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2818

大小:52.5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淮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莹莹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 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材料二: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2022年12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三国时期,曹操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可在开挖过程中却“日挖一丈,夜长八尺”。“曹操运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沟通江淮的梦想却延续了千年。伟大工程诞生于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江济淮工程加速推进,不断创造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审批建设新效率。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从今往后,皖北和豫东数千万群众终于能‘共饮长江水’了!”在试通水通航现场,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引江济淮工程第二代设计者朱青激动地对记者说。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安徽桐城、枞阳两县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必经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为严格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引江济淮工程专门增加了约1.5亿元投资,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结合微地形改造布设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 引江济淮工程还是我国布设鱼道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安排了2.5亿元左右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了5处鱼道,用于鱼类洄游。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曹操为什么挖不下去?就是因为膨胀土。膨胀土是一种遇水膨胀变形、失水收缩开裂的黏性土,民间将其形象描述为‘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中铁十局引江济淮项目总工程师刘绍云介绍,“面对膨胀土,我们总结形成了膨胀土河渠边坡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工法等一系列新工法、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资源”。水至福来。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从此世世代代、永永远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摘编自丁一鸣、常河《长江淮河终“牵手”》,《光明日报》2023年1月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城市出现很早,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北京的城市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B.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点如今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城市生活需求,河道、水域目前正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C.当前城市水利建设既要汲取古代典籍中的水利文化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城市水利学等科学理论,纵横比较,深入研究。D.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突破了单一的城市地域限制,连通皖豫,据规划工程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会达到43亿立方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借助《管子》和“曹操运河”故事来行文,虽同属历史知识的运用,但在材料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B.材料一在强调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时,以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城市水利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C.材料二的引江济淮工程调节了年平均引江水量,惠及百姓,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是对材料一中心论点的有力实践。D.材料二中“牵手”指的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推动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A.“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地图》) B.“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C.“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D.“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4.水利是与江河、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请结合材料概括水利工程具体有哪些功能价值。