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4459

大小:105.3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政治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时期,周王经常进行巡视活动,奔波于王畿内外,驻扎于离宫别馆,巡至重要路线及地区,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周王的活动意在(  )A.维系血缘宗族关系B.管控地方势力C.践行敬天保民思想D.推动民族融合2.东汉时,以三公为丞相,但权力锐减。掌管内廷文书的尚书机构扩大,正式称尚书台,“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A.宦官外戚交替掌权B.决策流程趋于规范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D.豪强地主控制朝政3.1694年,英国议会制定了《三年法》,规定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届议会的任期也不得超过三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议案,议院可以修改议案以获得总统的支持,或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自动成为法律。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  )A.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维护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议会掌握国家司法权力D.限制议会议员的行政权4.政治上,中世纪欧洲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影响教会内部事务;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调解冲突的政治力量,为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法律上,国家法律保护教会利益;教会促进法律的基督教化,教会人士参与法律的制定,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中世纪王权与教会的这种关系(  )A.反映出教皇开始介入世俗权力B.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历史基础C.利于维护西欧的封建统治秩序D.改变了王权受限的不利局面5.据图1可知,当时的苏区政府(  )A.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B.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较低 C.实行“三三制”的选举原则D.充分调动民众抗日积极性6.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表决选举、任免和进行重大公共决策等。1954年后,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会议选举、通过议案和基层直接选举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人大对议案的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  )A.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B.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C.人民参政热情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须与科技结合7.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  )A.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B.注重变法措施的策略性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8.下表是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建议。这些建议(  )工商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A.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B.开启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C.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D.促进了国家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9.宋代制定了严格的地方监司出巡制度,规定:监司没有公事一般不得在巡察的州县超过三天;不能纵容属官巧立名目,仗势求财;必须将所属州县巡视一遍并就具体情况申报尚书省。这些规定是为了(  )A.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B.限制监司职权范围C.确保考核流程的严密D.健全地方行政机构10.《明会典》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俸,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至于六部五品以下官员“历任三年,听于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验其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再由吏部覆考。明朝的这些做法(  )A.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B.体现了决策机制的变化C.助推官僚机构的相互制衡D.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11.据统计,英国从1855年颁布第一个枢密院令后的九个月里,被提名应试的文官候选人1078人,经过考试淘汰了309人。从1855到1869年的十四年中,从应试的候选人中共淘汰8169人。这(  ) A.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B.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C.导致政府政策不连续性D.减少了国家财政的负担12.某政府公报中曾写道:“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据此推断,该政府是(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13.1978年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这表明公务员制度的推行(  )A.推动了工作重心的转移B.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4.据儒家经典《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商汤畏惧天命,施行德政,所以得了天下;商纣王自以为天命在兹,安闲逸乐、不恤民众,因而堕废天命,被西周取代。据此可知,西周(  )A.深受儒家“以德治民”思想的影响B.以“天命”为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C.政治活动中神权迷信的影响力增强D.执政理念中包含了一定的理性因素15.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16.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大陆法系”的是(  )A.《大宪章》B.《权利法案》C.“1787年联邦宪法”D.《法国民法典》17.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团体定购,以作为单位学习和奖励馈赠之用;各地新华书店也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不久,干部和群众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演讲会及撰写学习体会等形式展开热烈交流。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们对中国发展前途的关注B.政府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就C.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D.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8.京师同文馆是晚清培养译员的学校和翻译出版机构。翻检《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编者认为其前身之一为明代“掌译书之事”的机构。该机构是(  )A.礼部B.鸿胪寺C.理藩院D.提督四夷馆19.对于西晋以来的“五胡内迁”,有学者指出:“五胡主动汉化,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而是拥有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的雄心。”该学者认为,“五胡内迁”(  )A.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B.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C.改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D.引发了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20.1982年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开启了全球海洋治理的新篇章。近日,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到太平洋中,严重违反了此公约,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中方对此表示强烈关切和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却表示了支持或默许。下列对此理解表述最准确的是(  )A.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B.中国在海洋环境保护层面意识最强C.目前国际法的实施仍然具有局限性D.日本的海洋环境保护技术落后世界21.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他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路德所译德文圣经(  )A.