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3322
大小:15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夏银川市贺兰县银川景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使用者在城市的建筑空间和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是连续的,因而,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无论是在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社会空间上,都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前提的,是一种耦合关系。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审视城市建筑,建筑的城市价值不可小看。城市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建筑的空间应该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交往场所,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这样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弥补城市公共空间在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这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耦合的重要途径。而建筑正是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来实现自身的城市价值。建筑一方面作为物质实体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空间限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筑物对城市公共空间起着功能支持和视觉景观的作用。建筑在城市广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说:“广场是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广场的构成要素中,建筑的立面或者整个建筑实体成为广场边围要素,起到了围合空间的作用,对限定广场空间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从尺寸、形态、肌理、开口、功能上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也是广场活动重要的行为支撑,因为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比如一个纪念性广场(天安门广场)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又如:广场周边建筑形态特征也会对广场产生强烈的影响,多样化的建筑形态令广场空间具有动感、充满生动活跃的气氛,而对称性的建筑形态则产生权威感,强化广场的空间轴线和方向性。 在城市中,城市与建筑通过街道空间联系在一起,人们在街道上来回穿梭,街道空间既是步行交通空间也是交往空间,街道上充满了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但是,机动车成为街道主角的这一变化,改变了街道的尺度和亲切宜人的气氛,使得街道原有的交往功能逐渐弱化,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也大大减弱。恢复街道空间本色,应该至少在一定区域内设置步行优先的道路,或者至少让建筑对机动车道的人行道空间进行耦合作用,优化步行空间使之成为街道。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限定了街道空间,对街道空间的良好尺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街道获得界面的连续性和良好的空间尺度。同时,城市建筑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建筑周围的空间、建筑的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设置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使街道空间有适度延伸,使街道空间增加可以让人驻留的空间节点,成为街道交往空间的补充和发展。城市建筑除了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和街道具有重要意义外,对其他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使得相邻的城市公共空间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现相邻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的同时,也带来其职能的交叉和渗透。这种建筑中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带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应,能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城市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空间的限定者、空间的创造者,离开建筑的参与,城市公共空间将失去色彩,将会减弱对公众城市生活的支持度。实现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正是让建筑回归其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中的角色定位。(摘编自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的城市价值,不仅在于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B.只要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就能获得内外相互渗透的连续城市公共空间。C.建筑作为城市广场的要素之一,不仅影响着广场空间的品质,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D.与街道空间耦合的建筑,一方面限定了街道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街道空间的变化起到了节点的作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出发,提出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需起到城市公共空间作用这一观点。B.文章第四段以天安门广场和大拇指广场为例,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C.文章在阐述建筑对街道空间的作用时,使用“大大”“至少”“一定”等词,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D.