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7732

大小:261.5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5-02-1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高考模拟试卷(5月份)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社会转型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图示内容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内容,所以此时的大变革指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应该填的是社会转型,故选A;文明起源远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统一,排除C;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排除D。2.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C.保证官员廉洁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可知朝廷将评定人才等级的权利收归中央,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选官制度侧重于选拔,无法保证官员的品行,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其主要目的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不是提升寒门庶族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在宋代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理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B.教育公平得以实现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与唐代相比,宋代各类学校招生范围扩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说明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C项正确;理学是在宋代形成,但材料无法体现当时教育的发展是受理学的影响,排除A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据记载,“乾隆初,始闻有洋钱通用。至四十年后,洋钱用至苏、杭。其时我邑(今江苏无锡)广用钱票,兼用元丝银。后银价稍昂,乃渐用洋钱”,乾隆五十年后“但用佛头(西班牙银元)一种”。这反映了乾隆时期()A.清政府的货币主权逐渐旁落B.白银外流引发了严重的钱荒C.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D.西班牙垄断了中外贸易通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乾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细,乾隆后期,洋钱在市场中流通范围有所扩大,这说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有所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货币主权的旁落,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洋钱的广泛使用是白银流入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西班牙垄断中外贸易通道,排除D项。故选C项。5.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上海庚予时论中出现了诸如“满贼”“北京贼政府”“觉罗氏江山破碎”“东南半壁”“迁都南京”等新术语和新话题,这种言论在以往都未见或少见。该变化表明当时()A.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B.立宪骗局的破产C.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D.中央权威的式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1900年(庚子年)上海出现的一系列言论,“满贼”“北京贼政府”“觉罗氏江山破碎”等用词可以说明中央权威的式微,D项正确;材料只是展示上海的言论,无法说明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排除A项;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言论无法体现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排除C项。故选D项。6.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华资商业银行,并获得较快发展,投资方向主要华资工商企业和铁路等。除中国、交通两行外,北洋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实业、垦边、农工等政策性银行。这种现象()A.促进了经济区域布局的完善B.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 C.遏制了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华资商业银行,并获得较快发展,投资方向主要是华资工商企业和铁路等。除中国、交通两行外,北洋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实业、垦边、农工等政策性银行。”可知,民国初年的银行既包括华资商业银行,也包括北洋政府牵头成立的银行,其主体为民间和政府两种。这种现象反映且适应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当中并未强调经济布局的完善,经济布局主要强调区域之间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的这种现象包括了民间金融业和政府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执行且北洋政府后期,政府的执行力受到较大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银行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但并不能遏制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7.20世纪50年代,为履行“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承诺,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工人新村”,工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该作品()A.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喜悦心情B.描绘了工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C.体现了“一五”计划在工业上的成就D.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概括出漫画主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以及工业出现的“新”面貌,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关系才发生深刻地变革,排除A项;1952年,我国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8.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外国记者认为中国的农民企业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然而现实是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入,所以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一方面在改革中累计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享受到政策的红利,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逻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变成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这样的结果并不利于农民企业家企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还未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9.《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民主对公民美德认同的标志是:公民为城邦做出了贡献、公民公而忘私,这些品德认同的标志显然将城邦利益置于第一位,体现了雅典注重维护城邦利益,A项正确;直接民主强调的是公民直接参政,与材料中的公民美德认同标准没有关联,排除B项;雅典公民直接参政,有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利,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排除D项。故选A项。10.16—17世纪,法国通货膨胀严重,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这种通胀现象在西欧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该时期的通货膨胀()A.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B.表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D.得益于工业资本的扩张【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可以看出16—17世纪,法国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新兴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依靠收取地租的地主的力量逐渐削弱,有利于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通货膨胀现象,不能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资本迅速扩张,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1.1870年前,德意志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A.工业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B.分裂割据影响工业化的进程C.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D.资产阶级统一愿望最为强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1870年前的德意志。根据材料“1870年前,德意志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可知,1870年之前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各邦国之间商品贸易往来,使德意志缺乏统一的市场,阻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工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德国资产阶级的统一愿望,俾斯麦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2.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面对全球的防疫,虽然有诸多计划的提出,但因处于冷战对抗时期,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加剧,使其不能较好地开展下去,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当时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解答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独立性;监察官员选任有严格标准;监察制度法律化;不断发展完善。