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8202

大小:39.4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5-01-23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广安二中高2022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记载,公元前9世纪希腊长途贸易充分发展,有些雄心勃勃的人利用贸易积累的财富和关系网络获得追随者并建立早期国家,他们取得成功并成为僭主。但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不利于组织大规模公共工程和控制农产品。大多数民众是独立的小业主,许多贵族也像僭主那样拥有追随者。这可用于研究()A.海洋文明的先进性B.政治统一的迫切性C.城邦体制的优越性D.民主道路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世纪(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古希腊虽然建立了僭主制度,但其地理环境妨碍了其僭主制的进一步发展,使民主道路成为可能,D项正确;材料对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无法体现海洋文明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政治统一的迫切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邦体制的特点,但不是其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3.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之后,国民政府考试院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的这一变化() A.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B.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D.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3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政府选拔人才,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D项正确;“党派性”强调的是党与党之间的派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中西方官员制度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官员培训,并未涉及“文官晋升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4.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严格的亲属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相关规定提高监察制度的效能,并非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排除A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体制的“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B项。5.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B.统治者重视法律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答案】A【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是强调古代并非法治而是掺杂着人的因素,即主要反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统治者重视人治而非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6.沙特和伊朗之间敌对关系源于两国宗教和地缘政治的分歧,这些分歧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政治争斗、安全动荡、社会分化和暴力冲突。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国()A.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B.顺应当今时代主题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D.作为负责任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冲突是中东地区最复杂、最长期的对抗之一,这场竞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中国的努力下,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中国积极调停两国矛盾,努力维护中东的和平稳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C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调停地区矛盾,维护世界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一规律反映了() 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王朝在每一次税费改革后,都会由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腐败等因素而破坏改革成果,导致税费上涨,这是专制王权下法治精神匮乏的表现,C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小农经济,尊崇以农为本,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重义轻利,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始终存在,所以并不是这一规律反映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缴纳进口或出口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便可免除口岸与内地之间所经常关、厘卡应征的一切内地税捐。子口税制度()A.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B.削减了海关税收征课所得C.严重冲击着中央财政收入D.导致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子口税制度使进口洋货不受内地税捐的阻碍而得以畅销于内地城镇,也使洋商更大规模地搜刮原料,这是协定关税的扩展,便利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和对外经济侵略,A项正确;子口税本身并非关税,而是国内税的一部分,排除B项;子口税由海关征课,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会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C项;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关税自主权就已经开始丧失,排除D项。故选A项。9.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可能将会取代或者部分取代家庭成员间相互赡养、哺育和照顾功能,带来“去家庭化”现象,会减少或解除家庭成员间传统的责任和义务....滋长了人们的“福利依赖”心理。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干或少干工作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的社会观念。这说明了福利制度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缩小了贫富差距C.带来了社会道德危机D.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的高福利政策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出现“养懒汉”现象,一些人逃避家庭责任,由此带来了道德危机,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及政府财政负担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啡屋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改变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C.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D.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答案】C【解析】【详解】咖啡屋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意味着咖啡屋改变了欧洲人的陋习,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即行为逐渐文明有礼,C项正确;咖啡主要产自美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化,而非强调咖啡屋本身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是江西地区的矿冶业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就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乱,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3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类别/年份1781-1796年1796-1805年1805-1820成年男性1004136成年女性1002525儿童1003030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C.推动了社保体系建立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观察表格数据,我们发现如果以1781-1796年新机器尚未产生重大影响前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为100的话,那么,在此后的10年中,对于男性工人需求量直接减少了大约60%,成年女性劳动力工人需求量更是减少了近80%,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绒面呢行业,无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因为机器的大规模推广所致,之后工人工资也减少很多,贫富差距事实上在增加,排除B项;仅从劳动力数量变化表上,无法推知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4.1898——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清末自开商埠发展的缩影。表中信息反映了()清末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1901124703930856121618399%1902152070425841149486398%1903195915935920192323998%19041995276537231941553—1905222005237610218244298%19062290183523032237880—1907227587474836220103896%A.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B.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C.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D.