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ID:12325615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6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_第1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_第2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_第3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_第4页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的论点,了解文章是如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2、过程与方法:首先梳理文章的观点、论据,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分析文章证明观点的方法,认识此方法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指导意义;再次,联系其他指导阅读与写作的文章,相互比较,明确异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定的启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习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写作启示。【学习难点】1、咬文嚼字在本文的含义2、把握课文观点,分析论据的意义。【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本节学习重点】探讨作

2、者列举的五个例子的启发意义,一、预习反馈(一)、参照《优化指导》P52,完成填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学界泰斗,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但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而随笔的魅力即依靠着酝酿记录下这心灵的看法。(二)、把握本文字音、字形。(《优化指导》P52字音字形题)(三)、查词典,找出“咬文嚼字”的意义,将之写在下边:在本文中

3、,其含义应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5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二、合作探究反复阅读课文1-5段,说说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你分别受到怎样的启发。例子启示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用“你这……”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气,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启示:不是所有的改动都一律有效,有的不仅不能表达强烈情感,反而会造出一些病句。2、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改后简洁多了,但远不如原文。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集全力于一箭的情状,体现的淋漓尽致。改后则索然无味。启示:换、改一字都会改变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所以写作时要好好考虑

4、话该怎样说。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文字与思想情感、内容、形式是紧密联系的启示:文字的斟酌和更改不仅是为了更顺畅或更漂亮,更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在阅读和写作中,确定和控制文字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启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得文字的直接意义,有时还注意到文字的联想意义。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启示:文艺是需要创新精神的,语言要跟着思想感情走,滥用套语势必严重防碍思想内容的表达。三、分组展示四、精彩点评五、当堂练习5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一)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5、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则经过多次修改,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据洪迈《容斋续笔》)试说说为什么用“绿”字最好?参考:“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极其富于表现力,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二)《无题》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  妇:妻子。将,音jiāng,带领。雏:音chú,是幼鸟、小鸟的意思,这里是指孩子。鬓有丝:两鬓有了白发。慈母泪:当时作者的母亲在北京听说作者已经被捕的谣传,因忧虑焦急而掉泪。变幻:变化,变换。大王:指当时的国民党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的头子。“城头变幻大王旗”是指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军阀混战。成新鬼: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青年作家李伟森,柔石等五烈士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刀丛:指当时的白色恐怖。原作“刀边”,后改。缁衣:音zī,黑色的衣服。[1]其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原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试说说改动前后的词语含义有

7、什么不同参考:“眼看”为睁眼看着,是客观描写,也是无力救援的表现;而”忍看”则写出了悲愤之情。“刀边”已见到敌人的血腥,诗人的激愤,但可能是孤立事件;而改为“刀丛”则可让人联想到整个社会的黑暗,又可见到投身到艰险的对敌斗争中的诗人的形象。●我的问题。在学习中,我还有以下疑惑:5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咬文嚼字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探究、借鉴吸收作者有关文字运用须严谨的观点;2、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学习过程】一、合作探究1、在文学阅读或写作上,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A参见《优化指导》P54“深层探究”B论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