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474
大小:38.9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5-01-06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崇高的书写向来是与宏大叙事紧密联系的。书写崇高,需要宏观思维和整体视野。只有在对历史、现在、未来史诗般的全景观照中,在对时代、国家、社会宏大脉动的整体把握中,崇高的意义才能得到有效凸显。事实上,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之间不是有你无我、水火不容,而往往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一些凸显崇高的宏大叙事作品,如《平凡的世界》《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体》之所以屡屡掀起阅读热潮,与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生动的细节是分不开的。细节叙事具有凸显崇高的独特作用,可以与宏大叙事相辅相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细节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超清视野和常人视角。细节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叙事从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等平常细节入手,塑造有血有肉的常人形象,展现普通的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时所爆发的伟大力量。在这种平常与伟大的对比中,崇高故事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中唤醒了巨大的力量,因而更能够冲击人的心灵。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家利奥塔强调:“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细节叙事可以展现这种努力的过程,因而更能够凸显崇高。正如康德所说,崇高“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意味着,对生命力的阻碍矛盾越激烈,紧跟而来的生命力涌流越强烈。正是故事中贯穿着的深刻矛盾,使读者因为感受矛盾冲突积累了深深的痛感,当故事人物做出选择、完成转变或者取得胜利之后,这种痛感才能瞬间释放转化成崇高的精神愉悦。因此,作者对矛盾的刻画越逼真,读者的痛感越强,对崇高的感受就越充分。在这方面,细节叙事常常更具有独特的作用。微小细节的精致点缀,调动着读者的感官,点滴间氤氲着真实的氛围,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并可以将这种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就善用细节刻画矛盾。如在讲到一支志愿军部队的战斗时,他描写道:“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精确的数字细节、形象的情景细节使人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到志愿军战士所面对敌我矛盾之激烈,为凸显其后战士们英勇斗争的崇高意义蓄足了劲。在用什么样的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在如何用好细节方面,作家需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清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整体与局部,正确对待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作家需要真诚观照人民的现实生活,用光明的细节帮助人们驱散黑暗,用美善的细节鼓励人们战胜丑恶。 (摘编自沈壮海、蒋从斌《细节何以彰显崇高》)材料二:有时作品中的几句话,就可能构成一个绝妙的细部。余华的小说《活着》里,福贵从儿子有庆的坟前来到村口,悲伤难掩。余华在这里只写了一句话:“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在这里,仅一个“盐”字,便足以构成隐喻,内心的伤口被盐渍涂抹而产生的疼痛感与撕裂感被书写殆尽。没有伤痛欲绝,却悲凉彻骨。这样的细部深描,令人叹服不已。所以,细部是生活的纹理。好的细部描摹,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洞悉岁月的沧桑和人情的幽微。透过细部、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与事物、背景之间暗含的隐秘关系若隐若现。细部不仅仅是一种叙述修辞,也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升华,更是作家情感在文字中的延展和外化。细部修辞的力量,可能来自一个小说人物的表情或动作,来自一个有着特别氛围的场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琐碎小事,来自一段充满浓郁的日常性、哲理性话语。或许它就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细节也好,细部也罢,都必然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一个好的叙述,精华之处一定在细部。仔细想想,任何一部杰出的作品,都是无数个精彩细部浑然天成的组合。当然,细节、细部都经历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细部所产生的力量覆盖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且它所提供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和艺术含量,彰显出一个杰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平凡、平实、平淡,朴素、诚挚、温情,才可能是一部作品熠熠生辉的根本和底色。