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

ID:908044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_第1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_第2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_第3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_第4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_第5页
资源描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析~自在居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析  ~自在居士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心經》為般若法門之總綱,雖非世尊親口所宣,卻經世尊印可。如果說《金剛經》是一把斬魔除妖的寶劍,那麼《心經》可稱得上是這把寶劍最鋒利的部份,這把寶劍一祭出,群陰攝服,不管甚麼妖魔鬼怪精,都會被打殺得一乾二淨,其威力可想而知。良以《心經》裡面的任何一句話,都是自性的流露,苟吾人能夠瞭解經義,並時常加以持誦,則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將是指日可待!今將經文淺析如下:「觀自在菩薩,行

3、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指觀聽圓明,於六根、六塵、六識、十二處、十八界都能來去自如,無障無礙,而得大自在;「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曰「覺」,薩埵曰「有情」,合起來言即「覺有情」;「行」指修行;「深」指一門深入;「般若」華言智慧,然非世俗之聰明才智,乃自性所流露出的一種圓融無礙之理體;「波羅蜜多」華言到彼岸,指渡過生死之流而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時」指渡到彼岸的時候。合起來說,指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一門深入,乘著般若智之法船,渡過生死之流,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見

4、五蘊皆空」指用佛性去觀照時,發現五蘊之體皆是空。五蘊即五陰,蘊是積聚義,陰是蔽覆義,謂五蘊能積聚身心,蔽覆本性也。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五種,「色」即見到的一切色相,指物質及一切現象界;「受」指印在吾人的腦筋上,含有領受之義;「想」指發生的一切聯想及幻想;「行」指追求造作,包括一切言行作為;「識」指造成現業。所謂「照見五蘊皆空」,指空其五蘊不實虛妄之種子。「空」指自性空而言,因為真如之體了不可得,故名為「空」,然因能見不可得之體,且又能起恆沙之妙用,故這「空」字顯非頑空之空,亦非空洞之空,因此這「空」屬第一義空,也就是真如之體,又

5、名佛性或法身。因此「五蘊」與「空」只是一體的兩面,「空」是體,「五蘊」是用,這好比室內的燈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因此對於一位見性者而言,五蘊無非都是自性的流露,「五蘊」與「空」實在無二無別,故曰「無分別義即菩提義」。這個觀念很重要,諸仁者一定要弄清楚才好。「度一切苦厄」,「度」指度脫,也就是解脫;「苦」指八苦及無量之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厄」指災厄。合言之,指度脫一切的苦難災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即舍利弗

6、,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話也就是「五蘊皆空」的擴充解釋。觀世音菩薩為了讓舍利弗等諸聲聞弟子更明白起見,因此將五蘊的名相分別指出來,並且明白指出「五蘊」與「空」不異之理,且更明白指出,「空」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就是「空」。吾人應瞭解,觀世音是在深入實相般若,也就是在明心見性後由佛性所發揮之妙用,而述說「五蘊」與「空」不二之理,亦即觀世音是站在自性本體上立論。「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觀世音菩薩再告訴舍利弗,就

7、諸法的自性空上言之,它是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本自不垢,今亦不淨;本自不增,今亦無減。這是在形容諸法的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裡的「無」字極為重要,這個「無」字,顯非有無之無,如果認為是有無之無,顯然犯了「斷滅論」的毛病,而「斷滅論」是印度外道所說之法,曾為世尊所訶斥。因此這個「無」字,是顯示諸法的自性空義,也就是諸法的體性了不可得,故曰「無」。以下所述的「無」字也都應做如此解釋。簡言之,就諸法的自性空上立論,則覓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皆了

8、不可得。「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段話中間有省略,其所敘述的是十二因緣及其還滅門。所謂十二因緣指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