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

ID:13229987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1

上传者:U-2494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_第1页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_第2页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_第3页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_第4页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班级罚款”制度    吴老师担任班主任的高一(4)班有60人。2005年新学期开始,考虑到班上同学迟到现象较严重,最多的一天竟有11人迟到。有些同学在搞卫生的时候老师不在场就不认真等问题,吴老师责成由10人组成的班委会商量,出台了这样一个班级规定:《关于迟到、卫生的督促与管理的办法》。    该办法规定,同学每迟到或者卫生没搞好一次,就要罚交2元钱。钱交到班长手上,但不准做任何用途的花费,到期末的时候要统一清算,有较大的转变的要如数退还。对具体的迟到的记录,卫生的监督,由班委负责。所谓迟到,是针对学生上午进校和下午进校而言的,当上课铃响起的时候,如果学生还不在座位上,就视为迟到;而卫生不合格,主要是指没有拖地,玻璃擦得不干净等。    措施的出台,当初并没有和学生家长说明,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曾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所以吴老师认为家长对这个措施并不会感到突然。对学生,这样的措施的出台也并没有做过多的说明,他们当时也没什么反应。“不就是两元钱的事么?”吴老师说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很不以为然。     对实行这样“班级罚款”,吴老师说这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不仅是在学习上,也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而且“罚款”是有限度的,金额不是很高,也只是针对迟到、卫生不力两种行为,对学生的其他行为,如不交作业等,还是采取说服教育的。他同时表示,现在总共收到了80元,被罚的主要是迟到的,因卫生不合格而被罚的只有一次,那是一个组的同学因为没有拖地而全体受罚。至于特殊情况而迟到的,为了保持制度的连续性,钱还得交,但这种情况极少,像家离学校远的同学几乎不迟到,倒是迟到的多是离家较近的同学。   吴老师说实行这样的一个制度后,绝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迟到人次几近为零,卫生状况也有了质的改观。但个别学生有意见了。“现在被扣钱的,主要还是那些以前经常迟到的同学,一次2元钱,刚开始还没什么,迟到次数多了,有时一天迟到两次,就得交4元。零花钱不够了,也不敢向家里要。”当记者问及说有人向教育局反映这个情况时,吴老师说有,但他强调只有一个,另外还有在网上指责的,但也只是一人。    吴老师说,鉴于收效极为明显,正在评估《关于迟到、卫生的督促与管理的办法》。吴老师表示,制度应该起到作用,需要不断地完善,现在已着手出台更完善的制度,以更新目前推行的做法。并表示班委会“自组织管理”是个新的尝试,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管理首先是管人,通过管人去管物、管事。“人性假说”是指管理中对于人性问题的一种假定判断。在管理学的研究中,人性假说是研究者对管理实际中有关人性判定的归纳、概括和提炼,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思想和策略。管理实际中的人性假说,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人性的判定,以便据此确定自己的管理策略。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人性假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工具人假说。工具人假说把员工看作是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机器,要求工人同机器一样同步高效;领导的责任就在于指挥、命令、督促,做员工的主宰。工具人的假说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客观存在,并经常地表现在管理之中。   2.经济人。经济人假说是从享乐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   3.社会人。社会人的假说认为,人不是机械的动物,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经济利益所驱使,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影响。社会人的假说告诉人们,人的社会需求的满意与否,决定着工作效率的高低。4.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提出来的。所谓自我实现,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干。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干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从“班级罚款”这一案例看,班级管理的很多举措与教师对学生的消极人性假设有关。人性假设是管理制度的基点。企业管理如此,班级管理也如此。虽然很多班主任并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从班级管理的形式和内容上确实能看出两者的关联。在班级罚款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班主任对学生的消极人性假设对班规制定的影响。比如,该老师制定的《关于迟到、卫生的督促与管理的办法》非常明确地规定,该班同学每迟到或者卫生没搞好一次,就要罚交2元钱。非常明显,这一规定把学生看成是班级机器的一部分,即把学生看成是“经济人”,认为学生行为主要受外界经济利益或者其他物化利益的驱使,学生会避免经济损失或者其他物化利益的损失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就可用这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约束学生。这种班规的制定基础,其实就是工具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消极人性假设带来的班级管理病征    “管”而不“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班主任与其说是在管理班级,还不如说是在监督学生:看管学生做早操,看管学生午睡,看管学生完成各项班级任务。一旦学生“出轨”,就予以责罚。过分重视监管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理解,其后果是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与学生发生了矛盾冲突,又给自己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管”的同时,也要深入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不能整齐划一。这样的管理才能深入人心,“管”而有“理”。     蔑视自治。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班集体中,班主任是导演,学生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然而,事实是班主任在“自导自演”,一人唱班级管理的独角戏——制定班规,确立班委,实施管理,进行监督,忙得不亦乐乎。案例中《关于迟到、卫生的督促与管理的办法》制度的出台,虽说是“由10人组成的班委会商量”的结果,但这一貌似民主的协商实质是对老师“责成”压力的妥协。从报道中我们看到,有相当多的同学对这一制度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这样的“民意”反而更激起了老师实施这一制度的决心。如此无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同学之上的班级绝不是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应该是一开放的集体,即班主任应开放自己的权利,施行民主制班。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工作和劳动,也依赖于学生良好的民主自治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    “刚”“柔”失调。从案例中可以看到,该老师倾向于将学生看作“经济人”和“班级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和制度的权威,体现了强烈的刚性管理特征。“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尽管有维持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方便考核的优点,但过于片面的刚性管理则往往将员工置于消极被管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自律自控能力低,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刚柔相济是包括学校管理在内的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班级管理也不例外。在班级管理中,过多地依赖制度,追求标准,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发展,人性和情感受到压抑。比如学生迟到或卫生没做好,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老师却不管不顾,一味地严厉批评并实行罚款,学生毫无辩解的机会。在如此刻板和缺乏关怀的教条和制度下,学生不得不服从、听命,人的个性、思想和情感受到极大限制。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认同、对老师的尊重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中小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渴望独立自主,要求受人尊重,追求合理、公正、民主。因此,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树立积极人性观,尊重学生个性,以生为本,民主管理,既能使学生由“监督对象”成为教育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自下而上”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位学生参与,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搭建良性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班主任应积极创造条件,根据班级建设的思路以及每位中小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自由组合成班级组织。如:设立值周班长,值日班长,这些同学与班委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建立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学科小组,课外活动小组,卫生小组,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形成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为学生提供参与尝试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积极的班级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对学习富有责任感和积极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能自由畅通交流沟通的渠道,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时能齐心协力,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可以说,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管理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力的,学生融入其中,一言一行都是班级文化的折射。应该说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的正气,又能时刻提醒和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班主任实现两种角色转换:1.由命令者向引导者转换。持消极人性假设的班主任其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2.由限制者向促进者转换。持消极人性假设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仅满足于此,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班主任要用积极的人性假设去看待学生,不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促进其发展与创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