5.《扬帆》杂志拟出版一期“中国水利”专栏,材料一为学术论文,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身为编辑的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水利”知识呢?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C2.D3.A4.①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排涝、供水,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②破除区域局限,沟通水系连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供水及灌溉;③沟通区域航道运输,完善航运格局,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带;④为候鸟、鱼类提供更加健康、仿生的生存环境,改善沿线水生态环境。5.示例一:学术论文①学术性。材料一以城市起源开篇,从宏观角度对“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这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学术视角,专业性强。②科学性。材料一援引《管子》典籍,以北京城为例等来佐证观点,例证详实。以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城市水利学”,科学严谨。③新颖性。在“如何进行城市水利实践”问题上,材料一给出了古为今用、纵横比较等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有利于激发读者对“水利”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示例二:新闻报道①真实性。材料二以“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这一真实事件为报道对象,贴近现实生活,有说服力,文中列举大量数字,直观有力地突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②新鲜性。材料二对“引江济淮工程”的报道迅速及时,与时俱进,与当下人们所生活的时空紧密相连,有利于读者切身感受“水利工程”的惠民价值。③通俗性。材料二的报道语言简洁明确,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普适性、广泛性,便于传播相关水利知识。【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中“初期就建立了”错误。原文为“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并且由“北京”的例子也能看出不是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B.“河道、水域目前正主要用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中“主要用于”错误。由原文“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可知,原文说的是“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可见并不是“主要用于”。D.“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会达到43亿立方米”错误。由原文“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可知,原文时间是“到2040年”。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历史性的伟大会合”错误。由原文“水至福来。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可知,“牵手”是“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最终与“淮河”会合,不是两大水系的双向会合。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A.大意是“地形的出入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不符文意。B.大意为“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一定要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旱,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水潦,以节省沟堤的修筑”,体现了水资源条件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C.大意为“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体现了水资源条件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D.大 意为“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体现了水资源条件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可知,水利工程可以防洪、排涝、供水,在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需求之外,还能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结合“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可知,破除区域局限,沟通水系连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供水及灌溉;结合“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沟通区域航道运输,完善航运格局,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发展带;结合“为严格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引江济淮工程专门增加了约1.5亿元投资,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结合微地形改造布设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引江济淮工程还是我国布设鱼道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安排了2.5亿元左右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了5处鱼道,用于鱼类洄游。