外贸体系的半殖民地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19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并结合材料表格数据可知,自1901年至1907年,清末三都澳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出口总额上升比例最高。这是因为马关条约之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清政府开商埠,三都澳茶叶贸易的进出口总量上升,都是为殖民贸易服务,说明该时期中国的外贸体系具有半殖民地性,D项正确;材料提到,进口总额是逐步增加的,可知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不足,排除A项;根据材料“清天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可知三都澳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为 “99%”,“96%”可知比例过重,但该比例不能代表全国,无法得出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的结论,排除B项;茶叶贸易属于传统企业,不属于新兴民族工业,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市由前期按时间严格管制到后来突破时间限制,市的繁荣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政府要求向街门户按照管理要求开市闭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管理制度的影响,并非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排除B项;唐代的市突破时间限制,并不意味着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宽松的商业政策,无法得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婚姻法之修订是民律修订的一部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现实需求之导向,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婚姻法之修订列居次席,由修订法律馆两位大臣实际主持。1911年,修订法律馆完成《大清民律草案》编纂,婚姻法作为《民律亲属篇》之规范奏呈御前。《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及时敕谕生效,但其中的婚姻法规范却在民国年间通过判例法理之援引得以在诸省施行。材料二早在1948年,全国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有一部统一的婚姻法。1949年颁行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的政治纲领。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同年5月1日生效,立足于“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受苏联婚姻法学的影响,婚姻法单独立法的习惯长期延续。直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才结束了这一独立的篇章形式和简单的名称形式。——游路遥《20世纪中国婚姻法流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婚姻法修订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婚姻法立法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7.特点:居于次要地位,未能立法生效。原因:清末新政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清末修律以公法为重;以礼教调整婚姻关系的传统犹在;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8.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制定颁布了1950年婚姻法。影响:这次立法虽然因时代局限和立法技术局限存在不足,但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婚姻法之修订列居次席”“婚姻法作为《民律亲属篇》之规范奏呈御前。《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及时敕谕生效”可得出居于次要地位,未能立法生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现实需求之导向,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清末修律以公法为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教调整婚姻关系的传统犹在;据材料一“其中的婚姻法规范却在民国年间通过判例法理之援引得以在诸省施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49 年颁行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的政治纲领。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制定颁布了1950年婚姻法。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局限性方面,据材料二“直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才结束了这一独立的篇章形式和简单的名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立法因时代局限和立法技术局限存在不足;积极性方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2)影响: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属于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与17—18世纪初英国。首先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根据材料一“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和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可知生产专业化。其次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和材料二“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英国此时是工业革命前夕,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可知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小问2详解】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可知便利农民经济生活;根据材料二“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并结合时间可知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促进城市化进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 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答案】19.原因: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官僚政治的需要;地主经济发展,推动庶族地主队伍壮大。变化: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20.趋势: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原因: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和“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在经济和制度上尤其必然性,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还受到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完善国家官僚机构的需要影响。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可得出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第二小问成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从经济、政治、阶级方面等角度思考即可,经济方面,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可得出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二“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可得出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阶级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答案】论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最后,对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以及社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广安二中高2022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2.据记载,公元前9世纪希腊长途贸易充分发展,有些雄心勃勃的人利用贸易积累的财富和关系网络获得追随者并建立早期国家,他们取得成功并成为僭主。但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不利于组织大规模公共工程和控制农产品。大多数民众是独立的小业主,许多贵族也像僭主那样拥有追随者。这可用于研究()A.海洋文明的先进性B.政治统一的迫切性C.城邦体制的优越性D.民主道路的可能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世纪(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古希腊虽然建立了僭主制度,但其地理环境妨碍了其僭主制的进一步发展,使民主道路成为可能,D项正确;材料对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无法体现海洋文明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政治统一的迫切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邦体制的特点,但不是其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3.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之后,国民政府考试院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的这一变化() A.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B.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D.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3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政府选拔人才,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D项正确;“党派性”强调的是党与党之间的派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中西方官员制度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官员培训,并未涉及“文官晋升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4.