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的文字才更加令人信服,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这样的文学,才会有绵延不绝的艺术力量。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作家价值观、生活观、美学观的问题。对细部的迷恋和重视,至少说明这个作家回到了具体的事物,回到了事物的本体,回到生活的原点,没有凌空蹈虚般凌驾在基本的“生活流”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讲,细节也是作家聚焦生活和人心不可或缺、意味深长的重要元素。虽然在文学叙事中,细节也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视,代之以“心理流”“意识流”,但是这些同样离不开人性、人情外化时的心理场景。只要有情景和情境,便无法离开细节的存在。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的是一个作家的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发掘或提炼细部的光芒,平常心是一种大境界。那是一种不刻意的叙述心境或者写作心态,修炼出阅尽人间生命万象之后的坦然、坦荡和虔诚。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细部书写和叙述,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出发的。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哲学问题。无论是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创作,莫不如此。(摘编自张学昕《好的叙述,精华之处在细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观照历史、现在、未来的全景,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国家、社会的宏大脉动,才能有效凸显崇高的意义。B.细节叙事从细节入手,塑造常人形象,展现普通个体的伟大力量,将平常与伟大形成对比,更能够凸显崇高。C.细部是生活的纹理,是触动心灵的切实要素或原点,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D.细部或许是一段类似“闲笔”的不经意叙述,但它是文学叙事的精要所在,好的作品是由无数个精彩细部组成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细节叙事将矛盾刻画得越激烈,读者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到的痛感越强烈,痛感释放后读者的精神越满足,崇高感越充分。B.精确的数字,形象的情景,都是细节叙事。恰到好处的微小细节能够调动作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C.细节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是作家叙事的炫技,彰显出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写作抱负,体现出作家的哲学涵养和生活态度。D.没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无论是作家还是艺术家,无论是创作叙事性文本还是影视文本,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3.下列选项对《大战中的插曲》的细节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我”对日本小女孩的细心呵护。B.“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女孩对“我”的亲近和依赖。C.“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对小女孩的照顾,体现了“我”的大爱之心。D.“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这一细节,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4.作家如何才能打造出精彩的细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5.课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等。请结合材料一对课文中的细节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千孙犁张岗镇是小区的中心村,分四大头。工作组一共四个人,一人分占一头,李同志还兼着冬学①的教员。他在西头工作,在西头吃派饭,除去地主、富农家,差不多是挨门挨户一家三天。不上一个月,这一头的大人孩子就全和他熟了。这几天,冬学里讨论划阶级、定成分,人们到的很多。西头有一帮女孩子,尤其是学习的模范。她们小的十四五,大的十七八,都是贫农和中农的女儿。(1)她们在新社会里长大,对旧社会的罪恶知道得很少。冬学设在一个学校的大讲堂里,女孩子们总是先到,等着别人。这天,李同志拖着一双大鞋,来到学校里,灯已经点着了。女孩子们挤在前边一条长凳上,使得那条板凳不得安闲,一会儿翘起这头,一会儿翘起那头,她们却嗤嗤地笑。李同志笑着问:“今天谁点的灯啊?”“是大绢!——大绢是模范。”她们喊着。“咱们的冬学越来越热闹!”李同志说。“这是因为你讲话讲得好。”(2)那个叫大绢的女孩子回答,简直像鸟儿在唱歌儿似的。“我看是这个问题很重要!”李同志说,“大家都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成分。”大绢笑了半截,强忍耐住了。 