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可知,为候鸟、鱼类提供更加健康、仿生的生存环境,改善沿线水生态环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学术论文学术性。结合“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可知,材料一以城市起源开篇,从宏观角度对“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这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学术视角,专业性强。 科学性。结合“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需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可知,材料一援引《管子》典籍,以北京城为例等来佐证观点,例证详实。以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城市水利学”,科学严谨。新颖性。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可知,在“如何进行城市水利实践”问题上,材料一给出了古为今用、纵横比较等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有利于激发读者对“水利”研究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示例二:新闻报道真实性。结合“2022年12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可知,材料二以“引江济淮工程实现试通水通航”这一真实事件为报道对象,贴近现实生活,有说服力,结合“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可知,文中列举大量数字,直观有力地突出了“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新鲜性。结合“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人,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知,材料二对“引江济淮工程”的报道迅速及时,与时俱进,与当下人们所生活的时空紧密相连,有利于读者切身感受“水利工程”的惠民价值。通俗性。结合“位于安徽桐城、枞阳两县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必经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可知,材料二的报道语言简洁明确,通俗易懂,具有较强普适性、广泛性,便于传播相关水利知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六枝冯骥才咸丰庚申年后,洋人开始在天津开埠,设租界。一下子,天津卫这块地便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江南各地有钱的人都紧着往这儿跑。这些江南富家大户不仅有本事弄钱,还会享福。他们举家搬来天津时,大多还带上五种人:管家、账房、贴身丫鬟、厨子和花匠。有这五种人,活得舒坦。其中花匠负责养好屋前屋后的花花草草。江浙人把花看得重,花要养得美,养得有姿有态,养得精致。秦六枝自小爱画,有才气,人长得也秀气。六枝是他的外号,据说他很年轻就能画好这六种枝叶:一是松枝,二是柳枝,三是梅枝,四是竹枝,五是寒枝,六是春枝。都说他画画会有出息,可是他命不行,上边几代人全是穷花匠。家里没钱养活他画画,他身上这点才气打小就给憋住了。要想活着,还是和泥土花木打交道,他心里的画渐渐就混进园艺中了。若是叫他拿花草树石配个景儿,他干起来都像画画。苏州一位富人陈良哲搬到天津时,把秦六枝一家人带来。那年,六枝十八岁。六枝人灵手活,花儿在他手里一摆弄就分外鲜亮。尤其是他养的草茉莉花,只要端一盆往门口一放,那香味就立刻勾住街上的人,被人请走。六枝愿意在家养花,不愿意去主家干活。在家养花由着自己,想养哪种养哪种。可是,在主家干活就不同了。你在花丛下边摆一块石头衬一衬,主人家可能说看着堵心。你在亭子侧面栽几根细长的绿竹,添点情致,主人家会说“挡眼”。你呢,马上就得改。几年过去,陈家老爷买卖做得好,外边的事愈来愈多,官场商场的事多在租界那边了,人也常在那边,住在老城不方便,家就一点点挪过去了。只留下六枝看守府署街这边的大房子。六枝守着这高宅深院无事可干,就在这大院里养点花,养好了,送到租界那边去。快过年时,他依照天津本地的习俗,养了金橘、蜡梅、水仙和朱槿牡丹四样,各八盆,运过去。花儿叶子养得饱满光鲜,正好除夕开花,叫主家一家十分欢喜。秦老大觉得脸上有光。可是这种日子不会长,大房子不能总扔在城里当花房用。陈良哲是商人,商人手里不能有死钱,也不能叫任何一样东西窝着,便把这房子卖给了一个住惯老房子的徽商。只留大院东边一个院落,暂存一时难以处理掉的家具和杂物,以及大院中一些石雕的桌子、凳子和奇石。秦六枝去河边找来几个脚夫,足足用了一个月,把东西都堆在东边一个小院落里。完事这小院落就归秦六枝看守了。自打头一天,把大院石头木头的物件搬到这边小院时,秦六枝就动了心思。他心中忽想,何不利用这些东西,在这小院里造出一个自己脑袋里的“园子”来? 他白天想夜里思,琢磨这些东西怎么摆、怎么攒、怎么配。他在脑袋里想,心中画,纸上改。然后叫脚夫们把东西依照自己画的图纸搬放。这些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才把这些死重的东西折腾好,完事六枝把门一关,自己一个人开始大干起来,干的嘛谁也不知。转年入夏,秦六枝送二十盆五彩月季到租界这边,临走时对秦老大说:“爹要是哪天得空,到老城那边看看。”秦老大说:“破房子破院看什么?”六枝说:“自然有的看。”说完笑了笑。秦老大不信这小子能养出什么奇花异卉,寻到了空儿,就去了老城。走到府署街,沿着老宅子侧边的高墙走不远,一拐,来到一扇又窄又长的门前。六枝掏出钥匙开锁。一迈进门槛,秦老大就闻到一股气味儿,不是堆东西的仓库味儿,而是一片清新、浓郁、沁人之气扑面而来。他是一辈子花把式,知道这气味儿只有深山里有。这老房子里怎么会有这种气味儿?六枝知道父亲心里疑惑什么,他上去把临院子的十二扇花窗“哗啦”打开。秦老大突然看到一幅绝美的山水园林的通景,立在面前!只见层层峰峦,怪石峻嵋,巉岩绝壁;还有重重密林,竹木竞茂,蒙络摇缀。再往纵深一看,中有沟壑,似可步入。不知不觉间,秦老大已经被六枝引入院中,过一道三步小桥,桥有石栏,桥下有水,水中有鱼,怡然游弋。桥头一洞口,洞上藤蔓垂拂,洞畔花枝遮翳;涧流清浅,绿苔肥厚,这淙淙水流从何来?六枝引父亲穿过石洞。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待走出石洞,人已在高处,完全另一番景象;再拾级而上,处处巧思,许多兴致;秦老大看见一块石笋后边,有个木头亭子,两边竹篁相衬,头上梧桐覆盖,坐在其中,别有情味。