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7969

大小:45.3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3-2024学年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稳派大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新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有表意特征。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第二,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第三,汉字符号本身能够呈现出特定信息,具有相对于语言的一定的独立性;第四,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因为纯象形符号不足以表达语言,所以汉字把语音因素纳入文字体系,构造出形声字。形声字的结构,由一个表归类的标形字符与另一个表发音的标声字符组成。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地发挥作用。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这是学习商人文字的结果。这种文字的学习,是与典籍的引入一起进行的。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看,周人对商人的历史和典籍非常熟悉,经常引用“殷先哲王” 的典故。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会授予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民族的主体已经形成。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进行方言的文字化。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和不同族群的人进行交流。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摘编自徐义华《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各地的早期文字大多具有表意特征,汉字也不例外,对于一些汉字,人们可以通过它的字形理解它的意义。B.汉字在一个族群得到推广和传播,也往往会把汉字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带到该族群,为人们所接受。C.周朝时的各地族群之所以能够融合,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 D.曾有一段时间,汉字失去了主导地位:但后来,汉字又取得了主导地位,依然在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枝、柱、杨、柏、枫、松、材”等属于形声字,这些字具有文章第一段中所说的“汉字呈现既包含形又包含音的综合特征”的特点。B.周初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相同,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周之际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C.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书同文”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把学习汉字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都说明了汉字的重要作用。D.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但后来大量方言词语进入语言体系,于是进行了方言的文字化,这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的人们进行交流。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白狄是我国古时一支游牧少数民族,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不长,但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所铸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符合中原传统。B.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墟甲骨文,其使用主体是商王室贵族。C.有位名人曾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才智的集中表现。因为汉字,我们祖先的智慧得以传承,我们久远的历史得以不断。”D.《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内容。4.作者认为,我国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了早期的汉字文化圈。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5.汉字为什么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和融合的平台?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C2.B3.A4.①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②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5.①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②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③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是因为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文字以及周王朝在分封诸侯时授予了他们‘宗庙之典籍’”原因片面,根据原文第五段,还有“雅言的培训和推广”等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所记载的内容相同”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周初的铜器铭文与商代铜器铭文一脉相承”,这是指周人和商人的“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而不是指周初和商代铜器铭文所记载的内容是相同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白狄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体系不久,就能够熟练使用中原文字。