文章从城市广场、街道空间和其他城市公共空间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城市公共空间特质存在的建筑空间,能够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B.以机动车为主的街道空间,会弱化其原有的交往功能,并减弱城市与建筑的连续性。C.对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能完全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 D.相邻城市公共空间之间的功能互动、空间流动,可以创造更大的城市价值。【答案】1.D2.B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更重要的是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错。由原文“城市建筑要实现其城市价值,建筑的空间应该突破自身的封闭状态,接纳和承担城市职能,体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在空间领域和空间职能上的复合和重叠,建筑在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的同时,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为市民提供活动、交往场所,在使用过程中起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可知,文中并未强调“能接纳和承担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比“实现自身的建筑功能”更重要。B.“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化。原文是“通过开放建筑用地内的场地空间以及建筑内部空间等获得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连接与转化的重要功能,可以促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形成过渡的,层次丰富的,内外渗透的连续空间”。C.“还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错。原文是“广场边界上的建筑物直接决定了广场上人的活动方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不同形态的建筑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错。由原文“纪念性广场(天安门广场)与商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的性格特征正是由其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的”可知,应是周边的建筑的功能决定了广场的不同的性格特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能完全实现”错。由原文“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需要通过建筑所创造的公共空间进行衔接和转换以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可知,应是“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的故园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6.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举办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几点建议。【答案】4.D5.B6.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是“不必”,不是“不是”。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故选B。【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报告!”陈兴允轻轻地走进窑洞,低声喊。“哦,你来咯!把湿衣服脱掉。”彭总走到床边,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说:“披上。”彭总,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脸相,两道又粗又黑的浓眉下一对不大的眼睛闪着严肃刚毅的光芒。这位天才的军事家像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他和陈兴允谈了几句话以后,又注视作战地图,扳住指头在计算什么。有时,他来回轻轻地踱着步子。看来,他总是全副精力都贯注在某一点上,冷静地深思着。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针尖大的灰尘一样。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虽然将要进行的战斗,是部队在陕甘宁边区作战的第一次攻坚战,虽然部队攻坚经验很少,可是陈兴允一站到彭总面前,他就觉得蟠龙镇一定会拿下。彭总深思着,偶尔和陈兴允说一两句话。 陈兴允,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这时,你会惊奇地对自己说:“啊!事情原来这样简单、明确!可是以前我怎么觉得它是那样复杂和没有头绪呢?”陈兴允正寻思,三个小娃娃,跑到彭总住的窑洞门口。这些个娃娃最大的有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四五岁。警卫员一边瞪眼吓唬,一边低声喊:“小鬼,别乱跑,回来!”娃娃们根本不理睬,连跳带蹦地闯到彭总住的窑洞中去了。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娃娃们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对对的黑眼珠,像那荷花叶上的水珠一样滚转。他们憨溜溜地笑了。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彭总给一个小娃绑好鞋带,给另外一个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们有趣地谈了一阵,最后说:“这里不需要你们发言!”娃娃们跳着往出走,彭总用手招呼着他们,一面走,一面说:“好,到外面去玩。对你们是不能讲原则的。小心,不要跌跤!”彭总望着走远了的娃娃们,故意踏着泥水,倒退着、跳着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选自《保卫延安》,有删改)文本二:彭德怀速写丁玲“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今下,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 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但一旦他不说话沉思着什么的时候,周围便安静了,谁也唯恐惊扰了他。