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B.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加速了欧洲各国王权的加强22.绘画《叔叔喝水》(作于1972年)中,一位系着红领巾、身穿民族服装的藏族少女正热情地将奶茶递给解放军叔叔。此后,该画在20世纪70年代曾作为年画遍布城乡。这表明(  )A.民族认同显著增强B.发展军事成为时代主题C.妇女权益得到保障D.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23.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24.在反对拿破仑的战争中,英国不断为参战国提供枪支弹药等军需用品,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因此,有学者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据此可知,拿破仑战争助推了(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崩溃B.英格兰银行的创立 C.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25.唐代大和四年(830年)以后,朝廷实行户帖制度。户帖由县一级政府下发给具体的税收征管人员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户帖以登记的形式把每户的资产固定下来,使百姓能够以客观的载体寻找资产归属和所有者。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在加深B.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已显现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朝廷已经推广实施两税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材料二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整理自(法)托克堆尔著《论美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6分)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羁縻制度的特点。(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边疆治理制度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10分)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乡里组织作为法定基层组织,拥有国家赋予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权力,与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不同,乡里组织是政府强制在基层社会推行的,以地缘为特征构建的法定行政区划,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在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群体——“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士绅阶层包括士族和乡绅。他们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而成为治理者,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士绅们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建构了以居委会为基础的“街道——居委会”城市基层组织和治理制度。在农村,逐渐建立了“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每一个农民都被纳入公社组织和体制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宜山、罗城等地的村民群众自主探索,率先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在基层治理制度建设中,积极推动城乡基层基本治理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城中村改造、特色小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一系列新型城镇化行动,进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于传统城乡社会的特殊社会样态。——卢福营,沈费伟《中国基层治理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与影响维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层管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1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BCABDA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CDCDADBC题号2122232425答案CABCD1.【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王经常进行巡视活动……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通过进行巡视活动,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等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据材料“召见诸侯、处理政事以及征伐异族”可知,诸侯中的异姓、先代贵族等与周王没有血缘关系,排除A项;敬天保民意思是要敬畏天命,保护百姓,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与推动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三公为丞相,但权力锐减……尚书台,‘出纳王命……权尊势重”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故选C项;宦官外戚交替掌权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尚书台的设立剥夺了丞相的部分权力,和决策流程无关,排除B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容易导致地方割据,材料与“豪强地主控制朝政”无关,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材料“议会至少每三年召开一次;各届议会的任期也不得超过三年”“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使议案自动成为法律”及英国和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知识可知,材料中限制英国议会规定和美国对总统的权力的制约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故选B项;据美国1787年宪法可知,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不是英国与美国的共同点,排除A项;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并非司法权,排除C项;议员不能同时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议员不可能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王权支持教会的传教活动”“教会为国家提供统治人员”“教会法的约束力遍及整个社会”可知在中世纪时期王权和教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护宗教和世俗社会的稳定,故选C项;“开始”的表述程度过大,材料没有足够的时间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结合所学知识,随着王权的加强,专制制度建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改变王权受限的局面,在中世纪前期,王权一定程度上受到教权的限制,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据图示信息,1931年湘赣苏区县委一级干部的构成中,包括工人、贫中农、雇农、富农等成分,说明其构成具有主体的广泛性,且绝大部分来自工人和贫中农,可见苏区政权主要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出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故选A项;仅从成分来看,不能得出政治素养状况,排除B项;中共中央在1940年3月6日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并不是抗战时期,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及“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形式在不断完善,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故选B项;虽然投票的民主程度会因为表决方式的完善而不断完善,但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不会随着投票方式的变化而得到保障,排除A项;据材料“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及“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民进行表决从方式在变化,而不是强调人民参政态度,排除C项;据材料“按电子表决器为主”可知,民主的方式确实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但原始的举手、鼓掌等方式同样可以推行民主政治,故“须与科技结合”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7.