是“主动疏远”。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D.“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错。小姨和“我”的会面后心情很好,发现小小彩虹,表现了小姨的快乐欣喜,可以看出小姨善于发现美,这是她热爱生活的表现,不能说是“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可以把文本分成三部分:开端、发展、结局。第①段到第⑨段,侧重写“我”和小姨像城里人那样保持着交往的距离;第⑩段到第⑬段,两人内心的距离逐渐拉近;最后两段,两人才恢复了多年未有的“亲近”。分析时,可以梳理出三个角度;情节的合理性(结构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丰满以及对主题的升华等。结构上,最后以“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结尾,交代了故事的结局,使情节合理,结构完整。人物形象上,“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表明我们两人都愿意走近对方,彼此关怀。与前文“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丰富了人物形象。主题上,“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意味着暗示“我”和小姨不仅亲情恢复如初,而且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这样的结尾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升华了小说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小说标题为“月光下”,作者创作时赋予“月光”以丰富的意蕴,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诗意。答题时,应从文本中筛选与“月光”相关的信息,逐一分析其意蕴,然后结合全文,指出“月光”作为小说重要意象的意蕴。“还有月光一般皮肤。一度不知怎么形容那细白若有光的皮肤,比雪色柔和,比奶脂透亮,我甚至分不清楚,月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还是从她脸上轻轻荡漾出来的”这是对小姨的描写,用“月光”比喻小姨雪白有光泽的皮肤,将月光美与小姨美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小姨的爱和依赖。“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这是一处环境描写,描写月光下我与小姨的过去,往事如烟,记忆鲜活,过去的月光,是“我”和小姨友谊和心心相印的见证。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这里的月光有象征和暗示作用,多年后,“我”和小姨在城市相见,美丽、温馨的月光,暗示“我”和小姨不仅亲情恢复如初,而且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描写月色的美好与温情,美好月色象征人世间的浓浓亲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①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勉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②。”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元年始拜相,距景德初元凡十四年。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③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予案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敏中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其三事者,存中④《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别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谓⑤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谓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谓上,谓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存中不应尔也。(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①寇莱公,寇准。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名。宰相级官职。③向文简,向敏中。④存中,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⑤丁谓,丁晋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B.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C.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D.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B.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C.“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与成语“拍案叫绝”中的“案”字含义不同。D.泰山,文中指五岳中的东岳。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泰《东轩录》记载,寇准在宋真宗面前推荐王钦若,王钦若不负圣望,后来王钦若因功官位与寇准同级。这事其实不符合史实。B.《梦溪笔谈》记载,向敏中被任命为右仆射时,皇帝对李昌武说,向敏中一定很高兴。这是错误的,因为向敏中任右仆射时,李昌武已经去世。C.《梦溪笔谈》所说的丁谓凭借小聪明获得真宗“比玉”等事不真实,因为丁谓根本没有跟随皇帝出行过,当时的辅佐大臣也不是八人。D.本文分析了三个典型事例,对两本著作所记载的一些史料进行考证,考证的资料包括沈括的名作《梦溪笔谈》,体现了作者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2)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14.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野史杂说中记载的事情?【答案】10.A11.B12.C13.(1)寇莱公退下来就在行府召见王钦若,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授予他令符让他前往。(2)丁晋公心中想要这个比玉,但他的地位在七人之下,估计自己一定得不到。14.野史杂说,有许多是来自传闻和好事的人的夸大之辞,所以很多和事实不符。我们对待野史杂说记载的事情,应该仔细考证,以确定其真伪。【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各地,巡行各地的仪式完成,下诏赏赐辅臣玉带。当时辅臣有八人,天子所在的地方库存只有七条玉带,皇上衣服上还有一条玉带叫作‘比玉’,价值数百万,皇上想用它来凑足那数目。