再看,这巨大的梧桐是从邻居院中伸过来的。秦老大说:“你这‘借景’借得好啊!”事后,秦老大将陈家老爷请到老城这边来,看看六枝造的这个园子。陈老爷看得大惊大喜,呼好呼妙。说他看了太多园子,却“无出其右”,“可以‘一览众园小’了”。老爷的隶书写得好,给这园子题名为“半亩园”。当即刻匾、悬匾,叫人把房中堆放的杂物清理出去,收拾好待客,还不断邀请朋友来观赏,友人无不称绝。从此六枝和他爹受到老爷另眼看待。然世上的好事难以持久。三年后,庚子变乱,英国人的一颗炮弹落到半亩园中,园子成了一堆野木乱石。陈家老爷避难于上海。避难用不着带着花匠,秦老大一家只能逃回虞山老家。但这一走,从此音信皆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六枝不仅爱画也很有画画天赋,但囿于家庭环境,不得不以花匠身份营生,和泥土花木打交道。B.陈良哲搬到天津时把秦六枝一家人带去,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有心地善良、帮济穷人的富商。C. “秦老大觉得脸上有光”是因为六枝把花养得非常好,品种丰富,花叶饱满光鲜,博得了主家的赏识。D.最后六枝靠自己钻研设计的“园子”精巧绝妙,照应了前文“心里的画渐渐就混进园艺”“不愿意去主家干活”等内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面写“富商迁居”“六枝爱画”等事,看似闲笔,实则隐约渲染秦六枝的“花匠”身份,起到了铺垫作用。B.小说单线行文,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以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秦六枝融画于景、精妙绝伦的园艺技术。C.文中画横线部分更换叙述视角,从前文的“他”改为“你”来叙事,有利于读者代入自我,理解人物心理,这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转换用法一致。D.作者以“咸丰庚申年后”起笔,同老舍在《茶馆》首幕中介绍时间地点一样,都是借特殊的时代背景来为小说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社会环境。8.冯骥才强调语言的表达要“有滋有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9.本文选自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有人认为结尾削弱了秦六枝的“奇人”身份,应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①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富有地域特色。如“赛”“干的嘛”“完事”等富有天津特色俚语的使用,富有生活气息。②多用短句,节奏感强,近似于相声艺术的特色。如“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等,语句顿挫得当,很有特色。③兼用方言和雅句,文白相生,别具韵味。文中写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贴合人物身份,通俗易懂;写园子奇景“层层峰峦,怪石峻嶒……”用词典雅,如诗如画。文白结合,雅俗共生。④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参差意趣。文中描写六枝引秦老大参观园子时写景多用整句,对仗华美,写行踪视角时多用散句,自由不拘。整散结合,语句参差变化,颇具传统笔记小说说书艺术的语言风格。9.示例:结尾不能删去①情节上,结尾写陈家逃难、秦老大回到老家等与开头故事相照应,人物有来有归,丰富了“奇人”秦六枝的人生经历,情节结构完整。②环境上,渲染“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结尾写“庚子变乱”园子被毁、陈家逃难等与开篇“咸丰庚申”相契合,将整个故事统摄在同一社会背景之下,这 ·“俗世”是“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可删去。③人物上,结尾点睛升华“奇人”形象。秦六枝之“奇”不仅在于园艺技艺高超,更体现在自由纯粹、不落流俗的艺术追求,结尾设计更符合秦六枝的形象气质,具有神秘感,展现出“匠人”那超脱“俗世”的“奇”。倘以“受到陈老爷另眼相待”作结,则未免过于世俗。④效果上,结局留白引发读者想象,更富“奇”趣。结尾写“秦老大一家逃回老家”“音信皆无”,看似是对秦六枝“奇人”命运的扭转,但对人物结局的适当留白,可以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更能体现“奇幻”“奇特”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也有心地善良、帮济穷人的富商”错,由前文可知陈良哲将“花匠”带去是因为“江浙人把花看得重”,想要“活得舒坦”,最后“避难”还是抛下了老秦一家,并非选项所说的“心地善良、帮济穷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这与《老人与海》中的人称转换用法一致”错误,《老人与海》中大多使用第三人称叙事,其中夹杂第一、第二人称,“我”“你”有时出现在对话中,有时全指自己,如“我总该有点儿运气吧。不会的。他说,你出海太远了……”三处人称都指向老人,像是自说自话,引领读者出入文本来体悟人物的复杂心理,与小说中的人称转变并不相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1)结合“好赛天上掉馅饼。江南各地有钱的人都紧着往这儿跑”“也不能叫任何一样东西窝着”“自己一个人开始大干起来,干的嘛谁也不知”“完事这小院落就归秦六枝看守了”“完事六枝把门一关”分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富有地域特色。如“赛”“紧着”“窝着”“干的嘛”“完事”等富有天津特色俚语的使用,富有生活气息。(2)结合“大红大紫,挤满商机,好赛天上掉馅饼”“心中画,纸上改”“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待走出石洞,人已在高处,完全另一番景象;再拾级而上,处处巧思,许多兴致”分析,多用短句,节奏感强,语句顿挫得当近似于相声艺术的特色,很有特色。(3 )结合“这些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才把这些死重的东西折腾好”分析,文中写脚夫“不知为嘛非这么摆那么放,费了牛劲”运用方言,贴合人物身份,通俗易懂;结合“层层峰峦,怪石峻嵋,巉岩绝壁;还有重重密林,竹木竞茂,蒙络摇缀”“桥有石栏,桥下有水,水中有鱼,怡然游弋”“洞上藤蔓垂拂,洞畔花枝遮翳;涧流清浅,绿苔肥厚”“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一块石笋后边,有个木头亭子,两边竹篁相衬,头上梧桐覆盖”分析,写园子奇景“层层峰峦,怪石峻嶒……”用词典雅,如诗如画。综上分析,本文方言和雅句兼用,文白相生,别具韵味。