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虽说在生活上是马马虎虎;不过这些受了严厉批评的同志却会更爱他的。拥着一些老百姓的背,揉着它们,听老百姓讲家里事,举着大拇指在那些朴素的脸上摇晃着说:“呱呱叫,你老乡好得很……”那些嘴上长得有长胡的也会拍着他,或是将烟杆送到他的嘴边,哪怕他总是笑者推着拒绝了。后来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却永远留在那些简单的纯洁的脑子中。(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旧棉衣”的细节、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体现了彭德怀衣着简朴的特点。B.文本一没有直接描写彭总与陈兴允关于战斗的具体对话,借助陈兴允的心理活动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C.文本二开头以青年政治委员的话倾诉爱戴,文末写彭总留给百姓的深刻印象,别具匠心,都运用侧面描写手法。D.文本一着重刻画彭德怀眼光的严肃、刚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泼、天真和顽皮,角度虽异,传神则同。8.文本二说:“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其原因。9.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怀形象的?并据此概括“速写”的文体特征。【答案】7.B8.①彭德怀“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令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对工作十分严格,令部下在战场谁也不敢乱动。所以“我们是怕他的”。②彭德怀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甚至有点天真顽皮,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指挥作战镇定自若,举重若轻,在军民中富有崇高威望。所以“我们更爱他”。9.第一问:①文本一通过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展开,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细节富有想象力,描写具体细腻。②文本二抓住彭德怀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简笔勾勒,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纪实性强,描写简明凝练。第二问:速写具有纪实性、篇幅短小、简练生动的特征,强调用具有概括力的笔墨描摹人物、叙述事件、复现场景。【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主要刻画彭总严厉和坚强的一面”错。原文“在这第一次和彭总接近的时刻,彭总的举止言谈使他微微感到奇异。他回忆起自己每一次对干部交代任务的时候,害怕他们了解不清,总是反复地给他们讲,要他们中间某些人复诵。可是彭总老是冷静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谋虑着,而很少说话。彭总不长篇大论地讲话,可是他的话里,压缩着宝贵的思想和丰富的经验。他的话,会让你联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话,一投入你的脑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觉到而说不出的凌乱、片断的经验,便联贯起来了,系统了,明确了,提高了”,据此看出,主要是刻画其沉静的力量和智慧。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由“陈兴允觉得彭总那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这样眼光下,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有些时候他的确使人怕的,因为他对工作是严格的”“一到战场上我们便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分析可知,彭德怀“严肃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令软弱、犹豫、自私都无法隐藏,对工作十分严格,令部下在战场谁也不敢乱动。所以“我们是怕他的”。由“彭总沉静地站在地图面前,使人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这是耐心的启发、等待和父兄般的关怀”,这些听着的人便望着他,心沉静了,然而同时又更奋起了”“每当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级同志的时候,看得出那些昂奋的心都在他那种最自然诚恳的握手里显得温柔起来。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上工作上的问题,诚恳地显示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分析可知,彭德怀关心同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甚至有点天真顽皮,能够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指挥作战镇定自若,举重若轻,在军民中富有崇高威望。所以“我们更爱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文本体裁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彭总让陈旅长走到地图边,要他看其他战场敌我态势以及敌人在陕北的分布情况和动向。有时候,他回头看陈兴允的眼睛,仿佛在观察:‘他是否懂了这一切呢?’”“彭总弯下腰轻轻摩着娃娃们的头,问:‘噢,你们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讨论?’”“接着,他们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样,一拥上去抱住彭总的腿,有的向彭总要子弹壳,有的向彭总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枪”分析可知,文本一主要记叙了“与陈兴允讨论”“与孩子们交谈”这两个场景,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细节富有想象力,描写具体细腻。 结合“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等分析可知,文本二抓住彭德怀最本质的性格特征进行简笔勾勒,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纪实性强,描写简明凝练。第二问:“速写”是绘画专有名词,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属于素描的一种。用于文学创作,顾名思义就是迅速地描写。速和写两个字在不同程度上都代表着一种状态,即时地、直觉地、急速地写出眼中所见。