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ID:15179820

大小:636.50 KB

页数:158页

时间:2018-08-01

上传者:U-3269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_第1页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_第2页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_第3页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_第4页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制作:顾晓霞二00五年二月 《国民经济核算》课件 总论第一章2—32第二章33—71第三章72—78第四章79—107第五章108—117第六章118—134第七章135—156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国民经济核算是国民收入统计的演化结果。国民收入统计的产生可追溯到1665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对英国当时国民收入的估算工作。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和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前者主要领导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和统计制度制定工作;后者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为基础创立和发展了美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实际统计工作。联合国1968年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缩写SNA),简称新SNA.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与之平行存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缩写MPS)。当时称为世界两大核算体系即SNA和MPS。MPS与SNA相比较,主要区别是生产理论不同、指标体系不同、统计反映方式也不同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我国原来实行的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行方案,并确定在1992一1995年期间分两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正式步入国际一体化的SNA体系行列。我国1992年正式颁布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行方案,1995年全面推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经过多年实践和修订完善,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国家统计局在总结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于1998年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正式定期公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统计数据。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二、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有重要的关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体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概念、类别、经济原则等都是直接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与管理领域有重要作用,并反过来促进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帐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因而它与会计学也有密切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有许多不同。例如核算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国民经济核算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而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或微观资金运动过程。另外,核算原则、计价基础、核算方法也不同。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一)机构单位概念: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法人或社会实体。国家统计局有关划分基本单位的规定中把后一类称为法人单位,具体统计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机关(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单位。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分类:机构单位有两种分类: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的区别在市场经济中,机构单位根据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可分为两类,即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二者的区别在于营利性机构单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非营利机构单位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机构单位可以区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常住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非常住机构单位则是作为国外来处理的,因此,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是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二)、机构部门的概念及分类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它们主要是:(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6)国外,指与该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全部非常住机构单位。国民经济机构部门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因而这些机构部门及其经济活动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对象。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三)、基层单位的概念及分类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它是以生产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的,具体特征是:(1)具有一定生产场所;(2)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入与产出资料,包括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入;(3)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帐户。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而一个基层单位只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四)、产业部门的概念及分类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在联合国有关文献中还称国民经济活动标准分类。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也是有许多层次的,最综合的分类是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和建筑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流通和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国家机关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及其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主要对象,也是分析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概念:交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在市场经济中,国民经济活动的交易是机构单位之间根据市场经济原则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从性质上定义,交易包括经济权益的创造、转移,具体性质的改变和消失。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五)、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分类: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主要是以下几大类。1、货物和服务交易。货物和服务统称为产品,因而又称产品交易,产品是生产的结果,产品交易是说明产品的来源和使用。2、分配交易。它是指由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形成收入初次分配给劳动力、资本和政府的交易,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经常转移:收入税,财产税,其他经常转移资本转移:对机构单位的储蓄或财富的再分配.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3、金融交易。它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如银行存款.4、内部交易。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在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全过程上的系统一致性,对于企业或基层单位生产者自行生产自己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或基层单位的内部交易看待。