说着屋里已经挤满了人,人到得差不多了。先讨论村里明显的户,谁家是地主,谁家是富农。最后李同志叫人们再想一想,他严肃地说:“根据我们讲的,大家看看还遗漏了谁没有?”人们沉静了一会儿。忽然有一个人报告:“我不怕得罪人,我说一户:西头大绢家,剥削就不轻,叫我看就是富农。”说话的人站在人群的后面,看不见他的脸,李同志听出是东头扎花炮的刘二壮,他的嗓门很高。人们都望着大绢。大绢低下了头,连头发根都涨红了。刘二壮又说:“我就报告报告她家的情况:她爷爷叫老灿,当过顺兴隆缸瓦店的大掌柜;家里种过五十亩地,喂过两个大骡子,盖了一所好宅子。这谁不知道?”“同志!我说一说行不行?”大绢站起来,转脸望着后面,忍着眼泪。李同志点一点头。她说:“乡亲们!谁都知道日本人把俺家烧了个一干二净。从我记事起,我们过的是多么寒苦的日子!我从小两只手就没闲着过,十三岁织布,十岁就卖纺线;地里的活,我敢说不输一个男孩子。你们横竖都见来着,现在刘二壮说我们剥削过人,我哪见过骡子、宅子呀?”大绢坐在板凳上哭了,她站起来,往外就走,一边走一边哭着说:“我去叫我爷爷去,看他剥削过人没有。”“他能来吗?你叫他干什么?”人们拦不住,她走了,到院里就放声哭了。“这孩子从小可没享受过。”一个壮年妇女对李同志说,“(3)从小她爹娘全死了,她爷爷后来又半身不遂,事变那年日本人烧得她家只剩了几间房,家里地里,就仗她一个人里里外外的。”“你们上了岁数的人说说,她爷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李同志又问西头那几个老头儿。“我说说吧!”麻子老点抽完了锅烟,把烟袋汗里的烟和油子用大劲吹了出来,说,“她爷爷是这样一个人:从小不好生过日子,整天在道上混混儿。后来碰上了一个硬碴儿,栽了一个跟头,就回心转意了。他在张道上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起先就卖些针头线脑,火绒洋灯,烧纸寒衣纸,碱面油醋……不上几年,小买卖越来越红火,人们看他有本事,就有人出股金,叫他合伙,开了一间缸瓦磁器店,这就是顺兴隆。他用了几个伙计,很是赚钱,三年一账,他买了几十亩地……”“他又盖了一所住宅。”麻子老点接着说,“这算到了顶儿。就在那一年,他和天津的洋人做买卖,一下受了骗,铺子关门。日本人来了,又给他点上一把火,烧了个片瓦无归……”那天晚上,大家并没有把大绢爷爷叫来。时间晚了,冬学就散了。以后,大绢没有上学来,虽说并没人限制她。和她一伙的女孩子们这几天到的也不齐,有几个早来,有几个迟到。她们坐在板凳上也不哄笑打闹了。李同志到西头吃派饭,这天轮到喜格儿家里。有人在外间叫了一声,喜格儿放下碗筷就出去了,随手拉进来一个女孩子,是大绢。(4)一眼看来,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满脸要哭的样子。喜格儿说:“你和老李说说么!光哭顶事?”“我没剥削过人,怎么能担这个名儿呀?”大绢又哭了。李同志放下饭碗说:“我们是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个制度存在几千年了,你们想想有多少人,在这个制度下面含冤死去?有多少人被这个制度碾个粉碎?你们都听过老年人诉苦了,该明白剥削是多大的罪恶!多少年来,人们怀抱一个理想,就是要消灭这个制度,好叫人们像春苗一样,不受旱涝,不受践踏,自由地生活、生长、生存。有很多人为这个理想牺牲一切,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们村口就有过两位坐狱被杀的共产党员。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事,也不是求情的事。自然,我们也要慎重,不能把自己人当成敌人。”正月里,工作组学习了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读了任弼时同志的报告,李同志又拿到冬学去讲解,重新讨论了几家的成分。按新精神定成分,大绢家还是农民。 大绢也来上学了。她瘦了些,可比以前更积极更高兴了,脸色纯净,但性格更坚韧了。她说,她爷爷剥削过人是他的罪过,经过这回事,她要记着:一辈子也不要剥削别人一点点。正月里,只有剥削过人的家庭,不得欢乐。喜格儿她们在村头搭了一个很高的秋千架。每天黄昏,她们放下纺车就跑到这里来,争先跳上去,弓着腰往上一蹴,几下就能和大横梁取个平齐。在天空的红云彩下,两条红裤子翻上飞下,秋千吱呀作响,她们嬉笑着送走晚饭前这一段时光。秋千在大道的边沿,来往的车辆很多,拉白菜的,送公粮的。戴着毡帽、穿着大羊皮袄的把式们,怀里抱着大鞭,一出街口,眼睛就盯着秋千上面。其中有一辆,在拐角的地方,碰在碌碡②上翻了,白菜滚到沟里去,引得女孩子们大笑起来。赶车的人说:“别笑了,快过来帮忙搬搬吧,咳!光顾看你们打秋千了。你们打那么高,不怕从大梁上翻过来了!”天黑下来,她们才回家去吃饭,吃过后又一块上冬学去了。(有删改)[注]①冬学: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②碌碡:用石头做成的圆筒形农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同志既是张岗镇西头的负责人,又是冬学的教员,常常带领大家学习文件精神,人们都比较信服他。B.在李同志划分成分时,刘二壮对大绢家的成分质疑,这使情节有了矛盾冲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大绢爷爷的人生经历在麻子老点的口中得到完整呈现,大绢爷爷是因日本人烧毁房屋才生病、半身不遂的。D.拉白菜的赶车人由于看女孩子们荡秋千而翻了车,从中可以看出女孩子们荡秋千的风采感染了身边的人。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1)交代大绢等姑娘们对旧社会的罪恶知之甚少,这为后文大绢想弄清楚爷爷是否剥削过别人做铺垫。B.句子(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绢的回答比作鸟儿在唱歌,生动形象地写出大绢善于察言观色的特点。C.句子(3)运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叙述了大绢的经历,大绢的人生经历也预示着她不可能被划分为富农地主成分。D.句子(4)写大绢“好像比平时矮了一头”,这主要表现出大绢在遭遇划分阶级成分的风波之后身形消瘦了很多。8.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写赏析文章,请以本文中“秋千”这一意象作为赏析对象,写出你的赏析要点。