这说明白狄和华夏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因而能够论证“汉字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这个观点。B、C、D项都和这个观点无关。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商人和周人原属不同的民族,商人和周人的语言也有较大差别。但是,周人使用的文字与商人是相同的”“因为文字和典籍相同,虽然商人和周人的语言有所不同,但书面语却几乎没有差别”“从发现的资料来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可知,商人和周人使用相同的文字和典籍,书面语几乎没有差别。②由“从文化上看,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都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在商周之际,已经建立起一个由文字和典籍为基础的认同圈,可以视为早期的汉字文化圈”可知,周人的宇宙观、天命观、祖先观等文化观念与商人有明显的渊源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汉字以世界和事物为描摹对象,在造字逻辑和组合规则上,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汉字的基本字符是对事物的象形描摹,具有直观性”“汉字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可知,汉字注重人类对事物理解的共性,又具有直观性,使持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②由“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典籍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可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需要借助汉字典籍的传播,而典籍所包含的文化,思想等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③由“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可知,在历史演进历程中,发展出了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秦腔雷达我的一大爱好是听秦腔,爱到了入魔的程度。到北京二十五年了,这癖好居然有日甚一日之势。妻子是北京土著,小儿女都在北京长大,我每放播秦腔,便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小女捂着耳朵跺脚尖叫,小儿涨红了脸摔门而去-—破坏了他们要听流行歌曲的兴头,那一刻他们甚至是仇视我的。然而,①我的秦腔癖有如钢筋般坚固,最终还是我征服了他们。于今,妻子和女儿不但默认了秦腔的合法,有时还跟着节拍轻轻附和,只有儿子冥顽不灵,始终对秦腔不屑一顾,或暗暗冷笑。我积有三十多盘秦腔磁带,北京固然大,无奇不有,但我深信在拥有秦腔上,我必在“首富”之列。这些磁带来之不易,每到西安、兰州,我便广为搜求,有时索性到朋友家里巧取豪夺。在西安,王愚、张素文夫妇是我的兄长辈,为我翻录、选录秦腔废寝忘食。李星和我年纪仿佛,又同好秦腔,对他我就不客气了,进剧场、跑商店、选磁带,每回必得陪同到底。在兰州,我和作家王家达一见面,话题马上就转入秦腔。等到我要检阅一下他装磁带的柜子时,融融乐乐的气氛就突变了。他局促不安,支吾其词。毕竟是远道客来了,最后他还是慷慨解囊,送我一两盘市面已脱销的磁带。有时候,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都八十年代了,我对秦腔的爱好何以始终不渝?而整个西北高原,虽已是影视业发达、迪斯科风靡、西部摇滚盛行,可“古调”秦腔居然还能“独弹”,还能存活,真是一大奇观。它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健?贾平凹写过名篇《秦腔》,说是秦川的地理结构与秦腔的旋律非常相像,秦腔又与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共为秦川人五大生命要素,故而秦腔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他的说法不无道理,却杂有浓厚的“陕西沙文主义”倾向,视野未免狭窄了。其实,陕西而外,青宁甘新,哪里没有高亢激越的秦腔回旋?哪里不是大大小小的“秦剧团”星罗棋布,何独入百里秦川然?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必须站在整个西部的高度,不能光在西安老城墙周围打转。依我之愚见,地理结构重要,历史结构更重要,浑茫的历史感才是秦腔魂魄。说穿了,秦腔迷人,乃在“苍凉”和 “悲慨”二点上。它善悲剧,不善喜剧;善伦理戏和悲欢离合的苦情戏,不善政治戏和理性戏。看《放饭》,谁不感到命运之飘忽?观《探窑》,谁不赞乱世男女之坚贞?赏《火焰驹》,谁不恨奸佞之陷害忠良?……西部这块地方,留下几多悲欢,唱出了多少慨叹?它是人命危浅之地、苦役流放之所、慷慨悲歌之疆。它的历史和生活本身就具有“苍凉悲慨”的韵味。寻根是人类固有的情结,历史意识是现代人直观自身的表现,秦腔便是满足着这种欲求。可以说,秦腔是西部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伦理方式的艺术化、抽象化、程式化,只是人们不自知罢了。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剧种要在今天站住脚,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可不行。光是一些演员唱,大家不跟着唱,那就会越唱越萎缩,现代西部青年对秦腔厌烦者日多;还有秦腔演员改唱通俗歌曲“走穴”挣外快的,争上电视剧想出名的,也不鲜见。我对秦腔的前途不免担心。②直到去年在兰州茶园听了一回秦腔,才算放下心来。那天,家达兄约秦腔著名新秀窦凤琴给我们唱几段,却苦于无人伴奏,他便建议我们到茶园去,说那里有现成的乐队。窦凤琴名气很大,磁带销行西北各地,③一见面,竟一点架子也没有,话儿不多,只微微地笑。她是由生产队、公社、县城直到省城,一级一级唱出来的,尤其受到家乡农民的追捧。一进茶园,我和小窦都被眼前的散漫场面吓住了。小窦红着脸,摇头悄声连说:“不唱!不唱!”那场面也确实让胆小的人唱不出口。兰州的茶园历史悠久,风味独具,这我是知道的。但见,半露天的席棚下,密密麻麻全是围桌而坐的茶客。④整个茶园人声鼎沸,打麻将的,玩扑克的,看书的,下棋的,好不热闹。在茶园中间,民间秦腔班子吹拉弹唱正在兴酣处。一位七十多岁的尕老汉,正在仰天长啸,唱《辕门斩子》呢。打板的,拉板胡的,弹三弦的,全戴着茶镜,微眯双眼,下巴跟着节奏一伸一缩的,沉醉其中。更可怪的,一位女服务员,在戏唱到需要女角时,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然后平静如常,又提着壶续水去了。