(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有利于约束监察官员,规范监察行为;提高了监察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任答3点即可)(2)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借鉴了西方监察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民党维持独裁统治的需要。(任答4点即可)(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任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得出历史悠久:根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得出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独立性;根据“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得出监察官员选任有严格标准;根据“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得出监察制度法律化;不断发展完善。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监察制度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有利于约束监察官员,规范监察行为;提高了监察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根据“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得出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根据“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得出借鉴了西方监察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还源于国民党维持独裁统治的需要。(3)根据“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加强监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讨论,有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有学者认为是“乡村”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畸形、后发、时断时续、缺乏动力;有学者认为是被耽误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与中国走向衰落、半殖民地、各种革命运动重叠——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讨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且不得与材料中的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阐释:步入近代,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追求的目标。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因“布新而不除旧”而失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试图从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实现中国现代化,由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努力都失败。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进行了大量现代化的实践。结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变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历史的必然。 示例2:中国近代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民族独立。阐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指导思想随时代变化。阐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4:中国人民是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主要力量。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而且时间范围是“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首先可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近代‘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来进行阐释,从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努力都失败,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进行了大量现代化的实践;最后总结升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观点,比如中国近代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民族独立、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指导思想随时代变化、中国人民是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主要力量等,阐释言之有理即可。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答案】(1)主张: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2) 评析:强调官员的德行为先,有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质;改革明经科,有利于选拔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提升治理水平;命题结合实际,有利于发现真正的人才,保证科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由材料内容“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可知司马光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结合材料“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可知司马光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其“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的做法强调官员的德行为先,有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质;“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有助于选拔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提升治理水平;“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说明这有助于选拔人才,保证科举的质量,根本上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郑律成(1914—1976),出生于朝鲜,自幼有音乐天赋。1933年,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投身到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冬,郑律成越过道道封锁,来到了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9年,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片圣土上,郑律成多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终于喷发,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等广受欢迎的歌曲。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他一生创作了近400首(部)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为战士、工人农民、儿童创作的,他的音乐旋律激情澎湃,感人至深。——摘编自《百年巨匠·“军歌之父”郑律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律成音乐创作成就突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艺术作品运用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意义。【答案】(1)个人音乐天赋及对音乐的热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实践活动;坚定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关注基层群众和生活。(2)宣传了抗日救亡思想与主张;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与罪恶;起到了唤醒民众、团结军民、鼓舞士气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自幼有音乐天赋”“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可得出个人音乐天赋及对音乐的热爱;据材料“投身到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可得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实践活动;据材料“加入中国共产党”可得出坚定的政治立场;据材料“绝大部分都是为战士、工人农民、儿童创作”可得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关注基层群众和生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从宣传抗日思想、揭露侵略者罪恶、团结抗日力量等方面阐述艺术作品对抗日运动的贡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高考模拟试卷(5月份)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A.社会转型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国家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图示内容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的内容,所以此时的大变革指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应该填的是社会转型,故选A;文明起源远早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是统一,排除C;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排除D。2.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C.保证官员廉洁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可知朝廷将评定人才等级的权利收归中央,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选官制度侧重于选拔,无法保证官员的品行,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其主要目的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不是提升寒门庶族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3.