结合文本二第三段对彭德怀的描写“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着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就没有感觉得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顽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分析可知,对人物的描写简练生动,具有概括力。结合文本二“他说的是谁呢?就是现在我所要粗粗画几笔的彭德怀同志,他现在正在前方担任红军前敌副总指挥”分析可知,这是作者在战场上见到彭德怀而写的一段文字,文章简短,体现了速写的纪实性、篇幅短小的特征结合文本二“这是一个24岁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当他述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发红的脸上隐藏不住他的兴奋。他说的是谁呢?……析可知,文本二对事件的叙述概括,且有复现场景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七月,南单于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太后①议欲从之,尚书宋意上书曰:“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难,深昭天地之明,故因其来降,羁縻畜养,边民得生,劳役休息,于兹四十余年矣。汉兴功烈,于斯为盛。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捍,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三公、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②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 唯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前后且十上,众皆为之危惧,安、隗正色自若。侍御史鲁恭上疏曰:“国家新遭大忧,陛下方在谅阴,百姓阙然,三时不闻警跸之音,莫不怀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今乃以盛春之月,兴发军役,扰动天下,以事戎夷,诚非所以垂恩中国、改元正时、由内及外也。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生,犹父母爱其子,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则天气为之舛错,况于人乎?故爱民者必有天报。今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不足,上下相迫,民间之急,亦已甚矣。群僚百姓咸曰不可陛下独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臣恐中国不为中国,岂徒匈奴而已哉!”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乐恢皆上疏谏,太后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两匈奴叛服》)注:①太后,窦太后,汉文帝皇后。②宋由,东汉臣,京兆长安人,曾任大司农,后迁司空、太尉。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群僚A百姓B咸C曰D不E可F陛下G独H奈I何J以K一L人M之N计O弃P万Q人R之S命T不U恤V其W言X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烈”,意为“功业”,“烈”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含义相同。B.“敕”,意为“命令、吩咐”,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中的“敕”含义相同。C.“期”,意为“约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里的“帝乡不可期”的“期”含义不同。D.“因”,意为“凭借、依靠”,与《过秦论》中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匈奴单于希望与汉朝合力讨伐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B.窦太后打算同意北征,尚书宋意却认为应许南匈奴的请求是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C.对于出征讨伐匈奴之事,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不惧危险据理劝谏,前后上书近十次。D.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时,侍御史鲁恭上书谏言在章帝居丧期间出兵不符合天意民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2)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答案】10.FOT11.D12.D13.(1)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汉所得的胜利和收获,竟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2)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自行停止劝谏。【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群僚百姓咸曰不可”句意完整,是转述群僚百姓的观点,意思是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所以在“不可”后断开,因此选F;“以一人之计”与“弃万人之命”对举,结构相似,应在“计”“弃”中间断开,因此选O;“不恤其言”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应在“不”前边断开,因此选T。故选FOT。【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这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项功业/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B.正确。句意: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依照皇帝的命令而建造的宁国公府。C.正确。期,约定/期望。句意: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D.“‘因’含义相同”错。因,凭借,依靠/沿袭。句意: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在章帝居丧期间”错误。原文“和帝永元元年春,窦宪将征匈奴”,据此看出后来窦宪出征是在“和帝永元元年春”,章帝去世,和帝“居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兴”,建立;“征伐”,讨伐;“克”,战胜、胜利;“曾”,竟、却、简直。(2)“辄”,总是;“寝”,被搁置;“遂”,于是、就;“稍”,逐渐。