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2339
大小:27.67 KB
页数:5页
时间:2023-10-21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沫若中学2022级高二上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2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不再提倡实行总暴动的“总策略”,转而使用“准备工农总暴动”的提法,把争取群众的工作、建立城市、乡村的群众组织,以及巩固并健全党的组织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一决定()A.适应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B.促进了革命中心向农村的转移C.拋弃了苏俄城市中心革命论D.表明中共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2.钱乘旦先生提出了“反现代化”的理论假设。他认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价值取向,扭转现代化的方向,达到抵制现代化、回归传统社会的目的。下列符合“反现代化”理论假设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3.宋代文官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数官员都带着其他官职的人员出任,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担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辖的州县,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辖的单位派驻。宋朝这一做法()A加剧了冗官问题B.解决了地方割据C.减轻了财政负担D.增强了治理能力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孟子则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则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政治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这反映出当时()A.士人阶层参政意识强烈B.政府推崇思想自由理念C.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D.思想发展促进政治统一5.《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诉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舆论导向D.清廷放松了对大众传媒控制6.唐朝前期在西域部分地区推行均田制,实行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过,中央政府并不从西域各地拿走赋税,反而对后者进行足够的财政补贴。同时,唐政府还通过“互市”等制度,用以稳定西域贸易。唐朝的这些做法() A.增强了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B.体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C.奠定了羁縻府州制度的基础D.为两税法改革的推行提供了借鉴7.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这两次分地都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C.促进了农业现代化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8.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功显示出我国()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业领域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9.罗马在建城时只是个农业小城邦,随着罗马的扩张,公元前2世纪中期击败西地中海商业霸权迦太基后,罗马逐渐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罗马城邦也成长为奴隶制工商业繁荣的大帝国。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成长与经济发展的互动B.整个地中海世界社会经济遭到破坏C.十二铜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D.罗马城邦共和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10.1300年,埃尔顿庄园法庭记录中,有部分农奴被控告未完成对庄园主的运草任务,农奴坚称未违反庄园义务。法庭查阅有关劳役惯例确认:农奴有义务将牧草垛起,但无义务将草装车。农民和农奴在庄园法庭觉得权利未能维护,可越级向上一级法庭申诉。英国格兰斯塔福德郡就有三个佃农与其领主进行了长达35年之久的争论。这些现象()A.说明封建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B.反映出西欧庄园经济的日益衰落C.为西欧近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D.表明西欧封建庄园内部等级森严11.18世纪,西方学者使用“文明等级论”来审视世界。一些法国学者通过历史分析与语义辨析,将“文明”视为欧洲所特有的-种生活方式,认为其他地区的民众皆无缘于此。这一理论()A.客观分析了世界文明发展历程B.反映了欧洲文明的转型C.否认了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成就D.适应了殖民扩张需要12.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A.美洲地区的族群混合现象得以形成B.跨区域大范围的全球联系初步建立C.美洲地区原有的社会体系走向解体D.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13.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多次再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写了七篇序言。每篇序言,都结合当时社会形势的新变化,对原有思想作了修正和补充。这说明A.暴力斗争理论已过时B.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C.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扩大14.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材料可用于说明()A.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张B.列强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的步伐C.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逐渐显现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5.罗斯福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说:“否决权与大国维持和平的特殊责任是完全相符合的。”斯大林也曾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A.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B.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D.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16.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的“缩小”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接触,从没有如此接近。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要求树立一种新的全球共识,接受多元化,努力适应单一的全球社会中一律平等的多元文化。该学者强调()A.世界和平与繁荣造就文明多元化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多元化C.全球化要与文明多样化协调统一D.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并存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改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二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及艾伦·坎贝尔(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谈话录材料三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特点。(2)材料二认为西方文官制度应“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3)依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随着传教士东来,中国首次正式接触“西学”。随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兴起,中西文明对话的渠道得以打开。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趋新的士大夫产生浓厚兴趣,他们认为:“秘义巧术,乃得之乎数万里外来宾之使。”徐光启与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一起将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几何原本》译成汉文,翻开了中西数学交流的第一页。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等也由传教士相继引入中国,中国一度出现了学习“西学”的热潮,并取得一定成绩。-摘编自骆利红《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论述》材料二随着海上新航路的开通,输往欧洲的中国商品大大增加。中国商品所体现的高超的制作技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令欧洲人为之震惊。欧洲人对中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中国人的信仰就成了欧洲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报道都指出,中国人虽然不信基督教,却因尊奉儒家规范而养成了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上帝的启示绝不是道德的唯一源泉。在传教士所提供的素材中,欧洲思想家们还看到了他们所追求的开明专制主义。伏尔泰以钦美的口吻写道,在中国“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他们把中国的政治体制视为欧洲国家应该追随的榜样。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学东渐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学西传的主要内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几个世纪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也在变动着。15—16C的地理大发现,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甚至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C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英国17C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C中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就伴随着这些殖民帝国的沉浮兴衰,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大西洋。再从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大西洋东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摘自魏燕慎《亚太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