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企业自制生产设备,固定资本消耗.5、货币交易与非货币交易-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交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货币进行的交易,称为货币交易;(按直接发生额核算)另一是以易货的形式或以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进行的,如产品或服务的易货交易、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实物报酬、由政府免费对居民提供的社会福利等,对这些交易一般称为非货币交易。(间接核算)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经济流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或转移)、交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属时期指标特征:*按货币单位计量*与时期长短有关-经济存量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经济存量主要是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持有量。特征:*与时点有关*一般表现为期初.期末等.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七)、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市场价格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度量因素,而且市场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数量特征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是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那些非货币交易或内部交易也是按照现期同类产出市场价格计量核算。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七)、市场价格与要素价格市场价格的价格形式: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采用统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要素收入价格是根据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要素价格的理论内涵不仅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而且还包括其中间投入(或称中间消耗,的产品(含服务,内含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这种价格形式主要是理论概念。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四、国民经济核算对象(八)、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与购买者价格-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含服务)的市场价格,包括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含服务)最终得到的市场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相比,它包括从生产者到购买者之间所发生的商业流通费和运输费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使用的购买者价格包括不可抵扣的增值税。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五、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就是所有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过程。作为一般市场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主要是从事市场活动的交易者、市场交易和市场价格,以及保持市场发育活力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平等竞争机制。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基本上可以分为产品(含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等三大类。市场经济活动是由交易者决定的,最基本的交易者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和以法人代表为单位的居民以外的机构单位。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表现为生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消费和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以及国民财产和财富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六、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及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含总量和结构描述两个层次,它们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是以社会再生产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划分生产核算、收入分配核算、积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外核算。见教材图1一1国民核算总量关系示意图。图1一1中列出了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总量指标,也标明了各总量指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联系。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再生产循环和扩大再生产国民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左边:再生产循环过程*右边:扩大再生产国民财富积累过程.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六、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描述及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描述是通过宏观层次上的系统分类进行的。见教材第20页国民经济核算分类体系示意图(图1一2)1、生产领域,对生产成果分别进行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和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及产品分类。2、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领域,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结果的可支配收入分别按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主要为分析收入分配结构服务。3、最终使用领域,包括消费领域和积累领域。消费领域,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按政府目的分类,主要为分析政府职能作用而服务;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按消费目的分类,主要是为分析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服务。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七、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国民经济核算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范围确定、核算的系统一致性等具有直接的指导或决定作用。1、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就成为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分类、帐户划分等方面的重要原则,这就是我们简称的市场原则。生产范围: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生产活动.如农民自产自用粮食,自建房屋自己使用等.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七、国民经济核算原则2、所有权原则-所有权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核算中资产和负债范围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资产和负债是进行生产活动,获取经济利益的根本条件,因此,它必须表现为企业等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的所有权,才可能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决定的作用。正由于这个原因,国民经济核算把资产界定为机构单位或机构部门能够行使所有权的统计范围,负债与资产相对应,这就是简称的所有权原则。*一般指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非生产的自然资产,如土地,矿藏等---看能否归属具体部门所有*不是资产的:大气,公海,教育.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七、国民经济核算原则3、三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七、国民经济核算原则4、核算统计原则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原则首先是权责发生制。其次是现行价格核算原则.所谓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原则与微观会计核算原则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同:都遵循权责发生制和实际价格*异:对资产,存货的核算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八、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国民收入与支出帐户方法是用一系列帐户的方法来核算国民收入、支出和使用。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内容包括进来,国民经济帐户方法在体系设置、指标联系及平衡项目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国民经济帐户方法是根本的方法,但在一些方面也吸收或直接使用了平衡表方法。