秦腔的流传,与这种民间形式关系密切,仅兰州就有几十家茶园。因属业余,更多保留了秦腔的野味、野趣。在王兄和我的大力怂恿下,窦凤琴有点坐不住了,却又畏惧这阵势。最终小窦还是被王兄硬拽到台前,与乐队小声协商了一下,决定唱《斩秦英》。只听小窦一声高腔出唇,拉板胡的老先生立刻暗暗点头首肯,待唱到“骂一声,小奴才,不死的冤家”,全场忽然静得骇人,下棋的、打牌的也全翘首环望,总觉得今天的唱家有些异样。小窦那高、亮、甜、脆,具有透明感的声音在旋舞,那气势昂扬、一波三折的腔调在回荡,那融汇了歌曲发声方法的甜美和流畅在尽情扩张。一曲终了,全场忽如地震,如沸锅,“美气!”“好!好!”的粗嗓门满场乱吼。这时,一向不善当众讲话的王兄忽然一脸激动,介绍说:“刚才唱戏的女同志,就是咱省的窦凤琴。”“什么?窦凤琴!到这来了,喷啧。”于是,躺椅乱响,人群骚动,全挤到我们桌前。茶园的个体户乐坏了,捧来大把花生瓜子糖堆满桌面。要问:秦腔会绝灭吗?我说不会;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秦腔能打出潼关去吗?答曰:更难。 (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我”对秦腔的酷爱,然后从“我”对妻子及女儿的影响和竭力收集秦腔磁带等方面加以体现。B.“我”和王家达交谈甚欢,“我”提出要看他的秦腔磁带时,他就神情、言语有变,这体现了王家达对秦腔的热爱。C.贾平凹从地理结构角度解释秦腔的生存之谜并不完全准确,只有从历史结构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D.茶园里的女服务员也能“放下铁壶,款款走上前去,接唱一段”,这说明秦腔深受当地人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①用“钢筋般坚固”比喻“我的秦腔癖”,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秦腔始终不渝的热爱。B.句②中,“放下心来”既照应前文的“担心”,又写出了“我”相信秦腔不会绝灭的信心。C.句③中,“竞”表示出乎意料,和前文“名气很大”形成反差,强化了窦凤琴之平凡普通。D.句④以“人”为重点写出了热闹的情景,以此体现场景的散漫,为窦凤琴演唱秦腔提供环境。8.文章把窦凤琴在茶园演唱秦腔一事描写得魅力十足,感染力极强,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9.文章末尾写“秦腔会大兴旺吗?颇难”,作者认为秦腔难以大兴旺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答案】6.C7.C8.①通过侧面烘托来营造。文章描写了听众及茶园个体户强烈反响,以此侧面烘托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②通过正面描写来营造。窦凤琴那“高、亮、甜、脆”的声音本来是听觉形象,文章用“旋舞”这一视觉形象来形容,运用通感,生动地写出了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9.①影视、迪斯科、西部摇滚等新艺术形式的兴起给秦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②现代青年如“我”的小儿、厌烦秦腔的西部青年等对秦腔不认同,会动摇秦腔的群众基础。③一些秦腔演员不安于演唱秦腔“走穴”争利,争上电视剧求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只有从历史结构的角度才能更好地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错误。根据文意,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应该把地理结构、历史结构、群众基础结合起来,多角度分析。 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强化了窦凤琴之平凡普通”错误,应是强化窦凤琴之平易近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①通过侧面烘托来营造。“只听小窦一声高腔出唇,拉板胡的老先生立刻暗暗点头首肯,待唱到‘骂一声,小奴才,不死的冤家’,全场忽然静得骇人,下棋的、打牌的也全翘首环望,总觉得今天的唱家有些异样”“一曲终了,全场忽如地震,如沸锅,‘美气!’‘好!好!’的粗嗓门满场乱吼”“‘什么?窦凤琴!到这来了,喷啧。’于是,躺椅乱响,人群骚动,全挤到我们桌前。茶园的个体户乐坏了,捧来大把花生瓜子糖堆满桌面”,文章描写了听众及茶园个体户的强烈反响,以此侧面烘托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②通过正面描写来营造。“小窦那高、亮、甜、脆,具有透明感的声音在旋舞,那气势昂扬、一波三折的腔调在回荡,那融汇了歌曲发声方法的甜美和流畅在尽情扩张”,窦凤琴那“高、亮、甜、脆”的声音本来是听觉形象,文章用“旋舞”这一视觉形象来形容,运用通感,生动地写出了窦凤琴演唱秦腔的魅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由“整个西北高原,虽已是影视业发达、迪斯科风靡、西部摇滚盛行,可‘古调’秦腔居然还能‘独弹’,还能存活,真是一大奇观”可知,影视、迪斯科、西部摇滚等新艺术形式兴起给秦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②由“妻子是北京土著,小儿女都在北京长大,我每放播秦腔,便遭到他们的顽强抵抗,小女捂着耳朵跺脚尖叫,小儿涨红了脸摔门而去-—破坏了他们要听流行歌曲的兴头,那一刻他们甚至是仇视我的”“只有儿子冥顽不灵,始终对秦腔不屑一顾,或暗暗冷笑”“现代西部青年对秦腔厌烦者日多”可知,现代青年如“我”的小儿、厌烦秦腔的西部青年等对秦腔不认同,会动摇秦腔的群众基础。③由“还有秦腔演员改唱通俗歌曲‘走穴’挣外快的,争上电视剧想出名的,也不鲜见”可知,一些秦腔演员不安于演唱秦腔“走穴”争利,争上电视剧求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③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同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1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0.DFH11.A12.D13.(1)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2)(段干木)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相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14.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者……也”表判断,应在“者”后D处断开;“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都是动宾结构,应在“木”后F处和“夏”后H处断开。故在DFH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使动用法,让……做相国。/名词,丞相。