(4分)9.有人认为,赵树理和孙犁虽都以描写农村生活为题材,但在人物表现上侧重点不同,赵树理侧重探索农民在成长过程中的“变”,而孙犁侧重歌颂人民群众“变”之后的“新”(或“美”)。请联系《小二黑结婚(节选)》中的人物“三仙姑”和本文中的主人公大绢,谈谈你对上述说法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袁高,字公颐,号旭山,中书令袁恕己之孙,沧州东光人。少慷慨有节尚。擢进士第。代宗时,累迁给事中。建中中,拜京畿观察使。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德宗将起卢杞为饶州刺史,高当草诏,见宰相卢翰、刘从一曰:“杞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 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①。朝廷不置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翰等不悦,命舍人作诏。诏出,高执不下,仍上奏曰:“卢杞为政,穷极凶恶。三军将校,愿食其肉;百辟卿士,嫉之若仇。”遗补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上疏论奏。次日,又上疏。高又于正殿奏曰:“陛下用杞为相,出入三年,附下罔上,使陛下越②在草莽,群臣愿食其肉且不厌。汉法,三光不明,雨早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大者戮。杞罪万诛,陛下赦不诛,止贬新州,俄又内移,今复拜刺史,诚失天下望。”帝曰:“杞不逮,是朕之过。朕已再赦。”答曰:“杞天资诡险,非不逮,彼固所余。赦者,止赦其罪,不宜授刺史。愿问外廷并敕中人听于民若亿兆异臣之言臣请前死。”谏官亦力争帝前。帝曰:“与上佐可乎?”群臣奉诏。翌曰,遣使慰高曰:“朕惟卿言切至,已如奏。”太子少保韦伦曰:“高言劲挺,自是陛下一良臣,宜加优礼。”贞元二年,帝以大盗后关辅百姓贫,田多荒芜,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不给。高以为圣心所忧,乃在穷乏。今田不及五十亩即是穷人,请两户共给一牛。从之。卒,年六十,中外怅惜。宪宗时,李吉甫言其忠塞③,特赠礼部尚书。(选自《新唐书·卷四十五》,有删改)[注]①疣痏:疮痍。②越:流亡。③忠謇:忠诚正直。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愿A问外廷B并敕中人C听于民D若亿兆E异臣之言F臣请前G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主持,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B.傲,傲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傲”意思相同。C.罔,欺骗、蒙蔽,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相同。D.赠,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给已死的大臣或其父祖追授较高的官职或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高年少的时候充满正气有志节,考中进士。代宗时他经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德宗中期,被授予京畿观察使的职位。B.袁高认为,卢杞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并暗中残害,排斥忠义人士,轻视光明磊落的人,朝廷不应该起用他。C.袁高坚决反对起用卢杞,皇帝派遣使臣慰问袁高,认为袁高上奏的话切直尽理,已经按袁高上奏的建议做了。D.关中和三辅地区百姓贫穷,田地多荒芜,朝廷量地给牛,每五十亩地给两头牛,袁高请求两户穷人给一头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坐累贬韶州长史,复拜给事中。(4分)(2)诏诸道上耕牛,委京兆府劝课。(4分)14.袁高做了哪些事来阻止卢杞被起用?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柳絮二阙(其一)[宋]韩琦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柳絮[唐]刘禹锡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萦回谢女①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②。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注]①谢女:晋朝才女谢道韫,作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②陶公漉酒巾:陶公,指陶渊明;漉酒巾,滤酒的布巾。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诗一“奈”字表明愁来无端,无可奈何。究竟是一种什么愁则未予点明,仅在下句以“缭乱”做了补充。B.韩诗第三句“空缭乱”兼指诗人和柳絮,柳絮狂乱起舞,必然落得毫无结果,而诗人的愁情也“空缭乱”。C.刘诗颔联写柳絮布满天地,和蝴蝶共舞,和美人相依,这一形象特点颇有新意,跳出了一般咏絮诗的感叹。D.刘诗颈联运用谢道韫和陶渊明的典故,写柳絮飘飞并萦绕在谢道韫和陶渊明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6.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各自以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学而》中,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鱼雁传书”的典故寄予人们诸多美好的想象,《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就借此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3)古人在古诗文中常把鬓发比喻成霜或雪,借此抒发感慨。