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083

大小:326.59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兴文二中高2022级高二下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第1卷选择题(4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下列各项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氨基酸、丙酮酸、核酸、乳酸B.载体蛋白、受体蛋白、抗体C.Na+、Ca2+、尿素、维生素D.K+、SO42-、色素、抗生素【答案】C【解析】【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所以丙酮酸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载体蛋白和受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Na+、Ca2+、尿素、维生素存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色素位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和液泡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2.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B.淋巴液中的物质进入血浆中,至少要穿过4层生物膜C.肾小球肾炎会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只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机体就可维持稳态【答案】C【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详解】A、泪液不属于内环境,泪液中的溶菌酶不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A错误;B、淋巴液不断汇入淋巴管,经左、右锁骨下静脉直接汇入血浆中,不需要穿膜,B错误;C、肾小球肾炎会使蛋白质等物质滤过到肾小囊中,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能保持不变C.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属于机体稳态失调D.体内多对缓冲对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机体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维持内环境稳态,A正确;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即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非不变,B错误;C、从平原到高原,导致人体供氧不足,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属于机体稳态失调,C正确;D、体内存在多对缓冲对,如H2CO3/HCO3-,H2PO4-/HPO42-,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故选B。4.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迁移至胸腺发育成熟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加工C.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机体突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答案】B 【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①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等。②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2、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3、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特异性免疫,也即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的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迁移至胸腺中成熟,A错误;B、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都能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加工,B正确;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C错误;D、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机体突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功能,D错误。故选B。5.免疫吸附是指利用具有特定亲和力的物质,特异性的吸附清除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借助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A(SPA)的免疫吸附,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C.推测SPA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D.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SPA免疫吸附【答案】B【解析】【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会引起过敏反应,B错误;C、SPA是免疫吸附剂葡萄球菌蛋白,推测 SPA 免疫吸附的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C正确;D、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被 SPA免疫吸附,从而可用于治疗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B。6.下列有关生长素发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尖端下部传递某种“影响”引发向光弯曲B.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块传递给下部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部时,会造成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促进下部的生长,B正确;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错误;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某种“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故选C。7.某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探究生物体如何维持pH的稳定,部分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pH的变化B.图中的结果表明生物组织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明显强于缓冲液 C.依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D.机体维持pH的稳定,酶就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到7.45之间。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碳酸氢根和磷酸氢根等离子有关。【详解】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类型和所加酸性物质的滴加数,pH的变化为因变量,A错误;BC、由图可知,生物组织样液(马铃薯匀浆和蛋清稀释液)调节pH变化的趋势与缓冲物质调节结果相似,其中蛋清稀释液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最强,而马铃薯匀浆较缓冲液弱,据此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B错误,C正确;D、机体维持pH的稳定,酶不一定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如温度过高时,D错误。故选C。8.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休息时,心率和胃肠蠕动会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B.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减慢和胃肠蠕动加强D.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率和胃肠蠕动都减慢【答案】A【解析】【分析】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副交感神经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可以增进胃肠的活动,所以胃肠蠕动加快;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A正确,BCD错误。故选A。9. 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病理和实验治疗等研究。给健康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浓度(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不会出现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胰岛素分泌增多C.肝糖原分解增多D.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的分泌,使胰岛素含量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加速;外界溶液浓度比红细胞细胞质浓度高,细胞失水。【详解】A、注射一定量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血浆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B、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B正确;C、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C错误;D、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多的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C。10.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会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期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大量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B.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C.