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

ID:9600232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_第1页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_第2页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_第3页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_第4页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作者:盛秋菊王洪涛金良怡【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干预措施  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是极为珍贵的。然而,近年来,自杀却成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健康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杀每年造成全球约100万人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更为沉重的是,自杀正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青少年自杀率逐年增长。在我国,自杀已成为15a~34a人群的“首要死因”。如花的生命还未来得及绽放就黯然凋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令人痛心的结局,看着一桩桩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深刻反思[1]。.L.编辑。  1青少年自杀相关因素  

2、综观近年来各种青少年自杀事件,不难发现,这些青少年在遇到一点挫折打击后,就把自杀作为解决问题,或是逃避挫折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的心灵呢?WHO驻华代表CfistobalTunon博士这样说:“青少年好比蝴蝶,他们经历着从毛毛虫到蝴蝶之间的层层蜕变。这种蜕变充满着潜能,但又很脆弱”。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生理上出现了急剧变化,同时也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这种成人感与幼稚性的并存,使得他们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在他们身上同时体现着反抗

3、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导致心理崩溃,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2]。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是个体不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最终结果,与个体的心理生理承受力不无相关。可是,愈演愈烈的自杀形势似乎也在控诉着另外一些相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美国自杀学协会主席希尼亚-帕佛说:“防止自杀的最好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

4、致了自杀行为的发生”[3]。近几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屡见不鲜,下面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来谈谈导致青少年自杀的环境因素。  1.1社会因素  1.1.1青少年自杀与社会变迁的大环境密切相关  许多自杀的社会性理论认为,社会环境的大幅度变迁是影响自杀率的最重要因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转型裂变的社会的反应。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强调,一个人的自杀是由于在社会上感到外界环境失意所导致的[4]。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削弱了部分人

5、生存的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上升。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磨合期,一些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范现象的增加等往往会影响和冲击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破坏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与交往,削弱青少年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由此可能导致自杀率的增高。  1.1.2社会文化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杀的态度存在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杀的禁忌并不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对自杀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最高尚的政治道德原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追求“仁”的自杀行为,不食

6、周粟绝食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被其誉为“贤人”。墨子赞扬“以身殉道”之士,“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中国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亦对自杀持宽容态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少年是否采取自杀行为[5]。  1.1.3传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具有明显的心理感染  各种新闻媒体对其他自杀事件的宣传,各种书籍、电视节目中对自杀的不当态度,也可能误导青少年,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基于这样的错误态度,在遇到冲突挫折时,个体或许觉得自己处在极度的绝望之中,只

7、有自我表现毁灭才是唯一的解脱方式。另外,媒体对名人自杀的大肆报道等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少年,可能诱发某些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比如,有青少年模仿国内外电影、电视、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杀行为,正如当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问世后,导致不少青少年模仿自杀,美国社会学家Phillips称这种现象为“维特效应”。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在预防自杀的建议中提到:媒体要淡化自杀报道,并就媒体的报道制定了一些指导原则。  1.2学校因素  1.2.1学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是青少年自杀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首先学校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

8、要性。长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