(4)结合“层层峰峦,怪石峻嵋,巉岩绝壁”“竹木竞茂,蒙络摇缀”“洞虽小,极尽曲折;路不长,婉转萦回”“洞上藤蔓垂拂,洞畔花枝遮翳;涧流清浅,绿苔肥厚”“桥有石栏,桥下有水,水中有鱼”分析,文中描写六枝引秦老大参观园子时写景多用整句,对仗华美;结合“一迈进门槛,秦老大就闻到一股气味儿,不是堆东西的仓库味儿,而是一片清新、浓郁、沁人之气扑面而来。他是一辈子花把式,知道这气味儿只有深山里有”分析,写行踪视角时多用散句,自由不拘。综上分析,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参差意趣,颇具传统笔记小说说书艺术的语言风格。【9题详解】本题分析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首先回答“结尾不能删”,然后从情节、环境、人物、效果等方面分析。(1)情节上开头说“苏州一位富人陈良哲搬到天津时,把秦六枝一家人带来。那年,六枝十八岁”,结尾说“陈家老爷避难于上海。避难用不着带着花匠,秦老大一家只能逃回虞山老家。但这一走,从此音信皆无”分析,结尾写陈家逃难、秦老大回到老家等与开头故事相照应,人物有来有归,丰富了“奇人”秦六枝的人生经历,情节结构完整。(2)环境上结合文章开头“咸丰庚申年后,洋人开始在天津开埠,设租界”,和结尾“三年后,庚子变乱,英国人的一颗炮弹落到半亩园中,园子成了一堆野木乱石”分析,结尾写“庚子变乱”园子被毁、陈家逃难等与开篇“咸丰庚申”相契合,将整个故事统摄在同一社会背景之下,这“俗世”是“奇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可删去。(3)人物上 结合前文“六枝愿意在家养花,不愿意去主家干活。在家养花由着自己,想养哪种养哪种。可是,在主家干活就不同了”“自打头一天,把大院石头木头的物件搬到这边小院时,秦六枝就动了心思。他心中忽想,何不利用这些东西,在这小院里造出一个自己脑袋里的‘园子’来”“完事六枝把门一关,自己一个人开始大干起来”“他白天想夜里思,琢磨这些东西怎么摆、怎么攒、怎么配。他在脑袋里想,心中画,纸上改。然后叫脚夫们把东西依照自己画的图纸搬放”“花儿叶子养得饱满光鲜”,以及他培育出的奇花异草,把大院东边一个院落造出了奇景的园子分析,秦六枝之“奇”不仅在于园艺技艺高超,更体现在自由纯粹、不落流俗的艺术追求,结尾“但这一走,从此音信皆无”的设计更符合秦六枝的形象气质,具有神秘感,展现出“匠人”那超脱“俗世”的“奇”,结尾点睛升华“奇人”形象。(4)效果上结尾写“秦老大一家逃回老家”。秦六枝氧化技艺高,是养花侍草的“奇人”,可是因为战乱,他最后却“音信皆无”,这样的结句看似是对秦六枝“奇人”命运的扭转,但小说给人物结局适当留白,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更能体现奇幻、奇特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商鞅教孝公A燔B《诗》《书》C明法D令E设告F坐之过G而禁H游宦之民。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官职,与现在的“博士”不同。B.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相见常日稀”的“相”意思相同。C.逆探,预先了解,其中的“逆”与“逆来顺受”中的“逆”意思不同。D.三代先王,指夏商周时代的先王,他们的仁政理念,往往为古人所推崇。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为秦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B.李斯借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C.姚鼐认为李斯并非是用荀子的学说侍奉秦国,他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这与苏轼观点不同。D.李斯舍弃荀子的学说,是为了迎合君主而获得恩宠,“中侈君张吾之宠”的做法为姚鼐所批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2)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4.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姚鼐写作《李斯论》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CEG11.B12.A13.(1)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2)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14.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禁游宦之民”这四部分为并列关系,都是商鞅教秦孝公的具体做法,故它们之间应断开,故在CEG处断开。故选C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今义,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同样也可用来称呼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B.“意思相同”错。“相”,表示动作的偏指一方/相互。句意:靠谁来相救呢/相互见面的日子很少。C.正确。“逆”,预先、预料/不顺。句意: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心思/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错。“李斯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是秦始皇,不是李斯。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可”,认可、肯定;“愚”,使动用法,使……愚昧;“无以”,没有……方法。(2)“设”,假设;“遭值”,遇到;“趋时”,代指“迎合当时的君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在于批评迎合君主心思、趋附世俗所好的恶劣风气,告诫人们,如果一国的臣子都善于窥探君王的喜好,用趋附时势来迎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加大对自己的宠幸,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参考译文:材料一: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威武盛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您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事情不效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帝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秦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材料二: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说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酷的刑法带来便利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并把这严酷刑法当作好方法。