【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中,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很少,而真正获得通过并颁布的就更少,这主要是由于戊戌变法受到了守旧派势力的掣肘,故选D项;由题干中的“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可知,改革涉及到了政治领域内容,排除A项;真正涉及政治改革的方案并不多,但是真正获得通过并颁布上谕的更少,说明改革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并不是因为维新派变法活动具有策略性,排除B项;从题干信息看,维新派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得出维新阵营内部发生分裂的结论,排除C项。8.【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1956年陈云提出的经济政策主要在三个方面解释了国家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这吸取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故选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开启”一词有误,排除B项;材料论述属于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国家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与国家工业建设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制定了严格的地方监司出巡制度,规定监司不得在巡察的州县超过三天,不能纵容属官求财,必须巡视一遍并申报尚书省。这些规定旨在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故选A项;宋代地方监司的职权范围主要是对地方各项事务进行巡视监察,并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材料中有对监司限制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是对监司的职权范围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对官员的监察,而非对官员的考核,排除C项;监司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 据材料“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引至御前,奏请复职”“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等信息可知,明朝对于在京堂上活动的官员由皇帝亲自监察并由皇帝做决定,对于中下级官员监察由监察部门考核,较为严格,这些做法旨在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决策机制的变化的信息,排除B项;据材料“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可知,京堂上官由皇帝直接考评,没有不同机构的参与,故无法体现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项;保障了官员素质的提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一第6课所学—文官制度的影响可知,英国文官采用考试录取,淘汰率较高,规范了英国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素质,故选A项;“杜绝了”绝对化,应为“缓解了”,排除B项;“导致政府政策不连续性”不合逻辑,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排除C项;“减少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不合题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官数量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增加,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第二届高等考试……包括......7类考试......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可知,该政府通过考试的办法选任公务员,而且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与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的内容相符,故选D项;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后,实行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的方式,与题中考试选任官员的方式不符,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实施,排除B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这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推动改革开放,故选C项;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并不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部分,排除B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周公认为,商汤敬畏天命,施行德政而得天下,而纣王则不恤民众,堕废天命而灭亡,说明周公认为要敬天保民才能统治长久,这体现一定的理性因素,故选D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君主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周公认为要敬天保民才能统治长久,理性因素增强,而神权迷信影响力减弱,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的犯法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故选C项;乡饮酒礼是在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重塑社会秩序没法体现,排除A项;由“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可知,明代乡饮酒礼并未创新周礼的基本内容,排除B项;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在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与之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之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被称为“大陆法系”,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大宪章》和《权利法案》是英国法律的代表,属于英美法系,排除A、B项;1787年联邦宪法是美国法律的代表,属于英美法系,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据材料“团体......排队......干部和群众......交流”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新中国前途命运的关注,故选A项;据材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可知,此书的出版有利于新型意识形态的塑造,政府重塑社会意识形态的成就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后,在全社会发行,并不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内部,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民族关系的史实可知,明朝提督四夷馆是负责翻译的机构,故选D项;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排除A项;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代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19.【答案】B【解析】据材料“五胡内迁”“并非忘记祖先和自我矮化”“超越部落政治、建设超大规模政治体”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有西、北边陲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在西晋灭亡后开始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汉化的同时他们并没有完全摒弃自身民族的文化,这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鲜卑的北魏政权曾一度统一北方并积极汉化,更进一步推动民族交融,可见该学者认为五胡内迁超越了部落政治,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不是五胡)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江南的开发,排除A项;据材料“五胡主动汉化”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五胡内迁”这一过程中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和文化,向汉族政权靠拢,并没有改变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排除C项;五胡所处位置是西、北边陲,迁移方向是由北向南,并且不涉及欧洲大陆,蒙古西征可以引发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本题选C。日本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原则,为一己私利倾倒核污水,破坏了海洋环境,危害了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说明目前国际法实施仍然具有局限性;材料中无法体现联合国的调节;材料中无法体现日本海洋保护技术情况,故D项不选。21.