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

ID:1051208

大小:51.3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07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_第1页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_第2页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_第3页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_第4页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考研资料-信息定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点这里,看更多新闻学资料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新闻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

2、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中公考研,

3、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新闻学考研辅导资料点这里,看更多新闻学资料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

4、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

5、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新闻学考研辅导资料点这里,看更多

6、新闻学资料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

7、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交往”包括两方面,一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二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生产和交往是有机的成对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物质生产,与此相应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