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1328

大小:50.6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实外集团高2021级高三联考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和信息感知已经实现深度的网络化、数字化,网络空间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属于人类社会运行的现实空间。伴随传统社会要素的快速网络化,网络空间中的犯罪也完成了常态化转型,并持续迭代,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网络侵财犯罪花样百出,以窃取重要数据为目标的网络攻击接连不断,部分网络违法犯罪背后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子若隐若现,成为建设网络空向命运共同体、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析网络生活样态的严重威胁。网络犯罪是网络空间高速扩张的必然产物,但网络犯罪的泛滥绝不是高质量网络空间的特征。为防止网络犯罪的打击治理工作成为推动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的短板,建设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我国近年来不断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等方面发力,不断强化网络安全刑事法治,推动网络强国战略行稳致远。护航网络强国建设,必须长期持续进行科学立法,织牢网络犯罪的刑事法网。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法律规定。它们不仅丰富了网络犯罪的刑事法律制裁体系,为诸多新型网络犯罪行为的刑事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更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为引导,为对网络犯罪链条的全流程治理提供了法治基础。未来的网络刑事立法中,还需厘清安全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将犯罪的高发态势和刑事制裁的轻缓化、扩大化都纳入立法的价值考量,积极探索轻罪出罪机制和犯罪记录消除或封存制度的优化,避免刑事法律及责任的不当扩张。护航网络强国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严格执法,压制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执法活动是网络刑事法治得以实现的核心要素,在执法中,能否确保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公民权利是否受到执法行为不当影响,网络犯罪是否被及时有效遏制,这些问题关系刑事法治的成败。当前,新型网络犯罪频出,为执法制造难度、增派障碍。我国执法机关积极引入社会中前沿科技,创新网络犯罪侦查技战法,依托“金盾工程”“天网工程”等信息化建设成果,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推动智慧侦查等侦查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网络犯罪执法效能。但前沿科技被大量应用于执法活动也为公民权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譬如,面对人工智能科技对数据的实时性提取和筛查能力,我们应当如何通过刑事法治建设规范科技的执法应用。 护航网络强国建设,必须坚定落实公正司法,确保对网络犯罪不枉不纵。网络刑事法治的公正司法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我国检察机关推动“捕诉一体”为核心的检察组织体系改革,整合刑事检察职能,通过立案监督、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涉案数据对比发现余罪漏罪等方法提升网络犯罪案件办理公正性。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及证明要求的提高倒逼网络犯罪执法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司法机关也需要进行网络化、科技化改革,以有效缓解司法资源的短缺困境。在此过程中,让群众在日益技术化的司法环境下从每一个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应是网络犯罪司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评价标准。网络强国建设是系统工程,而网络犯罪是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的“天敌”。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犯罪的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一体化强力推进网络安全刑事法治建设,以公权力机关的积极、合理和依法履职引导全民守法,坚持法治思维,从根源坚决遏制预防打击网络犯罪,以高质量的刑事法治护航网络强国建设。(摘编自《法治力量为网络强国建设构筑安全屏障》,《光明日报》10月31日)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已经实现深度网络化、数字化,所以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社会事实上的现实空间。B.伴随传统社会要素的快速网络化,网络犯罪呈现出更加频繁和复杂的特点,成为网络空间的严近威胁。C.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前沿科技,既为侦查和执法带来了新的手段,又为司法公正提供了重要保障。D.只要我们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一体化强力推进网络安全刑事法治建设,就能真正实现网络强国建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指出当今网络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增强了后文提出的用法治手段护航网络强国建设的现实针对性。B.文章在具体论述打击网络犯罪问题时,分别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三个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C.文章以人工智能科技为例,指出前沿科技既能给执法活动带来助益,也会带来挑战和风险,论证具有思辨性。D.文章既有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行文中使用了许多法律专业术语,显得严谨而缜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刑事立法要做好安全和发展的平衡,既要遏制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又要避免法律,及责任的不当扩张。B.执法活动是实现网络刑事法治的核心要素,在执法活动中,保障公民权利和打击网络犯罪具有同样重要的考量。 C.要做到对网络犯罪不枉不纵,离不开公正司法,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检察诉讼两方面全面改革,倒逼执法行为。D.维护网络安全除了法治护航外,还要积极引导广大网民提高法治意识和网络素养,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A.“所以网络空间已成为人类社会事实上的现实空间”错误。