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

ID:10060218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3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_第1页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_第2页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_第3页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_第4页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摘要:《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凝聚着两千多年以前古人思想智慧的精华,其思想价值不可估量。通过对《大学》有益思想的提取,借鉴《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等思想来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层次分析,这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学》;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2-02《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曾是孔子“三千”门徒中的佼佼者,后来被列入儒家七十

2、二贤人。《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分为“经”、“传”两部分。“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是对“小学”而言的,《礼记》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习作“洒扫应对”以及“六艺”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大学”则是相对于这个“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学习的是“穷力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8《大学》的主题是“道德”,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大学》在道德方面的修养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论述了在进入“大人之学”时,应该把握道德修养体系,有理有据,层层递进,有迹可循,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

3、了一个简要而清晰的“蓝图”。一、三纲:道德修养的次第1.“大学之道”――“三纲”之根本道,《易经》中记载:“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指的是物理世界,器,指的是有形有相的东西;形而上,指的是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的本来本性。可以说“大学之道”就是根本或者是“体”:“明德”是道的致用,是由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己的明德,还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所以,“大学之道”的“道”自始至终都在引领着“三纲”,使“三纲”由浅入深,层

4、层递进,持续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2.“明明德”――明德立己,自立之“内明”“明明德”就是说要明白清楚光明正大的德行,掌握明德的修养,清楚并把握了这些,一个人的德行才会树立起来,就是所谓的“明德立己”。在《大学》中还有一段关于“明德”的解释:“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8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三句皆出自于《尚书》中,意思是说:要弘扬光明的品德,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弘扬美好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修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人固有之善性会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来解放自己,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最终达到恢复自我本性的

5、目的,别人是无法代替自己的,一切要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导因素还是主体自身,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立之“内明”。3.“亲民”――德施于众,立人之“外用”“亲”有两种解释:朱熹解释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而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亲”应该按照原本《大学》中所讲,就是“亲”,“亲民”是由个人学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就是要立人之“外用。”只有明白了清楚光明正大的德行,掌握了明德的修养,人的德行才会树立起来,才有了影响、教化他人的基础。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

6、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进入社会后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容易、和谐融洽地进入社会大群体中。4.“止于至善”――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8“止”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应始终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显然“至善”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都恰如其分地“止在”一种“至善”的境界。二、八目:道德修养的养成顺序《大学》中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7、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后紧接着《大学》又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八条目”,八个条目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很符合道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知、情、意、行”。1.“格物、致知”――道德的认知的提升8对于“格物”的解释,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