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

ID:12839135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上传者:lmf666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_第1页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_第2页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_第3页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_第4页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修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指导老师:刘红梅组长:刘倩组员:彭杰、吕娟、李雪楠、梁爽、陈艳组员:佘玲、孙冉、孙晨曦、周雪维2012年12月9 浅析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摘要:在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地位问题上,邓小平把现代化提高到关系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国家的安全以及为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高度来认识。在现代化发展中,邓小平提出实事求是的基本治国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观点。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建设内容,实施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路线。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邓小平思想、发展内容,发展路线,发展战略一、邓小平基本的现代化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来说,记录了邓小平由一位区域领导人到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的长达28年中形成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关于实事求是、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观点。(一)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了《邓小平文选》1—3卷,而第一卷中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则是这一精髓形成的起点。1952年之前,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区主要负责人,邓小平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一任务?邓小平认为,只有采取“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精细地研究”,中央的指示,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1.把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归结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最深刻、最精辟的解释1977年,针对“两个凡是”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不良影响,邓小平凭借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率先发起了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他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1】综观邓小平的论述,我们发现,邓小平赋予实事求是以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党最基本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二是把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最根本的体现;三是把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第一个涵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继承;第二个涵义是邓小平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深沉思考而获得的新认识;第三个涵义是邓小平在把获得的新认识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时提炼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2.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最重要的理论建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对于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邓小平自己曾作出界定:“9 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终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要在理论上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进而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二是要在思想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三是要在实践上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正如江泽民所说:“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一以贯之。”【3】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依据和最终目的。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这是邓小平的创举,是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的新的发展,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理论建树。3.坚持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推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实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道路。邓小平坚持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具有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一)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材料)【5】9 。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当前,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给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二、邓小平理论思想的灵魂——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进步的时代主题。因此,许多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自己追求和向往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当然也不例外。邓小平是毛泽东的同时代人,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导师,他不仅参与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而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打开了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大门。在探索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起到了承前继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一)现代化建设的内容1.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做到解放生产力这一基本的要求。因为生产力是基础。只有解放了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来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还有一个过程。如果所建立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就无法做到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9 现代化建设还有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经济建设,即经济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是要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那么经济建设就是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很关键的一步。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变,其内涵包括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核心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邓小平强调要使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从制度角度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当经济基础有了之后,那么就会进而产生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民主化和精神文明就会在有了经济基础后产生。它们一个是现代化的政对于政治民主,邓小平曾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6】对于经济条件好了,就会产生社会腐败的问题只一情况。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他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确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才是建设了好的现代化。(二)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也可以说是我们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总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全局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反复告诫国人:“要横下心来,一心一意地,专心致志地,聚精会神地,始终如一的搞经济建设,一天也不要耽误,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突出这个中心,促进这个中心。”【6】为了保证这个现代化中心的真正落实,他又同时强调了两个基本点:其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革必然引起开放,开放是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其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发展方向;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这一战略路线合乎国情,顺乎民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要坚持下去,一百年不动摇。”【7】这不仅是表明一种决心,也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相吻合。初级阶段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开始,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正好大约一百年的时间。9 (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战略——“三步走”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转向以经济建设中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8】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而且还包括提出战略的背景分析,实现这一战略的各种对策和措施。(四)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步骤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步骤,邓小平在充分了解和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的站略方案1、“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说基本实现,是因为全国还有7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国人口的4%)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9 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确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关键问题,为党和人民展示了我国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2、全面实现发展战略的举措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1982年,他提出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瓶颈”。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台阶式”发展的思想。他说:“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9】凡是能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能快的就不要阻拦。二是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早在1978年就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0】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为了全面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明确指导思想,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是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邓小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的历史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道路的统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大同找到了现实的可能性。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小康社会,已经摆脱和超越了自然经济的局限,具有现代社会文明的性质。历史已经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必将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大同情结相统一的壮丽美景。(一)对生产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总结了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经过深邃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断论。9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由此,中国经济发展迈入崭新篇章,生产力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翻了几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社会观念、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商品供应充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衣食住用行都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据统计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先例。改革开放30年里,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迅速提升,在经济领域,我国更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现代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方针更是铸就了不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近30年,联想集团抓住契机,贯彻“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的小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拥有员工12000余人,年营业额达200多亿的信息产业多元化发展且闻名世界的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如此,在改革开放以后,海尔集团由一家亏损达147万元的集体小冰箱厂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摇身成为了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二)对经济基础的影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命题,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真理。它是在总结了我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为我国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邓小平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所获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正确回答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将改革的突破口首先确定在农村,在占人口80%的农村首先进行了一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带革命意义”的改革。这场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品经济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也促使了农村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为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在推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另一重大举措是建立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内首先允许市场对经济的调节,这也成为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关系认识的一个实践基础。改革的成功和特区建设,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 的新概念,冲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传统理论束缚。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人误认为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扩大与增强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止步不前,难以向纵深发展。在这个重要的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为改革的发展拆除了思想的藩篱。在“三个有利于”的基本价值尺度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论述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这个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彻底更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改变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模式,更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结尾:邓小平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上,邓小平的理论居功至伟。现如今,中国依然坚守邓小平理论的政策和路线,使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在稳定和平中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浅析,现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经济。第二,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思想理念,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正确路线。第三,坚持四个现代化,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国。第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在中国改革道路上的付出和贡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为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达国家而作出努力。参考文献:[1]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2]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3]出自《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21日[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2日.第226页[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2日.第356页[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2日.第152页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