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

ID:9736226

大小:6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7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_第1页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_第2页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_第3页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_第4页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郑献甫诗歌的诗史特征关键词:郑献甫诗歌诗史特征壮族诗人郑献甫被称为在岭峤壮族古典诗人中,是卓然独立的大家;即使置于十九世纪中国的整个诗坛,也是一颗光华灼灼的大星[1]。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纻,字献甫,因避咸丰讳,以字献甫称之,别字小谷,又自号识字耕田夫。郑献甫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因父亲郑珊开学馆,耳濡目染,所以形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十岁读《诗经》,十三岁就读《九经》,十五岁应试童子军,入州学,二十五岁中举人,在广州、广西两地享有美誉,人称江南才子。此后30多年,郑献甫先后在两广地区执教,桃李遍于岭南,被世人誉为两粤宗师,粤西儒宗

2、。郑献甫一生教学著书,著作颇丰,但以诗歌创作在文坛上享有盛誉,诗集主要是《补学轩诗集》。该诗集收录了诗人33岁辞世前的诗歌,诗歌内容丰赡,题材广泛,现存共2800余首。郑献甫的诗虽以山水景物、田园风光诗的数量居多,但反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诗成就更高。这些诗歌主要收录在《鶴唳集》和《鸡尾集》中,都可以作为诗史来读,具有诗史的特征。诗史是指经过高度概括的历史性的诗篇,具有诗与史的双重价值,情与事的二重品格,是充满激情的历史画卷。诗史的思想基础是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历代知识分子生生不息的浩然之气,具有犀利的批判锋芒与,强烈的写实精神。[2

3、]最早被称有诗史特征的是曹操的诗歌,如《蒿里行》、《薤露行》等诗歌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后人成为汉末实录[3],而用诗史这一概念用于评价的是唐代杜甫,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而郑献甫的个人品质和诗歌的创作都明显受到杜甫的影响:厌倦官场生活,不慕名利;在诗歌中鞭挞腐败贪婪,丧权辱国的清王朝;表现自己的满腔热情。而鸦片战争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诗人在共同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形成了鸦片战争爱国诗歌,这一时期诗歌的诗史特征更加明显,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整体特征。下面就以郑献甫在《鶴唳集》和《鸡尾集》所描写的两次鸦片战争和天平

4、天国运动的诗歌,浅析他的诗歌所具有的诗史特征,以及诗中所表现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诗史特征分析郑献甫的中年时代正是清王朝由盛变衰的时代,也是最黑暗腐败的时代,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再是夜郎自大的天朝上国,而是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残喘的国家。他亲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耳闻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现状,他以诗人的情感和灵魂记录下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用饱满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对清政府的失望和对人民的同情。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要以表现历史纪事和个人爱国情感为主。例如

5、:1936年诗人辞官北京,后在家研读数年,又到武昌伍实生做幕僚,年底南返,约在1841年初从梅岭、韵关到达年城,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在虎门、广州激烈展开,郑献甫亲历了当时的情况,作了《岭南感事八首》,描述列强的入侵,清廷的无能以及广州人民深受灾难之苦的情景。现录《岭南感事八首》(其一):飞艎走舶此归墟,异物珍奇本弃馀。万里并通汉思表,一方俄费吓蛮书。藏弓不意来高鸟,赍具终当杀大鱼。将士无声儿女笑,越王台上独踟蹰。[1]北络南维静不开,鼓声俄向浙东来。铜船妄架三山雾,铁罐频轰十月雷。天未有舟浮弱水,海疆无地筑强台。虎蹲遥想诸羁客,怒浪惊涛各自哀。[1]这

6、首诗反映的是1841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海军舰队攻陷厦门后,又攻陷了定海、镇海、宁波等地,面对英国侵略者的进攻,清朝统治阶级却是海疆无地筑强台,在沿海不修战备,不战也不守,被动作战,把城池拱手相让,最后一句隐指英国侵略者在海上作战,但会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怒潮。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诗史特征体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清政府的横征暴敛,饥寒交迫的广大农民在洪秀全的领导下发动了反对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郑献甫先后作了上百首诗反映这一历

7、史事件。1852年,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大败向荣、乌兰泰军,遂围桂林,此时,郑献甫被困于城中,目睹了一场急风骤雨的农民革命战争,写下了《壬子三月贼围桂林即事八首》记录此事:楼上冲梯舞若神,城边列屋化为尘。荒寒有地啼新鬼,富贵无家吊古人。大盗自梳兵自批,明珠为米桂为薪。寓公此日成羁旅,纸帐芦帘睡过春。[2]贼、大盗是诗人对太平军的蔑称,太平天国运动虽是一次农民起义,但他们打击的对象也包括土豪劣绅,富贵之家。郑献甫出身于地主家庭,太平军把他们家洗劫一空,自己还被绑架,所以太平军的举动损害了他的阶级利益。这首诗写太平军围攻桂林的情景,用吕公车和云梯攻城,攻破城

8、后,太平军毁坏房屋,抢掠财物,百姓还无辜被屠杀,这幅景象就如同杜甫所写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