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

ID:8632729

大小:1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3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_第1页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_第2页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_第3页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5春沪教版语文一下《狐狸和乌鸦》word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狐狸和乌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狐狸和乌鸦》是一篇传统的寓言故事,它讲了狐狸故意奉承乌鸦,从乌鸦嘴里骗取了肉。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读者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全文共有六小节,第二至五小结重点写了狐狸骗乌鸦的经过.。狐狸三次奉承乌鸦,开始是亲热的打招呼,然后问候它的孩子,最后夸奖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其中还包括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开始是"没有回答",接着"还是没有回答"但到最后“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这三次对话构成了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二、教学目标:从知

2、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3.领悟文章表达的道理,演课文。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分角色读课文,明白课文讲述的道理。 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演一演课文的内容。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四、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复习字词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文中六个带“一”的词分成两类,一类是“一棵树、一开口、一片肉、一溜烟”,一类是“眼珠一转、看了一眼”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读、静心思,明确“一

3、”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也就是需要变调。如此,便于孩子们归类识记。两组四字词“眼珠一转”和“看了一眼”分别与狐狸和乌鸦有关,在识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识了字、正了音,又对文字背后隐藏的狐狸与乌鸦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回顾。(二)学习三次行骗,感受不同的形象。  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好话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我采用三比细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体悟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坚持以“读”为主线

4、,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1.一比三句好话,找寻异同。狐狸是怎样骗乌鸦嘴上的那片肉的?看看狐狸对乌鸦说了些什么?让学生用“~~~~”把它划下来。这样一提炼,初步去粗存精,突出重点。二年级儿童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阅读三段文字已属不易,经由细读,再找出三句话的相似点和不同处,锻炼了学生的眼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2.二比三处

5、提示语,探究用意。  单读狐狸的三次好话,我们感受到的是狐狸对乌鸦的关心、赞扬,可加上提示语再读,狐狸的司马昭之心便昭然若揭了。在教学时,我紧紧扣住“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狐狸动听语句背后的真实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对话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理解了奉承话原来可以如此颠倒黑白;在三“骗”板书一字比一字大的直观感召下,狐狸的狡猾尽现学生眼前。3.三比乌鸦三次反应,梳理结果。狐狸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好话最终让乌鸦放松了警惕,上了狐狸的当。那么,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呢?让学生画出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的反应,

6、开始是"没有回答",接着"还是没有回答"但到最后“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时安排了说话练习,乌鸦面对狐狸说的好话,都会想些什么?孩子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捕捉到了乌鸦的心理变化,明白了爱听奉承话、得意忘形,最终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而这正是本文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道理。(三)揭示寓意、表演故事。在此阶段,我将练习四中出现的莎士比亚的话“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提前学习,而且,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由课文引出名言,由名言上的词句“动听的语言”再次回归文本、再让学生读一读狐狸对乌鸦说的那些好话,品味词

7、句,明白道理。如此,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更能体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了解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回归文本,让学生练习演一演这个故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四)想象续写、拓展延伸。《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语文补充习题上的:《乌鸦被骗之后……》。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确定故事可能的结尾,要么肉又被骗走了,要么肉没被骗走。如此,学生在起因与结果间理请思绪,创编故事,既降低了难度,又不会被束缚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