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5月的申城,午后阳光正好。医院里,长长的走廊尽头,一位小个子老人坐在轮椅上,笑盈盈地望着往来的人。红色对襟衫、黑色小坎肩,和窗外投来的温暖光线融在一起,映着老人红润的面庞。若不经人提示,很难将眼前瘦小柔弱的身躯和那些雄壮悠长的旋律联系起来,①的《娘子军连歌》及《女篮五号》《青春万岁》等多部影视作品的音乐创作都出自她的手笔。对于98岁的黄准,她的人生篇章中最难忘怀的还是延安岁月。黄准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因为一次街头的抗日宣传,仅有12岁的她竟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坐牢。经地下党营救出狱后,她②地和其他革命青年步行奔赴延安。几个月后,黄准如愿考入延安鲁艺,师从冼星海,专门学习声乐。“星海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冼星海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让黄准受益终生,③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在黄河边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作为合唱队的小队员,黄准曾在冼星海的亲自指挥下演唱这部不朽作品。 1942年5月,杨家岭的春天,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年秋天,鲁艺师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黄准也成为秧歌队一员。鲁艺秧歌队每到一地,大路上、山坡上、树杈上、院墙上,到处人头攒动。秧歌队的演出一路欢腾着,来到了杨家冷。“好!很好!你们的方向是对的!”黄准清楚地记得,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原来秧歌队的圆场打下来,她正好坐在毛主席的身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每个地方都人头攒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而①。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也有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不能简单地以人表现出来的个性来判断。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②,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导致抑郁症状很难被发现。这类患者难以及时等到外界的帮助,因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就像列车失去了燃料和动力装置,导致患者无法维系原来的生活状态。严重时,患者生活陷入停滞,不仅维持不了高级的社交工作能力,基础的生理状态如饮食和睡眠也出现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类症状,想要自杀。专家指出,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③,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3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心理学家让几位试验员给绣花针穿针引线,并设置不同的奖品,激励他们完成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越是想要得到奖品的人,越会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可过于专注的紧张让他们的手指不住地颤抖,最终无法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考试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好的细部描摹能让人领悟生命的意义,使人心灵纯净”错误,于文无据。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B项,“能够调动作者的感官,在作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错误,原文是“调动着读者的感官”“在读者的脑海中投射下清晰的形象”。C项,“是作家叙事的炫技”错误,原文是“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的叙述才更加耐人咀嚼”,细节不是作家叙事的炫技。D项,“都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错误,说法太绝对。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体现了”我,深明大义,富有正义感,受人欢迎”错误,应是体现了八路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4.①要重视细节,精心打磨和设计细节。②要从基本、普通、细致的生活着眼,进入实实在在的生活之中,不故弄玄虚、掩人耳目地制造悬疑。③要有平常心和朴素的审美情怀。(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按照题干要求,从材料二中找到打造精彩细节的相关信息,然后分点概括即可。5.①这些细节内容丰富、真实生动,饱含着现实生活的汁液,连接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②这些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兰考生存环境的恶劣与人们改造环境的艰辛之间的激烈矛盾,更能凸显改造者崇高的形象。