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ID:8788224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7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_第1页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_第2页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_第3页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_第4页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_第5页
资源描述: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之我见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品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于一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看法。一诵读激趣感受诗词音乐美兴趣是形成

2、能力的前提。古诗词阅读兴趣的激发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读”,诵读诗词,是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长期的诵读能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达到陶冶性灵,开阔心胸,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的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强化了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增设了背诵默写的篇目。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法,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教师要从读的方法人手,别出心裁,引导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词音乐之美,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设置意

3、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老师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诗词朗读磁带或光碟进行示范引导,老师的朗读基本功较好的,更可与学生同读。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主要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注意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鼓励大声诵读,增强自信。2.掌握一定朗读古诗词知识(1)读准句读。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恰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句读”《辞源》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元黄公绍《

4、韶公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句读”是口语中的“吟”,不同于“标点”,它形成于语意的中止、停顿等语意的口语痕迹,是“气”的艺术再现。“句读”对指导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的表达文章内容、思想有重要意义。朗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使用量,即轻重。如果在朗读中均等用“气”,则势必流于平淡,失去起伏与抑扬。一如歌曲的起伏与曲谱音的轻重标识一样。通常,轻重音分别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

5、,山岛竦峙”句,根据全诗有慷慨悲壮的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就呈现在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2).读形象,体会情感。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压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

6、前四句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的猿鸣,低回的鸟-----”,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读懂了这种形象也就读懂了充满了时代哀伤和个人境遇感伤,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的情感,真正进入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幽静。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内心的安宁,愉悦。诗人就是通过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

7、感,我们也只有用心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3)读自我。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读字、词、句读,那只是最初的接触,让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古诗的审美氛围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披文入情”,解读古诗的形象,品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苏轼的《定风波》中我们在读形象阶段,能体会到作者的坦荡的胸襟和开朗倔强的性格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体现出来的,通过仔细品味作者遇雨的经历及面对眼前

8、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够感受到苏轼的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面对着冒着满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却能任其自然,说出“一蓑烟雨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