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

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

ID:9585517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_第1页
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_第2页
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浅析当代科技哲学发展与创新的探索和研究  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经历了独特的发展过程。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已有介绍,并展开了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却没有明显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或者科学技术哲学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各领域的研究继续取得丰富的成果。正是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巨大的包容能力,造就了这一学科的学术风范和中国特色,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也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学科方向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科技与社会等。  一、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发展

2、。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与辩证唯物主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点受到了陈昌曙的认同李醒民认为,自然辩证法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也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刘大椿、吴国盛、曾国本文由.L.收集整理屏等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的特有地位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一部分,又与当代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在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黄顺基主编的《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一书提出,自然辩证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该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成就和新要求,它结合的学科从基础自然科学扩展

3、到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技术科学;它研究的对象从人对自然界的观点推广到从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从而包括当代世界的全球性问题;要推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必须全面地、系统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二、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未来走向  郭贵春等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哲学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出现了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研究局面,如技术哲学研究的多元化状态,技术本质、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技术伦理学、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异同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预

4、示着学科的未来走势,学者们也有不同的期望。  (一)自然辩证法应该走向科学技术学  曾国屏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它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有生长性的学科,而科学技术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科学技术学。当然,科学技术学及学科群的建设要以自然辩证法原理及其理论为指导,原来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在新的时代下要走向科学技术学。弥补科学技术哲学的一些缺陷,而且有助于实现STS的中国化、学科化。  (二)自然辩证法未来应当走向科学哲学(包括技术哲学)  吴国盛认为,无论是自然辩证法还是科学技术学,都不能成为一个学科。西方的STS应该译为科学技术元研究,而

5、非科学技术学,而科学技术元研究并非一个学科。自然辩证法是一种事业,也非一个学科。当前紧迫的问题是尽快结束自然辩证法的过渡状态,建立学术规范,走向学科化。如果走向了科学技术哲学,那就意味着在学科化的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三、科技创新的哲学研究  (一)科技哲学创新  在三、四年前,曾有学者明确提出进行科学创新的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的金吾伦)、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东南大学的夏保华),在这次学科峰会上,科技的创新哲学研究成为多位专家的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教授提出,科技创新的哲学研究应成为科技哲学研究的新阶段。创新已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主题,中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要求创新。

6、我们应将创新作为我们国家的战略目标,把技术创新看成我们国家的战略重点,科学创新看成我们国家的战略储备。为此,应高度估量科技创新的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工程哲学的兴起与构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李伯聪教授于2002年出版了《工程哲学引论》一书。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形象,我们不但应该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还应该有工程哲学。李伯聪教授指出,有大量的工程哲学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譬如说工程共同体的构成与结构问题,工程活动的构成与结构问题,工程决策问题等等。近两年来,工程哲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工程院和科技哲学界的重视,李教授指出,工程哲学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依赖于哲学界与工程界的联盟

7、,也只有走这条路,工程哲学才能真正发展得更好。  结语:  现代技术哲学自产生之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就具有不同的研究特色,在不同学者身上体现不同的哲学传统、研究诉求和研究方法。因此,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单一化方法,而应允许方法上的多元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技术哲学理论工作者应该坚持自己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时俱进、持之以恒。通过个体专一化与群体多元化的结合,推动当代中国技术哲学立足本土化、走向国际化、促进建制化的良性发展,推动技术哲学的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