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

ID:9658200

大小:7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4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_第1页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_第2页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_第3页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_第4页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套话问题本文以.L.西方汉学家笔下的中国文学形象为中心,采用后殖民批评理论、文化地理学和文学形象学等方法,研究这一文论流派的谱系、范式与影响,力图透过范式的转换总结出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形象的某些套话。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学家对待中国文学的总体态度、言说策略与分析话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如以我观物一以西解中的思维痼疾,及以西方理论对应中国材料的论述惯性,等等。  正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中所谈到的,西

2、方人面临着这样一个文化矛盾:四百年来,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真实知识中总掺杂着想象,二者总是混淆在一起,以至我们确实无法轻易地将他们区分开来。在西方思想界,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几经变化,都是为了适应西方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汉学同东方学一样掺杂了太多的想象性因素,甚至想象往往比知识更重要,想象的力量足以创造或超越现实。史景迁这段论述同萨义德对于东方主义想象地理学的批判如出一辙,如果说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同名著作中揭示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想象的共同体的话,那么萨义德则揭露了西方地理学知识背后的建构实质。19世纪后期至2

3、0世纪初期西方地理学的勃兴,代表了西方对于世界其他部分的公开觊觎,东一西对立的概念其实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人为建构起来的知识与想象的结合。  本文的重点是总结探讨200多年汉学史变量中的恒量,总结西方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学的整体态度、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致性,尝试勾勒出汉学家的中国文学思想的某种连续性谱系,通过话语分析的手法,关注西方汉学家在面对中国文学时自觉与不自觉间流露出的思维定势与话语模式,探讨形象学意义上西方对于中国文学的套话或定见。  一形象学意义上的套话  套话(modeofdiscourse)是源于文学

4、形象学的一个术语。为了说明形象一词的确切含义,法国当代形象学家巴柔(Daniel-Henri,Pageaux)选择了套话(st6r60type)一词作为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从而将形象的概念具象化和清晰化了。借助于套话这一范畴,巴柔描绘了从多样化的符号到单一化的信号蜕变的文化信息传递过程,描绘了一个表语同主要部分相混淆导致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集体的不断外推成为可能的现象(同1978年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对西方人描绘东方套路的精彩分析颇为类似)、本质主义和对文化的凝固二分法以及将自然属性同文化混淆(正

5、如汉学家在描绘中国文化时有意无意采取的地理学视角一样)等特征。  巴柔的套话理论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回应,例如法国学者米丽耶德特利的论文《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对19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于中国人的集体描述作了分类论述,德特利所提出的神话类似于巴柔所说的套话:18世纪流传着中国贤哲和说教者的神话,到了19世纪则演变为中国爱情诗人和歌手的神话(随后)野蛮、非人道、兽性,这些形容词通常被19世纪的人们用来总结对中国人的看法,中国形象从正面到反面的变化,同当时的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有关,此外作者也提到了汉学家和游记在很

6、大程度上承担了文学的想象功能,并且汉学为文学家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直接灵感。孟华则在《试论他者套话的时间性》一文中对巴柔的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套话是形象研究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部分,但对于巴柔提出的套话无限、反复可使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至少这并不适用于中国问题:18世纪法国作家笔下曾有一个反复使用的开明皇帝形象,却仅仅存在了五六十年,19世纪下半叶取而代之的则是黄祸的套话,而中国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对于洋鬼子、大鼻子的描述也表明了套话是具有时间性的,巴柔显然对这一点论述不够。周宁最近出版的《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7、则强调中国形象虽然拥有美好的开端,但在启蒙时代后期却以丑陋结尾。启蒙运动期间,西方抛弃了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夫子的中国这三种正面的中国乌托邦形象,代之以西方现代性的反面形象:停滞的、专制的野蛮的东方帝国,现代以来的东西之争、古今之争以及意识形态之争统统殃及了中国形象。  此外,从人类学、神话学等角度,巴柔总结了形象背后所体现的等级关系,从而提炼出对于异国的三种基本态度:狂热、憎恶和亲善,并且对第四种可能的未定型性进行了分析。最终巴柔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文学形象研究最好视为文化形象研究,而其价值所在则

8、是把文学思考重新引回到社会和文化问题方面,进入到所谓的整体研究;而在总体研究中,巴柔强调要把国际关系研究(关于他者的思考、媒介的书写,翻译的再书写,受形象书写控制的想象)看做是诗学思考的必要准备。  对西方汉学家笔下中国文学文化形象的研究,可以视为对于文学形象学的应用与推进尝试:通过将汉学这一学科纳入考察范围,突破所谓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限制。汉学作为远东的东方学在相当程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