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的或需要也引进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核算其他方法,主要是矩阵方法(主要的)、方程式方法和图解法(辅助说明)。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八、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发展。平衡表的特点是抓住所反映对象的两个相互对应的平衡方面,如收入与支出、来源与使用、资源与使用、调人与调出、供给与需求、增加与减少等设计统计表。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九、国民经济帐户方法特点1、帐户中所设科目均为统计指标,反映经济活动的交易内容和资产负债状况。2、帐户设置的体系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分设帐户并连为整体的,包括期初资产负债帐户(也称期初资产负债表、生产帐户、收入分配及使用帐户、积累帐户、期末资产负债帐户(或表)。上述帐户可归为三类帐户即经常帐户、积累帐户(流量帐户)和资产负债表(存量帐户)。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九、国民经济帐户方法特点3、帐户根据平衡关系设置平衡项,它是保证帐户左边合计等于右边合计的剩余项,在经济内容上反映由帐户其他各指标共同决定的变量,帐户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平衡项连接的。4、帐户及帐户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运行中的经济联系,因此核算对象主要是在机构单位基础上,揭示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5、实施四式记帐核算。这也是应用会计复式记帐核算原理的结果。例如购买原材料问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十、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指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一系列帐户的整体。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主要是在部门和宏观总量两个层次上。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十、国民经济帐户体系1、机构部门帐户。机构部门帐户是按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和资产负债存量设置帐户体系的,具体包括生产帐户、收入分配和使用帐户(其中含原始收入(初次)分配帐户、收入再分配帐户、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积累帐户(其中含资本帐户、金融帐户、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和重估价帐户)、资产负债表(其中含期初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变化表、期末资产负债表)。各帐户之间是通过平衡项相联系的。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十、国民经济帐户体系2、产业部门帐户。产业部门帐户主要描述生产及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产品(含服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投入产出表,或称货物和服务供给(产出,表和货物和服务使用(投入与最终产品)表,及货物和服务帐户。3、国民经济综合帐户。国民经济综合帐户包括国民经济合并整体的总量帐户和五大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国外的各综合帐户 第二章生产核算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消费——投资一、生产核算的地位生产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起点,它界定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和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收入分配、消费、资本形成、金融交易等核算具有重要决定作用。也是核心内容 第二章生产核算二、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基层单位,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货物或服务的同一性划分成各个产业部门。*微观主体----基层单位*宏观主体----产业部门(内在一致性) 第二章生产核算产业部门分类也就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分类,我国与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是基本一致的。产业部门分类的最综合层次是三次产业分类。*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四个层次:流通,生产生活,教科文,公共)在三次产业分类下是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产业部门下是国民经济行业部门。机构单位和在此基础上分类的国民经济机构部门也是生产核算的重要主体。*三次产业—产业部门--行业部门---机构单位及机构部门----基层单位 第二章生产核算三、生产的产出:货物和服务货物和服务是生产活动的两大类产出。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服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第二章生产核算四、服务产出的种类(四种)1、为确保货物价值的顺利实现,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所提供的对货物的服务—运输,销售,修理等;2、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直接提供的生活需要的服务—客运,医疗等;3、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直接提供的精神需要的服务—教育,娱乐等;4、服务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的生产及商业需要的服务---科研,保险,金融。5、服务可以分为公共服务和非公共服务。服务根据使用还可以分为中间服务消费和最终消费服务。 第二章生产核算五、生产核算范围: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实现的生产产出被称为市场产出。市场产出的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它的生产产出的核算一般采用市场价格。非市场产出是指不经过市场的产出。它的特点是生产产出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非市场产出主要有以下两类:自给性生产和其他非市场产出。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构成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也就是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全部列入生产总量的核算范围 第二章生产核算六、生产理论生产概念是指生产者利用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消耗,创造出新的货物和服务的过程。生产的产出为社会形成了新的货物和服务,按照对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生产过程的货物和服务,最终产品是指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的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是指用于居民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 第二章生产核算六、生产理论*生产理论的本质: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国民经济活动是一个循环过程,生产是起点,继而是收入分配、消费、金融融资和资本形成,因此,生产概念、生产理论、生产范围和生产总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中占据重要基础地位。*生产——收入分配——消费——融资——资本形成 第二章生产核算七、机构单位总产出*基层单位——基本单位*机构单位——基本核算单位(公司、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生产单位如一个企业来说,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的新的货物和服务是它在该时期内的生产过程中,制造出的已经出售或准备出售的产品以及在制品、半成品期末期初差额,它们是企业生产的总产出或称总产品,是企业内本期不再进行加工的企业最终产品。从价值形成看,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最初投入的价值、对货物与服务的中间消耗的价值、生产税净额的价值,也就是(C+V+M)的全部价值。 第二章生产核算七、机构单位总产出从机构单位生产成果的使用出发,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生产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和生产产品的库存增加的价值总和。从生产的价值出发,机构单位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一个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即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C+V+M)。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核算。 第二章生产核算八、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机构单位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机构单位增加值说明一个机构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程度,数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也就是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一般说来,机构单位增加值核算方法主要是两种,生产法和分配法。 第二章生产核算九、增加值生产法核算生产法的核算公式: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生产者价格)-机构单位中间投入(购买者价格) 第二章生产核算例如某企业1999年生产轿车11万辆,其中销售10万辆,每辆市场售价13万元。