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暨期末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2.据《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3.北魏民众许愿祈福,于造像的同时在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发愿文字。如《佛弟子惠奴造像记》言:“弟子惠奴将父平安到京,愿愿从心,所求如愿。”这可以印证,北魏时期A.儒学地位受到动摇B.佛教徒吸收儒家观念C.佛教徒的功利追求D.北方战乱的社会背景4.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5.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A.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B.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C.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D.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6.魏源把“富民”划分为“有田之富民”和“无田之富民”,他认为当务之急不 仅是要解决前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顾家业”,更要兼顾后者,提出“末富”“缓本急标”的颠覆性理论。魏源的这一思想A.深刻反思了传统农本思想B.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C.阐明师夷长技的具体方式D.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7.如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A.国家认同观念凸显B.封建等级观念鲜明C.共和观念逐渐形成D.民主自由思想淡薄8.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推进B.革命形势的发展C.工业建设的进行D.苏联模式的影响9.下图为1953年7月,《人民画报》刊登的北京西单区安福胡同派出所进行的某活动场景。图中的历史事件A.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C.践行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11.对于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倾向,将它归之为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的结果。希罗多德的上述观点反映出A.希腊取得战争胜利具有必然性B.民主政治提高了希腊作战实力C.史学观念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D.经济繁荣促进历史认识的发展12.757年,日本《户令》第33条规定:“凡国守,每年一巡行属郡,观风俗,问百年……部内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发于乡闾者,举而荐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这一举措意在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C.维护封建集权统治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13.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14.1847年,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广受赞誉,女主人公简·爱对其爱慕的贵族罗切斯特说:“你以为我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简·爱的心声折射出A.英国贵族政治日趋衰落B.宗教观念影响世俗生活C.启蒙精神已经深入人心D.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发展15.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 16.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16分)18.1953—1957年,新中国编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意义说,确实比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还要艰巨。报社在这方面用的力量最多。21篇社论,有12篇是专对农民说话。如《帮农民算三笔账》。社论强调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的切身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生动事例向他们宣传大道理,用算细账的方法使他们从眼前利益看到远大利益,看到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利益。社论按照这个路子,帮农民算了三笔账,即:党、人民政府和工人阶级在解放以来使农民得到利益的账;农民按照党和人民政府的安排,把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卖给国家,对国家和农民有什么好处的账;农民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参加互助合作,对各方面有什么长远利益的账。社论列举了大量不容辩驳的数字,列举农民亲身经历的许多事例,丝丝入扣,由近及远,自然而然引出农民很可以甚至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这种形式效果颇好。摘编自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1)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请你以《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身份帮助农民算清这“三笔账”。(9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日报》上述社论的认识。(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欧文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产品和财富的增加并未得到合理的分配,它被少数人所攫取,使得社会大多数人陷于贫困和不幸。在这一体制下,资本家在追逐利益的驱动下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着财富的不断增殖。人们热衷于财富积累,不惜残酷打击竞争者,人类的正直、坦率、诚恳、公正等品质荡然无存。因此,私有财产是贫困和不平等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罪行和灾难。欧文疾呼,要创设一种新制度,构建一个新社会,其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权利和义务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将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材料二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如何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加以及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是斯密长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家出于“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他们“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总之,要建立起“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财产私有并得到保护,实现了经济的自由,这种体制的社会应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 -----均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等(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认识的不同之处,并指出两人思想所贯穿的共同主题。(1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4分)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ABCDDABDCCCBCBC1.C【解析】“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城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西汉中后期,地方家族通过分土地、资产给亲戚、邻居、村民和建立对本地名山、神灵的祭拜控制权等,充分说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家族影响力扩大,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正确;西汉武帝用刺史监察地方,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儒学独尊,排除C项;豪强势力发展是庄园经济形成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徒祈求父亲平安,体现了儒学“孝”的思想,是一种儒释调和的表现,B项正确;并未体现儒学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佐证北魏时期佛教徒的功利性,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B项。4.C【解析】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税收方式很难准确核实纳税人的实际资产以及纳税额度,致使高层官员有更大巧立名目的权力来剥削下层官吏及百姓,引发社会各阶层的不满,白居易此诗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揭示,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诗歌转型,排除A项;自然灾害只是一部分原因,非根源,排除B项;该诗是对于唐朝统治的抨击,排除D项。