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

ID:8989270

大小:154.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4-14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_第1页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_第2页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_第3页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_第4页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作自身专业发展的助推者题目:“学科教学研究方法”其实,从形式上来看,常态的教学研究形式有——以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助推集体备课;(分享集体的智慧,为教师找到研伴,搭建平台)——分担任务说课;(深入地解读教材,寻找教材与设计的最佳对接)——原创很少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研讨课、同课异构。(引领方向,逐步推进研究)——更多的体现的是教研员的意志联片教研,手拉手活动——以课题为抓手,进行较为科学严谨的研究进行课题研究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就我所了解的课题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学校不过是为了拿到一张课题证书而已。真正地能实实在在潜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的

2、并不是很多,个中的原因里有一点不能忽视——太功利了。倘若能真正地做点研究,哪怕是小课题的研究,都会为我们的职业添加色彩,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双赢效果。可是目前的课题研究:缺乏问题意识;更多的是不愿意参与,怕累嫌麻烦。目标不明;(申报一个课题,要明白国内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我们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课题太大(《构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研究》《拓展语文领域,提高语文素养》,课题要小题大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过程呈平面推进,缺乏螺旋上升的态势。而这无论在哪里都并不陌生,难就难在有了这样的形式,得有相配合的内容,能参与有见

3、解有思考的“人”。即:形式要为内容而服务,内容从哪里来?内容来自于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教学指导人员。只有我们不断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研究才能有方向,才能有相应的形式。我今天不想从方法上讲得太多,而想以一些案例来给大家一点启迪。一自身的成长故事、教育叙事树立“思则得之”的学习观;树立“问题即课题上课即研究”的意识和观念。我是2002年底光荣地成为教研员的,刚当教研员非常触头,我的意见到底合适不合适,大家接受不接受,重要不重要……许多的问题都摆在我的面前。之前,我也是学校里的骨干,所带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经常在区里做示范课,感觉自己很有信心。

4、可是,做了教研员,身份变了25,要求高了,自己反而没有了信心。要想成为合格的教研员,怎么办?提高自己的思考力!!为什么有的人看到现象就能想到很多很深,而我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提高思考力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要改变自己熟视无睹!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建立问题卡。哪怕自己的问题很可笑也不怕!误区一:可以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案例1】《词语盘点教学的思考》——站在处理教材的空白点进行思考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主题单元课文之后,语

5、文园地之前设了“词语盘点”。平时深入学校听课也从没有听到老师们对词语盘点的教学。此刻,请问如果请您产生问题,您的问题是?●词语盘点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词语盘点,引导学生积极积累词语呢?●教学时要分散还是集中?于是,我写了一篇文章《词语盘点教学的思考》,表明了我的看法和认识:“引导自检,查漏补缺”此乃第一境也。“自能盘点,授之以法”此乃第二境也。“唤醒意识,学以致用”此乃第三境也。策略一:让“识字学词”教学适度“增肥”。策略二:重视“复述训练”,力求“原汁原味”。策略三:“联词组段,一学就用”。除此之外,还有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写字教

6、学研究、我的发现教学研究、口语交际与习作板块教学研究、课后思考题的设置等等都可能会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因为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在研究中逐渐明晰它的任务,明晰它的教学基本理念。【案例2】《三年级上册词语教学》——站在教材与课标对接的角度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和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能力。在语文测查中,同样成为考察学生对词语理解的惯用方法。训练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这种方法,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训练点。在三年级的第一学期,教师如何借助教材达成目标呢?《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有如是的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

7、累词语。"《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5可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但是,目前确实还没有看到比较理想、比较成熟的做法,我们不能只去告诉学生:"你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吧!"但是怎么做更有实效呢?统整看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思有所得在第11课《秋天的雨》中理解"五彩缤纷",编者在本段结尾处,插入泡泡:"读到这儿,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不难理解,编者是渗透了"联系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在第26课《科利亚的木

8、匣》中出现"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在第27课《陶罐和铁罐》中提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