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凝血病经验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

ID:12661623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_第1页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_第2页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_第3页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伤后凝血病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创伤后的死亡原因1.严重的颅脑外伤。2.大出血。3.脓毒血症or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二、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是失血的主要原因。其原因为多因素,大致如下:1.组织因子过度激活。2.凝血因子耗竭。原因:出血后启动凝血机制,消耗凝血因子。3.大量输血(成分血)稀释。原因:单纯补充红细胞血液,止血作用有限,且院内基本为库存血,,其中无凝血底物,并加用枸橼酸盐和稀释性生理盐水。故单独输红细胞(无血浆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引起或加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4.低温。原因:低灌注;低氧耗;麻醉剂;冷液输注;躯干暴露。且大量输血本身就是低体温的

2、重要原因之一。重度低温提示预后不良。5.酸中毒原因:低血容量;低组织灌注;乳酸酸中毒;高氯血症。可导致纤维蛋白原下降血小板减低。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其为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其为消耗性凝血病)的一种表现。创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各项指标类似于DIC,但不是DIC,可发展成DIC。一、如何早期识别创伤性凝血病的高危因素。首先要排除肝素的影响,符合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1.APTT值大于正常的1.5倍以上。2.PT值大于正常的1.5倍以上。3.凝血因子减少25%。4.纤维蛋白原小于1.0g/L。以上为传统的指标(化学性指标)。近年来在

3、军队医院血栓弹力图(物理性指标)适用较广泛。二、如何防治创伤后大出血。1.严重创伤救治主要是控制出血。2.原发病的救治(损伤控制性复苏)(1)迅速控制出血(脏器损伤)。(2)减少医源性损害。3.复温措施:(1)止血、关腹(暂时性)。(2)纠正乳酸血症。(3)ICU的病室预温至30.0摄氏度。(4)保持身体干燥。(5)温化呼吸系统。(1)所有输入液体应保持40摄氏度。(2)应用温度控温毯40摄氏度。(3)4小时体温应保持在37摄氏度、(4)若体温低于35摄氏度,可持续胸腔循环灌注35摄氏度温水。(5)若体温低于33摄氏度应用血

4、液灌注(A-V),加温装置(CRTT替代)。4.纠正酸中毒(1)纠正酸中毒,氧债后酸血症多自能纠正。(2)PH小于7.2可给予碳酸氢钠。(3)Abramson:创伤病人乳酸血症24小时得到纠正成活率达100%,不能纠正成活率仅为14%(4)ToschlogMoomey:600例创伤病人观察乳酸症是一项有价值的预后指标。5.合理的输液治疗。(1)量:a.允许性低血容量。b.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2)种类:a.晶体。b.胶体。6.纠正凝血障碍,目前仍有局限性。(1)预防性使用用血浆、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治疗策略,开始就试图将凝血底

5、物补充,而未考虑凝血机制所涉及复杂过程(自发抗凝—保护重要组织免受血栓影响)。(2)替代治疗无客观证据支持,存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滥用风险。(3)大量紧急输血方案主要原因局限性在于不能实时评估凝血功能知道不断变化的,对各种血液成分的需求。新进展:(1)美军的经验:伤后24小时内输入红血球,新鲜血浆与血小板比例为1:1:1,也有3:2:1或者2:1:1。(2)凝血酶原时间大于15s,血小板小于10万/mm3,输血浆或者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小于100mg/dl—输冷沉淀。(3)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治疗创伤性难治性出血故目

6、前创伤后输血的量仍无统一的标准,仅仅凭直觉,没有科学的进行目标导向性治疗。经过部队医院的大量试验及临床试验,总结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VII)(费用昂贵)可有效地治疗创伤性难治性凝血障碍,并可在血栓弹力图的指导下适用,并且血栓弹力图可以指导血制品的管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