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杭州八校地区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在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良渚文化A.人们已经定居生活B.私有制已经产生C.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D.国家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可知在良渚遗址中已出现贫富分化,证明私有制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们已经定居,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材料无法证明良渚古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国家开始形成,国家形成的标志有阶级、文字、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2.关于西周的土地制度,最早明确记载于《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诗经·小雅》中记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国有,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故A项正确;土地实际上被各分封主实际占有,并不是周王实际占有,故B项错误;东周时期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此时为西周,且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可知,井田制下的土地属于国有,即周王所有,但周王并未实际控制土地,并不是“地权合一”,故D项错误。故选A项。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
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4.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可。这说明了A.同源共祖观念增强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所认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开始认同华夏族,同源共祖观念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血缘政治逐渐弱化,而非加强,而且材料没有体现血缘政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信息,而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故选A项。5.公元前215年,某商人在交易时使用如图所示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当时的货币法进行了处罚。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布币比秦半两钱值钱C.布币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邯郸流通【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公元前215年已经是秦统一之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统一后统一了全国货币,实行半两钱,故该商人被当地官府依据当时的货币法进行了处罚,表明布币非当时颁定货币,故C项正确;半两钱不重,并且使用方便,排除A项;B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6.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2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股正气,平治天下的是儒家思想;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的是墨家思想;刻薄严苛,法度严明的是法家思想;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的是道家思想。故选B,排除ACD。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详解】“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8.《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美矣”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民休息”是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采用了黄老之学,属于道家思想,故选B项;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排除A项;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儒家思想主张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B项。9.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修建了众多工程设施。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区位,标注正确的是
3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答案】A【解析】【详解】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①地理位置符合,故A项正确;灵渠修建于广西地区,②不符合,排除B项;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排除C项;都江堰位于四川,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推恩”计策,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故D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与题意无关,故A不正确;繁荣思想文化,与“推恩令”不符,故B不正确;“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均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不正确。11.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果想要了解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应该查阅的是A.《九章算术》B.《周髀算经》C.《灵宪》D.《汜胜之书》【答案】B【解析】
4【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并将此定理用于天文计算,这符合材料“了解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的描述,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全书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但并不能测算日高,排除A项;《灵宪》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作,里面没有记载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排除C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排除D项。故选B项。12.《史记》、《汉书》均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评价历史的公正性B.记载的真实性C.解释历史的客观性D.修撰的政治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书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使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这反映了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评价历史;B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同样存在隐讳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一定真实记载历史;C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解释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A.公元前2世纪末期B.公元2世纪初期C.公元2世纪末期D.公元6世纪末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地图显示的是三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最终统一于西晋,统一的大致过程:公元265年西晋代魏,十几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故三国对峙局面结束于公元2世纪末,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4.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5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④兵役徭役负担较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可知南北朝时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江南地区开发较少,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有开发,江南地区土地肥沃,南方统治者兵役徭役负担较轻,故选D项,排除ABC项。15.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16.关于隋朝,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及“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促,但国计富足,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容忽视,故B项正确;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不违背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具有开创性,制度虽不成熟,但不能说是制度腐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故排除D项。故选B项。17.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
6A.春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题意。1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C.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的地方节度权力过大,威胁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安史之乱的过程,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受到威胁,非君主专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19.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选官实行察举制,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显然背离了初衷,故选D项正确;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A项说的是九品中正制,故排除A项;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故排除B项;察举制重德轻才,故排除C项。故选D项20.唐朝两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其实施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消除了土地买卖和兼并C.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促进了均田制的稳步发展
7【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税法以户税与地税为核心,将租庸调、杂徭以及其他一切赋敛都纳入两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两税法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并不能消除士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因为其存在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税收以人丁税为主的政策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作为主要征收标准,从而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唐朝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传统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唐政府改用两税法,排除D。21.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属于该时期的是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④《金刚经》的印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①:赵州桥是隋朝修建的;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是祖冲之,是在南朝时期。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是裴秀,是西晋时期;④:《金刚经》的印制是唐朝,综上,C项正确,排除ABD。故选C项。22.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发展B.社会政治环境C.儒学地位动摇D.士人群体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随着士族阶层的崛起和统治阶级内部残杀的政治斗争的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在此影响下,出现了材料中的魏晋风度,由此可知,这种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佛教和道教的兴起是魏晋时期儒学动摇的原因,但同材料魏晋风度形成关系不大,排除C项;士人群体扩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23.宋丞相赵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听取他的建议设置了“四监司”,此举A.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B.杜绝了政治腐败