期初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20亿元,期末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余额40亿元。企业1999年职工餐厅服务产出价值5000万元、幼儿园和学校服务产出价值3000万元、房地产服务产出价值2000万元。上述全部生产活动的中间投入总计96亿元。要求计算该企业1999年的增加值。该企业1999年总产出=10万辆×13万元/每辆+(40亿元-20亿元)+5000万元+3000万元+2000万元=151亿元该企业1999年中间投入=96亿元(已知)该企业1999年增加值=151亿元-96亿元=55亿元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增加值分配法核算分配法核算机构单位增加值就是分别核算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项目,然后汇总求得。即,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劳动报酬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为弥补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营业盈余是指一定时期内机构单位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是由机构单位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一、增加值分配法核算例题某企业1999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25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5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5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0亿元。要求计算企业1999年增加值。该企业1999年增加值=劳动报酬25亿元+固定资产折旧5亿元+生产税净额5亿元+营业盈余20亿元=55亿元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1、工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对工业部门计算总产出,通常采用“工厂法”,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进行计算。工业总产出(总产值)的计算公式应为: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工业性作业价值计算原则:单位内原则本期内原则最终原则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工业总产出按报告期产品实际销售价格计算(实际出厂价格),没有出厂价格的项目,如自制设备,按实际成本计算。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经检验、包装(规定不需要包装的产品除外)入库的产品价值,包括次品价值(规定不合格不准销售的除外)。工业性作业价值指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生产性劳务形式表现的产品价值,按加工费计算,不包括被修理、加工产品的价值,但包括在工业性作业过程中消耗的材料和零件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完成生产过程仍需继续加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期末减期初得到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2、农业部门总产出的计算农业部门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以农产品为单位,按各种农产品的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计算。对实物产量难以核算的就以所支付的生产费用来代替。 第二章生产核算3、建筑业总产出的计算建筑业总产出的计算是将工厂法与产品法的结合,即针对各建筑生产单位,分别计算上述各项建筑产品的总产值。4、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的计算交通运输其总产出以货运收入和客运收入表现。货运收入与客运收入之和为运输业总产出。仓储业分为营利性仓储和非营利性仓储。营利性仓储活动以其收费收入作为总产出。非营利性仓储活动,如国家储备,以其储存活动的经常性支出加上有关固定资产折旧为其总产出。邮电业的职能是以其业务活动的总收入为其总产出。 第二章生产核算批发和零售贸易可采用两种方法计算其总产出。一是用已售商品销售收入减商品的进价所得的差额计算总产出。另一是用所支付的流通费加上税款和利润计算。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一般直接按产品销售收入计算其产品的价值。转卖业务与商业活动相类似,其转卖作业总产出的计算与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一致。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的计算。其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就是其核算期内所提供服务的全部价值,也就是它的总产出。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5、房地产业总产出的计算房地产管理部门:总产出=房租收入十其他业务收入。房地产开发经营部门:总产出=销售收入一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城乡居民自有房屋其产出应接当期市场的房租价格进行虚拟。以上三个部分的总产出相加,即可得到房地产业的总产出。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6、金融业总产出的计算金融业的总产出公式可归纳为:总产出=金融中介服务的总产出+金融次要活动的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从辅助性金融或商业服务中提取的手续费、服务费+从事投资活动所得的收入我国金融单位的总产出可基本归纳如下: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手续费收入+信托业务收入+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外汇业务收入+咨询业务收入+投资分红收入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7、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保险是通过从投保人处筹集资金,最终回流到投保人,并在此期间内保险人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的活动。保险人从事两种性质的活动:为投保人提供保险服务。该类服务的产出价值为:实收保费收入减到期索赔支出;2、投资活动。投资活动的产出应为投资净收入。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公式可归纳为:总产出=实收保费收入+投资净收入+手续费收入-到期索赔支出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8、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计算社会服务业包括广泛的行业,(1)公共设施服务业,包括市政公共交通业、园林绿化业、自然保护区管理业、环境卫生业、市政工程管理业、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和其他公共服务业。(2)居民服务业。(3)旅馆业。(4)租赁服务业。(5)旅游业。(6)娱乐服务业。(7)信息、咨询服务业。(8)计算机应用服务业。(9)其他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总产出是社会服务部门(或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利润)之和。即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9、三种服务业总产出计算三种服务业指教育、文艺及广播影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保障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三种服务业总产出是指相应行业的企业和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服务总值。具体计算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一般采用经常性业务支出加固定资产折旧,即,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2)服务业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般计算公式为:总产出=主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收入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二、产业部门的生产10、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总产出计算总产出是指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服务总值。在计算方法上,一般采用经常性业务支出加固定资产折旧,即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三、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是指与产业部门总产出范围、口径一致的核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从实物形态看,即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原材燃料等;从价值形态看,它是生产的转移价值。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①小型工具〈200元②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普通保修)③研究与开发(提高生产效率——无折旧率核算)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三、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1、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产业部门增加值是指一个产业部门的全部基层生产单位一定时期生产创造的增加值之和。它的核算范围口径与总产出和中间消耗核算是一致的。其核算方法主要是生产法和分配法。