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

ID:11218182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_第1页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_第2页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_第3页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_第4页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麻醉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的麻醉方法。方法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所有患儿入室后经鼻导管吸入氧气,建立监测。可合作的患儿先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1、咪达唑仑0.1mg•kg-1、阿托品0.01mg•kg-1,对不合作的婴幼儿则先肌肉注射氯胺酮8~10mg•kg-1、咪达唑仑0.1mg•kg-1、阿托品合剂0.02mg•kg-1;入睡后静脉泵入1%丙泊酚注射液10mg•h-1•kg-1维持麻醉,在操作过程中当麻

2、醉减浅时可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1或丙泊酚1mg•kg-1,当封堵伞置放成功后停止泵入丙泊酚,整个手术过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术毕保留监测并继续吸氧。结果98例均获得较满意麻醉效果,其中88例术毕经超声和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正确,无分流存在;8例仍存在少量分流和杂音,2例室缺患儿主动脉瓣有少量反流。在手术过程中当导丝或封堵伞通过缺损时会出现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速或早搏,此时可观察暂不作处理;但对于心率减慢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可嘱手术医生暂停操作,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0.1~0.5mg,本组患儿发生心率减慢需静脉推注阿托品者共有23例。结论7静脉全麻

3、加局部麻醉效果满意,且操作更为简单,镇痛、镇静完全,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一种良好麻醉方法。[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麻醉[中图分类号]R725.4;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562(2009)05-0367-02随着心导管检查技术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微创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小儿先心病的介入治疗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这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的麻醉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8例患儿年龄1~12岁,

4、其中10岁以下83例(84.7%),10~12岁15例(15.3%);男58例,女40例;体重9~39kg。其中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69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5例。1.2麻醉方法所有患儿术前禁固体食物6h,禁水4h。对于体重不足10kg的患儿可适当缩短禁食禁水时间,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在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所有患儿入室后经鼻导管吸入1~27L•min-1的氧气,监测指脉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对于可合作的患儿可先开放左上肢静脉,静脉推注氯胺酮1~2mg•kg-1、咪达唑仑0.1mg•

5、kg-1、阿托品0.01mg•kg-1;对不合作的婴幼儿则先肌肉注射氯胺酮8~10mg•kg-1、咪达唑仑0.1mg•kg-1、阿托品合剂0.02mg•kg-1,入睡后开放左上肢静脉或左颈外静脉;静脉泵入1%丙泊酚10mg•h-1•kg-1维持麻醉,在操作过程中当麻醉减浅时可静脉推注氯胺酮0.5~1mg•kg-1或丙泊酚1mg•kg-1,当封堵伞置放成功后停止泵入丙泊酚,整个手术过程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在股静脉和动脉穿刺成功后静脉给予肝素钠注射液800μg•kg-1和地塞米

6、松0.1mg•kg-1,手术时间超过1h者则追加肝素钠400μg•kg-1。术毕保留指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并继续吸氧至完全清醒后回病房。2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平顺,其中70例1h内完成手术,28例2h以内结束。在手术的过程中当导丝或封堵伞通过缺损时会出现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速或早搏,此时可观察暂不作处理;但对于心率减慢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可嘱手术医生暂停操作,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0.1~0.5mg,本组患儿发生心率减慢需静脉推注阿托品者共有23例。72例患儿因术前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术中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导致气道痉挛,经静脉推注氨茶碱、氯胺酮,吸痰和加压给氧后好转;另

7、1例合并房缺、室缺的患儿因封堵伞脱落出血约200ml,当时紧急给予多巴胺、5%碳酸氢钠和输血并行紧急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重新放置封堵伞,术毕回监护病房。98例患者获得较满意麻醉效果,其中88例术毕经超声和造影证实封堵器位置正确,无分流存在;8例仍存在少量分流和杂音;2例室缺患者主动脉瓣有少量反流。3讨论1966年Portsman首次成功地进行经皮心导管PDA(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如今施行经皮心导管封堵治疗先心病有很广阔的临床前景。介入治疗以其微创、快捷的特点减少了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