③细节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从材料一主体部分可以找出关于细节分析的观点,然后运用这些观点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6.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大绢爷爷是因日本人烧毁房屋才生病、半身不遂的”错,文中并无此因果关系。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句子的能力。B项,“生动形象地写出大绢善于察言观色的特点”错,这里的比喻是表现大绢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新生活充满热情。C项,“运用正面描写”错,应为侧面描写。D项,“这主要表现出大绢在遭遇划分阶级成分的风波之后身形消瘦了很多”错,这里主要是表现出大绢感觉精神上“低人一头”。8.①“秋千”是大绢和她的小伙伴们心情的载体,寄托着她们对新生活的期待。②文末出现“荡秋千”的情节,照应标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③“秋千”的出现,一扫前文阴霾,使文章基调鲜活明亮起来。(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能力。学会写赏析文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研习任务,学生在写赏析文章时要建立在对文章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并找准角度,表达要清楚,结构要清晰,思维要深刻。本题只需写出“秋千”这一意象的赏析要点,学生对“秋千”这一意象要有深入的理解,并明确表达出来。 9.①在赵树理笔下,三仙姑原是一个好逸恶劳、骗人钱财的思想落后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她最终改变了,她退还了彩礼,答应让小二黑和小芹结婚,还改变了穿着打扮。赵树理让三仙姑在成长中实现变化,她的变化也预示着封建迷信思想在不断消退,整个社会风气在发生变化。(3分)②而孙犁把大绢遭遇划分阶级成分的风波设置在一个人们已接受新思想的背景之下,小说中的农民已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已发生改变,呈现出“新”的一面,他们对旧社会的剥削者深恶痛绝。③当大绢因爷爷的陈年旧事要被划分为富农时,她委屈痛哭又据理力争;当被划分为农民后,她又恢复了往日的快活。可见大绢对新社会的渴望,对新思想的认可,从而表达出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流露出“美”的一面。(②③每点3分,答出其中一点、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把题目理解清楚,本题要求学生联系课内文本,形成课内外的文本比较,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文本中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如“三仙姑”成长过程中的“变”、大绢“变”后的“新”(或“美”),学生对关键词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并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最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写出答案即可。10.BDF【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愿问外廷,并敕中人听于民。若亿兆异臣之言,臣请前死。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第二个“当”同“尝”,尝试。C项,第二个“罔”意思是“迷惑、迷茫”。B项、D项表述正确。1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每五十亩地给两头牛”错误,原文是“不满五十亩不给”。13.(1)因为受牵累被贬为韶州长史,又复官被授予给事中一职。(2)下诏各个行政区征用耕牛,委托京兆府勉励督促这件事。【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坐”译为“因为”;“累”译为“受牵累”;“拜”译为“被授予”。第(2)小题的关键点:“道”译为“行政区”;“劝”译为“勉励”;“课”译为“督促”。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14.①袁高拜见宰相卢翰、刘从一,向他们陈诉卢杞的罪行。②卢杞被起用的诏书拟好后,袁高扣下不下达。③袁高多次上奏,控诉卢杞的罪行,又在正殿与皇帝据理力争。(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读懂文章,再从文中找到袁高具体做了哪些事情来阻止卢杞被起用,最后归纳概括。【参考译文】袁高,字公颐,号旭山,中书令袁恕己的孙子,沧州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袁高年少的时候充满正气有志节,(后)考中进士。代宗时,他经多次升迁至给事中。德宗中期,袁高被授予京畿观察使一职。因为受牵累被贬为韶州长史,又复官被授予给事中一职。 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袁高主持拟写诏书,他拜见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主持国家事务,假托君命诬陷无辜并暗中残害,他排斥忠义人士,轻视光明磊落的人,颠倒自然常规,使宗庙失守,天下疮痍。朝廷不依法处置他,刚刚贬黜,现在又授予他大州刺史的职位,天下人会议论什么呢?”卢翰等人不高兴,命令门客拟写诏书。诏书拟好后,袁高扣下不下达,仍旧上奏说:“卢杞掌握政权,穷凶恶极。三军将校,希望能吃他的肉;众位诸侯与百官,憎恨他就像憎恨仇敌一样。”谏官陈京、赵需、裴佶、宇文炫、卢景亮、张荐等人上疏论奏。第二天,又上疏。