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治学方法试解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

ID:13677885

大小:3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3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_第1页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_第2页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_第3页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_第4页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熹治学方法试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朱熹治学方法试解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自十九岁举进士,至六十九岁罢官还乡,其间五十年,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和著述。他集懦家学说之大成,吸收道、释之长,创造性地建立了理学体系,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第二座丰碑,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笔者不揣浅陋,拟从朱熹治学之方法寻找其创造性体系形成的原因,这于当今之教育也许有所裨益。   朱熹与吕祖谦、张栻都以理学称著,乾道五年,朱熹往严州拜访吕、张之时结识了詹仪之,与詹日以问学为事,甚是投合,遂成莫逆之交。乾道七年,朱熹首次来到詹仪之的故园瀛山书院,但见方塘之水

2、,清澈如镜,灵感触发,顿有所悟,即兴赋诗,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是朱熹有名的“泳方塘诗”又说:“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新得”者,创造性之见解也。随时、随事、随处,学习、复习、练习,自会有“新得”。可见,“温故时习”是获得创造性见解的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呢?朱熹明确指出:“温故时习”乃不过是获得创造性见解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他说:“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矣。”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果不温故便不能“知新”

3、。这是必要条件的命题。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的连词“而”也应当释为“才”,孔子的原话,也是必要条件的命题。   既然是必要条件,那么还有那些条件呢?       一、熟读。   门生吴伯英初见朱熹问如何读书。朱熹的回答简单不过。“读书无甚巧妙,只是熟读。”“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例如——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这里,朱熹告诫门生吴伯英:书,要熟读;不可浅尝辄止。朱熹在建阳考亭撰文教谕沧州精舍的门生曰:“书不记,熟读可记”。还批评一些人“从来未曾用旬日功夫,去熟

4、读一个人的书。到了会见人家,泛然发问,临时凑合,举不出一两行经传成文,讲不出一两处首尾相应的事。”朱熹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要熟读的道理。   熟读,自然含有反复学习之意,不反复学习,岂能称“熟读”。这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强调“温故”的必要性而已。“熟读”也是“知新”的必要条件。       二、知疑。   朱熹提倡读书要知疑。他在教学中经常以启发的方式质疑问难。或个别答问,或围炉讲问。他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又说:“书始渐未知有疑,其次渐有疑,再其次节节有疑,过此一番之后,疑渐读释,以至融会贯

5、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谓的“知疑”即是发现疑义。说明学问长进,必须要能发现疑义,去其疑义。这是朱熹对学问长进过程的描叙,也是他自身读书的体验。其公式是:知疑——释疑——融会贯通。读书至融会贯通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然是否能因此而必然得“新知”呢,朱熹本人也没有断然下这个结论。因为这不过是“知新”的一项必要的前提。       三、精思。   朱熹在建阳考亭沧州精舍的“教谕”中说:“义不精,细思可精。”在《与魏应仲》一文中说:“大抵所读经史,切要反复精详,方能渐见旨趣”。“小有疑处,即更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

6、记,以时省阅。”在《朱子读书法》中又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语中所谓之“精”,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精密思考;其二是:得其精蕴。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结果。精思的过程是缜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朱熹一生,无论教学,还是著述,都是殚精竭虑,探幽索微,力求获得精深的义理。在沧州精舍时,完成了六经的传述。“研精覃思以究其难知”。《四书集注》是朱熹覃思最久,训释最精的传道明世之作,历四十余年而后成。明代学者薛瑄对它的评述是“萃众贤之言,至大、至精、至密。发挥先圣之心,殆无余蕴。”所以,冯友兰教授称赞朱熹

7、是一位精思明辨的哲学家。可以说朱熹理学体系的形成过程须臾没有离开精思,他的每一部著作都是覃思深究的结晶。       四、循序。   循序渐进,是朱熹反复强调且始终坚持的治学之方。朱熹认为:小学只能教学生识一些字,做一些具体的事,从识字做事当中获得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到了大学,就要领悟道理。所谓“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就是大学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四书》:也严格规定阅读次序:先《大学》,次《论语》、《孟子》,最后《中庸》。文章,按一定顺序,一篇一篇地读;书,也按一定的顺序,就其内容上说,必然有其内在联系,由浅

8、入深,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也是认知应当而且必然要遵循的。当然,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或于局部的内容上,先后之顺序,并无绝对的标准。   综上所述:温故、熟读、知疑、精思、循序,此五点治学之方,或近或远,或多或少,都与获得“新知”存在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