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ID:1403147

大小:788.00 KB

页数:77页

时间:2017-11-11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_第1页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_第2页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_第3页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_第4页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守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守望新课程 实践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坚ncctlj@sina.com一、近十年课程发展回顾二、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三、关于数学新课程四、政府的行动一、近十年课程发展回顾在一个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正在急剧转型、差异悬殊的国度,如何进行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课程变革,世界上没有现成答案。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第二阶段: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1999-2001年7月)第三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新课程方案形成阶段(

2、2001年7月—2004年)第四阶段: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2004年——至今)第一阶段: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1998年)主要事件1、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2、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3、逐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思与评论这个阶段是漫长的、自发的、充满草根气息的,正是这种状态造就了的良好学术氛围,才使得课程改革有了灵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二阶段(1999-2001年7月) 课程文本的研制、出台与实验准备阶段主要事件1、教

3、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2、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3、优先启动数学等几个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探索并初步建立起一整套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的工作程序。4、全面启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文本的起草工作。5、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全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并要求2001年秋季组织实验。6、筹备新课程实验工作。反思与评论1、明确了课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

4、结构系统和过程系统。结构系统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结构系统过程系统决策过程评价与反馈实施过程设计过程2、初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运行机制,加快了课程发展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3、教师培训方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基于平等、对话、合作为特征的研修文化,全面重建培训制度。第三阶段(2001年7月—2004年)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高中课程方案的形成重要事件1、2001年7月,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确定了新课程实验的总体目标和工作策略,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和师资培

5、训等各项工作。2、实验规模逐步扩大。2001年42个实验区0.5%-1%2002年570个实验区18%-20%2003年1642个实验区40%-50%3、成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4、组织对实验过程的评估与调研第一次评估活动:2001年12月23—28日第二次评估活动:2003年3月4—12日第三次评估活动:2004年11月22—26日每次评估活动分5-7个评估小组,每个评估小组由7-10人组成,包括大学校长、专家、地方行政官员、校长、教师和记者;3次评估工作考察了近50个实验区、150所中小学校,听课达5

6、00多节,座谈会300余次、参加座谈的代表逾5000人,回收的各种问卷一万多份。反思与评论1、课程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1)教师发展(2)制度革新(3)文化重建2、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教学研究领域必须确立的基本制度。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核心要素:实践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引领与创新专业人员和一线教师如何组成学习共同体,是课程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第四阶段(2004年——至今) 义务教育课程反思、推广与高中新课程实验主要事件1、新课程实验进入第三个年头,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展了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2、义务教育新课程

7、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2004年70%-90%2005年95%以上3、新课程的首届初中毕业生面临中考改革。4、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反思与评论点上的经验如何在面上得到推广?从“样品”到“产品” 从“试点”到“推广”这中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非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到底如何?是那些因素在主宰着这种变化?学术界的力量能够发挥多大的影响力?作为实践者的教师呢?舆论在其中又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行政的力量是更为有力了,还是相反?二、关于评价与考试改革(几个案例)实行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进行初中

8、生综合素质评定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案例1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怎样确定,评价内容的各个方面是否有主次之分?学生综合素质应该由谁来评价,怎样处理各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怎样计算,各等级的比例是否需要限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怎样呈现,怎样在高中招生中有效利用?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运用主要有:(1)可以严格限制A等比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