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

ID:11073963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_第1页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_第2页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_第3页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_第4页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论文在民族主义问题讨论中,西方不少中国学专家以为,Chinesenation属于「新生事物」,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型时期。鉴于汉语「民族」一词出现较晚,有人推论汉语直到1895年还没有一个贴切的对应词迻译或传导西方的nation概念,或曰至今还没有;也有人断言,前现代中国根本不存在Chinesenation。是否能作如是观,便是写作本文的缘起。笔者试图从中西概念的演变与对比出发.freelischesReichdeutsc

2、herNation)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帝国」指的是德意志的版图与中世纪的一种政治形态,「民族」则是前现代民族概念所包含的「文化和语言」之共同群体。换一个例子说,意大利的土地上还不存在意大利民族和国家的时候,其居民对语言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是很明确的:既是热那亚人,也是意大利人。随着现代共和政体与公民(citizen)意识在法国、美国、英国的崛起,现代nation概念的内涵才开始真正体现出来,而原先那种多少带有「自然而然」意味的语言文化共同体便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共同体的抽象观念,也就是国籍观

3、与所有公民理想组合体的观念,以及公民对「他们的国家形态」、「他们的共和国」的认同。从西方nation概念的新旧对比来看,虽然十九世纪汉语中出现了「民族」这个新词,但多半只是中国一些传统概念的一种新的表达而已。当时这个新词似乎与西方「前现代」民族概念较为贴近,而与现代民族概念的涵义常常是相去甚远。三「三位一体」带来的难题从西方nation的概念史以及这个概念复杂的内涵与外延来看,汉语迻译nation(民族/国家)本身就存在一大难题。芮逸夫1942年撰文说:「由中山先生之说,『国族』和『民族』是相同的;而

4、『民族』和『国家』也可说是相同的。这三个名词在西文本同作一词:拉丁文作Nationem,英、德、法文并作Nation。所以我尝以为中华国族、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三个称谓,可以说是『三位一体』。」12早在罗存德(uirhead)着《地理全志》(1853/45年),林乐知(YoungJ.Allen)着《中西关系略论》(1875/76年),李提摩太(TimothyRichard)着《天下五洲各大国志要》(1893年,又名《三十一国志要》),译作《泰西新史揽要》(1894年)等等22。就在这些名著中,「国」字甚

5、是显眼。毋庸置疑,这些泰西来客是深谙nation之义的。而在《东西洋考》中,介绍各国概况时使用最多的也是「国」字。十九世纪下半叶不少书名中有「万国」二字23,这是认识世界以后的自然结果:天外有天,国外有国。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出满300期以后,从301期开始,更名《万国公报》。提起「万国」,人们定然不会忘记1864年发表的丁韪良(artin)译惠顿(HenryodernChineseNationalism''。这就是西方从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出发,以朝代编史及中华民国之前没有国名来论证二十世纪

6、前中国没有nation之观点的大概思路。在阐述「中国」是否国名之前,笔者想先作一些说明:首先,逃亡日本、被清廷悬赏通缉的梁启超的论说,多少带有当时在知识界开始流行的反清逐满情绪,矛头针对一个王朝并依此类推。可是从逻辑上说,「不知有国」的前提是「有国」。梁文本身便是明证。其次,中国二十四史以朝代为序,这是观念或「规矩」问题,本无可多加追究;在全世界通行以耶稣降生为准的公元之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连王韬编《法国志略》(1871年)、黄遵宪编《日本国志》(1879年)也均按他国朝代编史,配以中国年号相对

7、照。马礼逊《外国史略》记载「葡萄亚国于周朝时已通贸易,后罗马国攻服之,以为藩属,汉朝时国日强,然屡被外国侵伐,唐肃宗时并入回回国者三百年,宋朝时〔……〕」35,这类叙述方法在十九世纪介绍外国史地的书籍中占多数。笔者无意为这类过时的年表辩护,只想说明公历在中国确立之前的一种通常用法,而且不纯属「国粹」,世界各地均有此例。在欧洲,早期按朝代编史也不是个别现象(当然西人有公元参照),其原因正在于王朝观念的重要意义。然而,君主国的连续性却是事实,朝代可以更迭,君主国依旧。同时,欧洲封建主义时期,「朕即国家」并

8、非路易十四之独家观念。第三:梁启超批判中国人「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提倡民权与人的独立精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倘若将此视为中国特有现象,定然是一种错觉。一般而论,世界史上几乎所有帝国,帝王是国家的象征,而在民权思想尚未成熟的时期,忠君爱国是一回事。帝国者,君主之国也。以英国为例:直至十八世纪下半叶,Nation与theEmpire(帝国,帝权)还是通假词,可相互替换36。第四:朝代与国家在逻辑上(概念上)当然有别,可是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皮之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