袁高又在正殿上奏说:“陛下让卢杞担任宰相,(卢杞)出入朝廷主政三年,他附和偏袒下官,蒙蔽陛下,让陛下在民间流亡,群臣想要吃他的肉都不满足。依据汉法,日月星三光不亮,雨旱不适时,都是需要宰相请罪的,罪责小的被免官,罪责大的被杀戮。卢杞罪当万死,陛下赦免他不死,只贬到新州,不久又向内调动,现在又授予他饶州刺史(的职位),确实让天下人失望。”皇帝说:“卢杞的过失没有到那种程度,是我的过错。我已经两次赦免他了。”袁高回答说:“卢杞天性诡诈奸险,不是不到那种程度,他的过失本来就超过那种程度。赦免,也只是赦免他的罪,不应该授予他刺史这个官。希望您问问朝臣,并下令宦官传达给百姓。如果百姓同我说的不一样,我请求上前受死。”谏官也在皇帝面前力争。皇帝说:“授予卢杞上佐一职可以吗?”群臣接受诏令。第二天,皇帝派遣使臣慰问袁高说:“我认为只有你的话切直尽理,已经按你上奏的做了。”太子少保韦伦说:“袁高的话刚直,自然是陛下的一个好臣子,应该给予优待。”贞元二年,皇帝因为国乱之后,关中和三辅地区百姓贫穷,田地多荒芜,下诏各个行政区征用耕牛,委托京兆府勉励督促这件事。关中和三辅地区量地给牛,不满五十亩地不给牛。袁高认为皇帝所担心的是穷苦的老百姓。现在田不足五十亩的就是穷人,他请求两户穷人给一头牛,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袁高去世的时候六十岁,朝廷内外深感惋惜。宪宗时,李吉甫称赞袁高忠心正直,朝廷特别追赠他为礼部尚书。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运用典故是展开联想,应是“虚写”的手法。16.①韩诗以“不定家”“不是天生稳重花”突出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轻薄浮躁之人的厌恶之情。②刘诗描写了柳絮漫天飞舞、茫茫荡荡的灵动景象,突出柳絮飘飏、富有情趣的特点,表达诗人对柳絮的喜爱之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别概括出柳絮的特点,然后分析诗人借此表达的感情。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示例二:尘满面鬓如霜示例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每空1分,若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均不得分。第(3)小题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言谈”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鱼雁传书”“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往来的相思之苦”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把鬓发比喻成霜或雪”等关键信息。默写时,还要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18.①脍炙人口②义无反顾③气势磅礴(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都出自她的手笔”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②处,根据前文“她的人生篇章中最难忘怀的还是延安岁月”和后文“和其他革命青年步行奔赴延安”的描述,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③处,根据前文“很难将眼前瘦小柔弱的身躯和那些雄壮悠长的旋律联系起来”和后文“《黄河大合唱》”的提示,可以推断应填的成语。19.①原句连用四个结构相同的短语,使句式更整齐,富有音韵美,增强了语势。而改句“每个地方都人头攒动”没有此效果。②“大路上、山坡上、树杈上、院墙上”,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观众之多,有画面感。而改句“每个地方”是概括,描绘不够具体,表达略显生硬。(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也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式、内容、作用等方面进行区别,然后分点概括。20,这类患者难以及时得到外界的帮助,因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改对一处得2分,意思修改正确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等到”与“帮助”搭配不当,二是动词“陷入”后面缺宾语。 21.①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不能仅看个人表象。②抑郁症产生的最关键原因是动力缺乏和快感缺失。③抑郁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大多数患者可被治愈。(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的能力。可以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每段的大意,然后同类的信息合并,不同类的信息分点概括。22.①阳光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②戴着微笑的面具生活③寻求专业的帮助(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和后文“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和后文“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③处,根据前文“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和后文“大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等信息,可以推知应填的内容。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