参考译文: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季七月,南匈奴单于上书朝廷:“应当及早趁北匈奴内乱纷争,出兵讨伐,打败北匈奴,成全南匈奴,(让南北匈奴)合并为一国,使汉朝长久没有北方边患之忧。我愿征调匈奴各部旧有和新投降的精兵,分路同时出击,约定十二月在北匈奴会师。我部力量单薄,不足以内外防御,希望(汉朝)派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合力北征。希望凭着圣上的神威,一举平定北方。我匈奴国的成败,关键在于今年。我已命令各部厉兵秣马,准备作战。请陛下审察裁决。”窦太后打算听从他的意见。尚书宋意上书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数次讨伐(匈奴),但所得的胜利和收获,却不能补偿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光武帝亲身经历战乱的艰难,显示天地间无与伦比的英明,所以趁匈奴人前来归降,对他们采取羁縻豢养的政策,于是边疆之民获得生机,劳役停止,与民休息,至今已经四十余年了。这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盛大的一项功业。现在北匈奴已经向西逃遁,请求与汉朝通婚和好,应当趁他们归顺依附的机会,使之成为外围防御力量,巍巍功业,莫过于此。如果征调军队,消耗国赋,以听从南匈奴的意愿,那就是白白丢掉上策,放弃安全而走向危险境地。(对南匈奴的请求)实在不可应许。”东汉和帝永元元年春季,窦宪将要出征讨伐匈奴,三公、九卿到朝堂上书劝谏,认为“匈奴并未进攻边塞,而我军无缘无故劳师远征,消耗国家资财,求取万里以外的战功,这不是为国家着想的上策”。奏书接连上呈,却总是被搁置。宋由感到恐惧,就不敢再上奏章讨论,而九卿也逐渐停止劝谏。唯独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严守正道,坚定不移,甚至脱去官帽在朝堂坚持力争,前后上书将近十次,众人都为他们深感危险和恐惧,但袁安、任隗两人却神情镇定自若,举止如常。侍御史鲁恭上书说:“朝廷新近有大忧,陛下正在服丧,百姓感到若有所失,一天听不到皇上出入时巡防护卫的警报之音,就无不惴惴不安地思念,如同有所求而不能得。如今却在盛春之月征发兵役,为远征匈奴而扰乱全国,这实在不合恩待中原百姓、改年号而正岁时、由内及外处理政务的原则。万民百姓乃是上天所生。上天爱他所生的万物,犹如父母爱子女,天下万物中只要有一物未得适宜的安顿,那么天地气象就会因此发生错乱,何况对于人事呢?因此,爱护百姓的人上天一定有回报。现今刚刚开始征发,而大司农调度的物资已经不能满足,官民上下交互逼迫,人民困苦危急,也已经很严重了。群臣和百姓都说(此事)不可行,陛下怎能因为窦宪一人的计策,而毁弃万民的身家性命,不体恤他们的呼声呢!对上观察天意,对下抚察民心,就足以明白事情的利害得失。为臣担心中国将不再是中国,难道只是匈奴(有这样不尊重中国的想法)吗?”尚书令韩稜、骑都尉朱晖、议郎京兆人乐恢都上书劝谏,但太后不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楼①陆游十年不把武昌酒,此日阑边感慨深。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登临壮士兴怀地②,忠义孤臣许国心。倚杖黯然斜照晚,秦吴万里入长吟。【注】①淳熙五年六月,诗人因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在自蜀地东归途中作此诗于鄂州。②东晋名臣、名士庾亮镇守武昌时,曾与僚属同登“武昌郡”之“南楼”;他曾上疏北伐,遭朝臣反对。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十年未饮武昌之酒,此日登临南楼不禁感慨万千。B.颔联状写登临所见,江上舟楫南来北往,山川莽莽古今依旧,情景交融。C.颈联虚实兼顾,以东晋名臣庾亮自比,流露出忠义之臣的拳拳报国之心。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晚照映衬山河之美好,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15.有人称此诗将自然、社会、时局以至个人的遭遇融于观景之中,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D15.①诗人在南楼登高极目四望,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②将登临南楼联想到的东晋名士庾亮的人生经历与自己的抗金遭际糅合起来,表达了对时局的关注,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诗人心情由黯然转为开朗”错,此时诗人面对美好却破碎的大好河山,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所以心情没有转为开朗。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舟楫纷纷南复北,山川莽莽古犹今”写登上南楼所见之景,船只纷纷漫于江上南来北往,山由古延绵至今,依旧如此茂密繁杂,山河之美跃然纸上。将“舟楫纷纷”的俗世喧嚣与“山川莽莽”的自然景观相融,引发人们对社会与自然的思考。首联以议论入诗,再次登上武昌南楼,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为自己为国家为时局心中不禁再次感慨万千。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再次登临南楼不禁想起东晋名士庾亮的经历,以其自比,想起宦海浮沉多年,朝野变动及人心难测的艰难,依旧不挡自身拳拳报国之心。尾联写夕阳晚照,以衬山河之美,然感伤时局动荡,社会动荡不安,心情黯然,只有将此情此景吟咏成诗。诗人将多重情感融于景观之中,借景抒情,抒发自身的报国之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秋水》篇有言:“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逍遥游》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3)《望岳》中写作者看到云在升腾、鸟在飞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故木受绳则直④.金就砺则利⑤.荡胸生曾云⑥.决眦入归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菌”“晦”“朔”“蟪”“蛄”“受”“砺”“荡”“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语言学家与生理学家都已经判定,没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不可能有深刻缜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从而实现①,然后去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在人们日益以触屏浏览取代苦读攻读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深度的与认真的阅读呢?仅仅浏览,是视觉与听觉的瞬间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对浅薄破碎的层面上。的确,在这样一个②的社会氛围中,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一些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无推敲斟酌、绝无任何解析能力更无创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已经出现了。