句意: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让子婴做丞相。B.正确。认为。/用……做成。句意: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冶炼它们铸造成十二个铜人。C.正确。都是“要求”。句意:又要求我礼遇你。/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对别人要求要宽,对自己要求要严。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错误,魏文侯礼敬段干木是因为段干木是个贤者,富有德义,并非因为自己“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而且原文也没有“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礼”,礼敬;“莫”,没有谁;“无乃……乎”,恐怕……吧;“加兵”,用兵。(2)“贱”,地位低下;“仕”,做官;“造”,拜访;“逾”,翻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中魏文侯对待段干木很尊敬,“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之”,并且请段干木做国相,被拒绝后“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受到国人称赞,“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当秦军想要攻打魏国时,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由此可见,君子用兵,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是因为君子礼遇贤者,心怀仁义,不战而屈人之兵。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我怎么敢不致敬呢?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耀,而寡人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而寡人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做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文侯就送给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他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的国君喜欢正道,于是敬重段干木;我们的国君喜欢忠诚,于是推崇段干木。”过了没多久,秦国想出兵攻打魏国,司马唐劝谏秦君说:“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君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怕不能对魏国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让军队停下,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看见军队的举动,而大功却已告成,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啊。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无事百姓尸横遍野,而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预料,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魏文侯见段干木,站得很疲倦了也不敢休息。等到见翟璜的时候,就蹲在朝堂和他交谈。翟璜不高兴。魏文侯说:“段干木,我给他官住他不接受,我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做官就让你做了国相,想要俸禄就给了你上卿的俸禄。已经接受了我的赏赐,又要求我礼遇你,恐怕太难了吧?”材料二: 段干木,是晋国人。(段干木)年少时贫穿且地位低下,坚守道义而不做官。魏文侯想见他,登门拜访。他翻墙躲避。魏文侯以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住处,抚轼而立表示敬意。他的车夫问:“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为什么对他扶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贤者,他不因为权势、利益而改变节操,心怀君子之道,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名却远驰千里。我怎么敢不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寡人以权势为先;段干木在德义上富有,而寡人在财富上富有。权势不如德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文侯又请求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魏文侯的名声超过齐桓公,大概是他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以田子方为友的缘故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节选)欧阳修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经①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注】①正经:指被儒家视为经典的“六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欧阳修未仕时家境贫寒,读书求学并非易事;诗中对此也略有涉及。B.有些经书,后人多有附会杜撰,不但篇章句读有所不同,解说注释也真伪难辨。C.两军交战时,双方摇旗呐喊,鼓角相催,人马出汗,诗歌以此为喻,形象生动。D.欧阳修在诗中娓娓道来,叙述了自己年少时的读书体会,教导后生,言之恳切。16.这首诗歌在读书方面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答案】15.D16.①活到老,读到老,即使年岁已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②多读经典作品,舍弃伪说。③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敢于取舍。④以读书为乐,勤于读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年少时”错误,从“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等诗句来看,应该是“年老时”;“教导后生”错误,原文没有相关信息。故选D。