故选C项。5.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时期,受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农业、军事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说明明清之际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传统外交观念并未改变,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这一时期文化的继承,排除C项。故选D项。 6.D【解析】根据材料“末富”“缓本急标”可知,魏源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D项正确;魏源思想仍是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排除A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才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并未提及师爽长技,排除C项。故选D项。7.A【解析】第一则材料显示读者在“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第二则材料显示作者反对“以国旗绣鞋”,第三则材料显示有人因“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而质疑其“没有国家观念”,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民众对国旗的态度说明当时国家认同观念凸显,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等级高低的论述,封建等级观念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而非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显示了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民主自由思想淡薄”与材料显示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却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新中国尚未成立,这个时候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工业建设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这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展,苏联模式的影响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B项。9.D【解析】根据图中“人口调查、选民登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1953年我国首次人口普查和进行选民登记的情景,目的是为举行人大代表选举和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D项正确;“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0.C【解析】根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C【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希罗多德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倾向,认为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这就使得神话性历史转为世俗、人类的历史,反映出史学观念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C项正确;A项“必然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说的是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希罗多德对历史认识的发展与经济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儒家伦理,这是在借助儒家伦理维护封建集权统治,C项正确;《户令》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排除A项;推广儒家伦理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排除B项;《户令》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简·爱》中的名句体现了简·爱所拥有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启蒙精神,《简·爱》出版后得到广泛赞誉,这说明启蒙思想深入人心,C项正确;简·爱在贵族面前不卑不亢,体现的是简·爱的平等精神,不能推导出贵族政治衰落,排除A项;简·爱言论的精神内核不是宗教观念,排除B项;女权意识要求女性追求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权益,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群众基础。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排除C项;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西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C【解析】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 18.(1)第一笔账: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第二笔账: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积累资金;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笔账: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农民更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每点3分)(2)《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其关于“一五”计划的宣传,尤其是向农民的宣传,坚持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人民日报》从农民切身经验出发,引导群众对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形成正确认识,从眼前利益关注到长远利益,履行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人民日报》的宣传扩大了党的政策的影响力,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每点3分)19.(1)不同:①对社会财富的认识:欧文重在关注其合理分配,斯密重在思考和解决如何实现其增长;②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欧文认为应以平等为主导,斯密认为应以自由为优先;③对资本家追逐利润及财富的认识:欧文认为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的衰败,斯密则肯定其正当性:既实现着个人利益,又增进着国家财富;④对私有财产的认识:欧文认为是贫困、不平等的根源,斯密则认为是自由社会的基础;⑤对经济体制的认识:欧文主张以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斯密则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任答4点,每点3分,共12分)主题:如何建立起一个自由与公正的社会体制。(2分)(2)原因:阶级立场不同,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代表广大工人阶级,而斯密则代表资产阶级;理解的视角不同,产生了辩护人与批判者。(需要根据两者的观点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可从工业文明的影响、分配体制的弊端、阶级立场以及理解的视角等角度思考作答)(4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暨期末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2.据《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3.北魏民众许愿祈福,于造像的同时在石壁上留下了大量的发愿文字。如《佛弟子惠奴造像记》言:“弟子惠奴将父平安到京,愿愿从心,所求如愿。”这可以印证,北魏时期A.儒学地位受到动摇B.佛教徒吸收儒家观念C.佛教徒的功利追求D.北方战乱的社会背景4.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写作《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该诗A.标志着唐朝诗歌的转型B.所述现象根源在于自然灾害C.反映税制改革存在弊端D.实质是维护唐朝的统治秩序5.明末徐光启、李之藻与传教士艾儒略、汤若望等人共同完成的《崇祯历书》,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明末清初的学者们通过翻译、编写书籍的方式,介绍、引进西方的火器技术和火器,如著名的红夷大炮就在军事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可用来说明明清之际A.中西方文化实现了全面融合B.文化交流改变传统外交观念C.中国科技文化在继承中发展D.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发展6.魏源把“富民”划分为“有田之富民”和“无田之富民”,他认为当务之急不 仅是要解决前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顾家业”,更要兼顾后者,提出“末富”“缓本急标”的颠覆性理论。魏源的这一思想A.深刻反思了传统农本思想B.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C.