宋代各类学校“广开来学之路”扩大招生范围,与唐代相比,入学门槛降低很多。在宋代现实生活中,如“工商杂类”甚至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理学形成推动教育发展B.教育公平得以实现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与唐代相比,宋代各类学校招生范围扩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贱民”,其子孙都可以进入州、县学校读书,这说明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C项正确;理学是在宋代形成,但材料无法体现当时教育的发展是受理学的影响,排除A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4.据记载,“乾隆初,始闻有洋钱通用。至四十年后,洋钱用至苏、杭。其时我邑(今江苏无锡)广用钱票,兼用元丝银。后银价稍昂,乃渐用洋钱”,乾隆五十年后“但用佛头(西班牙银元)一种”。这反映了乾隆时期()A.清政府的货币主权逐渐旁落B.白银外流引发了严重的钱荒C.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D.西班牙垄断了中外贸易通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乾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细,乾隆后期,洋钱在市场中流通范围有所扩大,这说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有所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货币主权的旁落,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洋钱的广泛使用是白银流入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西班牙垄断中外贸易通道,排除D项。故选C项。5.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上海庚予时论中出现了诸如“满贼”“北京贼政府”“觉罗氏江山破碎”“东南半壁”“迁都南京”等新术语和新话题,这种言论在以往都未见或少见。该变化表明当时()A.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B.立宪骗局的破产C.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D.中央权威的式微【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1900年(庚子年)上海出现的一系列言论,“满贼”“北京贼政府”“觉罗氏江山破碎”等用词可以说明中央权威的式微,D项正确;材料只是展示上海的言论,无法说明清政府成为众矢之的,排除A项;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排除B项;材料中的言论无法体现上海成为变革的先导,排除C项。故选D项。6.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华资商业银行,并获得较快发展,投资方向主要华资工商企业和铁路等。除中国、交通两行外,北洋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实业、垦边、农工等政策性银行。这种现象()A.促进了经济区域布局的完善B.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 C.遏制了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D.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国初期,出现了一批华资商业银行,并获得较快发展,投资方向主要是华资工商企业和铁路等。除中国、交通两行外,北洋政府还牵头成立了实业、垦边、农工等政策性银行。”可知,民国初年的银行既包括华资商业银行,也包括北洋政府牵头成立的银行,其主体为民间和政府两种。这种现象反映且适应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当中并未强调经济布局的完善,经济布局主要强调区域之间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的这种现象包括了民间金融业和政府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完全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执行且北洋政府后期,政府的执行力受到较大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银行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欧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但并不能遏制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7.20世纪50年代,为履行“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承诺,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工人新村”,工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下图为创作于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该作品()A.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带来的喜悦心情B.描绘了工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C.体现了“一五”计划在工业上的成就D.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概括出漫画主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以及工业出现的“新”面貌,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发展,我国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示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关系才发生深刻地变革,排除A项;1952年,我国还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8.1986年,有西方记者评价中国农民企业家“几乎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经验”“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家工厂,不知道如何做财务报表,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然而,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的完成D.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外国记者认为中国的农民企业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然而现实是他们的企业却蓬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入,所以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他们一方面在改革中累计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享受到政策的红利,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逻辑,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变成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这样的结果并不利于农民企业家企业的发展,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才刚刚开始,还未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9.《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民主对公民美德认同的标志是:公民为城邦做出了贡献、公民公而忘私,这些品德认同的标志显然将城邦利益置于第一位,体现了雅典注重维护城邦利益,A项正确;直接民主强调的是公民直接参政,与材料中的公民美德认同标准没有关联,排除B项;雅典公民直接参政,有较为充分的民主权利,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雅典城邦利益高于一切,排除D项。故选A项。10.16—17世纪,法国通货膨胀严重,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这种通胀现象在西欧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该时期的通货膨胀()A.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B.表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D.得益于工业资本的扩张【答案】C【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巴黎市场上1塞提埃(谷物用的容积单位)上好的小麦的价格从1500年的1利弗尔多一点涨到1550年的4.15利弗尔(货币名称),再到1600年的8.65利弗尔,直至1650年的18利弗尔”,可以看出16—17世纪,法国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新兴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依靠收取地租的地主的力量逐渐削弱,有利于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通货膨胀现象,不能得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资本迅速扩张,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1.1870年前,德意志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这大大限制了邦与邦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从而使煤铁资源丰富的少数工业中心难以得到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这主要说明德国()A.工业发展缺乏充足劳动力B.分裂割据影响工业化的进程C.统治者不够重视海外贸易D.资产阶级统一愿望最为强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1870年前的德意志。根据材料“1870年前,德意志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国籍法》,……各邦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业法律阻碍着商品的流通;由于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强大的国家政权去保护海外贸易。”可知,1870年之前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的阻碍了各邦国之间商品贸易往来,使德意志缺乏统一的市场,阻碍了德国工业化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工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德国资产阶级的统一愿望,俾斯麦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2.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B.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C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D.