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

ID:9148096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9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_第1页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_第2页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_第3页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_第4页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十四都村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研究杨磊陈楚文刘志高浙江农林大学摘要:十四都村古建筑群始建明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产业结构落后、人U外迁,建筑无人居住的现状,急需对十四都村古建筑群做出保护与利用规划,整个规划以保护为主,兼顾旅游发展,使村落重建发展模式。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十四都村;TheStudyon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AncientBuildingsinFourteenVillagesAbstract:Thefour

2、teenVillagesofgreatscalewerebuiltinMingDynasty.Thevalueamongthemarebothofgreatsignificanceinhistory,cultureandart.Facingthestateofeconomicstructurereceding,populationrelocation,uninhabitedbuildings,thefourteenancientbuildingsareinurgentneedoftheprotectionand

3、utilizationplanning.Theplanningbasedonprotection,takingintoaccountthedevelopmentoftourism,reconstructionthedevelopmentmodeofthevillage.Keyword:ancientvillage;protection;planning;ShiSiDuVi1lage;1古村掠影十四都村位于浙江哲诸暨市四部的五泄镇境内,距五泄镇政府所在地仅0.5公里,距离诸暨市约15公里,距离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4、五泄主景区约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村域面积4.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65至227米之间。十四都村以“周”姓为主,据民国23年《诸暨藏绿周氏世谱•萃亲堂记》记载,藏绿周氏由周敦颐(濂溪)二十四世孙周廷琮(清三公)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余姚浒山(今属慈溪市)迁入,藏绿周氏繁衍至今己有500年历史。目前村内年轻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留守人口以老幼为主,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留守的村民常年主要收入依赖于手工业和传统的种植业以及林木资源,收入来源单一。经济结构单一、年轻劳动力的外流致使房屋空心化,大量的清代、民国历

5、史文化建筑已出现一定破损,正而临着无人修补的境况。2古建传承十四都村最只发展价值的是村中核心IX域保留的清代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且有较高的研宄价值。这数百栋建筑以古民居为主,兼有宗祠、学堂等公共建筑数幢,因此,对于这片清代建筑群的保护将是发展的关键。十四都村的建立与发展以宗族血缘为纽带,通过宗谱、宗祠、香火堂等形式加以传承,很好地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宗族文化传统。正因如此,古建筑群才得以完整的保存,其建筑风貌依旧,气势非凡。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才能重新激活村落的社区活力,以旅游带动经济,唤起村民的回归。2.

6、1十四都村古建筑群概况2.1.1选址格局村落按照风水布局,左辅右弼,三面围绕着群山,村落分布在群山之间的平坦地带,具有独特的峡谷式村落格局,在风水中营造了一种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村庄坐落在青山相依、绿水相伴的丘岭山麓地带,故其古建筑台门建造渐次登高,错落有致。一个个台门上下左右相依相连,每个台门左右建有三抱或四抱、五抱,故形成一条条长弄堂:长者超百米,短者也不少于五六十米。传统古建筑连片布局,村中主要道路以鹅卵石、青石板铺面,街巷体系完整。村落公共空间有

7、名木古树、古道、荷塘、古井、古学堂等,周边自然环境与村落和谐共生。目前众多村民仍一直生活于此,保持着原有乡村习俗。2.1.2古建筑现状该村传统建筑多为白墙小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多为厅堂结构,以木结构为主体,天井宽畅明亮。该村建筑木雕也较为精美,注重装饰陈设,雕梁画栋,保存完整,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建筑内装饰艺术非常冇特色,庭院、屋脊、柱础、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神龛均有精美装饰,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镂雕、平面阴线刻、剔底凸起等。村中道路保持得比较完整,以石板路和鹅卵石路为主。村内现存最早的建筑修建

8、于清代,部分传统建筑修建于民国。目前村内有省级文保点4处,历史建筑2处。台门30处,学堂9处,大小宗祠2处,长弄堂10处。3古建筑群保护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十余幢,村内完整保留了众多传统明清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体现丫十四都的文化N涵。十四都古建筑多砖木结构,以坐北朝南为佳。3.1古建筑群年代十四都村内建筑按年代先后分为四类:清代建筑、民国建筑、50-70年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