阐明师夷长技的具体方式D.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7.如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民众对待国旗的态度。这说明当时A.国家认同观念凸显B.封建等级观念鲜明C.共和观念逐渐形成D.民主自由思想淡薄8.1948年,公粮占东北解放区全年财政收入的37.04%,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到1949年,来自公粮的收入占比下降至23.32%,而来自工业的收入占比增长至30.41%。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推进B.革命形势的发展C.工业建设的进行D.苏联模式的影响9.下图为1953年7月,《人民画报》刊登的北京西单区安福胡同派出所进行的某活动场景。图中的历史事件A.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C.践行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D.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11.对于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倾向,将它归之为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的结果。希罗多德的上述观点反映出A.希腊取得战争胜利具有必然性B.民主政治提高了希腊作战实力C.史学观念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D.经济繁荣促进历史认识的发展12.757年,日本《户令》第33条规定:“凡国守,每年一巡行属郡,观风俗,问百年……部内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发于乡闾者,举而荐之。有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这一举措意在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C.维护封建集权统治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13.在18世纪的欧洲,土豆经过各国君主的推动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庄园里开始用一部分土地种植土豆来作为口粮,并把剩下的土地用来种植有交换价值的谷物;与此同时,地主也非常乐于推荐农民食用土豆,这样他们就可以把大部分直营土地用来搞有利可图的东西。这可用于说明,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A.造成了人口急剧增长B.加速了封建经济解体C.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D.加剧了列强殖民争夺14.1847年,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广受赞誉,女主人公简·爱对其爱慕的贵族罗切斯特说:“你以为我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你想错了!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简·爱的心声折射出A.英国贵族政治日趋衰落B.宗教观念影响世俗生活C.启蒙精神已经深入人心D.女权意识的觉醒与发展15.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 16.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16分)18.1953—1957年,新中国编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把几亿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意义说,确实比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还要艰巨。报社在这方面用的力量最多。21篇社论,有12篇是专对农民说话。如《帮农民算三笔账》。社论强调应该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的切身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生动事例向他们宣传大道理,用算细账的方法使他们从眼前利益看到远大利益,看到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利益。社论按照这个路子,帮农民算了三笔账,即:党、人民政府和工人阶级在解放以来使农民得到利益的账;农民按照党和人民政府的安排,把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卖给国家,对国家和农民有什么好处的账;农民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参加互助合作,对各方面有什么长远利益的账。社论列举了大量不容辩驳的数字,列举农民亲身经历的许多事例,丝丝入扣,由近及远,自然而然引出农民很可以甚至很容易接受的道理……这种形式效果颇好。摘编自李庄《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1)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关史实,请你以《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身份帮助农民算清这“三笔账”。(9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日报》上述社论的认识。(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欧文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产品和财富的增加并未得到合理的分配,它被少数人所攫取,使得社会大多数人陷于贫困和不幸。在这一体制下,资本家在追逐利益的驱动下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着财富的不断增殖。人们热衷于财富积累,不惜残酷打击竞争者,人类的正直、坦率、诚恳、公正等品质荡然无存。因此,私有财产是贫困和不平等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罪行和灾难。欧文疾呼,要创设一种新制度,构建一个新社会,其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权利和义务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将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材料二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如何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加以及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是斯密长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家出于“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他们“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总之,要建立起“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财产私有并得到保护,实现了经济的自由,这种体制的社会应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 -----均摘编自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等(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认识的不同之处,并指出两人思想所贯穿的共同主题。(14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说明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4分)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CABCDDABDCCCBCBC1.C【解析】“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城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A【解析】西汉中后期,地方家族通过分土地、资产给亲戚、邻居、村民和建立对本地名山、神灵的祭拜控制权等,充分说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家族影响力扩大,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正确;西汉武帝用刺史监察地方,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儒学独尊,排除C项;豪强势力发展是庄园经济形成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徒祈求父亲平安,体现了儒学“孝”的思想,是一种儒释调和的表现,B项正确;并未体现儒学地位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佐证北魏时期佛教徒的功利性,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B项。4.C【解析】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税收方式很难准确核实纳税人的实际资产以及纳税额度,致使高层官员有更大巧立名目的权力来剥削下层官吏及百姓,引发社会各阶层的不满,白居易此诗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揭示,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诗歌转型,排除A项;自然灾害只是一部分原因,非根源,排除B项;该诗是对于唐朝统治的抨击,排除D项。故选C项。5.D【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时期,受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农业、军事技术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说明明清之际中国科技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A项错在“全面”,排除;传统外交观念并未改变,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这一时期文化的继承,排除C项。