8C.提高了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认为方镇权力大,主张削弱地方权力,设置了四监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四监司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消除了地方割据,排除A项;没有杜绝腐败,排除B项;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4.宋实行募兵制,“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一制度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会导致宋朝军队数量激增,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的信息,而且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强干弱枝的做法,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会导致军队数量增加,但军队数量和战斗力不是一回事,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在对周边少数民族战争中也是败多胜少,故B项错误;实行募兵制和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5.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代表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文景之治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之变是以年号来命名历史事件,故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与汉景帝在位时出现的封建盛世景象,文、景分别是两位皇帝的谥号,不是年号,故排除A项;商鞅是主持变法的人,商鞅本人不是皇帝,故排除B项;汉光武帝谥号光武,光武中兴的命名方式跟年号无关,故排除D。故选C项。2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答案】C【解析】
9【详解】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故选C。27.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金朝猛安谋克制度的性质是A.民族部落组织B.兵民合一制度C.地方行政组织D.军事组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猛安谋克制度是金代女真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最初的围猎组织发展为军事组织,但其成员平时在部落内仍从事狩猎、捕鱼劳动,只是一遇战争,青壮年才应征召去打仗,具有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即兵民合一,B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不是民族部落组织、地方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排除ACD项。故选B项。28.元朝时期,中书省派高级官员外出镇遏地方,“掌国麻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该措施A.加剧了地方割据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冗官现象D.分割了地方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掌国麻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得出行省长官总揽地方军事、民政事务,提升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行省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行省权力较为集中,而不是分割,排除D项。故选B项。29.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门阀制度的消亡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C.重文轻武的影响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答案】B
10【解析】【详解】唐宋宰相之女的择婿标准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变化,即科举制发展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重文轻武政策实行于北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唐宋之际宰相之女择婿标准变化,因为唐代王室并不都是武将出身,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30.在宋代以前,各朝代文学的审美大都是追求以“雅”为主。但人宋以后,士大夫的审美意识产生了一种新趋向—“以俗为雅”。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市民文化的繁荣B.商品经济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产生D.宽松的政治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体现了文学审美从“雅”向“俗”的转变,这与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是宋代文学“以俗为雅”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俗文化与理学无关,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1.下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知北宋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20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农业税变化反映农业生产减弱趋势B.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C.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的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税先增后减,非农业税一直增加,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经济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故选D项;通过农业税的变化无法判断农业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与契约关系无关,排除B项;统治者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32.
11如图为宋代纸币铜版拓片。宋真宗时,益州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甲图),中国纸币由此始。绍兴三十年(1160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乙图)。上述材料表明①宋代商业发达②纸币的印制权经历了从民间到官府的过程③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④宋代雕版印刷术达到较高水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益州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甲图),中国纸币由此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纸币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中“益州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甲图),中国纸币由此始”“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表明,纸币的印制权经历了从民间到官府的过程,②正确;“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成为通用货币”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不符,③错误;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宋代纸币铜版拓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宋代雕版印刷术达到较高水平,④正确。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33.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这一思想体现了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人欲”的关系,ABD三项与材料此信息无关,排除。故选C项。
1234.下列关于四大发明描述正确的是A.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明代B.火药在唐代开始用于战争C.“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D.活字印刷书籍最早出现于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火药在唐代开始用于战争,故B项正确;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排除A项;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早期,“蔡侯纸”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的纸,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是在北宋,故D项错误。故选B项。35.南越文王墓的发掘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考古发现()A.为探究战国时期岭南的开发提供素材B.记载着公元前2世纪波斯等地的信息C.成为研究皇帝制度创立过程重要依据D.印证了汉初分封“天下一家”方略【答案】B【解析】
13【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公元前137~公元前122年是汉武帝时期,不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B项表述正确;皇帝制度在秦朝时期创立,题干中没有涉及到该制度创立过程,排除C项;D项中“汉初”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36.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答案】(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表现: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丞相、御史……朕为始皇帝”和所学秦朝制度知识可得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关于“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2)据所学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有关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推恩令”;为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实行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为加强对郡级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设立刺史制度。37.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4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1)根据所学,以唐朝为例,概括唐朝是如何让分散的民族单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答案】(1)对于西北的突厥先武力战争,后设置机构管理:对于东北的靺鞨和北部的回纥采取册封;对于西南的吐蕃采取和亲、会盟。(2)政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双轨制度,分管南北)。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解析】【详解】(1)唐朝对突厥、吐蕃、靺鞨族粟末部落的相关措施可知,唐朝在处理与边疆民族关系时主要采取了战争征服、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因此唐朝的具体做法是对西北的突厥先武力战争,后设置机构管理;对东北的靺鞨和北部的回纥采取册封;对西南的吐蕃采取和亲和会盟。(2)第一小问,“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见实行南北面官制(双轨制,分管南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回答即可,即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38.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②和③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增设殿试、武举
15唐玄宗④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并通过与上述两种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1)①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②进士;③明经;④任用高管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方式更加公开和公平,面向更多阶层;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解析】【详解】(1)本问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得出答案,如①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②进士;③明经;④任用高管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西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结合材料“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方式更加公开和公平,面向更多阶层;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