“诏赐辅臣玉带”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止有”是仅有的意思,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错,虽然这些近侍有些时候对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丁谓根本没有跟随皇帝出行过”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七年,幸亳州,谓始以参知政事从”。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退即召王于行府”,状语后置句,“退即于行府召王”;“谕以上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以上意谕(之)”;“谕”,告诉;“俾”,使,让。(2)“欲”,想要;“位”,地位;“度”,估计;“不及”,得不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可知,野史杂说,有许多是来自传闻和好事的人的夸大之辞,所以很多和事实不符;从“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予案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可知,我们对待野史杂说记载的事情,应该仔细考证,以确定其真伪。参考译文:野史和杂说,有许多是来自传闻和好事的人的夸大之辞,所以大多不符合事实,即使是记载前辈名人的事情也不能幸免,但士大夫很相信野史杂说的记载。在此姑且摘取真宗朝的三件事来佐证。 魏泰《东轩录》记载:“宋真宗驻扎在澶渊时,对寇莱公说:‘敌人的骑兵没有退去,什么人可以守住天雄军?’寇莱公说参知政事王钦若可以。寇莱公退下来就在行府召见王钦若,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授予他令符让他前往。王钦若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寇莱公就急忙倒上一大杯酒喝干,命令说“这杯是践行酒”,并且说:‘参政努力,你班师回朝的时候,咱们就是同级别的官员了。’王钦若骑马进入魏郡,过了十一天,敌兵退去,王钦若被召见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我考查澶渊这一战役,是在景德元年九月,这时寇莱公任副宰相,王钦若任参政;闰九月,王钦若兼管天雄,景德二年四月,王钦若被免职;景德三年,寇莱公被免除次相,王钦若又掌管枢密院,到天禧元年才被任命为宰相,距离景德元年已经十四年了。第二件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任命为右仆射,真宗对学士李昌武说:‘我从登位以来,未曾任命过仆射一职,向敏中应该非常高兴。’”我查证,真宗朝在向敏中之前被授予仆射之职的有六人:吕端、李沆、王旦都是从宰相转任的,陈尧叟因为撤除了枢密使一职后转任,张齐贤因为旧相被任命为仆射,王钦若从枢密使转任仆射。到向敏中转任右仆射,和王钦若任左仆射同日降下诏命,这时李昌武已经去世四年了。第三件事,沈括《梦溪笔谈》又记载:“当时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各地,巡行各地的仪式完成,下诏赏赐辅臣玉带。当时辅臣有八人,天子所在的地方库存只有七条玉带,皇上衣服上还有一条玉带叫作‘比玉’,价值数百万,皇上想用它来凑足那数目。丁晋公心中想要这个比玉,但他的地位在七人之下,估计自己一定得不到,于是告诉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说:‘我自己有一条小的玉带还可以用,等回到京城后再让皇上赏赐给我就行了。’各人接受玉带的赏赐后,唯独丁晋公的那一条玉带只有一个指头宽,皇上看见后命令身边的侍臣迅速换掉了它,丁晋公于是得到了皇上衣服上的玉带。”我查证,景德元年,真宗到西京巡行,大中祥符元年到泰山巡行,四年,到河中巡行,丁谓都担任朝廷三司使,未能位列朝廷辅臣之职。七年,皇帝到亳州巡行,丁谓才开始凭参知政事的身份跟随。当时辅佐大臣一共六人,王旦、向敏中做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担任枢密使,地位都在丁谓之上,丁谓之下还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跟这个说法不合。而且既然叫作玉带,又称为“比玉’,尤其可笑。魏泰不值得评论,沈括是不应当这样做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踏莎行·元旦[金]王寂爆竹庭前,树桃门右。香汤沐浴罢,五更后。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萱堂次第、了相为寿①。改岁宜新、应时纳佑②。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休辞最后、饮酴酥酒③。 [注]①有版本为“萱堂次第了,相为寿”。萱堂,指母亲的居室,也借指母亲。②纳佑:纳福。③有版本为“休辞最后余、酴酥酒”。酴酥,即屠苏,酒名。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的开篇描绘元旦的喜庆氛围,在庭前燃放爆竹,在门右种上桃树。B.在元旦这天,人们用香汤沐浴,早起后依次向长辈拜贺新年,欢乐祥和。C.“休辞最后、饮酴酥酒”一句,说大家不要推辞一起饮屠苏酒,以避瘟疫。D.本词描绘了金代民间新年的热闹景象,从中可以看见汉文化对金朝的影响。16.词人就元旦佳节表达了哪些的美好愿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新的一年应有全新的气象,欢度佳节迎喜纳福。②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事事更胜于往昔。③希望人们身体康健,把握好新一年这新的人生阶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在门右种上桃树”错误。总把新桃换旧符,“树桃”是贴上桃符,桃符即春联,而不是在门右种上桃树。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诗句“改岁宜新、应时纳佑”可知,又一年新年来了,就是要新,要祝福要祝贺。新的一年应有全新的气象,欢度佳节迎喜纳福。从诗句“从今诸事愿、胜如旧”可知,愿望从今天开始诸事如愿,比从前还好。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事事更胜于往昔。从诗句“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可知,人生要注重强壮健康,就要从新年第一天开始,不要等到最后。希望人们身体康健,把握好新一年这新的人生阶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2)古诗词中常写到猿啼,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天气变化对人的影响。【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谢公宿处今尚在④.渌水荡漾清猿啼⑤.乍暖还寒时候⑥.最难将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衿、悠、渌、漾、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1956年王淦昌到苏联从事基本粒子研究,他领导的小组首次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轰动国际学术界,正当大家希望看到新的诺奖诞生时,王淦昌却突然在科学界“①”,从此“失踪”了17年。