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读后感

《贝聿铭》读后感

ID:11199665

大小:7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贝聿铭》读后感_第1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2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3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4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贝聿铭》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后收获:寒假里接触到《贝聿铭》这本书,以前也看过些介绍大师的书籍,但感觉有些的内容营养略显薄弱,写的很多话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夸耀和赞许上。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很不错,书的开端对贝聿铭的设计的成长之路做了介绍,接着对他逐渐形成的设计理念也做了详细的阐述。看过之后觉得自己从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上得到了一些启发。自己对贝聿铭及其作品也多了些了解。这本书是1990年由王天锡写的,一方面叙述了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索他获得成功的因素。虽然已很陈旧,但是读起来依然让人激动,因为总是在读到某些地方的时候得到启发和共鸣。书的开端介绍了贝聿铭至今获得的各种成就,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多次

2、获奖,在韦伯奈普公司工作数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79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同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建筑金奖,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以及1983年普利茨克奖。而贝聿铭获能够成功的原因,按我的理解,与三种东西紧密相关,三者缺一不可:一.天分;二.勤奋;三.环境。他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集数种特殊品格于一身,在建筑艺术上有卓绝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坚持他着手进行的任何事情都达到高标准。不仅如此,他还对设计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其目的是使一个完整统一的构思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在将来建成的建筑物上由表及里地得以体现。在整个设计发展阶段,他既不是放任自流,

3、听之任之,又不是指挥一切,包办代替。纵观过去,现代思潮兴起的时候,许多著名代表者在建筑设计方面都有丰硕成果,格罗皮乌斯倡导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耶更是为现代建筑的一位传奇人物。在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后,像第二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也在建筑的理论方面留下了举足轻重的观点。而贝聿铭则学习前人,他曾追随密斯,后来又转向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赖特等人多方借鉴,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对建筑设计与探索的一套思路。贝聿铭经常谈到建筑的地方风格或乡土气息,并不遗余力地发掘历史和文化根源,绝不仅仅满足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表现,那怕是表现得很充分。就像贝聿铭在设计洛杉矶的美国国家大气

4、研究中心的时候,开始尝试过一些惯用的建筑语汇,并以推敲窗的大小比例寻求适当的尺度感。但以这种常规的手法设计出来的建筑放在群山之中看起来就如同玩具,为了获得灵感,他在山野之中日夜宿营,体验那种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后又遍访周围地区,终于找到印第安人遗址,在宽广的岩洞中以山岩砌筑的塔形建筑物丝毫没有在群山面前的渺小。于是从中得到启发,在脑中形成大气研究中心的形体、色彩、质感的概念。这完全超出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范畴。有人称他为理性主义者,但他所遵循的理性主义其实不是绝对的,僵化的,而是从二十年代现代建筑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一直在发展进化的理性主义。下面我想通过六方面谈谈通过阅读本书,自己在建筑设计方

5、面的一些心得体会。1.综合考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贝聿铭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要设计个体建筑,而且往往还有更为重大的使命,参与或承担一个区域或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筑师的视野不能过于狭小,相反应该放眼全局,把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组织结构纳入自己的思考范畴。正是基于这种设计理念,在肯尼迪图书馆需要建设时,国际评委会一致认定贝聿铭是应该寿命设计这个图书馆的人。他设计的事物是美的,可以成为它所在的那一部分城市生活的主要动力。我觉得在约翰

6、·汉考克大厦中是最能体现他统观全局的设计理念的。这幢办公楼在一块接近方形的用地上。与其用地处于对顶角位置的是著名的卡普莱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大约100年历史的两幢建筑。汉考克大厦充分考虑了环境的特殊性,为了与环境融合,贝聿铭从另一种角度寻求与环境的融合。外观适用极为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利用幕墙反射的特性,从一定角度看去,恰好反映出教堂的形象,而大厦自己似乎“消失”了。运用类似手法的还有卢浮宫扩建工程,同样是利用玻璃的特性与环境获得很好的融合。贝聿铭正是通过从全局角度解决个体建筑设计问题来探讨介入到许多城市的旧区更新和新区开发,同时也得到更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设计任务。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其中之一

7、。东馆是在严格的环境条件限制下,挥洒自如地解决个体工程的建筑构图的。在等腰三角形的地边上竖起东馆的系里面,它正好坐落在原美术馆的东西轴线上,为新老建筑建立了对话。两者之间的广场中央不对称地设置了喷泉和人造小瀑布,此外还有布局灵活的晶体状玻璃天窗,但他们都组织在一个中心位于中轴线上的圆形之内,不仅加强了新老两馆的共同轴线,而且活跃了广场内的气氛。2.几何形成为其代表符号建筑的构图总是离不开几何形体的。从贝聿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