根据原文“在某种意义上看也属于人类社会运行的现实空间”可知,原文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选项丢失限制条件,表意错误。C.“又为司法公正提供了重要保障”错误,原文只提及“提升网络犯罪案件办理公正性”“有效缓解司法资源的短缺困境”,并没有提及网络技术和前沿科技为司法公正提供了重要保障。D.“只要……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一体化强力推进网络安全刑事法治建设”“以高质量的刑事法治护航网络强国建设”,是实现网络强国建设的具体做法,但并不能必然出现“就能真正实现网络强国建设”的结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以人工智能科技为例,指出……”错误,原文第四段“譬如,面对人工智能科技……”只是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来证明前面“前沿科技被大量应用于执法活动也为公民权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的观点,不是为了指出前沿科技给执法活动带来助益。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C.“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检察诉讼两方面全面改革”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网络刑事法治的公正司法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可知,表述只是“可以”从两个方面,而不是“必须”。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城市中的荒野是工业文明桎梏下的野性遗漏,是由金属与玻璃构建的寂寥城市的凄美回眸 和慰藉。好奇与探索的天性让人类文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非洲草原走,向亚洲丛林、欧洲冻原、美洲荒漠……于是,粗糙的矿石被打磨成光滑的玉器,黏土变作了洁白的瓷具,燧石的火星烧去了原野的荒芜,自由流淌的溪流被改造为光滑的河……这是一条逐渐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益驯化。“光滑”“精致”“高雅”和“温顺”等渐渐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失去野性的人类,正如豢养在拉斯维加斯五星级酒店玻璃房中的老虎,寂寥而萎靡。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如在荒废的灰色基础设施中恣意繁衍的自然。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从自由流淌的径流、未被改造的土壤和栖息其中的微生物、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的灌丛、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做功,并以其自身逻辑建立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乡土生物多样样等。从文化和心理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䆳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如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穆罕默德的布拉山洞、王阳明的龙场山洞,以及梭罗的瓦尔登湖等。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将有损人类健康,而人类的健康源于地球的健康,疗愈人类身心疾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相关研究表明,景观的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美感。相较而言,园艺化的景观(如修剪整齐的草坪)显得索然无味——它们纵然代表着文明进步、能令人获得须臾的喜悦和激动,却唤不起人类的探索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诗情画意的灵感。谈及“荒野”,我不由想起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废墟。几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这里都是我的最爱。深浅不一的坑塘与土丘交错分布,乱石散落其问。早春时节,遍地的苦英菜、毛地、诸葛菜和紫花地丁给枯黄的土地铺上绚烂的彩色;此后,山桃、毛樱桃、鼠李、黄刺玫等相继开花。夏天的荫凉来自杨、柳、榆、槐、椿等乡土乔木,每一种乔木都因地势之高低和土地的不同湿度而统治着各自的群落。秋天则被黄栌、山杏、银杏和芦苇抢了贝头,饱含野性的花青素让树叶红得热烈。我尤其喜爱冬天里的漫步——听冰裂的回声,看乌鸦在白杨树梢盘旋、苇穗在寒风中颤动,细赏残雪下的碑刻和悄悄觅食的麻雀。令人痛心的是,这处最具北京特色的城市荒野,后来在城市“高雅化”和“美化”的名义下,几乎一夜之间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光斜的草坪与牡丹、月季花等各色园艺花木,以及喜庆的灯笼。事实上,西方的先哲们早已在思考荒野的意义:“ 我们所说的野性是有别于我们自身文明的另一种文明”。显然,梭罗所说的“自身文明”是当时西方社会为之狂热的工业文明。近150年后,当圆明园废墟被高雅化和城市化的力量所主导时,一场维护城市荒野的抗争也正在中国悄然发生……这场抗争,正是过程曲折而生动的“两种文明的斗争”。如今,一种崇尚野性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崛起。(摘编自俞孔坚《城市荒野:另一种文明》)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眸”在文中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城市从荒野进化而来,最终又背离了荒野的事实。B.“驯化”在文中指人类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依靠能源和机械力等,逐渐将原生自然改造得精致高雅的过程。C.研究表明,园艺化的景观由于缺乏复杂性和可探索性,所以不能唤起人类探索的欲望和冲动,也难以传达美感。D.在梭罗看来,饱含野性的自然是和人类创造的工业文明相提并论的另一种文明,这体现了他对原生自然的尊重。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城市荒野一部分是城市中幸存的原生自然,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其主要形式是荒野景观。B.为了阐明荒野审美启智的功能,作者列举了释迦牟尼的菩提树等多个例证,还与园艺景观进行了比较,极具说服力。C.第四段中两处破折号的用法并不相同,前一处是为了引出对原因的解释,后一处则是为了引出对上文的补充说明。D.第五段内容虽不能增添这篇科学论文的说服力,但使本文具有散文的诗性之美,别具一格地呈现了城市荒野的价值。6.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维护城市荒野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案】4.C5.B6.①从生态学意义上讲,维护城市荒野能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②从文化层面上讲,维护城市荒野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推动文明进步。