【答案】C【解析】 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期间,路德译德文圣经有助于德意志各邦形成共同的文化语言,推动了共同的民族意识形成,从而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C项;路德翻译圣经并非着重于教育领域,对教育的普及也没有直接影响,排除A项;据材料“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可知,材料着重强调的是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反映的是对德国的影响而非“欧洲各国”,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系着红领巾、身穿民族服装的藏族少女……将奶茶递给解放军”,可知少数民族拥护解放军,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显著增强,故选A项;据材料时间“该画在20世纪7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属于文革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军事在整个70年代都不是时代主题,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少女将奶茶递给解放军,体现了少数民族拥护解放军,认同中华民族,并没有体现妇女的权益问题,排除C项;该画作于197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66—1976年的文革中,双百方针并没有得到遵循,所以该画作并不是双百方针推动的,且一幅画不能体现艺术繁荣,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1964年……”“20世纪90年代……”“20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得到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加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强,故选B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项;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业布局,但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战争的胜利……是市场经济的胜利”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通过为拿破仑战争参战国提供军需用品,推动了英镑的流通使用,而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影响了其他国家,最终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由此可见拿破仑战争助推了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故选C项;材料“以商品为载体,英镑被裹挟其中,慢慢向世界各国渗透”强调拿破仑战争对国际货币制度的影响,而不是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排除A项;英格兰银行创立于17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据材料“户帖制度......征收赋税的依据......资产固定”可知,体现了赋税征收以财产为主,说明此时已经实施了两税法,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加深指的是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比例的增大,这与户帖制度无关,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朝廷因此实施了两税法,而后才推行了户贴制度,因而租庸调制度的弊端不是推行户贴制度的直接背景,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地位在唐代没有得到提高,始终处于社会下层,排除C项。26.【答案】(14分) (1)蕴含因素: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四个角度每个角度任意一点得2分,共8分,注意角度要完整)(2)影响: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局限: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6分,积极一点2分共4分,局限2分)【解析】(1)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方面,据材料一“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可知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方面,据材料一“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可知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与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方面,据材料一“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可知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社会生活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世俗化价值观形成,推动人文主义产生。(2)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据材料二“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可知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邦联和联邦)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据材料二“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可知结合过分强调地方自治,容易导致国家意识淡薄,带来州际分裂隐患,影响联邦政府的治理效能。27.【答案】(16分)(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恩威并施;因俗而治;(任答3点6分)(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2分)(变化前后各1分)积极影响: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推动民族交融。(8分,一点2分注意多角度答题) 【解析】(1)据材料一“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可知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据材料一“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共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一“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可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或不纳入中原王朝的赋税体制);据材料一“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据材料一“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可知重用少数民族首领且可以世袭与因俗而治;结合所学民族政策的史实可知恩威并施。(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可知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与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据材料二“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据材料二“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可知推动民族交融。28.【答案】(20分)(1)措施:建立严密的地方乡里组织机构;重视发挥地方宗族和士绅力量进行治理;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注重道德教化。(9分)(2)变化:由城乡分立的二元化管理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放松国家行政权力,地方自治权力逐渐增大;社会样态向多样化发展。(每点2分,共5分,任答3点即可)原因:50年代我国由于受苏联影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8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地被突破,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受本国传统和西方自治治理思想的影响。(6分)【解析】(1)由材料一“乡里组织……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可得,建立严密的地方乡里组织机构;由材料一“……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操纵乡里组织”、“……‘士绅阶层’,成为基层社会的治理力量”可得,重视发挥地方宗族和士绅力量进行治理;由材料一“治理中所依据的礼法,……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可得,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注重道德教化。 (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立的两种基层治理体制”、“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村民自治制度,国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民自治”可得,由城乡分立的二元化管理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渐放松国家行政权力,地方自治权力逐渐增大;由材料二“生成了城中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特殊社会样态”可得,社会样态向多样化发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的史实可得,我国由于受苏联影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可得,8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地被突破,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增强;受本国传统和西方自治治理思想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