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是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假若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迎合当时的君主罢了。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曲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节选自姚鼐《李斯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一场秋雨过后,无相寺边河湖溪塘都涨满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西溪的独特风貌。B.颔联从小处、远处着墨,微风初起、草声微弱等景象都被诗人一一捕捉,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妙趣横生。C.诗人笔下的无相院极其清净,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见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D.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和反衬等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16.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此诗中有三处写“影”,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角度有何不同。【答案】15.B16.①“浮萍破处见山影”明写山之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处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直接写影;②“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之影,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间接写影;③“莫放修芦碍月生”虚写月之影,写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为想象之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颔联从小处、远处着墨”错,应是从小处、近处着墨。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①“浮萍破处见山影”,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写山倒映在水中之影,直接点出“山影”,这是直接写影;②“过桥人似鉴中行”,表面是写人在桥上行走,就像是在镜子中行走,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可以照出人影,此处写被溪水映照的人影,这是间接写影;③“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是希望芦苇不要长得太高,阻碍了月亮出现在水中,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影响“我”观赏溪水中月亮的影子,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为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里是想象,为想象之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人纳谏”策略,这后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2)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3)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到风景名胜区----洞庭湖。面对烟波浩渺、气象万千的“八百里洞庭”,你不禁吟咏起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简能而任之②.择善而从之③.早岁那知世事艰④.中原北望气如山⑤.气蒸云梦泽⑥.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简”“撼”“坼”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地球上有这样一类植物,亿万年以来都以“内卷”的姿态顽强地生长于高山密林中,展现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它们深沉、浓郁,充满遗世独立般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令人们“蕨”对折服。①蕨类植物即使具有不同于有花植物的古朴气息,大家仍不能轻易辨认出它们的身份。②在进化的道路上,大自然赋予了蕨类一项无独有偶的特征,即犹如问号般卷曲的幼叶。③这一特征使得我们无论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山野,只要看到有植物举着大大的问号,这时便不妨大胆地说:“你就是蕨类。”④随着叶片的伸长,这些小拳头会逐渐慢慢地舒展开,“摇身一变”成为形态各异的叶片。⑤这种卷曲的幼叶由于其美妙的几何构造时常登上各大杂志的封面,几乎成为了蕨类植物的重要身份象征。蕨类植物的拳卷叶(幼叶)不仅能吃,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蕨类植物靠着高颜值与独特的气质,成为花店与不少花艺师青睐的叶材。书房、餐厅、阳台……无论身处何处,哪怕简简单单的一盆蕨,其摆放不必过于讲究,只需随心生长,A。蕨,这些从岁月长河中走来的绿色精灵,它们在人类生活的角落里,B,用最静谧的方式见证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更迭……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便营造一种平和简单的氛围 B.