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ID:9521136

大小:4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2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1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2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3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4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关键词:阶段性直观性“自我中心”想象感情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1】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

2、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殊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一、接受的阶段性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

3、理特征。”【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到15岁这一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6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11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15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幼儿期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

4、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想象很随意、很开放;语言和理解力处于正在发展阶段。这一心理思维与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主体与内容上要单纯,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上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要浅显、口语化;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形象要有趣、富于动感;体裁上以儿歌、童谣、讲故事、图画书、连环画、简短的小诗为主。童年期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从表面现象出发;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强,喜欢对事物表达

5、自己的看法;求知欲增强。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内容上要单一、浅近、具体;情节要生动、单纯、富有故事性;语言要富于变化,对人物要多用外貌描写或动作描写,少用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结构要完整、紧凑;形象上主要塑造个性鲜明的正面形象,但也可以出现否定性的负面形象;体裁上以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戏剧文学、传记和科普读物等为主。少年期是最不稳定、最动荡易变的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独立性、自觉性、纪律性、义务性

6、等品质形成;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日渐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文学的要求是:主题丰富多义,题材广泛且有内涵,既要描写、赞美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也不可缺少对消极阴暗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的揭露。情节要曲折,而适当部分可做“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体裁方面则以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游记等多种形式为主。可见,儿童由于心理特点,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审美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因此在儿童文学创作与编选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

7、阶段的不同要求,以便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心理,这在成人世界里是难以找到的审美特征。一、感知的直观性儿童总是非常注意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譬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等,这是因为:首先,感知系统在对外部形象进行感知时,先接收的是具体、鲜明有特点的部分;其次,在整个的感知过程中,也主要是采取从形象到形象的方式,通过联想将自己感到陌生的形象与熟悉的形象相联系,进而借助自己熟知的事物特征来掌握新事物的属性;再次,感知的结果也是直观的、具体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外部形象的影响,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代替其内涵。卢梭说:“儿童时

8、期就是理想的睡眠”。【3】理性睡眠时,感性便活跃着。所以在儿童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感性的,他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通常是调动自己的感官,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具体可感的方式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用眼睛看过后知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用耳朵听过后知道溪水是潺潺的,雷声是轰鸣的,妈妈的声音是温和的;用身体碰触后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热的,棉花是软的,钢铁是硬的;用鼻子嗅过后知道花是香的,粪是臭的;用嘴巴尝过后知道糖是甜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