他们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花拳绣腿代替③,以吹嘘表演代替讲解探讨,将会导致精神懒惰。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并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由此进一步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的文化。所以我想强调,在触屏时代,我们的“莎士比亚”也不能失去,不要做网络的奴隶,坚持阅读,受益无穷。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融会贯通;②急于求成;③真才实学18.①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②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③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④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19.①设问: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的形式,有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深刻阅读作用的效果;②比喻:连用四组比喻,把言语、章节与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的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题,第①处,“调动和整合不同资源”目是把知识融合起来,可用“融会贯通”。融会贯通:指把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合贯穿,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透彻的理解。第②处,“人人太过想要快速获取成功”强调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可用“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第③处,对应“花拳绣腿”,强调有真正的才学,可用“真才实学”。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后常用于形容人富有才能及学识。【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提取主干: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再把“文化”前的定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如把“能够参与社会建设”添加主语“文化”改为句子: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把“构建民众追求方式和生产方式”添加主语“文化”改为句子: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把“进一岁塑造民族自尊心与自爱心”添加主语“文化”改为句子:文化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最后梳理句子顺序,连贯表达为:因为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能够参与社会建设的,它能够构建民众的追求方式与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塑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爱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不,肤浅浏览是不可能取代深刻阅读的”,这两句先问后答,自问自答,运用设问修辞手法,意在提请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连用四组比喻,本体是“经典作品”,喻体是“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把经典作品比作“花朵”“金子”“火焰”“匕首与针刺”,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展现了经典作品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感受和想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我们的生命事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两句话我很欣赏:生命是一种过程,①。 我们每一个人是活在每一天的,假如说你每一天都高兴了,其实你一辈子就是幸福快乐的!有次我用矿泉水瓶灌了一瓶黄河水,放在路边,我发现,四分之三已经变成了清澈的水,而只有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假如我们把这瓶水的清水部分比喻成幸福和快乐,而把沉淀的泥沙比喻成我们的痛苦的话,当你摇晃一下,生命中整个充满的是浑浊,但是当你把心静下来,尽管②,四分之一的痛苦和烦恼沉淀,生命中的四分之三就是幸福和快乐。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作为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确实是无情的,但任何事情只要你在做的时候,他就不能算成功。我认为我自己是成功的,成功不在于新东方做了多大,也不在于我有多少钱,而在于我有一种心态: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对于你做事情来说,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在社会人的眼中,是成功的惟一的标准!但如果你为了一个事业目标已经竭尽全力,③,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俞敏洪演讲稿(有删改)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最后一段开头用设问的方式,自问自答,既承上启下,使演讲层次分明,同时也启发了读者的思考。B.作者将生活中的挫折说成“摔倒”,用词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符合演讲稿通俗易懂、有感染力的特点。C.作为一篇演讲稿,灵活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利于演讲者与听众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D.文中划线句中的冒号作用为引出下文;逗号可以改为分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会更加清晰明显。【答案】20.①事业是一种结果②泥沙(痛苦)总量没有减少③最后即使没有结果21.