用微卷的叶默默释放着绿意19.①将“即使”放于句首②将“无独有偶”改为“独一无二”④删去“慢慢”或“逐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据前文语境可知,“简简单单”“不必过于讲究”强调“简单”;“只需随心生长”则指“平和自然”,“只需……”表示条件,其后应接“就……”;再结合“摆放”一词可知,此处是指营造某种的氛围,故可填“便营造一种平和简单的氛围”。B处,根据全段对蕨类植物特征“卷”的说明,以及后一句句式“用……(见证)……”的仿用来推出此处应填写“用微卷的叶默默释放着绿意”。【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是两个主语,关联词语应放于句首,故应将“即使”放于句首。②句,搭配不当,“无独有偶”是指“两人或两物十分相似”。此处说的蕨类独特的特征,应改为“独一无二”。④句,重复赘余,“逐渐”“慢慢”意思相近,保留一个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在地球上有这样一类植物,亿万年以来都以“内卷”的姿态顽强地生长于高山密林中,展现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它们深沉、浓郁,充满遗世独立般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令人们“蕨”对折服。①蕨类植物即使具有不同于有花植物的古朴气息,大家仍不能轻易辨认出它们的身份。②在进化的道路上,大自然赋予了蕨类一项无独有偶的特征,即犹如问号般卷曲的幼叶。③这一特征使得我们无论来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山野,只要看到有植物举着大大的问号,这时便不妨大胆地说:“你就是蕨类”。④随着叶片的伸长,这些小拳头会逐渐慢慢地舒展开,“摇身一变”成为形态各异的叶片。⑤这种卷曲的幼叶由于其美妙的几何构造时常登上各大杂志的封面,几乎成为了蕨类植物的重要身份象征。蕨类植物的拳卷叶(幼叶)不仅能吃,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蕨类植物靠着高颜值与独特的气质,成为花店与不少花艺师青睐的叶材。书房、餐厅、阳台……无论身处何处,哪怕简简单单的一盆蕨,其摆放不必过于讲究,只需随心生长,A。 蕨,这些从岁月长河中走来的绿色精灵,它们在人类生活的角落里,B,用最静谧的方式见证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更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阳光一照,丹崖贴金。这时,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文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只见云气氤氲来,弥漫于文殊院,清凉台,飞升过东海门,西海门,飘拂于北海宾馆,白鹅岭。”请从语义的角度加以分析。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在阐述对象时,使用了不同风格的语言,请联系文本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答案】20.“飞升”是指往上飞,往上升;“飘拂”是指轻轻地飘动;“弥漫”是指云气向四处扩散。文中画线处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写云气的变幻不定,所以不能更换位置。21.使用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分别强调了天蝎星座的形貌、姿态和动作的特点;表现了在波涛平静时、明丽月色下,能清晰看清美景的兴奋、激动之情;与整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一致,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22.文段Ⅰ为说明性语言,语言朴实浅近而又不失生动形象,如“问号般卷曲的幼叶”“你就是蕨类”“蕨,这些从岁月长河中走来的绿色精灵”等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准确地说明了科学知识。文段Ⅱ为描述性语言,语言华美简练,如选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文采斐然,简练生动。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改句将原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中的动词“飞升”“飘拂”“弥漫”的顺序改为了“弥漫”“飞升”的顺序,结合词语的语境义分析可知三个词语的意思,“飞升”是指往上飞,往上升;“飘拂”是指轻轻地飘动;“弥漫”是指云气向四处扩散。文中画线处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从下往上的空间顺序展开的,“飞升”“飘拂”“弥漫”的顺序写出了云气的变幻不定,所以“飞升”“飘拂”“弥漫”这三个动词不能更换位置,原句更符合语义表达的需要。故用原句更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逗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语气的停顿,如果语气不需要停顿而用了逗号,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逗号,将三个短语分隔开,强调了天蝎星座的形貌、姿态和动作的三个特点,表现了在波涛平静时、明丽月色下,能清晰看清美景的兴奋、激动之情,突出了欣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整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结构一致,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文段Ⅰ为说明性语言,语言朴实浅近而又不失生动形象,如“只要看到有植物举着大大的问号”“问号般卷曲的幼叶”“你就是蕨类”“随着叶片的伸长,这些小拳头会逐渐慢慢地舒展开,‘摇身一变’成为形态各异的叶片”等,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准确地说明了科学知识。文段Ⅱ为描述性语言,语言华美简练,如“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选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和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文采斐然,简练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语言节奏明快。