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

ID:9887194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3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1页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2页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3页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 学术讨论会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张分田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12月14日至15日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公私观念为主题举办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来自各个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4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的学术专长分别属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与会学者对公私观念作了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涉及到一批相关的课题,主要有中国公私观念的产生、确立及演变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公私观念的特点、公私观念的社会基础和所附着的实体、不同学派公私观念的

2、差异和共性、公私观念与中国历史演进和社会运行、公私观念与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公私观与政治思维方式、公私观念与逻辑思想、古代公私观念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境界、公天下观念与帝王观念、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公私观念的差别、传统公私观念的偏向与缺陷、公私理念与思想启蒙的标志、明清之际“私”观念抬头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在西方观念冲击下公私观念的变化、近代公私领域的变动与“私”观念的变化、中西公私观念比较以及公私观念研究的现代意义等。一、中国公私观念的历史演变与特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公与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有的学者指出:“公私问题是中国历史过程中全局性问题之一。它关系着社会关系和结构的整合,关系着国家、

3、君主、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关系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和社会道德与价值体系的核心等重大问题。”有的学者指出:“在社会史上,公私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在思想史上,公私观也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公私问题是传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主题之一,是社会结构运动的基本支点。国内学术界的有关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公私观念的发展演变、价值判断、若干命题、中西比较等许多层面的问题,但是总的说来还相当薄弱,很不系统。日本一些学者重视对中国公私观念的研究,撰写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如沟口雄三的专著《中国的公与私》等,而中国学者却鲜有这一类著作。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在古代文献中,公与私都是很常

4、见的词,公私观念研究涉及面很广,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却没有写出以此为范畴的篇章。”关于中国公私观念的历史演变问题,学者们比较重视三个历史时期的研究,即春秋战国、晚明以降和近代。其中许多学者讨论了先秦公私范畴产生与公私观念确立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公、私观念的确定和‘立公灭私’范式的形成其本是在先秦时期”。甲骨文中已有属于人指的“公”字,西周时期开始演变为有政治公共性涵义的抽象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公”、“私”的含义进一步扩张。先秦诸子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论出发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即“无私”、“灭私”、“弃私”、“废私”,形成一种普遍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理性。“立公灭私”包含公共理性,从历史进步而

5、言是必要的,但是它在公私关系上彻底排除了“私”,把国家与私人领域对立起来。这在当时推动了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因此立公灭私是一个符合专制主义需要的命题”。有的学者认为,“在春秋战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公和私所指的社会实体以及公私关系的性质也有变化”。“在春秋时期公主要指的是分封诸侯之国和国君,私主要指的是诸侯国里的大夫之家和大夫”。在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谈论公私关系,所说的公指的是战国各国及其国君,而私指的是国家、君主以外的一切人与事”。儒法的公私观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基础,儒家的公私观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思想中,法家的公私观主要体现在法治思想中。强调“公义”、维护“公利”是儒法崇公抑私论的

6、共同出发点和归宿,二者追求的公利具有两重性,即“一是追求天下大公,二是维护君父之利”。有的学者从中国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公”、“私”4观念的特点和变化,指出:在道德领域提倡克己、忘我、一心为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但是也存在着在道德和政治两个层面,“公”和“私”的关系都严重错位的问题。近代以来,无论是康、梁,还是陈独秀,都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利用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批判旧道德和君主专制,从政治学说层面探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提倡养成自主自由的国民人格,使公私观念在政治学说层面上第一次具备了近代形态。毛泽东公私观念的许多认识、命题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高度,但

7、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严重偏差并在特定时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许多学者的论文涉及到中国古代“天下为公”观念。有的学者分析了以私灭公、公正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公私分明等公私观念的五种模式及“天下为公”的社会行为标准。有的学者认为,“传统天下观的核心集中在天下为谁所有这个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大体存在三种主要观念”,即天下为皇天所有、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和天下王有。这些天下观表面看起来是彼此相对立和冲突的,“但就其与君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