③从心理学意义上讲,维护城市荒野能疗愈人类身心疾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园艺化的景观由于缺乏复杂性和可探索性”错误,根据文中“相关研究表明,景观的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决定了自然环境的美感。相较而言,园艺化的景观(如修剪整齐的草坪)显得索然无味”可知,园艺化的景观缺少美感,但这并不能说明园艺化的景观缺乏复杂性和可探索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其主要形式是荒野景观”错误,文中第2段“从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廊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湿地;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以及“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介绍了城市荒野包含的内容,但并未提及城市荒野的主要形式是荒野景观。C.“前一处是为了引出对原因的解释”错误,在“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中,破折号表示总结上文。D.“第五段内容虽不能增添这篇科学论文的说服力”错误,第5段介绍的是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废墟,属于“最具北京特色的城市荒野”,有很强的说服力。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生态学层面,根据第3段“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做功,并以其自身逻辑建立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以及“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微气候、维持乡土生物多样样等”可概括出城市荒野能完善城市生态系统,造福人类。从文化层面,根据第4段“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这正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于我看来,东西方哲人的深䆳思考和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可概括出维护城市荒野能让天性得以释放,推动文明进步。从心理学层面,根据第4段“生态心理学认为,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将有损人类健康,而人类的健康源于地球的健康,疗愈人类身心疾病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可概括出,维护城市荒野有益人类身心健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恩,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 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②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斯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③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泉、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④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⑤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⑥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⑦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是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⑧“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乖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⑨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水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⑩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⑪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⑫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⑬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⑭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⑮“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⑯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赌它的死。⑰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⑱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⑲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⑳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因为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追溯一个人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此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重要价值。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很难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赛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弊”三个词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第4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7.A8.①“整容”是指构建大城宏图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一种模样,是外观上的美化;②“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是文化上的失守; ③“下葬”是指一旦文化失守,故乡也就消逝。9.①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的“地点”,表明了“地点”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关于“空间”的认识;②用安东尼·奥罗姆的结论引发作者思考“故乡”的文化任务,是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的来源和出处;③引发人们对于“地点”的思考,现代社会“地点”的慢慢失去表明人类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分析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并不是说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应先理解这三个词语的字典意,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语境意。