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B.限制人口迁徙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D.加强户籍管控2.“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3.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4.2014年底,众部委积极创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与传统信贷相比,这一产品()A.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B.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C.是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D.彻底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5.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6. 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7.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8.如表反映的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事件。由此推断,荷兰的扩张()年份事件1611年在爪哇岛雅加达建立起商馆1623年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17世纪末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A.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B.有利于控制大帆船贸易航线C.使得香料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D.促使“三角贸易”逐渐兴盛9.下表所示为1960-1980年世界粮食保障指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粮食总储量/万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天19602340010219652130080197023600771975141004019801510040 A.粮食储备技术有待改进B.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C.世界粮食供应持续减少D.联合国粮农组织影响力下降10.上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1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12.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13.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14.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分工细化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15.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1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第II卷(非选择题)17.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予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殖民化之前的欧洲,负债累累、战乱频仍,为了应付内部危机,欧洲人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贸易路线及开拓殖民地。欧洲人在新大陆进行掠夺和开垦,开展极为血腥和残暴的奴隶制“三角贸易”,为产业资本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人虽然在其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却在其他大陆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残酷奴隶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无情的侵略和剥削,甚至大规模杀戮。即使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摘编自温铁军《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 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历史月考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B.限制人口迁徙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D.加强户籍管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户籍世袭,且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管理严格,目的是加强户籍管控,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已经勃兴,因此并不是维护贵族教育特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世袭性的特点,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B项;限制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并不能提升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故选D项。2.“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可知,这些措施激励民众助赈,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救灾,而不是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激励民众助赈,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项;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矛盾,但“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伤频发,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推动西欧国家通过有关工伤保险、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以解决相关问题,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发展领先而非滞后,排除A项;工伤问题与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关系不大,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4.2014年底,众部委积极创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与传统信贷相比,这一产品()A.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B.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C.是具有社会救济性质免息借贷D.彻底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4年底(中国)。据材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可知,该扶贫小额信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A项正确。传统信贷并非实物借贷,因此这一产品并不是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排除B项;据材料“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该扶贫小额信贷并非免息,而且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不属于社会救济,排除C项;“彻底地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5.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材。时空范围为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料以“面条”这一食物及其相关壁画在中国和西方的出土为情境,反映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均出现了“面条”,但他们的“面条”在材质和制作工序上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推知,二者是相对独立地发明了“面条”这一食物,C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面条”是用不同的粮食作物制作的,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丝绸之路开辟于前138年,罗马帝国建立与前27年,排除B、D项。故选C项。7.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在美洲大规模种植,但由于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随着甘蔗这一物种的洲际交流而引发了人种的跨洲际迁徙,说明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贸形态的更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资本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表反映的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事件。由此推断,荷兰的扩张()年份事件1611年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1623年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17世纪末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A.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交流B.有利于控制大帆船贸易航线C.使得香料日益成大众消费品D.促使“三角贸易”逐渐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荷兰)。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荷兰的扩张意图垄断香料贸易,客观上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A项正确;据所学,“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开展的,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殖民贸易,不能得出香料的消费范围扩大为大众,排除C项;“三角贸易”是在欧、非、美洲间展开的,印尼在亚洲,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所示为1960-1980年世界粮食保障指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粮食总储量/万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天19602340010219652130080197023600771975141004019801510040A.粮食储备技术有待改进B.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 C.世界粮食供应持续减少D.联合国粮农组织影响力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60—1980年(世界)。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60—1980年,世界粮食总储量在逐渐降低,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也在逐渐减少,说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B项正确;仅从表格,无法得出粮食储备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持续减少”,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影响力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上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7年(美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农业的投入中,劳动力逐渐减少,机械和化学品投入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劳动力的节约,C项正确;此时美国在技术的推动下,农业集约化程度在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的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生态环境污染,排除B项;此时,劳动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发展,并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冶炼技术是手工业技术,与农业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项;农耕经济发展落后与农具朝轻便、小型方向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与动力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东汉的田庄发展多种经营,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具有比自耕小农更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A项正确;东汉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庄园自给自足,组织武装,割据一方,无法得出“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排除C项;庄园经济是东汉末年分裂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常态,也未成为发展趋势,小农经济依然是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13.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至1865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862年至1865年,法国先后和欧洲多个国家签订关于关税优惠的商约,其目的在于减少国家间的关税壁垒,满足法国工业化的发展要求,C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排除A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与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并不是为了孤立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14.