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严格的亲属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相关规定提高监察制度的效能,并非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排除A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体制的“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B项。5.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同样。这主要反映中国古代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B.统治者重视法律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儒家思想居于正统【答案】A【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是强调古代并非法治而是掺杂着人的因素,即主要反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统治者重视人治而非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6.沙特和伊朗之间敌对关系源于两国宗教和地缘政治的分歧,这些分歧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政治争斗、安全动荡、社会分化和暴力冲突。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国()A.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B.顺应当今时代主题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D.作为负责任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举行对话。2023年3月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冲突是中东地区最复杂、最长期的对抗之一,这场竞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并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中国的努力下,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中国积极调停两国矛盾,努力维护中东的和平稳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主导力量,C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调停地区矛盾,维护世界稳定,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不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一规律反映了() 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封建王朝在每一次税费改革后,都会由于社会的发展、政治的腐败等因素而破坏改革成果,导致税费上涨,这是专制王权下法治精神匮乏的表现,C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小农经济,尊崇以农为本,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重义轻利,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始终存在,所以并不是这一规律反映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缴纳进口或出口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便可免除口岸与内地之间所经常关、厘卡应征的一切内地税捐。子口税制度()A.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B.削减了海关税收征课所得C.严重冲击着中央财政收入D.导致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子口税制度使进口洋货不受内地税捐的阻碍而得以畅销于内地城镇,也使洋商更大规模地搜刮原料,这是协定关税的扩展,便利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和对外经济侵略,A项正确;子口税本身并非关税,而是国内税的一部分,排除B项;子口税由海关征课,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会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C项;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关税自主权就已经开始丧失,排除D项。故选A项。9.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可能将会取代或者部分取代家庭成员间相互赡养、哺育和照顾功能,带来“去家庭化”现象,会减少或解除家庭成员间传统的责任和义务....滋长了人们的“福利依赖”心理。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不干或少干工作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的社会观念。这说明了福利制度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B.缩小了贫富差距C.带来了社会道德危机D.导致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的高福利政策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出现“养懒汉”现象,一些人逃避家庭责任,由此带来了道德危机,C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及政府财政负担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的记载,耕垦方面,有“王大令众人曰:脅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种植方面,有“贞:惟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一月”;畜牧方面,有“获刍(割草),七月”等。材料表明当时()A.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D.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甲骨文中关于商代耕垦、种植和畜牧的具体时间,说明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重视,C项正确;粮食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无法反映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开始出现,排除B项;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只能反映材料中耕垦方面的内容,无法反映种植和畜牧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有学者指出,咖啡的引入和普及,不仅掀起了欧洲饮品的新潮流,而且改变了欧洲人“酒池肉林”的陋习。咖啡屋作为一种店铺形式在欧洲出现后,其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学者认为咖啡屋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B.改变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C.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D.逐渐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答案】C【解析】【详解】咖啡屋章程明确要求人们要清醒、节制、行为文明、语言有礼有节,这与传统的酒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意味着咖啡屋改变了欧洲人的陋习,适应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节奏,即行为逐渐文明有礼,C项正确;咖啡主要产自美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的行为举止变化,而非强调咖啡屋本身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是江西地区的矿冶业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就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乱,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为1781-1820年英国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变化表。据表3可知,工厂制度的实行()类别/年份1781-1796年1796-1805年1805-1820成年男性1004136成年女性1002525儿童1003030A.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B.缩小了贫富差距的程度C.推动了社保体系建立D.隐含着严重的社会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观察表格数据,我们发现如果以1781-1796年新机器尚未产生重大影响前所需要的工人数量为100的话,那么,在此后的10年中,对于男性工人需求量直接减少了大约60%,成年女性劳动力工人需求量更是减少了近80%,需求的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呢绒工人的失业问题,D项正确;表格仅涉及绒面呢行业,无法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生产一匹优质绒面呢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减少,是因为机器的大规模推广所致,之后工人工资也减少很多,贫富差距事实上在增加,排除B项;仅从劳动力数量变化表上,无法推知社保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14.1898——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其发展历程也是清末自开商埠发展的缩影。表中信息反映了()清末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1901124703930856121618399%1902152070425841149486398%1903195915935920192323998%19041995276537231941553—1905222005237610218244298%19062290183523032237880—1907227587474836220103896%A.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B.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C.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D.外贸体系的半殖民地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191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清政府主动开设了30多个商埠,三都澳是其中之一”,并结合材料表格数据可知,自1901年至1907年,清末三都澳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出口总额上升比例最高。这是因为马关条约之后,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清政府开商埠,三都澳茶叶贸易的进出口总量上升,都是为殖民贸易服务,说明该时期中国的外贸体系具有半殖民地性,D项正确;材料提到,进口总额是逐步增加的,可知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不足,排除A项;根据材料“清天三都澳贸易统计表”,可知三都澳茶叶贸易额所占出口总额比例为 “99%”,“96%”可知比例过重,但该比例不能代表全国,无法得出茶叶成为国家外贸支柱的结论,排除B项;茶叶贸易属于传统企业,不属于新兴民族工业,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A.