“整容”,字典义是“修饰容貌,特指为面部有缺陷的人施行手术,使美观”,“毁容”字典义是“毁坏容貌”,“下葬”字典义是“处理安葬尸体”;文本中“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它”指的是“故乡”,上文写到“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可见“毁容”是说城市建设,经过这种千篇一律的建设,所有的城市都变得一样美观,变成一种模样,这是外观上的美化;文本中“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由此可知“毁容”是指故乡独有的情感记忆、生活体系、价值观念、文化属性被毁坏,这是文化上的失守;文本中“下葬”“葬”的不是人的尸体,而是故乡,是有关故乡的记忆,有关故乡的文化,一旦文化失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空间位置上的那个“故乡”,我们失去的是心灵的栖息地,“故乡“就消逝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①第4段在全文中的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承接上文的“地点”,引出下文的“空间”;同时引发了作者对两者的思考,“‘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乖性是沉静和忠诚”; ②“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表明了“地点”的重要性,“‘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地点即故乡,作者用安东尼·奥罗姆的结论引发自我的思考,思考“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故乡的意义是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的来源和出处,表达了作者呼吁人们留住故乡的强烈情感;③“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表明现代社会“地点”的慢慢失去即“故乡”的慢慢消失,根据后文“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地点的失去表明人类没有精神寄托、不知存在意义的悲哀。警醒人们直面这个人类的共同悲剧,呼吁留住故乡,留住根。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围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綘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良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遗之。襄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縠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抉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退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履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 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材料二:悼公四年,晋荀瑤(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斗于桔秩之门。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节选自《左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才与德异A而世俗B莫之能辨C通D谓E之F贤G此其所以失H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B.严,指敬重、尊敬,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严”字意思相同。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韩、魏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起来,袭击并灭掉了智氏。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智伯失败的原因。D.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2)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答案】10.ACG11.C12.D13.(1)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2)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才与德异”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才与德不同,“异”后A处应断开;“莫之能辨”为宾语前置句,“莫能辨之”的倒装,应在“辨”后C处断开;“通谓之贤”意思是一概而论为贤明,句意完整;“此其所以失人也”是判断句,以“此……也”为标志,应在“贤”“此”之间G处断开。故ACG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挟,怀有。/携带,偕同。句意:君子怀有(借助)才来做好事。/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B.正确。句意: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C.错误。审,都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句意:如果能明白才与德的区别。/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D.正确。耻,耻辱。/以……为耻。句意: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错。原文“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意思是智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意思与原文相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喜欢;“严”,敬重;“蔽”,被蒙蔽;“遗”,疏忽。(2)“赂之以知政”,状语后置句,即“以知政赂之”,用卿地位来引诱他投降;“闭”,塞住;“死”,使……死,杀死。参考译文:材料一: 智伯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伯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跑到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伯率领韩国、魏国攻打赵国。赵国灭亡,那么接着就是韩国和魏国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心里都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泄露,那么灾祸马上就来临了。”