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0——183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工厂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使得更多的人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可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工人阶级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工厂制度本身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生产组织,材料未体现生产组织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15.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及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并非互联网金融,排除B项;“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通过互联网进行,并非人们相互交流的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1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据所学可知,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方便人类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因此D项正确;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17.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响: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促使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中英贸易额上升;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 (2)变化: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一“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可得出“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据材料一“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可得出“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茶文化的源头,茶叶在英国的普及,侧面反映出中英贸易额上升;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得出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到“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得出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可得出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据材料二““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得出“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予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尊老敬老的传统;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的不断发展;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原因: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传统。(2)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可知,尊老敬老的传统,养老院制度不断发展;根据“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和“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以”可知,注意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根据“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可知,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根据“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可知,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孝的思想,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推动了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来分析可知,小农经济之下的农耕文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重视家庭的传统推动了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西欧。原因:根据二战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可知,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结合欧共体的建立可知,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结合科技革命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可知,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西欧国家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殖民化之前的欧洲,负债累累、战乱频仍,为了应付内部危机,欧洲人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贸易路线及开拓殖民地。欧洲人在新大陆进行掠夺和开垦,开展极为血腥和残暴的奴隶制“三角贸易”,为产业资本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人虽然在其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却在其他大陆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残酷奴隶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无情的侵略和剥削,甚至大规模杀戮。即使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摘编自温铁军《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答案】示例一论题:欧洲的近代化具有双重性质。阐述: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形成,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欧洲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西方对世界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导致东西方发展不平衡。殖民统治给广大亚非拉地区造成深重灾难,并直接影响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综上所述,欧洲的近代化是建立在对其他地区殖民的基础上,对自身和殖民地产生了不同影响,呈现出双重特点。示例二 论题:欧洲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矛盾性。阐述: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并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全方位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欧洲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社会矛盾被激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综上所述,欧洲近代社会在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其发展具有矛盾性。【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具体思路如下。第一步,审设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第二步,结合材料和所学拟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少数人享有……民主等理念”“无情的侵略和剥削”“奉行双重标准”“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并结合所学拟定论题,如欧洲近代化具有双重性质。第三步,调用史实进行阐述,围绕所拟论题,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剥削工人阶级、欧洲内部的纷争等方面展开。第四步,总结升华对阐述进行总结,要有一定的理论拔高。如: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形成,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欧洲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西方对世界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导致东西方发展不平衡。殖民统治给广大亚非拉地区造成深重灾难,并直接影响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综上所述,欧洲的近代化是建立在对其他地区殖民的基础上,对自身和殖民地产生了不同影响,呈现出双重特点。还可以根据材料“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可得出论题为欧洲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矛盾性。结合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进行阐述,从欧洲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不平衡、欧洲内部的纷争等方面展开。最后,总结升华对阐述进行总结,要有一定的理论拔高。如: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并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全方位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欧洲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社会矛盾被激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综上所述,欧洲近代社会在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其发展具有矛盾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B.限制人口迁徙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D.加强户籍管控2.“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3.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4.2014年底,众部委积极创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与传统信贷相比,这一产品()A.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B.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C.是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D.彻底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5.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6. 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7.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8.如表反映的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事件。由此推断,荷兰的扩张()年份事件1611年在爪哇岛雅加达建立起商馆1623年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17世纪末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A.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B.有利于控制大帆船贸易航线C.使得香料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品D.促使“三角贸易”逐渐兴盛9.下表所示为1960-1980年世界粮食保障指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粮食总储量/万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天19602340010219652130080197023600771975141004019801510040 A.粮食储备技术有待改进B.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C.世界粮食供应持续减少D.联合国粮农组织影响力下降10.上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1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12.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13.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14.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分工细化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 15.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1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第II卷(非选择题)17.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予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殖民化之前的欧洲,负债累累、战乱频仍,为了应付内部危机,欧洲人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贸易路线及开拓殖民地。