当时苏联撕毁协议,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遭遇严重困难。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头扎进不熟悉的核武器研究中,王淦昌和工作人员②地计算数据、开辟试验场地、进行爆炸实验。他总是亲临爆炸现场,与大家同甘共苦,抢修实验设备,一起搅拌挥发着有毒气体的药泥……作为青海高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他不顾高血压、不惧高原反应,经常凌晨便开始工作,他③,教导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必要时为国家做出牺牲。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三十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升腾的蘑菇云,怎会忘记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的无悔奉献?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人间蒸发(销声匿迹)②夜以继日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19.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和情感,强调王淦昌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被我们铭记。运用拟人将蘑菇云人格化,更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王淦昌的不朽功绩令山河动容。【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横线处的引号和后文“从此‘失踪’了17年”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人间蒸发”或“销声匿迹”。人间蒸发:指一个人就像水蒸发了一样突然消失,寻觅不到踪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②处,根据后文“计算数据、开辟试验场地、进行爆炸实验”等信息,可以推知工作繁忙,可填“夜以继日”。夜以继日: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③处,根据前文“他不顾高血压,不惧高原反应,经常凌晨便开始工作”和后文“教导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在必要时为国家做出牺牲”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身体力行”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以及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长句改短句,需要找出主干句,把其他信息也作为单独的句子,通过增删词语、调整顺序,使句子表达连贯。首先找出句子主干,“王淦昌是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可将“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直接放到“奠基人和开拓者”前面做修饰语,组成第一个大句子:王淦昌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然后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两个定语提取出来,加上主语“他”,单独成句,变成: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怎会忘记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的无悔奉献?”运用反问手法,表达我们不会忘记王淦昌在花甲之人,在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作出的无私奉献;反问手法起到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能力;“那升腾的蘑菇云,怎会忘记……”运用拟人手法,就连蘑菇云都不会忘记王淦昌的无私奉献精神,他战斗过的冰雪高原和戈壁沙滩更不会忘记;更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王淦昌的不朽功绩令山河动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骨质疏松俗称“缺钙”。骨骼中的钙使骨骼结实而强壮,但骨骼里的钙含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与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钙不断交换,达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骨骼中的钙质丢失过多,①。大部分骨质疏松患者是原发性的,老年人和绝经后女性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人群。进入老年期后,骨代谢的平衡向骨质丢失倾斜,特别是女性在绝经期后激素代谢水平改变,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我们预防骨质疏松就是要补钙吃药吗?并非如此。其实,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措施,②。第一,饮食上要均衡膳食、平衡营养,每餐都要摄入必要的营养元素,例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如果有骨质疏松的风险,就要更加注重牛奶等含钙丰富食品的摄入。第二,最好能够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以利于钙质吸收。第三,适量的活动锻炼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③,否则适得其反,造成劳损。第四,戒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如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摄入。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B.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说:“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C.我们虽是新组建的团队,但经历了一系列的磨合后彼此间的默契越来越高。D.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能以刻舟求剑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②是调整生活方式③但不能过量【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代词的用法的能力。原文和D项中的“我们”是泛指,其余三项为特指。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段是说“骨质疏松”这一话题,根据前文“如果骨骼中的钙质丢失过多”和后文“大部分骨质疏松患者是原发性的”等信息,可以推知这里可填“就可能引起骨质疏松”。