张孟谈说:“计谋从你们二位口中说出,只传入我的耳中,有什么损害呢。”两人于是秘密与张孟谈订立盟约,为进攻智伯约定好日期。赵襄子派兵在夜里杀了守堤官员,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为逃水淹而一片混乱,韩、魏军队从两侧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攻打,大败智伯军队,于是杀了智伯,尽灭智伯部族。只有辅果还在。臣光(司马光)说:智伯灭亡,是才能超过了德行。才与德不同,然而世俗之人不能分辨它,一概而论为贤明,这就是世人看错人的原因。天资聪慧、头脑清晰、能力很强、性格刚毅称为才,为人正大、直道而行、信守中庸、仁爱和平称为德。才是德的凭借,德是才的统帅。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强劲的,可如果不使它弯曲揉和,不做成弓箭,就不能射入坚硬的东西。棠溪的剑,是天下最锋利的,但未经熔铸和磨砺,就不能用来击刺坚硬的器物。所以才德全部达到顶点就是“圣人”,才智全无就是“愚人”;德超过才叫作“君子”,才超过德就叫作“小人”。凡用人之道,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而要交往他人的话,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借助才来做好事,小人借助才来做坏事。借助才做好事的人,做好事无处不到;借助才做坏事的人,做坏事也无处不到。愚人虽然想做坏事,可是智力不够力未能超过,犹如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小人的才智足够用来实现他的邪恶,勇足够用来决定他的凶暴,这犹如老虎添上了翅膀,危害岂不更大吗!有德的人们敬重他,有才的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人容易亲近,敬重的人容易疏远,因此那些考察选拔人才的多被人的才能所蒙蔽,而对人的德行有所疏忽。自古以来,国家的乱臣,家中的败子,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灭亡的很多呀,难道只有智伯吗?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明察才与德的区别,并懂得它们的先后主次,又担心什么在用人的问题上对人失察呢!(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材料二:悼公四年,晋国的智伯领兵包围郑国,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智伯刚愎而好胜,我们及早向他表示软弱无能,他就可以退走了。”于是就先守在南里以等候晋军。智伯攻进南里,又攻打桔秩之门。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卿的地位来引诱他投降,不答应,就把他的嘴塞住而杀死了。晋军将要攻打城门,智伯对赵孟说:“攻进去。”赵孟说:“主人在这里。”智伯说:“你貌丑而缺乏勇气,为什么成了太子?”赵孟回答说:“因为我能够忍受耻辱,也许对赵氏宗族没有害处吧!” 智伯不肯改悔,赵孟因此而憎恨智伯,智伯就想要灭亡赵襄子。智伯贪婪而刚慎自用,所以韩、魏反过来与赵氏合谋灭亡了他。(节选自《左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流莺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自持”三字,这是首联着点眼,喑示出流营根本无法华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B.本诗颔联和李商隐另一咏物诗《蝉》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颇相似。但后者强调的是所处环境的冷酷:而前者所强调的却是不被理解、世无知音的感叹。C.颈联以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以及万户千门或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寄寓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D.末句化用前人“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的诗句,写流莺看到春色逝去无限感伤,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栖息,从而抒发了无枝可依的无奈。15.古人评价此诗“含思宛转,独绝古今”,结合全诗,请你从情感和艺术手法上加以分析。【答案】14.D15.①诗人借流莺,含蓄表现了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及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②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情感。借流莺暗喻自身,寄托身世之感,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抱负难展、佳期难遇、年华空度的苦闷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因此想停止啼叫而在京城找到花枝借以栖息”错误。尾联“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意为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本句的主语应为作者,是作者不忍心再听流莺哀鸣,而不是流莺想停止啼叫。 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理解“含思宛转,独绝古今”的含义,意为包含的情感含蓄曲折,古往今来独一无二。从情感上,本诗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流莺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本诗是李商隐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诗篇。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首联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来表现诗人自己的辗转漂泊的幕府生活。颔联借流莺巧啭本意不被理解,世无知音的感叹,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曲传出。颈联借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渺茫无尽的等待,含蓄表达诗人佳期不遇的感慨。 从手法上,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此诗是作者托物寓怀的诗篇。首联描写了流莺的飘荡无依,颔联指出流莺内心的苦闷,颈联写流莺的艰辛备尝,尾联写诗人自己。借流莺暗喻自身,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书写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情。颔联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尾联“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比喻诗人如良禽般没有栖居之地,抒写了作者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苦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屈原《离骚》中,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近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杜鹃”既是花名也是鸟名,自古有许多与之相关悱恻动人的传说,它也是伤感悲苦的象征,如唐宋诗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岸芷汀兰②.