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

ID:9727859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_第1页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_第2页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_第3页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_第4页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罗日永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摘要】结合典型病例,介绍罗日永教授运用“健脾补肾兼清余邪”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见解与经验。认为感染湿热疫毒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主因,而脾肾不足是病变的关键,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临床上运用“健脾补肾兼清余邪”的治疗大法,可执简驭繁,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关键词】肝炎,慢性,乙型/中药疗法;湿热;脾肾不足;健脾补肾;罗日永  罗日永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已故全国名老中医钟耀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罗教授行医近40载,在钟耀奎教

2、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衷中参西,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提出“健脾补肾,兼清余邪”的治疗大法,验之临床,疗效颇佳[1]。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对慢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对慢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1.1湿热疫毒是主因  慢乙肝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等范畴。罗教授认为,本病亦属温病范畴,因感染湿热疫毒所致。本病的发生过程是湿热疫毒内侵,结于胁下,湿热相搏,耗伤肝气,导致肝气郁结,进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肝失疏泄,横逆

3、犯脾,即肝木乘脾土,可导致肝脾失调,脾失健运;肝郁日久,气机失于疏泄,肝血运行障碍,导致气滞血瘀;又如余邪久羁,或气郁化火,可出现肝阴亏损之候;久病及肾,阴损及阳,又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因此,罗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可大致归纳为湿热疫毒、肝气郁结、肝脾不调、气滞血瘀、肝阴亏损和脾肾阳虚6个方面,其中湿热疫毒是构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并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故本病虽有虚证,但大多数同时伴有湿热之证存在,即虚实夹杂是其特点,而其他5个方面实属病理变化。上述几个因素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并往往有两个或以上因

4、素共同存在,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因邪正的盛衰和体质的差异,各个病因可有所偏胜。  1.2脾肾不足是关键  罗教授认为,体质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乙肝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转归与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部分正气虚弱特别是脾肾不足之人,极易使湿邪停聚,若复感外邪,则可内外相召,湿热合邪,可致发病且缠绵难愈;若脾肾功能健旺,卫气巩固,腠理致密,则外邪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亦或不发病,或发病后呈良性转归。可

5、见,之所以湿热毒邪侵入人体后发展为慢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乃因人体正气已虚之故。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慢乙肝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有关的观点相一致。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提到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2慢性乙型肝炎的治则治法  虽然本病的发病因素有上述6个方面,但罗教授认为患者本身存在脾肾不足的体质因素,又有湿热内蕴,这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抓住这一主要病机,再结合不同证型适当加减,可执简驭繁,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提出“健脾补肾,兼清余

6、邪”的治疗大法。  2.1健脾重在健脾化湿和运脾消导  《金匮要略》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验之临床实践,我们发现慢乙肝发病过程中,常因肝郁乘脾或湿热蕴结脾胃而出现脾失健运的一系列症状,同时临床上亦常见各型慢乙肝易向肝郁脾虚转化,故在本病的分型中以肝郁脾虚最为常见,这与一些文献统计的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治疗本病上工当以实脾为先。  实脾一法在本病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7、,而实脾即“健脾”,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脾的运化功能健全,一方面可使脾土不受肝的乘侮,即“治未病”;另一方面,可使脾的运化功能健全,消除一系列证候,则可达到治疗目的,即“实脾则肝自愈”。而实脾的方法可归纳为两方面,如对热重于湿和热毒炽盛者,先着重清热利湿,使热清湿除则脾得以恢复健运,此为“祛邪安正”的方法,即是《金匮要略》“实则不在用之”的含义;而对湿重于热和肝郁脾虚者,以健脾化湿为主,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正是《金匮要略》“补不足”之意。鉴于本病病程较长,临床上又以肝郁脾虚为多见,罗教授运用“实脾”一法,通

8、常采用健脾化湿和运脾消导。健脾化湿喜用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运脾消导善用山楂、布渣叶、麦芽、谷芽等,即以消为补。其中,山楂一味,被认为味酸入肝而不敛,既可消食运脾,又能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较有价值的药物之一。另外,脾与胃互为表里,在健脾的基础上可加用一两味顾护胃气的药,其中葛根最为常用,取其升阳,鼓舞胃气,兼可解酒之效。  2.2补肾重在温肾阳,主张温而不燥  根据“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伤肾”之说,以及现代医学研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