故选D项。 6.D【解析】根据材料“末富”“缓本急标”可知,魏源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D项正确;魏源思想仍是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排除A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才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并未提及师爽长技,排除C项。故选D项。7.A【解析】第一则材料显示读者在“宣传国旗的权威性和神圣性”,第二则材料显示作者反对“以国旗绣鞋”,第三则材料显示有人因“某公司所悬国旗旗色混乱”而质疑其“没有国家观念”,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民众对国旗的态度说明当时国家认同观念凸显,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封建等级高低的论述,封建等级观念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而非共和观念,排除C项;材料信息中显示了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民主自由思想淡薄”与材料显示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8.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可知,1949年东北解放区公粮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下降,而工业收入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依据时间判断,这种变化是因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全境解放,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公粮的缴纳,却不会影响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1948年到1949年这个时间段,新中国尚未成立,这个时候中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工业建设还没有进行,排除C项;这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未开展,苏联模式的影响无从谈起,排除D项。故选B项。9.D【解析】根据图中“人口调查、选民登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1953年我国首次人口普查和进行选民登记的情景,目的是为举行人大代表选举和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D项正确;“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10.C【解析】根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1.C【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希罗多德摒弃了神秘主义的认知倾向,认为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这就使得神话性历史转为世俗、人类的历史,反映出史学观念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C项正确;A项“必然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说的是希腊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行动敏捷、领导有方以及处于防御优势,没有体现民主政治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希罗多德对历史认识的发展与经济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儒家伦理,这是在借助儒家伦理维护封建集权统治,C项正确;《户令》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排除A项;推广儒家伦理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排除B项;《户令》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C项。13.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洲高产粮食作物土豆传入欧洲之后,在政治力量影响下不断推广,因其产量较高,农民和地主在满足自给性需求以外,能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从事商品性生产,这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B项正确;“人口急剧增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高产粮食作物”,而“增加了政府备荒选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高产作物在欧洲的传播”没有涉及“殖民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简·爱》中的名句体现了简·爱所拥有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启蒙精神,《简·爱》出版后得到广泛赞誉,这说明启蒙思想深入人心,C项正确;简·爱在贵族面前不卑不亢,体现的是简·爱的平等精神,不能推导出贵族政治衰落,排除A项;简·爱言论的精神内核不是宗教观念,排除B项;女权意识要求女性追求政治或经济方面的权益,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速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奠定了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群众基础。但这些举措无法完全保证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排除C项;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项;西方福利国家是二战后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C【解析】材料“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体现的是部分国家认为世界贸易组织对成员国的划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应该与时俱进,说明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国际需要,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成就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霸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17. 18.(1)第一笔账: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第二笔账: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原料、积累资金;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笔账: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农民更合理地利用土地,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化水平。(每点3分)(2)《人民日报》是党的喉舌,其关于“一五”计划的宣传,尤其是向农民的宣传,坚持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人民日报》从农民切身经验出发,引导群众对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形成正确认识,从眼前利益关注到长远利益,履行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人民日报》的宣传扩大了党的政策的影响力,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每点3分)19.(1)不同:①对社会财富的认识:欧文重在关注其合理分配,斯密重在思考和解决如何实现其增长;②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欧文认为应以平等为主导,斯密认为应以自由为优先;③对资本家追逐利润及财富的认识:欧文认为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的衰败,斯密则肯定其正当性:既实现着个人利益,又增进着国家财富;④对私有财产的认识:欧文认为是贫困、不平等的根源,斯密则认为是自由社会的基础;⑤对经济体制的认识:欧文主张以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斯密则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任答4点,每点3分,共12分)主题:如何建立起一个自由与公正的社会体制。(2分)(2)原因:阶级立场不同,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代表广大工人阶级,而斯密则代表资产阶级;理解的视角不同,产生了辩护人与批判者。(需要根据两者的观点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主要可从工业文明的影响、分配体制的弊端、阶级立场以及理解的视角等角度思考作答)(4分)
显示全部收起 微信/支付宝扫码支付下载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支付
绑定手机
强烈建议绑定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再次下载,查询订单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