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

ID:9557000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_第1页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_第2页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_第3页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_第4页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述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  【论文关键词】颓废现代性范式转换  【论文摘要】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O、9O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L.编辑。  8O年代后,“重写文学史”思潮浮出水面,学者们试图突破以往的文学史研究模式,寻找新的研究视觉和价值评论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做出新的解读。“海外汉学

2、”尤其是李欧梵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有力推动了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改观,很多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得到了重估。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钱理群等人给出的这个概念代表了当时学界认识到了二十世

3、纪中国是一个走向现代性的过程,学者们在文学史的研究中,也充分把握住“现代性”这个主潮,展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以及其时间界定的论争,并且开始关注现代化与现代性两个概念,从不同的文学史叙事范式中把握住现代性的“核心”因素。  一、“颓废”文学史叙事  李欧梵的自他的博士论文开始,开始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予以审视,他以浪漫主义思潮为对象,独特的视角、睿智的眼光对从近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作家进行分析,写作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发掘出了现代文学里的颓废美感。这一观点印合了波德莱尔的颓废与绝望的现代性思想。李欧梵由此出发,展开了他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形成了

4、一套与“五四”的启蒙文学史和“左翼”的革命文学史相不同_的以“颓废”美感为核心的文学史叙事。李欧梵这种“颓废”文学史叙事,以全新的审美观念来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发掘出了一批为以往的文学史叙事模式所蒙蔽的中作家作品的价值。自《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开始,李欧梵从浪漫主义这一视角联系了看视关联不大的一批作家,从近代的林纾与苏曼殊,到创作社的郭沫若、郁达夫,以及徐志摩、蒋光慈,再到左翼的萧军。在这其中,颓废的核心代表是郁达夫。李欧梵深入郁达夫的世界,以文本细读加精神分析的方法,从他的日记和作品中逐渐还原出一个颓废、放诞、自弃同时又自我崇拜的郁达夫,予以这种浪漫主义文

5、学的流行全新的解读:“他的作品流行起来,使他成为出名的人物,结果令他更为深入自己的幻象:他必须是颓废的。最后,风格变更了独特的格调,习惯变成癖性,他的个人弱点变成了公众的资产。”  同样,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鲁迅,李欧梵《铁屋里的呐喊》里,为我们刻画出来了别样的鲁迅,不再是坚毅深刻的“民族魂”,而是矛盾、苦闷、犹疑的鲁迅。李欧梵指出,鲁迅一方面深受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抗传统”的一面,而且这一面是主要的。正是这些艺术观和思想方面的现代特点,使鲁迅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顺着现代性的线索,李欧梵揭示了鲁迅文学世界里的某些审美上的颓废因素,这无疑是对既有鲁迅研究

6、的极大挑战,而正是这种挑战,为鲁迅研究扩充了阐释空问,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鲁迅,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维度。而依《范柳原忏情录》,张爱玲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足真正从一个现代的立场,但义从占典诗词戏曲中找到灵感并进而反抗五叫以来的历史洪流的作家。她小说中的“荒凉感”,是一种“颓废感”,足四t年代少数具有世纪末感觉到作家之一,这是现代文学}’年代的现代性。到了当代,这种情绪呈现任王安忆的作品里,如《世纪末的华丽》里呈现的世纪未的颓废华美,与张爱玲的小说有相似的精神内核;她另一部小说《荒人手记》是一种世纪末式的对于整个时代的审视和反问:这是颓废的时代,这是寓言的年代这种Lu=纪术的的

7、感觉在李欧梵看来正足80年代文学创作繁荣的呕要闲素“危机感愈强,创作欲愈旺;幻灭感愈深,所创出的岂术也会更华丽”。  李欧梵的一一系列论著人了-条中国文学史“颓废”线索:从魏、晋、脚、晚明的一一些文学,到《红楼梦》、翻维的义学批评,到·迅的《野草》等作品,到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和张爱玲巅峰时期的小说,到王安忆以及台湾朱天心的小说,颓废”为核心审美意识的文学现象。矧坟梵以这利州荚标准为恭础,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打破以往的五四启蒙文学和左翼救亡:义学为的义学的视野。李欧梵以“颓废”美学为切人点,来感知文学艺术内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