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

ID:8995318

大小: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4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_第1页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_第2页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_第3页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许锡良关于人的知识究竟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人类认识论的大问题。在这里,曾经有过先验论、经验论与约定论。不同的认识论都对人类的认识作出过贡献,但是,应该说都是不完全的。人是怎样认识与追求真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自古希腊时期起,怎样认识这个世界,就一直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谜。而在中国,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是因为,中国用圣人之言代替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为一切真理都已经在圣人的经典章句里,因此不再存在着什么认识世界与追求真理的问题。先验论与经验论,常常在马克思哲学里被纳入到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范畴。在这种教育印象中,唯心主义就是错的,而

2、唯物主义虽然正确,但是,如果是仅仅停留在经验论层次就是机械的、片面与狭隘的。这几乎形成了国人的一个定势思维。有必要在这里加以详细区别开来。第一,先说,先验论。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先验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持这种观点比较早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先验论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

3、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柏拉图对话集里就曾记载过苏格拉底与一个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牧童之间的对话。牧童从来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是,苏格拉底通过唤起他的回忆,让这个牧童学会了现在看来只有初中才会学到的几何计算方式。然后苏格拉底对其他在旁边听他们对话的人说,你看,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全部是他自己在回忆,可见,这些几何知识早就蕴藏在他的脑袋里,我们的学习与教育,只是通过唤醒他对已有的知识的回忆而已。这是关于知识来源最早的先验论记载。亚里斯多德之所以会发明演绎推理,就是因为有柏拉图的先验论作为基础。后来继承这一认识论比较经典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

4、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关于先验论康德曾经有过两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是这样说的:“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就是后来关于仰望天空的说法的来源。成为一种比喻,说明一个民族要有超脱世俗利益的胸怀与眼界。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于心中的道德法则其实就是先验论的来源。心中的道德法则,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验于每个人的头脑中的。所谓遥启蒙,其实也是以先验论为基调的。康德强调的启蒙,就带有打开被后天的俗尘蒙蔽了的先天的心智的意思。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然正当性存在于心中,这也是

5、普世价值来源的基础。无论什么民族,什么种族,什么时代,有一些人类的理道德总是普遍存在的。违背了,就有灭绝人性,灭绝人类的危险。先验论成为人类反思知识来源,反思与检验我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源、伦理原则与知识真理性的一个必要手段。这种先验性有点类似于中传统所说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味道,只不过,先验论强调理念的绝对性与普遍。中国人说法先王,其实只是强调一个过去的范例,并不说明其普遍性,其遵守的原因仍然只是遵循一种习俗。除了道家玄学,特别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有点先验论的色彩外,中国传统文化普遍比较缺乏先验论,相反,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是“实事求是”。中国人在说到道的时候,也比较玄

6、虚,这个道既不同于科学意义的规律,也不同于先验论中的先验理念,而是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认识。具体是什么,一直是众说纷纭。实事求是,这个解释后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新的解释,他说,实事求是是从客观事实出发,去分析研究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其实,在古代,“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承认现实,从现实中去寻找合理性的一种世界观。这为中国人的丛林法则以及成王败寇的文化传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国人缺乏绝对理论,缺乏永远需要遵守的规则,没有先验的东西,一切只有后天习得。这反映在教育方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谈到学习的时候,很少看重天赋,而只是一味强调后天的刻苦努力,中国在学习方面,唯

7、有勤苦的典故,而没有灵光闪现的故事。反映在政治上,常常出现指鹿为马,跟对人,站对队,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不急于表态,都是一种看风使舵的行为。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需要为之献身的信仰,一切都是为了金钱权势,自然,没有必要固守一执。也缺乏反省精神。此时一也,彼一时也,在各种观念之间滑来滑去,游移不定。孔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里笃信与守死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对自己有利的,这是永恒法则,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显然是一个溜光回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