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语翻译再推敲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

ID:11319633

大小:3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1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_第1页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_第2页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_第3页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_第4页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干语翻译再推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干语翻译再推敲■2002年12月第四期昌吉学院JournalofChangjiUniversityDec.2002No.4东干语翻译再推敲司庸之(中共昌吉州委党校新疆昌吉831100)摘要:中亚东干人的语言"是百年前地道的陕甘方言";有些语音及口音与今天陕西关中一带甚至宁夏回民的口音一模一样.在翻译东干语(或研究东干文化)时要注意遵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传承下来的思维规则;要把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正确的翻译(或研究)对促进民族,地区间文化交流及扩大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亚东干族;东干语;陕甘方言;再推敲中图分类号:H21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

2、02)04—0041—03一,试作再推敲中亚东干人的"根"在中国,他们是清末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回民的后裔.现今东干人总数已逾10万,散居在哈萨克斯坦(约4万),吉尔吉斯斯坦(约4万)及乌兹别克斯坦(约2万)."其中陕西籍回族移民后裔约占东干人总数的55,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籍回民后裔约占45.,,[1]东干人已移居中亚120多年,"但其中90以上的人迄今仍讲着汉语的陕西话或甘肃话,他们的子女在中,小学里继续学习着自己的母语."[2因此,我们在翻译(或研究,阅读)东干语时,不能不考虑到它的这种十分显着的语言特点.国内近几年来出版的关于东干族历史,文化的三部着作,[3]可以称得上是研究东

3、干族历史,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着作.①这三部着作在翻译并引用东干语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和特点,如果从尽善尽美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其中对一些旬,词的翻译尚需再推敲和斟酌.以下试举几例.1,"七月里到来秋风凉,大麦开花小麦黄"旬o[:3-T*](PIe6)笔者以为,这段文字后半甸应译为"小麦开花大麦黄".理由是:这段文字是"将东干学者X?尤素罗夫收集的《中原民人曲子》中的东干文《孟姜女》直译出来的".整个"曲子"描述的是"中原"——中国陕甘地区——东干人祖先所在地——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描述的是"中原民人"口头传唱过的曲子.因而"曲子"中的"七月里到来秋风凉,大麦开花小麦黄"这段文字显

4、而易见不是描写中亚东干人生产,生活中所经历的自然,气候,农事现象,而是描述"中原民人"生产中的农事现象.自古迄今,在"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中,大麦属于早熟品种,小麦属中,晚熟品种,两者大抵在先一年的秋季播种(农收稿日期:2002—10—09作者简介:司庸之(1955一),男,陕西成阳市人,高级讲师.历八月下旬"寒露"前播种完为适时,过了"寒露"加籽).到了第二年农历三月底——四月初,大麦发黄趋于成熟待收割.中熟小麦灌浆毕扎颗粒,个别晚熟品种处于扬花毕灌浆时.所以"中原"有"小麦开花大麦黄,收了大麦去碾场"之农谚.在"中原"山区的偏低温地区,麦类农作物有冬播,春播的区别.春天播种,秋天收

5、割,但收获时也不会存在上述的"大麦开花小麦黄"之农事,物候现象.至今在陕甘地区仍有"大麦还没黄,小麦咋就黄了?"之说法;另外,这句话有时也将原本的作物,农事现象转意为婚姻现象:"哥哥(姐姐)还没结婚,弟弟(妹妹)咋就结婚了?"——转意为民间俚语,戏言.这个"曲子"不是描述东干人的.即使是描述东干人的,但东干人种春麦[3一译],小麦,在以上三部着作中还没有东干人种大麦的记载.2,亲属称谓"阿贝(比父亲年长的男性)"[3-T](n"的意译."阿贝"按意应译为"阿伯".理由有三,其一,"伯"指"父亲的哥哥"[T](n"或者指"比父亲年长的男性".这种称谓在东干人祖先的故乡,在今天中国的回族

6、以至其他相关民族中极为普遍,成为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东干人也只是加上了词头"阿",词意并没变,比如"阿大"(父亲),"阿妈","阿姐","阿爷","阿奶"等亲属称谓[3--T](P14$)就足以说明问题.其二,丁本把东干人对亲属的其他称谓译作"阿大","阿妈","阿姐","阿爷","阿奶",唯独把"阿伯"中的"伯"字译成"贝",可能是根据音译.但也应考虑到意译,否则,欠妥当.如果译成"伯"后,这里的"伯"读bei(或b6i),不能读b6.其三,东干人祖先是中国清代陕甘回民,陕甘回民使用汉字和汉语,对亲属的称谓及文字表达在历史上已约定俗成且和其居?41?昌吉学院2002年第4期住地区的

7、汉民族基本相同.虽然今天的东干人用自己独创的东干文字来表达这些传承下来的称谓,但国内外译者将之译成汉字,汉语时,应考虑到这种约定俗成的,并沿袭至今的文化因素.3,"串"和"窜"的音译和意译.丁本(P37)翻译东干诗人亚瑟儿?十娃子写的诗《营盘》中有一句话:"说是巴黎香油(香水)串,我也撒过".王本(P321一P322)翻译东干文化名人黑牙?兰阿洪诺夫写的"东干人对陕西人的问候"的"一首小诗"中有一段译文:"有天口话到来了,我去西安;认认我爷出生的,陕西地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