【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意思是,我生来就是一介寒儒,如今老了,还是手不释卷。视力虽然已经疲惫,读书之心却丝毫没有倦怠。这部分写诗人对读书的态度,诗人从自身出发,写自己对于读书始终如一的热爱。前两句中,诗人借助“生”和“老”两个时间点,勾勒出自己生于书香之家、年老犹嗜读书的人生侧面,显示了诗人对读书的由衷的喜爱。后两句,着重写当下的情况:诗人虽然年老,虽然视力衰减,但读书的劲头丝毫没有倦怠。通过进一步的摹写,凸显出自己对读书愈老而弥笃的感情。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活到老,读到老,即使年岁已长、老眼昏花,也要读书不倦。②“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意思是,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欺人之谈起源于秦汉。这部分,写诗人读书的体验。诗人从围绕儒家经典的争论入手,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自己真切的读书体验。这四句,回顾了儒家经典的起源和伪说杂兴的现象。诗人指出儒家经典首创于唐尧虞舜的时代一方面表现了儒家经典的起源之早,赋予了儒家经典人文初始的巨大光环;一方面,借助尧舜等古代明君,赋予了儒家经典神圣性、权威性和永恒性。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多读经典作品,舍弃伪说。③“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意思是,从此儒家经典的句读、解释、注解就各不相同了。是是非非,互相攻击,对于它们的取舍却决于读书人的勇敢果决。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对书中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敢于取舍。④“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意思是,起初的时候,争论的双方就像两支军队交锋;优势的一方还会乘着胜利的形势加紧进攻,劣势的一方却不甘心失败,只见两支军队正在激烈战斗。当他们双方的旗帜和战鼓催促战斗时,连我这个旁观的人甚至我所骑乘的马都在不知不觉间流下了汗水。我整日埋首书案畅游书海,可以说普天之下,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情了。这几句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沉醉而酣畅的阅读体验。这里写围绕儒家经典的激烈论战,写论战双方的激烈争锋,透露出诗人投入其中的沉醉与酣畅,表现了诗人读书所获得的巨大的审美体验和知性启迪,表现了诗人辨伪存真去粗存精之后获得真知的读书之乐。末二句收束上文,写诗人对读书的评价。诗人写自己整日伏案读书,孜孜不倦老而弥笃,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诗人看来,读书是天下最快乐的事情!诗人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喊出读书之乐无可比拟的心声,不仅在内容收束了前文,还把诗人对读书的喜爱之情推向高潮,让文章在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中告一段落。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以读书为乐,勤于读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固本浚源”为喻,自然引出文章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植才高八斗,却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后世文人常借他的遭遇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李白《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刚耽于游玩,不珍惜时间,为此老师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规劝他,希望他珍惜时间。【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日月忽其不淹兮⑥.春与秋其代序(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谑”“譬”“励”“阴”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在不同位置观望山峰时,对其高度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而当我们站在青藏高原上眺望珠峰,就会觉得它的高度可能只有海拔高的一半左右。这是因为我们站的位置海拔就很高,视觉上感受到的是山的相对高度。另外,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觉感受:站在一望无际的平地上仰望山峰,①;在高高的山地上眺望山峰,就会觉得山峰没有想象中那么高。②?方法之一是水准测量法,这是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方法。一般来说,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得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由于水准尺长度的限制和清晰读数的要求,要一站一站地接续测量很多个高差,才能到达山顶。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③,即便是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也需要测一天;如果遇到植被丛生甚至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18.第一段引用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①引用诗句,佐证文中“当我们在不同位置观望山峰时,对其高度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的观点。②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9.①就会觉得山峰很高;②怎样测量山峰的高度呢;③水准测量进度慢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效果的能力。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在不同位置观望山峰时,对其高度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此处引用苏轼《题西林壁》的诗句,佐证文中“当我们在不同位置观望山峰时,对其高度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的观点。