运动时会大量出汗是为了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下完成的【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2)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等。(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B、口渴是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的结果,此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B正确;C、运动时机体的产热量会增加,大量出汗可以增加散热量,从而使散热量等于产热量,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正确;D、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调节血糖相对稳定的过程既有下丘脑参与,也有胰岛素等激素参与,故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实现的,D正确。 故选A。11.植物激素的合成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给某植物施用低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X能促进植物果实发育;施用高浓度的X能促进植物果实成熟。关于该植物果实成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高浓度X能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高浓度X能促进赤霉素的合成,赤霉素促进果实成熟C.高浓度X能促进脱落酸的合成,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D.高浓度X能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细胞分裂素促进果实成熟【答案】A【解析】【分析】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详解】由题可知,植物生长调节剂X是生长素类调节剂,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光敏色素是调控种子萌发的主要光受体。光敏色素在远红光条件下,从活性形式(Pfr)转化为非活性形式(Pr),光敏色素活性降低。在红光条件下,从Pr转化为Pfr。活化的光敏色素可诱导PIF1蛋白降解,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使赤霉素(GA)与脱落酸(ABA)的含量比增大,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敏色素活化后,信号传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可发生Pr与Pfr的相互转化C.推测Pr可使PIF1蛋白大量积累,导致GA/ABA下降D.粮食贮藏的过程中配合红光照射,有利于延长保存时间【答案】D【解析】【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依题意,活化的光敏色素可诱导PIF1蛋白降解,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使赤霉素(GA)与脱落酸(ABA)的含量比增大,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因此,光敏色素活化后,信号传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A正确;B、依题意,光敏色素在远红光条件下,从活性形式(Pfr)转化为非活性形式(Pr),在红光条件下,从Pr转化为Pfr,即光敏色素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可发生Pr与Pfr的相互转化,B正确; C、依题意,活化的光敏色素可诱导PIF1蛋白降解,(Pfr)转化为非活性形式(Pr),光敏色素活性降低,可使PIF1蛋白大量积累,导致GA/ABA下降,C正确;D、粮食贮藏的过程中若配合红光照射,光敏色素会被活化,活化的光敏色素诱导PIF1蛋白降解,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使赤霉素(GA)与脱落酸(ABA)的含量比增大,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不利于种子的保存,D错误。故选D。13.人的大脑皮层由14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学习和记忆与脑内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关B.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特定的H区与听懂别人说话有关C.手的体积较小,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占的面积也较小D.情绪是人对环境作出反应,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中枢由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组成,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低级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详解】A、学习和记忆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的,学习和记忆与脑内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有关,A正确;B、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特定的H区与听懂别人说话有关,若该区域受损,则不能听懂话,B正确;C、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手所作的动作精细程度高,其在大脑皮层的运动区所占的面积比较大,C错误;D、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情绪有两种相反的表现,它们都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D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B.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种子萌发C.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就一定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D.用适宜浓度的2,4-D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其生根【答案】D【解析】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促进果实的成熟的是乙烯,A错误;B、脱落酸在果实的成熟阶段含量最高,以促进成熟果实脱落,其抑制种子萌发,B错误;C、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就一定能提高作物的产量,但不能提高品质,C错误;D、用适宜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其生根,D正确。故选D。15.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影响着生物种群的发展。科研人员分别设置了若干个样地,调查不同破碎生境中某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得到如表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境碎片类型个体数/只幼年成年老年合计5公顷碎片21933315公顷碎片5717882连续森林45222693A.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6.6只/公顷B.1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C.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D.生境破碎导致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5公顷生境碎片中,该物种的种群密度为33÷5=6.6只/公顷,A正确;B、15公顷生境碎片中,幼年个体的数目多,老年的个体数目少,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B正确;C、表格数据显示,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93,据此可推测,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C正确;D、表格数据显示,5公顷碎片、15公顷碎片和连续森林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3、82和93,据此可推测,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生境破碎阻断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D错误;故选D。16.互花米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由于其耐盐、耐淹和促淤护堤作用,曾被世界多地引种,用于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引种后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已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入侵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原有群落的结构B.互花米草的入侵减少了某些鸟类的食物资源C.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D.使用除草剂治理互花米草时需考虑对底栖动物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为群落垂直结构,水平方向上呈现镶嵌分布的为水平结构。【详解】A、互花米草的入侵快速取代本地植被,植被改变,原有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B、互花米草能够快速取代本地植被,会影响以本地植被为食的鸟类,B正确;C、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影响本土植被生存,影响物种多样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减小,C错误;D、除草剂可能对底栖动物有毒害作用,D正确。故选C。17.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B.草原群落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 C.森林群落植物的花为风媒花,树栖动物较多D.