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文章结构可知,第一段是总写,二三段是分写,第二段内容对应的是“生命是一种过程”,那么第三段“什么叫事业是一种结果呢”对应的是所填空的内容,据此可写“事业是一种结果”;第二空,由前文“四分之一是沉淀下来的泥沙”可知,该空的意思是当你把心静下来时,你会发现四分之一的泥沙(痛苦)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据此可写“泥沙(痛苦)总量没有减少”; 第三空,由后文衔接的内容“生命本身的丰富也是最好的结果”可知,从前后语义关系的角度,该空应该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即使”与后文的“也”相搭配,再结合前文“已经竭尽全力”可推知,此处的意思是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据此可写“最后即使没有结果”。【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段相关内容的能力。B.“幽默风趣”说法错误,结合“过去我摔倒过千万次,以后我也可能还会摔倒千万次,但是我依然能够爬起来”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摔倒”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挫折的含义,使其更通俗易懂,并没有产生“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故选B。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敢于摒弃,放低姿态我们的人生,仿若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山区,在征服了一座山头后,会发现总有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向你招手,这里面有些人,或安于现状,待在舒适区里,终于止步不前,而若是我们攀上更高的山峰,终会看见更美丽的风景。人生的每一座山头间都不可能有天梯石栈,也不可能有复道行空。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的第一步,便是从原先的那一座山头下来。这需要敢于摒弃的勇气。不敢于摒弃的人,或站在山头上畏首畏尾,徒增恐惧与不甘,或在下山时路上患得患失,一路磕磕碰碰。只有有勇气摒弃的人,方能为攀上高峰做好准备。 君可见,王阳明摒弃了自己本已小有所成的程朱理学领域,转去研究陆九渊的学说,终为一代心学圣人,流芳千古;君须见,“新文化运动先驱”蔡元培二十五岁即中进士,但他在认识到西方文化在当时的先进性以后,毅然与孙中山一起致力于进行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最终为后人所敬仰;君还能见,“百米飞人"苏炳添摒弃了自己右脚起跑得到的好成绩,改用更有优势的左脚起跑,才有了东京奥运会上一鸣惊人的九秒八三……古往今来,无数圣贤哲人、行业领军以亲身实践告诉我们,敢于摒弃方能攀上更高之峰。然而,在生活中,却不乏一些勇于摒弃之人也待在原先的山头上,何也?因为他们未放低姿态,却总以俯视的姿势观看一切事物,因此连走下山头的意识都没有。故而,放低姿态,也是走下山头,是迈好攀登第一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认为自己所立之峰即为最高者,只会止步不前。犹记得在21世纪初,诺基亚的市场份额还堪称垄断地位,但它认为自己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撼动的,便对创新之潮不屑一顾,短短十年时间,它便被智能手机淹没了,到如今,更是只能靠中小学生群体苟延残喘;放低姿态者,终将与时代潮流一起,大有可为。几年前时,华为还完全不具备与国际竞争的资本,但它可以放低姿态,去征服一座座科技高峰,到如今,它是基站最大制造商,是5G技术开创者,引领者,甚至让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不敢低估这样的私企。可见放低姿态是意识,走下山头是行动,欲走下山头必先有放低姿态的意识。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山头,却都有更高的山头等着去攀登,有时上山反而没有从原先山头上下来那么难。但,只要我们敢于摒弃,放低姿态,一定能让每一步走得更稳健,向着更险峻的山峰攀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立意:这是一则漫画式材料作文题。图片中,一个登山者立在一座小山山顶,抬头仰望着眼前一座更高的山峰,小山和大山之间是一个幽深的山谷。图片的配文是“要想从一座山攀上另一座更高的山,第一步便是下山”。本次漫画属于哲理型漫画,带有比喻和象征色彩,不是“就画论画”,也就是说,不是把画面上的内容作为描述、分析、评价的唯一对象。这次作文不能就登山说登山,就下山说下山。这里的“登山”指的是通过努力而不断进步。登上一座山,指取得一定的成就。登上“另一座更高的山”指的是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下山”,则是一种“清零心态”:人生就像登山,每上一级台阶,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如若被一时的风光迷住了眼,停留在原地,就永远无法看到更为广阔美好的景色。真正的智者,都懂得及时在曾经的成就上按下归零键。往日不可追,不要让过去的成功成为现在的包袱。若是沉溺于曾经的辉煌,就难以铸造新的成功。定期让自己归零,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爬的更高,看到更美的风景。这里考生可以思索几个问题:1.要看得到更高的山:一个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满足于眼前,就看不到更高的山,取得不了更大的成就。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言“攀上一座高山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高山等着你去攀登”。 2.要有“下山”的勇气:我们一直在鼓励大家不断进取,勇攀高峰,但是,我们是否也该有下山的勇气和动作呢?尤其是在我们拥有了名利后,我们是否又有急流勇退的勇气和智慧呢?独守那座已不再是巅峰的巅峰,那座随时可能会面临崩塌的巅峰,等待你的同样是死亡。前面的路没有希望,于是只有下山。下山需要勇气,更是一种绝处逢生的智慧。3.要有上山的能力,也有下山的勇气:要做一头雄狮,有上山的勇气,也要坦然面对下山的境遇。人生如行路,沿途不只是一马平川,而是既有上坡的险峻坎坷,也有下坡的激流险滩。人生最高境界:上坡时有毅力,下坡时有魄力,坦途时有定力。从漫画的主题来看,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登上人生巅峰的喜悦,为取得更大的成绩毅然决然“下山”的勇气和再次出发的魄力。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明观点:从一座山峰攀上另一座山峰,要有下山的勇气,然后分析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分析如何下山并为再次攀登积蓄力量。立意:1.站在峰巅仰望下一个峰巅,下山是新的攀登的开始。2.不畏彼山高,勇者先下山。3.走下峰巅,只为更好地攀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