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起了关注和热评。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更是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王校长的三点感悟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情怀为先,伊利支撑,创新发力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获得不小的关注。在毕业典礼上,王树国校长谈到了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王校长的讲话,看罢让我不禁思索:二十一世纪的大环境下,人究竟该怎样生存奋斗?首先针对情怀,王校长告诫学生心中要有家国情怀。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既要让自己的小家温馨,同时也要促进社会和谐,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对此,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三观,人生观告诉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目的意义,在今不仅仅是教夫相子,更要为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小家幸福,大家更要富强,为民族繁荣强盛而不断努力奋斗。林则徐告诫妻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也曾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白自己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平凡的张桂梅老师,被二十多种疾病缠身,却挽救了多少差点辍学的山区女孩儿,把她们供养教育成国家的一个个人才……这既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做人的目标。如果每个人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家情怀,我们的国家怎么能不强大呢?而坚韧的毅力,更是一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做什么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正如王校长所说,人生的路途中,美丽的风景只是良好的祝愿,更多的困难挫折是要面对的,要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直到成功。唐玄奘取经,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取得佛教典籍;屠呦呦经历了一百九十多次失败,才提取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法布尔研究昆虫,花费十八年在大自然中观察与思考,才写出了《昆虫记》这部科学与文学并重的巨著。他们都是因为在各自的领域里经历了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才一举成名的。所以说,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哪会有出色的成果?第三点,王校长讲当今时代社会重构,知识重构,学生要把握机遇,勇立潮头,敢于创新。我想不仅是大学生要有这种创新意识,每个人都要思索创新进取。现在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小到生活中的购物平台,一些年轻人当网红主播;大到无数经验中外的科技成果。就如中国人从“神舟一号”飞船问世,到“神舟十六号”飞船空间站组合日趋完美的航天历程,不都是科研人员不断努力创新的结果吗?因此,创新不分大小,每个人也应该都要不断尝试创新。情怀、毅力、创新,既是王校长对学生的毕业致辞,也是我们当今时代,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都应具备的品格。心中有家国,向前不放弃,敢为天下先,我辈必定会越来越优秀,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生活的强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是事实阐述,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引起关注和讨论。第二句是王校长的发言重点:关于人生的三点感悟——情怀、毅力和创新。我们重点看第二句。“情怀、毅力和创新”是做好一件事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三者间又有其逻辑关联。情怀是精神内驱,是价值引领。奋斗的人生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怀,但情怀崇高又抽象,情怀若想“落地”,还需要坚定的毅力支撑。毅力既来自对情怀的认同,也依赖理性的力量。如果说“情怀”“毅力”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力量,是价值观层面,那么“创新”就是方法论。有了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埋头苦干,不懂创新,仍然难以成就辉煌的人生。写作时,最佳的角度是,以某一个关键词为主,以另外两个关键词为辅,但三个关键词必须形成合力,相辅相成。对于这三个关键词,毫无疑问可以直接结合现实,说明我辈青年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比如,对于“情怀”,可以结合当下引出“家国情怀”这一对象,既引用过往先贤的事迹,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的感人力量,也引发我们思考,今日之青年,应当拥有怎样的家国情怀。然后,则可结合上述分析,说明家国情怀往往需要人们拥有高度的牺牲精神,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就必须要有坚定的毅力。而对于“创新”,则重点可结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说明今日国家之争,就在于创新能力之争。而我辈青年的家国情怀,更应着重放在创新能力的锤炼上。立意:1.情怀在心中,敢为天下先。2.青年不怠,国家不衰。3.胸怀家国,方可行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