荒漠群落砂砾裸露,生物具有耐旱特性【答案】C【解析】【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2)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区;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群落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抗抵干旱;②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3、森林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2)群落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②植物: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详解】A、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形成,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A正确;B、草原群落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小,表面有茸毛,B正确;C、森林群落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C错误;D、荒漠严重缺水,砂砾裸露,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D正确。故选C。18.如图所示将电流表两电极分别接到神经元膜外a、b两点,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4中的物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当两个相同兴奋相遇时会相互抵消,假设刺激强度相同且能产生兴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给予c点刺激时,若降低2处Na+的浓度,则可能会导致3处的动作电位增大B.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三次偏转C.同时刺激a、c两点,电流表会发生两次偏转D.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b两点的刺激【答案】C【解析】 【分析】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3、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2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1是突触前膜,2是突触后膜,3是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详解】A、神经细胞产生兴奋的机理是兴奋时细胞膜外的钠离子内流,若降低2处膜外钠离子浓度降低,则可能会导致动作电位减小,A错误;B、同时刺激b、c两点,b点产生的兴奋先使电流表偏转一次,c点产生的兴奋双向传导,其中向左传导的兴奋传到a点时,再使电流表偏转一次;已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c点向右传递的兴奋会与b点产生的向左传导的兴奋相遇而相互抵消,不能使电流表偏转,因此同时刺激b、c两点,若c点产生的兴奋比b点先传到3处,则电流表发生二次偏转,B错误;C、同时刺激a、c两点,a点先兴奋,指针发生一次偏转,随后与c传来的兴奋相抵,兴奋不再传递,但c点的兴奋能继续向右传导b点,指针又偏转一次,因此最终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D、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先偏转一次,等兴奋经过突触传到b点时,电流表再反向偏转一次;在b点给予适宜刺激,电流表偏转一次,但兴奋不能经过突触反向传到a点;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兴奋可以双向传导,但向右传递时经过突触,具有突触延搁现象,又c点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因此兴奋先传导至a点,后传递至b点,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因此分别刺激图中的三点,会使电流表发生两次反向偏转的是a、c两点的刺激,D错误。故选C。19.由甲状腺自身病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减)称为原发性甲减,由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甲减分别称为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和垂体性继发性甲减。下表所示为健康人和几种常见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的激素含量指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受测者健康人原发性甲减①②TRH正常高低高TSH正常高低低甲状腺激素正常低低低A.甲减患者临床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体温偏低、反应迟钝等症状 B.原发性甲减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垂体活动强,TSH高于正常值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则该患者属于原发性甲减D.给患者注射TRH后,甲状腺激素增多,则病变部位可能在下丘脑,对应表中①【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题意分析,①中三者均低,可能是下丘脑病变引起的下丘脑性继发性甲减;②TRH含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低,可能是垂体病变引起的垂体性继发性甲减。【详解】A、甲状腺激素具有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产热的作用,还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所以甲减患者体温偏低、反应迟钝,A正确;B、原发性甲减患者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垂体产生更多TSH,因而其体内的TSH高于正常值,B正确;C、注射TSH后患者的摄碘率有所升高,说明患者甲状腺正常,不可能是甲状腺病变引起的原发性甲减,则该患者属于继发性甲减,C错误;D、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TSH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给患者注射TRH后,甲状腺激素增多,则病变部位可能在下丘脑,对应表中①,D正确。故选C。20.胰腺癌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在癌症晚期前没有任何症状,而且胰腺癌细胞的扩散非常快。胰腺癌细胞会释放出CXCL16因子,CXCL16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研究人员试图提高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癌细胞的能力,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辅助性T细胞B.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C.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免疫治疗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能会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B、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B正确;C、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属于免疫治疗,C正确;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接近胰腺癌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D正确。故选A。第2卷:非选择题(60分)21.全年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乔木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林下缺少阳光,有的草本植物长有巨大的叶片,能充分利用有限的阳光。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很多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雨林中一年四季都有开花、结果的植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_________,要认识它首先要分析_______________。(2)热带雨林中所有_______________称为物种丰富度。热带雨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_结构,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对_______________的利用不同。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3)乔木高大,树的分枝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可以吸引动物_______________,是植物适应性的表现。【答案】21.①.(生物)群落②.物种组成22.①.物种数目②.垂直③.光④.水分、无机盐23.①.争夺阳光②.传播花粉和种子【解析】【分析】1、热带雨林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群落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物种主要是适应热带地区环境的植物和动物。 2、高大的乔木多在树顶形成树冠,有利于争夺阳光;芭蕉、海芋等长有巨大的叶片有利于充分利用林下有限的阳光。3、鲜艳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可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4、由于热带雨林中藤本植物非常发达,常有大型藤本植物交错攀援,所以这里的动物不适于奔跑,许多适于攀援;由于林中空气不流通,所以这里的植物不宜于靠"风媒"传粉,而是需要靠鲜艳花朵、多汁果肉等吸引动物帮其传粉或传播种子。【小问1详解】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要认识它首先要分析物种组成。【小问2详解】热带雨林中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热带雨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是水分、无机盐等。【小问3详解】乔木高大,树的分枝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这有利于争夺阳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可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是植物适应性的表现。22.植物种子萌发后,将幼苗横过来放置,根会弯曲向地生长。这是由于在重力的调节下,根部生长素分布不均衡导致的。回答下列问题。(1)在植物体的细胞中,生长素是由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从细胞水平来看,生长素在根弯曲向地生长的过程中起着___________等作用。(2)在重力的调节下,横向放置的幼苗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说明在根部弯曲向地生长的过程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从植物体角度来看,重力能影响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方向的原因是植物的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____________的信号。