郁郁青青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夫孰异道而相安⑤.庄生晓梦迷蝴蝶    ⑥.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芷、汀、郁、圜、孰、蝴蝶、暮、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90年,由三个安庆戏班组成、一直活跃在江浙一带的三庆徽班,由江南北上,在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诞的百戏大汇演中①,于“花”“雅”之争中拔得头筹。a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形成热潮。“四大徽班”风头无两,引得许多秦腔名角、汉班艺人纷纷加盟。徽调、秦腔不再②,融合了“西皮”与“二黄”的湖北汉调“皮黄腔”也加入进来,“徽秦合流”“徽汉合流”成为风尚。此后近百年,“融会徽、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推陈出新”,在“京派”张二奎、“徽派”程长庚、“汉派”余三胜等众多名角推动下,一个集中国戏曲文化之大成的新兴剧种逐渐③——1876年,上海《申报》首次将“京剧”的大名印为铅字。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④。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丝竹管弦鼓,一应俱全,在造型脸谱、服装佩饰等方面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b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分别建造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由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合力开创了京剧舞台“旦角”为主的新格局……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c这一时期,《宇宙峰》《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等经典剧目层出不穷,仅一出《霸王别姬》,经梅兰芳精心打磨、便在30多年中演出逾千场,掀起一次又一次观戏热潮……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请找出文中画波浪线处有语病的句子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原文中加线的“京剧”的引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鲁迅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C.你这个白说成黑的人可真“了不起”!D.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答案】17.①一鸣惊人②泾渭分明③崭露头角④蔚为大观18.b处有语病,可改为: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大须生”,分别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合力开创了京剧舞台以“旦角”为主的新格局。19.D【解析】【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的“拔得头筹”“形成热潮”可知,三庆徽班在百戏大汇演中第一次演出很成功,可用一下子很惊人的“一鸣惊人”形容。“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第二空,由后文的“融合了”“也加入进来”“‘徽秦合流’‘徽汉合流’成为风尚”可知,徽调、秦腔相互融合,不再分的很清楚,可用“泾渭分明”。“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第三空,由后文的“首次”可知,这个新兴剧种虽然才开始发展,但已经显示出它的才能了,可用“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示出才能和本领。第四空,由后文的“一应俱全”“日臻成熟”可知,到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发展的很全面很有规模了,可用“蔚为大观”。“蔚为大观”指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处有语病。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把“建造”改为“创立”;二是成分残缺,把“由”去掉。【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加线的“京剧”的引号含义是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否定和讽刺。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它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_____。受厄尔尼诺影响,_____。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2016年印度小麦减产至少14%,南非粮食产量减产25%,我国大麦产量下降7.3%。专家表示,此次厄尔尼诺至少将持续8至10 个月,对我国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厄尔尼诺的发展将会导致_____,出现南涝北旱的形势,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现内涝;另一方面,厄尔尼诺将会导致冬季偏暖,甚至出现暖冬。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你以“厄尔尼诺”开头,拟写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整个文本的主要信息。(不超过60个字)【答案】20.造成严重干旱全球粮食产量会产生波动夏季我国降雨量南增北减21.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气候现象,所以它会对相关地区气候和粮食产量带来较大影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它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美国南部、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推断①处是说降雨量减少,造成干旱,可以填入“造成严重干旱”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它一般会……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形成相反效应”“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2016年印度小麦减产至少14%……”,推断②处是说厄尔尼诺会影响全球的粮食产量,可以填入“全球粮食产量会产生波动”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对我国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出现南涝北旱的形势,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现内涝;另一方面,厄尔尼诺将会导致冬季偏暖,甚至出现暖冬”,推断③处是说“厄尔尼诺的发展将会导致”夏季我国的降雨量南方增加北方减少,可以填入“夏季我国降雨量南增北减”之类的内容。