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

ID:9148821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9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_第1页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_第2页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_第3页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_第4页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比较研宄金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茶馆》问候语是其口语特色的重要体现,却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结合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比较《茶馆》两个同期德译本UwcKruter和Volkerklpsch译本,分析第一幕中招呼语、请安和吉祥以及问询语的翻译实例,探究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和译木结果的影响。关键词:R的论;《茶馆》;问候语德译;问候语作为常见的交际用语,引导人物的对话,建构起场景中多维度的交流场域,是话剧人物乃至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言语耍素。但不同的文化竹景导致了不同语言问候形式的差异,如何在跨文化的基础上传扬中国文学经

2、典,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而目的论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方向:它将翻译目的作为最高准则,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A的论出发,通过对比《茶馆》第一幕两个德译版本屮的问候语翻译,分析不同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和译本结果的影响。一.《茶馆》问候语德译之难点问候语本是德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共识”,但多方面的因素增加了问候语的翻译难度。一是语言习惯的不同。语言是人们在长期实践生活屮约定俗成的产物,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以招呼语为例,徳汉招呼语有着类似的组成部分,即皆有“称谓词”和“招呼内容”,但其构成形式和表达内容不尽和同。U1

3、而《茶馆》中的问候语更具北京地方特色,这是对译者翻译能力的进一步考验。二是文本类型的限制。作为一部话剧,《茶馆》的情节皆围绕人物对话展开,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塑造。问候语往往伴随人物出场,直接形成观众对人物的“第一印象”,对观众对角色的认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更需要译者在准确拿捏人物、场景和剧情发展等方面的基础上,对问候语的翻译多加斟酌。三是作品风格的特殊性。《茶馆》是老舍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其追求用既俗又G,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m如何把握这种作品风格以及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作品的口语特色,是其翻译的一大关键。四是文化竹景

4、的不同。作为“礼”的一部分,小小的问候语背后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而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际,译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诠释都会体现在译本文本当中。故此,《茶馆》问候语的翻译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冰能做好源语信息的传达。一.目的论视角下的《茶馆》问候语德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在其与赖斯(KatharinaReiss)联袂推出的《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正式成形。赖斯和弗米尔把翻译看作一种以原文为棊础的互动行为,翻译策略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包含发起者、

5、译者、接收者等在内的各方面因素,但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目的法则”: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这里的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及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U1译者需要在接受和执行翻译任务吋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在明确翻译0的时和发起者商榷,在翻译过程屮有意识地思考原文属性、译本功能、自身能力等,才能确保翻译行为的合理完成。在目的法则之外,译者还要注重“语内连贯”(intratextiialcoherence)和“语际连贯”(intertextualcoherence)。前者指译文与受众的接受关系,后者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

6、文、原文生产者的理解程度。他们还将前人的“对等”从目的论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在目的论中,对等是文本功能的一致。若译文与原文在各自的文化中实现了等价的交际功能,那就是“忠实”的译作。本文选取的W个参照译本都是中外合作的德译本,UweKruter和Volkerklpsch分别是两个译木的主要译者。前者是一位和中国紧密关联的人物,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于1980年带着老舍的《茶馆》重冋故土。由北京人民大剧院的演员们表演的《茶馆》先后在十四个德国城市上演,引起一番轰动。m后者是一位德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曾多次研宄和翻译中国经典文学著作。从译者背景出发,我们可以看出

7、这两部同年出版的德译本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Kruter的译木更适用于实际的舞台表演,而klpsch的翻译目的则在于宣扬傅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翻译0的的不同使得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下面通过《茶馆》第一幕中的问候语实例对此进行分析。(一)招呼语《茶馆》第一幕中的招呼用词不拘泥于传统的礼貌习惯,运用较为灵活。人物打招呼多用叹词代替“你好”、“早上好”等更为常见的表达。如:1.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Kruter:Ah,Siesindhier,HerrMaWu!(P19)Klpsch:Oh,HerrMa,Ihrseidh

8、ier?(P32)1.庞太监哟!秦二爷!Kruter:ScicnSicgcgcrut,HerrQin!(P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