欧洲人在新大陆进行掠夺和开垦,开展极为血腥和残暴的奴隶制“三角贸易”,为产业资本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人虽然在其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却在其他大陆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残酷奴隶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无情的侵略和剥削,甚至大规模杀戮。即使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摘编自温铁军《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 内江二中高2025届2023-2024学年度上期历史月考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B.限制人口迁徙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D.加强户籍管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户籍世袭,且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管理严格,目的是加强户籍管控,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已经勃兴,因此并不是维护贵族教育特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户籍管理制度具有世袭性的特点,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B项;限制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并不能提升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故选D项。2.“劝借之令”是明代治灾的基本国策。遇到灾荒,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劝民赈灾遵循自愿原则,“官府不许逼抑科扰”;民众若出粟借贷,官府会登记在册,以“候年丰加息偿之”。这些措施()A.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B.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制C.激发了地方乡绅的赈灾热情D.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政府一劝谕富民捐济,二劝倡士民助赈”、“为激励民众的助赈义行,明廷还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可知,这些措施激励民众助赈,稳固了官民协同的救灾机制,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救灾,而不是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激励民众助赈,地方乡绅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人,排除C项;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矛盾,但“根本上”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3.1840年仅半年内,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棉纺厂就发生了1114起机器引起的工伤事故,造成22人死亡,109人截肢。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工人选择干这一行完全是出于自愿,愿意承担风险,雇主也常常指责受伤的工人粗心大意。此种情况()A.导致英国的发展滞后于后起的国家B.表明科学技术尚未与生产紧密结合 C.反映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D.推动西欧通过立法解决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伤频发,死伤的工人几乎得不到赔偿,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推动西欧国家通过有关工伤保险、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以解决相关问题,D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发展领先而非滞后,排除A项;工伤问题与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关系不大,排除B项;欧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4.2014年底,众部委积极创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与传统信贷相比,这一产品()A.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B.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C.是具有社会救济性质免息借贷D.彻底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4年底(中国)。据材料“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额信贷产品——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这一信贷产品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12.4%,接近1/8”可知,该扶贫小额信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在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深度融合了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A项正确。传统信贷并非实物借贷,因此这一产品并不是从实物借贷形式发展为货币信贷,排除B项;据材料“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该扶贫小额信贷并非免息,而且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不属于社会救济,排除C项;“彻底地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5.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考古学家曾在罗马北部的一座古城中挖掘出一幅公元前4世纪的壁画,画面上描绘着和面、擀面、切面的场景;2002年,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A.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趋同B.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C.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D.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材。时空范围为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料以“面条”这一食物及其相关壁画在中国和西方的出土为情境,反映出古罗马和古代中国均出现了“面条”,但他们的“面条”在材质和制作工序上可能存在差异,由此可推知,二者是相对独立地发明了“面条”这一食物,C项正确;材料中的两种“面条”是用不同的粮食作物制作的,排除A项;公元前4世纪,丝绸之路开辟于前138年,罗马帝国建立与前27年,排除B、D项。故选C项。7.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9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在美洲大规模种植,但由于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随着甘蔗这一物种的洲际交流而引发了人种的跨洲际迁徙,说明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商业革命,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商贸形态的更新,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资本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表反映的是荷兰在印尼的殖民事件。由此推断,荷兰的扩张()年份事件1611年在爪哇岛的雅加达建立起商馆1623年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丁香产地安汶岛和肉豆蔻产地班达群岛收入囊中17世纪末控制了苏门答腊各个胡椒港口A.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交流B.有利于控制大帆船贸易航线C.使得香料日益成大众消费品D.促使“三角贸易”逐渐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荷兰)。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荷兰的扩张意图垄断香料贸易,客观上推动欧亚之间食物物种的交流,A项正确;据所学,“大帆船贸易”大帆船贸易是西班牙开展的,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殖民贸易,不能得出香料的消费范围扩大为大众,排除C项;“三角贸易”是在欧、非、美洲间展开的,印尼在亚洲,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所示为1960-1980年世界粮食保障指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年份粮食总储量/万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天19602340010219652130080197023600771975141004019801510040A.粮食储备技术有待改进B.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 C.世界粮食供应持续减少D.联合国粮农组织影响力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60—1980年(世界)。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60—1980年,世界粮食总储量在逐渐降低,储量可供世界消费天数也在逐渐减少,说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有所增加,B项正确;仅从表格,无法得出粮食储备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世界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持续减少”,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影响力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上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7年(美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农业的投入中,劳动力逐渐减少,机械和化学品投入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劳动力的节约,C项正确;此时美国在技术的推动下,农业集约化程度在提高,排除A项;化学品的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生态环境污染,排除B项;此时,劳动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发展,并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11.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项正确;冶炼技术是手工业技术,与农业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项;农耕经济发展落后与农具朝轻便、小型方向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与动力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2.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东汉的田庄发展多种经营,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具有比自耕小农更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A项正确;东汉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庄园自给自足,组织武装,割据一方,无法得出“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排除C项;庄园经济是东汉末年分裂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常态,也未成为发展趋势,小农经济依然是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13.法国于1862年先后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等国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条约。这一系列商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缔约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彼此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法国这些举动()A.加快了欧洲经济的一体化B.旨在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C.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D.巩固同盟关系以孤立英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2年至1865年(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862年至1865年,法国先后和欧洲多个国家签订关于关税优惠的商约,其目的在于减少国家间的关税壁垒,满足法国工业化的发展要求,C项正确;此时还未出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排除A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与改善与德意志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法国这些举动适应了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并不是为了孤立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14. 有学者指出“工厂制度的一个好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须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因而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1790-1830年间,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为生产者、也作为消费者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A.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B.