【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能力。首先,查找关键信息“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原因)“它一般会……导致降雨量增加……也会……形成相反效应”“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造成2016年印度小麦减产至少14%……”“对我国冬季气候和夏季降水有显著影响”(结果);把特殊现象上升为普遍,把具体内容表述为概括,然后再以“厄尔尼诺”开头,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由于……导致……”“故而”“因而”“于是”等)的复句加以概括即可。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泰戈尔以上论述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在变局中寻“变”与“不变”之道泱泱华夏,千年传承;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千年来,山川仍在,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仍然是炎黄子孙。但变化又无处不在,现代印刷替代了活字印刷,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逐渐被快节奏的生活取代……历经千年,千百变化,我们当应在变局中寻求变与不变之道。承传统,传菁华,于变化世界中守不变之物。踏上一片乡间的土地,会感受到千年前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抚摸长城的砖石,能看到祖先的智慧与坚韧;聆听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能体会到先贤志士探索时的执着与顽强……在这个每天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些东西,经住了时间打磨,放射着永恒的光。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同祖国一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人的智慧,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基因,都是祖先们给的馈赠,也正在蜕变为我们打开新世纪新世界迷局的金钥匙。让我们用这把“不变的钥匙”去打开世界的大门,去适应世界的变化,去助力华夏民族的复兴腾飞。敢创新,敢变革,在变化世界应对千变万化之局。有人说,“新冠疫情之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这变局之中,无法看透当时的历史,但正因为我们在迷局中,我们更应该以变化之笔书写非凡历史。新冠给全世界以沉重打击,但中国却快速改变防疫策略,扛住当头一棒。面对变异的德尔塔毒株,科研人员不再执着于先前的疫苗而是改变策略,针对毒株特点对其改造。面对国外3G技术的强控,中国不执着于此,而是研发4G,5G,终于实现了4G并跑,5G领跑。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少年,我们应敢创新,勇变革,不错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会,在创新中成长,在成长中报效家国的发展大业。千变万化,中华少年当守精华,勇创新,迎未来。如今,中国GDP快速上升;神舟十三已上阵半年,神舟十四随时待命;中国疫苗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破冰者号勇敢远航……中国正一步步以大国走向强国,我们正见证着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为我们做出优秀的示范,继守传统,取精华,去糟粕;勇于创新,以应变化之局。身为新时代之中华好少年,应以“不变”作为我们的基石,化“变”为手中利剑去应对和开创世界的无限可能的未来。泱泱华夏,历千变万化,中华少年,阵营对千百局势!【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则名人名言构成。第一则名人名言是鲁迅的话,用反问语气强调从来如此未必对。第二则名人名言是泰戈尔的诗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意思是,蕴藏着生命胚芽的古老种子,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生长。可见,鲁迅质疑了旧有的观念,呼唤人们敢于挑战和突破;而泰戈尔的名言则表达了古老种子在新时代土壤中焕发生机的愿景,“古老的种子”体现了古老的坚守与传承,是事物发展的内部根据,“新时代的土壤”则体现了创新与变化。两则材料体现的是“守”与“变”的关系,具有思辨性,要求考生结合鲁迅和泰戈尔的名言,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中实现蜕变与传承。“守”是一种坚持和信念,“变”是一种审时度势和创新。要处理好“守”“变”的关系。若一味强调“守”,就会陷入保守主义的桎梏;若一味强调“变”,又极易掉进机会主义的陷阱。“守”“变”皆有度。首先,我们要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同时,我们又要敢于对传统的观念和做法进行反思,敢于质疑和挑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可以在传承中创新,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时代的蜕变。并且在新时代中,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我们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多样性,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总之,我们必须在“守”和“变”之间做好平衡,解决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方针,这是不可动摇的,但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做事的方法。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既要坚守初心,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更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行稳致远。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倾向于议论文。写作时,首先需要阐明“守”与“变”的内涵,然后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变”,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地适应发展变化,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牢牢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若认为“守”是坚守,则可说是在“变”中坚守“不变”。若认为“守”是因循守旧,则可指出其危害,从而说明我们要积极求新求变。立意:1.致远,需守正创新。2.守是变前提,变是守的进阶。3.顺应变化才可绝处逢生。4.一味因循守旧只能坐以待毙。5.明守变而开通途,辨形势以拓新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