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B.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C.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D.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元加息,“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从而导致其他国家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说明了世界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亟需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元不断加息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利影响,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新兴经济体经济受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因素,排除C项;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16.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市由前期按时间严格管制到后来突破时间限制,市的繁荣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政府要求向街门户按照管理要求开市闭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管理制度的影响,并非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排除B项;唐代的市突破时间限制,并不意味着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宽松的商业政策,无法得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末婚姻法之修订是民律修订的一部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现实需求之导向,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婚姻法之修订列居次席,由修订法律馆两位大臣实际主持。1911年,修订法律馆完成《大清民律草案》编纂,婚姻法作为《民律亲属篇》之规范奏呈御前。《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及时敕谕生效,但其中的婚姻法规范却在民国年间通过判例法理之援引得以在诸省施行。材料二早在1948年,全国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有一部统一的婚姻法。1949年颁行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的政治纲领。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同年5月1日生效,立足于“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受苏联婚姻法学的影响,婚姻法单独立法的习惯长期延续。直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才结束了这一独立的篇章形式和简单的名称形式。——游路遥《20世纪中国婚姻法流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婚姻法修订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婚姻法立法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7.特点:居于次要地位,未能立法生效。原因:清末新政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清末修律以公法为重;以礼教调整婚姻关系的传统犹在;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8.背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制定颁布了1950年婚姻法。影响:这次立法虽然因时代局限和立法技术局限存在不足,但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婚姻法之修订列居次席”“婚姻法作为《民律亲属篇》之规范奏呈御前。《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及时敕谕生效”可得出居于次要地位,未能立法生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现实需求之导向,清末修律以公法为先为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以挽救统治危机为目的,清末修律以公法为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教调整婚姻关系的传统犹在;据材料一“其中的婚姻法规范却在民国年间通过判例法理之援引得以在诸省施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49 年颁行的《共同纲领》确立了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由的政治纲领。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民主主义政权,在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指引下,制定颁布了1950年婚姻法。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思考。局限性方面,据材料二“直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施行,才结束了这一独立的篇章形式和简单的名称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立法因时代局限和立法技术局限存在不足;积极性方面,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时期。各地市镇的大小规模不一,仅常熟一地就有大小八十个市镇。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如嘉定县“居民以花布为生,男耕女织冬夏无间,昼夜兼营”。大量的布匹成为市镇交易的重要商品。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和17—18世纪初英国工业集镇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初英国农村市镇发展的影响。【答案】(1)相同点: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生产专业化。不同点: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2)影响:便利农民经济生活;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城市化进程。【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属于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与17—18世纪初英国。首先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都由工商业的发展所引起;根据材料一“如南浔是湖丝的著名产地,吴江的盛泽、黄溪都以丝织品著称全国。”和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可知生产专业化。其次不同点,根据材料一“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而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联系”和材料二“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英国市镇以毛纺织业为主,江南市镇以棉纺织业、丝织业为主;根据材料一“绝大多数市镇都在河道畅通的地方夹河为市,市场都在河道两边与跨河桥畔。”和材料二“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可知英国市镇分布在集市或港口或河各地区,江南市镇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英国此时是工业革命前夕,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可知英国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江南市镇与国际市场联系相对较弱。【小问2详解】本题属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8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二“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可知便利农民经济生活;根据材料二“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可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根据材料二“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并结合时间可知推动乡村工业化,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基础;根据材料二“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可知促进城市化进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 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答案】19.原因: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官僚政治的需要;地主经济发展,推动庶族地主队伍壮大。变化: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20.趋势: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原因: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和“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在经济和制度上尤其必然性,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还受到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完善国家官僚机构的需要影响。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可得出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第二小问成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从经济、政治、阶级方面等角度思考即可,经济方面,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可得出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二“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可得出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阶级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答案】论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最后,对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以及社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