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ID:13178304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1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_第1页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_第2页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_第3页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_第4页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论文:浅谈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必须讲究结尾。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结尾方法有:归纳式结尾、点睛式结尾、畅想式结尾、反馈式结尾,此外还有撞钟式、开拓式、链索式、练习式等多种方式。关键词课堂结尾教师学生余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结束时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小结,对整堂课的教学的巩固和强化。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写文章一样,“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应追求艺术性和愉悦性,把学生从身心疲劳,情绪低落的状态中唤回,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

2、使得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文章“全定于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消魂欲绝者也”。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结尾必须讲究结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但对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却不加注意,草草收场,缺少一点儿艺术性,给人留下些许遗憾。常听学生反映:“这堂课老师教的好是好,就是听到后头忘了前头,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课后很快就忘了。”这表明课堂教学的结尾非常重要,虽然结尾在一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是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

3、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所以,结束语看似无关紧要,却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有头无尾,“其兴也勃,其收也赢”,不仅导致一堂课的教学不完整,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果听一些语文名师的课或阅读他们的教学实录,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很注重课堂结尾的艺术,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一、归纳式结尾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纲举目张,由博返约,使学生读书由厚到薄,教他们从中得规律,悟窍门。有时也可以启发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加以补充订正。归纳式结尾,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而是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学习重点、难点

4、进行归纳,使其显豁突出,让学生在原学习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提高,进而完全掌握。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总结,温故知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论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例如于漪老师教《茶花赋》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祖国如此伟大,人民精神如此优美,一朵茶花能容得下吗?能给人以启发、深思吗?能!为什么能?由于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开阔读者的视野。由情入手,而景、而人、而理,水乳交融,意境不断深入。从茶花的美姿和饱蕴春色,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欣欣向荣;从茶花栽培者的身上感到任重道远,创业艰难;从茶花的含露乍开,形似新生

5、一代鲜红的脸,表达对未来充满希望,意境步步深化。而三幅构图各具一个眼——“醉”“操”“开”,十分传神,像拨亮一盏灯,使满堂生辉;又似金线串起散落的珠子完成一件艺术珍品,使人深思,引人遐想。这个课堂教学的结尾归纳了教材的重点内容,突出课文的三幅构图,把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妙处。课堂结尾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课堂教学归纳的方式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重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强化印象。这种结课方法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但实际上只有在教学艺术上不断追求,才能巧妙灵活地使用这种结课方法,达到挥洒自如的艺术境界。二、点睛式结尾画

6、龙点睛的典故来源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大凡艺术家,都明白“画龙点睛”的道理,鲁迅写人,就极爱用此种笔法,把人物的眼睛一画,那人物就活了。他对祥林嫂的描写,画她的眼睛,全篇竟有14处之多,“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正是通过画眼睛,“写出一个现代我们中国人的魂灵来”,使祥林嫂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其深刻的悲剧典型。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正是要用精炼的语言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染,弥补学生的疏忽,把他们从漫不经心的状态中呼唤回来,使他们完成从感觉到理解的飞跃,从而完全吸收消化。如教《谈骨气》,教师提出问题:将文中的三个例子的排列顺序调换

7、一下行不行?学生讨论,争执不下。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说: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然后用三个例子进行论证。用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怒对凶顽,宁死不屈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这三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这三个事例的位置绝对不能换,是按说理的顺序排列的。我们写议论文,也要选择事例论证论点。这个结尾,抓住课文的关键画龙点睛,不仅解开了学生争论的疑团,也让他们认识到“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