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D.引发了生产组织的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0——183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工厂制度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提高了消费的稳定性。工厂生产活动迅速提高,使得更多的人从工厂制度中得到了好处,可知学者强调工厂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工人阶级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工厂制度本身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生产组织,材料未体现生产组织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15.互联网金融(ITFIN)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如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这反映了互联网金融()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C.为人们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D.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及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金融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由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并非互联网金融,排除B项;“转帐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通过互联网进行,并非人们相互交流的途径,排除C项。故选D项。16.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据所学可知,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方便人类之间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因此D项正确;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排除A项;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排除B项;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第II卷(非选择题)17.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叶流入英国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茶叶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影响: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促使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中英贸易额上升;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 (2)变化: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一“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可得出“推动了上层社会的社交礼仪活动,形成英国独特的茶文化”;据材料一“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可得出“丰富英国民众饮品种类,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茶文化的源头,茶叶在英国的普及,侧面反映出中英贸易额上升;传播和发展了茶文化。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得出英国从向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摆脱对中国茶叶产地的依赖;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到“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得出中英近代茶叶贸易额呈现由盛而衰的趋势。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英国)。据材料二“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经济侵略加剧”;据材料二“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可得出英国将茶树和技术带到国外,扩大种植面积,加剧了茶叶市场竞争;据材料二““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可得出“近代中国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采用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规模小,采茶工艺落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予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编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赡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材料二西欧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诸国已进行一些社会保障立法。1870-1914年,西欧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制定方法,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摘编自于建定《英国在西欧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尊老敬老的传统;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养老院制度的不断发展;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原因: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统治阶级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用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小农经济下的农耕文明,重视家庭传统。(2)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可知,尊老敬老的传统,养老院制度不断发展;根据“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和“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以”可知,注意物质赡养与精神照顾相结合;根据“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可知,养老与孝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与反面惩戒结合;根据“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可知,明清以来民间养老机构发展迅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孝的思想,进而得出,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对世人影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的需要,把孝道作为治国理念,推动了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来分析可知,小农经济之下的农耕文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重视家庭的传统推动了古代养老制度的形成。【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西欧。原因:根据二战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可知,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结合欧共体的建立可知,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结合科技革命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美国罗斯福新政可知,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二战后西欧国家吸取经济大萧条的教训,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殖民化之前的欧洲,负债累累、战乱频仍,为了应付内部危机,欧洲人积极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贸易路线及开拓殖民地。欧洲人在新大陆进行掠夺和开垦,开展极为血腥和残暴的奴隶制“三角贸易”,为产业资本的急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人虽然在其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却在其他大陆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残酷奴隶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进行无情的侵略和剥削,甚至大规模杀戮。即使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摘编自温铁军《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新兴七国比较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答案】示例一论题:欧洲的近代化具有双重性质。阐述: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形成,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欧洲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西方对世界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导致东西方发展不平衡。殖民统治给广大亚非拉地区造成深重灾难,并直接影响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综上所述,欧洲的近代化是建立在对其他地区殖民的基础上,对自身和殖民地产生了不同影响,呈现出双重特点。示例二 论题:欧洲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矛盾性。阐述: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并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全方位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欧洲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社会矛盾被激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综上所述,欧洲近代社会在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其发展具有矛盾性。【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具体思路如下。第一步,审设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第二步,结合材料和所学拟论题,根据材料信息“少数人享有……民主等理念”“无情的侵略和剥削”“奉行双重标准”“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并结合所学拟定论题,如欧洲近代化具有双重性质。第三步,调用史实进行阐述,围绕所拟论题,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剥削工人阶级、欧洲内部的纷争等方面展开。第四步,总结升华对阐述进行总结,要有一定的理论拔高。如: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形成,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及资本输出,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欧洲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殖民扩张,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确立了西方对世界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导致东西方发展不平衡。殖民统治给广大亚非拉地区造成深重灾难,并直接影响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的历史根源。综上所述,欧洲的近代化是建立在对其他地区殖民的基础上,对自身和殖民地产生了不同影响,呈现出双重特点。还可以根据材料“本土发展了少数人享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理念”“在欧洲,他们也奉行双重标准——‘人生而平等’的前提是白人基督徒,且在很长时间里必须是男人才能享有权利。欧洲内部诸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在欧洲大陆甚至世界各地引发了无数战争。”可得出论题为欧洲近代社会发展具有矛盾性。结合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进行阐述,从欧洲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不平衡、欧洲内部的纷争等方面展开。最后,总结升华对阐述进行总结,要有一定的理论拔高。如:一方面,欧洲国家通过早期对外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不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并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提供物质基础,从而全方位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权力分配也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欧洲社会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现象,社会矛盾被激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综上所述,欧洲近代社会在近代化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其发展具有矛盾性。
显示全部收起 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下载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绑定手机
强烈建议绑定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再次下载,查询订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