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ID:14641341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9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努力克服,以便使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现罗列如下,仅供参考。1.过分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化正如开头所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值得肯定。但是,通过听课发现,个别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的重、难点,更把握不住教材编撰者对教材内容设制的

2、意图。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要把握这个中心,突出这个中心,其他的内容和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不然就会抓了芝麻漏了西瓜。教材的编撰者,再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段落、很多栏目,有文字、有图表、有实验、有阅读材料等等,但这些段落和栏目都为中心内容服务。其功能有的是引导、有的是表述、有的是补充、有的是概括。教师必须把他们一一搞清楚,明白他们存在的意义,这才叫做吃透了教材,把握住了教材。这是以前我们常说话,目前好像是不大

3、提这个问题了,但实际是不对的。确定了教和学的中心以后,用什么方法来呈现这个中心、解决这个中心,才显出它的重要性。不同的中心内容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有方,教无定方,贵在得方”。我认为,对某些学校和某些老师老师来说,首先解决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前者解决之后,再考虑后者为时也不算晚。不同环境、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还有不同水平的教师,都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我们倡导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2.过分注重“探究式”教学,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接受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4、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探究”,是一种学习思想,或是一种学习方式。旨在学生对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大家知道,我们所承担的教育任务,概括起来讲,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技能技巧,三是道德行为。探究式学习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把探究式学习内

5、容一般设计为“探究活动”,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前面说过,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其实,“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

6、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只能事倍功半。3.过分注重教学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结果”新课程历年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提倡重过程,是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结果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以便对结果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并在从过程中寻求和学会得出结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体验过程艰辛

7、,有助于科学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是新课改的目标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说结果就不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三维目标”要求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重,决不能偏废,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4.过分强调能力培养,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在教学既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淀。而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密不可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在上面已经有提及,不再赘述。5.过分突出学生的

8、“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