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

ID:10139006

大小:19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_第1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_第2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_第3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_第4页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复习专题训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对应训练对应考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毛泽东说:“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多个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该话揭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礼崩乐坏,天子失官B.私学兴起,讲学风气盛行C.社会大变革,诸侯士大夫崛起D.士阶层受到诸侯重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毛泽东的话说明了“百家争鸣”的主观因素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层因不同的立场而有不同的政治主张。故答案选D。对应考点二儒学的创立-孔子和儒学2、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

2、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当仁不让于师”D.学思结合答案:A解析: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兴办私学,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理念。故正确答案为A。对应考点三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3、荀子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A.主张以礼治国B.主张制天命而用之C.主张礼法并用D.主张性恶论答案:A解析:是不是儒家代表人物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其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孟之道的内核。从四个备选项看,B、D是荀子提出的新思想,A继

3、承了儒家的“礼”的思想,C融合了儒法思想,故答案选A。对应考点四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4、董仲舒的新儒学相对于孔孟思想,主要发展变化是()①“君权神授”②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董仲舒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进一步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思想;②是其思想的相同之处,④是孟子的思想。故答案选C。对应考点五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5、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里的“三教合一”的主要含义是()A.佛学体系的丰

4、富、更新,深受儒、道哲学的影响B.道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儒哲学的影响C.法家学说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D.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学受到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故答案选D。对应考点六宋明理学6、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无吾心”。这说明()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表现B.吸收了佛教、禅宗的“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的思想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D.形成了客观唯心论的宇

5、宙观答案:B解析:A、C两项错在“否定”;D项中的“客观”应为主观。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王阳明心学知识的识记水平。正确答案为B。对应考点七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7、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B.“民贵君轻”是在维护统治前提下实行的重民思想C.“君权神授”神化了皇权,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D.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民主色彩答案:A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维护统治是其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所以A项解释不

6、正确。正确答案为A。创新题速递1.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去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为()A.兼爱、非攻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亚圣”是对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尊称,他的思想主张是“仁政”思想。故B项符合要求。A项是墨家主张;C项是道家主张;D项是法家主张。2.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学说,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

7、灾祸答案:D解析:此题设计思路是以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继承创新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天人感应”这一历史概念。正确选项为D。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生民之困苦荼毒,敦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

8、《王文成公全书》卷二《答聂文蔚》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3)材料三反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