(3)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角度分析,横向放置的幼苗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导致根弯曲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因此,远地侧细胞生长比近地侧快,导致根弯曲向地生长。(4)在我国载人空间站——“天宫”(无重力状态)中,横向放置的幼苗将会__________(填方向)生长。【答案】22.①.色氨酸②.促进细胞伸长生长23.①.向重力运输②.运输生长素24.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细胞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细胞生长25.横向【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时还与植物器官的种类有关。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浓度低促进根生长。【小问1详解】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变而来,从细胞水平来看,生长素在根弯曲向地生长的过程中起着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小问2详解】在重力的调节下,横向放置的幼苗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说明在根部弯曲向地生长的过程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向重力方向运输,从植物体角度来看,重力能影响植物根部生长素运输方向的原因是植物的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小问3详解】横向放置的幼苗根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导致根弯曲向地生长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细胞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细胞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小问4详解】“天宫”(无重力状态)中,横向放置的幼苗将会横向生长,因为不存在重力影响的横向运输,只进行极性运输。23.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___。(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5)若该生物为生活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松雀鹰,调查松雀鹰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松雀鹰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2)①.增大②.“J”形(3)①.最大##K②.C(4)B(5)①.标记重捕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③.温度、阳光、水【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可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分析图乙:A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加快;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点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小问1详解】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小问2详解】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大;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种群增长率为定值,故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乙图中ab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小问3详解】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点。【小问4详解】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B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小问5详解】松雀鹰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密度是应采用标记重捕法;影响松雀鹰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阳光、水、气候变化、空气质量等。24.专家指出,接种疫苗仍然是抵抗奥密克戎等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有效手段。如图是健康人体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的是_______(填“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疫苗属于_________。(2)细胞②的名称是________,该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器官)。(3)与图中细胞⑤功能相适应的具膜细胞器是______。(写出至少2个)(4)欲获得某一种较高浓度的物质B,在你的实验思路中,关键是需对人体进行______。(5)与灭活新冠病毒疫苗相比,重组腺病毒(可侵染到宿主细胞但无法复制繁殖的病毒)疫苗的优势之一是可引起_____免疫,增强免疫保护效果。(6)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异常时会损害机体健康,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将会引起____和______。而当免疫功能减退会引起________病。【答案】(1)①.体液免疫②.抗原(2)①.辅助性T细胞②.胸腺(3)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4)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5)细胞(6)①过敏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乏【解析】【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小问1详解】物质B是抗体,因此如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疫苗属于抗原,可以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更有效地针对病原体。 【小问2详解】细胞②能与抗原直接结合,且分泌物质A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因此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小问3详解】细胞⑤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在核糖体(无膜结构)上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因此与图中细胞⑤功能相适应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小问4详解】两次或多次注射相同抗原可以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物质B即为抗体。【小问5详解】重组腺病毒可侵染到宿主细胞,能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灭活新冠病毒疫苗只能激起体液免疫,因此重组腺病毒能增强免疫保护效果。【小问6详解】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属于免疫功能过度而引起的,过敏反应攻击的是过敏原,自身免疫病攻击的是自身;免疫功能减退会引起免疫缺乏,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免疫缺乏。25.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甲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乙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回答下列问题:(1)题干中的“甲”和“乙”分别指的是___、___。(2)人体处于氧气充足的环境中,内环境中依然有乳酸存在,原因是___。正常情况下,人体源源不断产生的乳酸并没有使内环境的pH发生显著变化,原因是___。(3)某兴趣小组利用家兔血浆、缓冲液、蒸馏水等进行如表所示的验证实验。步骤A组B组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1号试管2号试管3号试管一25mL蒸馏水25mL缓冲溶液25mL血浆25mL蒸馏水25mL缓冲溶液25mL血浆二测量pH三滴加1mL的HCl溶液滴加1mL的NaOH溶液 四?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②实验中步骤四的操作是___。③预测实验的结果及结论是___。【答案】25.①.成分②.神经—体液—免疫26.①.人体细胞在能量不足情况下,仍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同时形成乳酸,另外还有其他物质转化为乳酸②.人体内环境在存在缓冲物质27.①.探究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②.再次测量个试管的pH,并记录③.在一定范围内,动物血浆的pH变化与缓冲溶液的pH变化大致相同,说明血浆具有缓冲作用,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解析】【分析】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2、在溶液中加入酸或碱,缓冲对(如HPO42-/H2PO4-)能使溶液pH的变化减弱。3、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小问1详解】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以题干中的“甲”和“乙”分别指的是成分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小问2详解】即便人体处于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人体仍有些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成熟的红细胞。另外,还有其它物质也会转化成乳酸。正常情况下,人体源源不断产生的乳酸进入内环境,但人体内环境存在缓冲物质,如HPO42-/H2PO4-、H2CO3/HCO3-。所以内环境的pH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小问3详解】①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家兔血浆、缓冲液、蒸馏水,以及加入这些材料中的试剂是HCl溶液还是NaOH溶液,实验的因变量是溶液的pH。由此推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② 据表格数据可知,前三步已设置好各实验组的自变量,控制好各实验组的无关变量,因此,步聚四的操作是测量实验的因变量,即各实验组加入对应试剂后的pH,并作记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