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得出,面对全球的防疫,虽然有诸多计划的提出,但因处于冷战对抗时期,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加剧,使其不能较好地开展下去,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当时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二、解答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独立性;监察官员选任有严格标准;监察制度法律化;不断发展完善。(任答3点即可)作用: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有利于约束监察官员,规范监察行为;提高了监察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任答3点即可)(2)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借鉴了西方监察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民党维持独裁统治的需要。(任答4点即可)(3)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任答3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得出历史悠久:根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得出监察机构具有一定独立性;根据“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得出监察官员选任有严格标准;根据“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得出监察制度法律化;不断发展完善。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监察制度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有利于约束监察官员,规范监察行为;提高了监察官员的素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根据“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得出受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根据“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得出借鉴了西方监察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在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还源于国民党维持独裁统治的需要。(3)根据“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加强监察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监察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讨论,有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有学者认为是“乡村”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畸形、后发、时断时续、缺乏动力;有学者认为是被耽误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与中国走向衰落、半殖民地、各种革命运动重叠——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上述材料是学者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讨论。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提出观点,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一个观点,且不得与材料中的观点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阐释:步入近代,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追求的目标。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因“布新而不除旧”而失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试图从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实现中国现代化,由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努力都失败。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进行了大量现代化的实践。结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变化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历史的必然。 示例2:中国近代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民族独立。阐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3: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指导思想随时代变化。阐释:言之有理即可。示例4:中国人民是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主要力量。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而且时间范围是“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过程”。首先可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现代化’过程是向资本主义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中国近代‘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来进行阐释,从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努力都失败,最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进行了大量现代化的实践;最后总结升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观点,比如中国近代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民族独立、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指导思想随时代变化、中国人民是中国近代“现代化”的主要力量等,阐释言之有理即可。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司马光知谏院“以言事为职”,开始了他为时五年的谏官生涯。改革科举考试是司马光进谏的重要方面,是其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明经”一科向来考五经、九经的背诵能力,所以一些擅长背书的人往往高中,有治国安邦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反而会落选。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时的考官出题不求实际、只求奇巧,“或离合句读,故相迷误;或取卷末经注字数,以为问目”,使得百分之八九十的应试举人交白卷,偏离了科举取士的本意,而起了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反作用。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摘编自宋衍申《司马光知谏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司马光科举改革的主张。【答案】(1)主张: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2) 评析:强调官员的德行为先,有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质;改革明经科,有利于选拔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提升治理水平;命题结合实际,有利于发现真正的人才,保证科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由材料内容“宋承唐制,先考辞赋,后考其他。司马光在《论举选状》中明确提出,科举选人应“以德行为先”,其次是经术,再次是政事(政治见解),最后才是艺能(辞赋)”可知司马光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结合材料“司马光主张多出一些分析性的考题,把“明经”一科从死记硬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司马光对这一现象给予了抨击,明确提出应重选命题官,用“通经术、晓大义”的人来命题”可知司马光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其“改变先考辞赋,后考其他的做法,以德行为先”的做法强调官员的德行为先,有利于提高官员道德素质;“改革明经科,重点考察实际能力”有助于选拔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官员,提升治理水平;“重选命题官,避免出偏题、怪题”说明这有助于选拔人才,保证科举的质量,根本上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郑律成(1914—1976),出生于朝鲜,自幼有音乐天赋。1933年,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投身到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1937年冬,郑律成越过道道封锁,来到了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9年,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片圣土上,郑律成多年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积累终于喷发,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进行曲》等广受欢迎的歌曲。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他一生创作了近400首(部)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为战士、工人农民、儿童创作的,他的音乐旋律激情澎湃,感人至深。——摘编自《百年巨匠·“军歌之父”郑律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律成音乐创作成就突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艺术作品运用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意义。【答案】(1)个人音乐天赋及对音乐的热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实践活动;坚定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关注基层群众和生活。(2)宣传了抗日救亡思想与主张;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与罪恶;起到了唤醒民众、团结军民、鼓舞士气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自幼有音乐天赋”“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可得出个人音乐天赋及对音乐的热爱;据材料“投身到中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可得出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实践活动;据材料“加入中国共产党”可得出坚定的政治立场;据材料“绝大部分都是为战士、工人农民、儿童创作”可得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关注基层群众和生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从宣传抗日思想、揭露侵略者罪恶、团结抗日力量等方面阐述艺术作品对抗日运动的贡献。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