②处,根据语境,这里是回答“预防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措施”,根据后文“第一……第四……”的内容可知,这些都是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据此这里知可填“是调整生活方式”。③处,根据后文“否则适得其反,造成劳损”等信息,可以推知这里可填“但不能过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下面是部分中共二十大的青年代表的青春语录。走出国门,我们不仅挽救生命,也要将善意传递给世界。——於若飞(甘肃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理事长、队长) 农村电商大有可为,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闪闪发光。——崔东辉(陇南市西和县垄上东辉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责任人,团支部书记)新时代青年教师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争做四“有”好老师。——王丽丽(庆阳市华池一中教师)发挥专业能力、技术水平,成长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王德瑜(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二班技术副班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家乡治沙事业奉献力量。——仲麟(甘肃省大漠沙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民勤县网络直播带货播主、生态公益治沙人)以上语录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其中二三则为基础,根据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参加复兴中学拟开展的“喜迎二十大,青年有力量”的主题征文活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锐意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需要青年奋发有为,国家需要青年开拓创新。青年应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新时代,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青年具有革故鼎新的思维,这个民族或国家亦必是最充满活力和希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且看华为公司蛰伏十年,潜心研究,终于推出鸿蒙系统,震惊世界,再看量子通讯、蛟龙探海、嫦娥飞天,这些无不彰显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创新才是时代进步的阶梯。唯有不再墨守成规,突破思维壁垒,大胆创新,变“制造”为“智造”,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时代的车轮飞速前进,核心技术也在不断更替。狭路相逢勇者胜,核心技术强者胜!唯有创新,方能领先;唯有创新,方能掌握核心技术;唯有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青年人的特质。青年是国家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更是国家核心技术的独创者。生长于新时代的青年,有幸享受“共享”的便捷,同时也肩负独创科技的重任。且看青年科学家曹原,用石墨烯的应用荣登《自然》榜首,这是科技的力量,更是独创的力量,凭借这份独创精神,他毅然登上巨轮的甲板,以己之力,引领航行方向,为国家的创新发展领航。创新,让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创新,引领社会发展之潮;创新,为国家发展蓄力。时代是一个迭代更新的时代,暗潮涌动飞击而来,只有拥有创新的恒力,才能让国之巨轮历经风雨大浪,依然平稳前行,经历潮起潮落,依旧驶向远方。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向着百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进,青年应该树立雄心壮志,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在创新创业中有所作为,书写璀璨的青春华章。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争做勇于创新的青年先锋,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前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五则,给出了中共二十大的青年代表的青春语录,分别涉及志愿救援、乡村振兴、勇于创新、发挥专长、敬业奉献等方面,深刻表达了不同行业的青年代表的时代心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欣逢盛世的青春一代的责任担当和优良品质,具有鲜明动人的时代特色。第一则,写新时代青年用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代表祖国走出国门,挽救生命,传递善意,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爱心理念,表现出时代先锋的义勇精神,和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意识。第二则,写时代青年心念乡土,回归家园振兴乡村,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体现出时代新青年在新农村的广阔天地开拓进取的精神。第三则,启示教师们要努力探索创新,争做“四有”教师,用饱含理想、道德、学识的仁爱之心去教育学生的勇气和力量。第四则,体现出新时代产业工人技能报国,以奋斗成就伟业的精神风貌。第五则,以匠心致敬初心,以担当践行使命,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应有的精神本色。题干要求择取其中二三则,根据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参加“喜迎二十大,青年有力量”的主题征文活动。本题写作设定了情境,规定了主题,考生须在“喜迎二十大,青年有力量”这一主题范畴内,联系材料中给出的青春语录,以“力量”为核心词,写青年们要立足本职工作,用实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闪光的业绩,也可写助力民族复兴梦的征途上,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展现青春实力派的力量。在行文思路上,开篇可引用语录,然后引出中心论点,如青春的力量在于奉献,在于担当,在于立足当下,在于不断地提升自我能力水平,在于助力民族的复兴梦等,可采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运用引证、例证、喻证等方法展开论证,如可用青年楷模黄文秀、奥运冠谷爱凌军、全国劳模许振超等事例。然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突出中心。立意:1.欣逢繁华盛世,勇当时代先锋。(一、二、四则)2.立足本职工作,秉承工匠精神。(四、五则) 3.当代青年要锐意创新,奋发有为。(一、二、三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