②引用的诗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所写的诗句,这样的引用使文章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分号可知,要填的句子与“就会觉得山峰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对应,句式为“就会觉得……”,内容上应是感觉山峰很高,可填:就会觉得山峰很高;②根据后面“方法之一是水准测量法,这是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方法”可知,这是说测量山峰高度的方法,因此此处的问题应该是:怎样测量山峰的高度呢;③根据“即便是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也需要测一天;如果遇到植被丛生甚至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可知,是说水准测量进度慢,可填:水准测量进度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令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①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②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③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④好像伴着鼓点,和着琴音,⑤每一摆刷,那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⑥“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水乳交融,⑦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非常雪白的屏风。 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20.请分析第二段中“当然”和“果然”的表达效果。21.第三段中“匀匀实实”和“匀实”相比,语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以及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答案】20.“当然”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果然”照应前文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传闻,说明传言非虚。21.“匀匀实实”比“匀实”语意更重,更能突出刷子李刷浆刷得均匀,说明其技艺之高超。22.①“高招”后的分号改为逗号;⑥“水乳交融”改为“天衣无缝”;⑦“非常雪白”改为“雪白”或“非常白”。【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当然”,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原文“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说明刷子李有绝活的名声流传非常广。“果然”,果真如此,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原文“干活前,刷子李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被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照应前文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的传闻,说明传言非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匀匀实实”,形容非常均匀。分布均匀且密度大,显得充实。“匀实”,均匀,匀称结实。“匀匀实实”是对“匀实”的扩充,比“匀实”语意更重,更能突出刷子李刷浆刷得均匀,说明其技艺之高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成语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两句虽然是并列句子,但小句子中间没有逗号,因此不必用分号,“高招”后的分号改为逗号;⑥水乳交融:意思是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语境指一道道浆衔接得紧密,浑然一体,应把“水乳交融”改为“天衣无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⑦“非常”意思是“很、极”,是副词;“雪白”是像雪一样白。“非常雪白”搭配不当,改为“雪白”或“非常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在《试笔自书》中写过一段被贬海南的经历—— 刚到海南时,他常常黯然神伤:“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呢?”过了一段时间,他豁然开朗:海南是岛,可往大了看,中原又何尝不是一座岛呢?这样看来,谁不在岛上呢?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自伤自叹。想到此处,苏轼不禁大笑,原来困住自己的是自己的内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苏轼被贬海南后,心境的转变。由最开始的黯然伤神到后面的豁然开朗,转变的原因在于他领悟到困住自己的不是岛屿,而是自己的内心。如果眼光只看现实,心忧于眼前困境,往往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如果眼光能看到远方,心想未来,往往就会乐观面对眼前的困境。一个人的喜怒悲欢,往往决定于他的内心。心大了,任何事都是小事;心小了,任何事都是大事。由此可知,材料的核心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比如可以学习苏轼的换个角度看待问题;目光放长远,不斤斤计较与眼前的得失;幸福感不取决于外在,而是由心而生等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有材料引出观点,如:用大格局过好小日子。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何为大格局?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人有大格局,便深知生活的常态是高低起伏。二、心中有大格局,如同占领高地。望得见前路坦荡,亦深知总有歧路。三、心中有大格局,如海纳百川,上善若水。越是平淡的日子,越需要宽广的胸襟,方能心安有福。立意:1.笑对人生困境。2.心胸开阔,不拘于一时受挫。3.眼光放远,不计较一时得失。4.要有大格局、大度量。5.境由心生,乐观豁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