产业部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是: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三、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2、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分配法(收入法)核算是: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劳动报酬+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固定资产折旧+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生产税净额+Σ该产业的基层单位营业盈余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三、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3、生产帐户生产帐户是表现生产核算结果的工具生产活动核算的统计指标彼此是相互联系的,生产帐户是描述这种联系的较好形式,它可以完整、清晰、简捷地表达生产核算的内容。生产帐户的基本形式如表。生产帐户单位:亿元使用(分配法)来源(生产法)中间消耗3775增加值4778劳动者报酬2583生产税净额601固定资产折旧589营业盈余1005总产出8553合计8553合计8553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三、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3、生产帐户A、产业部门的生产帐户各产业部门生产帐户即是所属各基层单位生产帐户的合并。(基础帐户)B、机构部门的生产帐户将不同的机构单位再按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居民等加以分类,再将划入相同机构部门的机构单位的生产帐户加以合并,便可得到各机构部门的生产帐户。其形式和指标内容与下般的生产帐户是一致的。它也可以用综合的形式表达。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四、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增加值表明了生产单位对国民经济所做出的净贡献。对国内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求和后所得到的总量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有与其相应的实物形态,即全社会的最终产品。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全部生产活动创造的价值总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其实物表现为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总和。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五、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应的有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及支出法(产品法)。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总产出-中间消耗或: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的总产出-各机构部门的中间消耗=国内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六、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分配)法核算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其他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业盈余+其他收入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七、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核算用公式表达为: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从理论上讲,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中会有差异。这是因为三种方法估算国内生产总值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通常支出法得到的数字会更标准。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为国内生产净值,它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国内生产最终产品总量。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八、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联的其他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相关联的总量指标,主要是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净福利的计算公式可以列为: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改善坏境资源的质量的投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得到的产出+虚拟的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价值(不完善)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九、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计算可比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的几种方法(见书62)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做为一个总尺度,来衡量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即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一般都是采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其中剔除了价格变化的因素,可以较好地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物量的实际增长变化。 第二章生产核算十九、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计算可比价格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的几种方法(见书62)1、直接利用两个时期以可比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求物量指数。2、利用指数体系间的关系推算物量指数,即用增加值的动态指标,也就是按现价计算的增加值发展速度除以相应的价格指数求得产值物量指数。3、直接编制生产指数反映产量综合变动,即采用一部分代表性产品的个体物量指数用增加值加权计算平均数。 第二章生产核算三十、经济增长率及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定经济增长率是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或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基础上计算的,计算公式是: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或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100%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是与周期波动相伴随的,经济增长的波动是以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的发展速度波动为主要标志的。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环比数列的时间序列分析,是分析和测定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一投入产出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沃西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其核心是投入产出表——产品生产的技术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投入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中间投入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具体说来就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产出分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大类,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见书97页表3—3)如果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不受价格影响,能更直接地反映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但由于实物计量单位受制于产品质的差异,这使得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要受价格变化的影响,但它保证了投入产出核算内部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与其他核算之间采用同一种计量单位,它是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投入产出表。以下主要涉及的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见书97页表3—3)简化的产业部门投人产出表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各不相同。第I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主要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的结构和最终产品的产业部门结构。第Ⅲ象限主要反映各部门增加值分配或最初投入构成情况。第Ⅳ象限一般认为主要反映再分配关系。第Ⅰ、Ⅱ象限连接在一起,通过各横行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分配和使用去向;第I、Ⅲ象限连接在一起,各级别反映各产业部门在生产中的投入和来源,也反映生产过程的价值形成。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三、投入产出表中的几个基本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平衡关系式。1、从纵向看,中间投入十最初投入=总投入。2、从横向看,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3、每个部门的总投入=该部门的总产出。4、第Ⅱ象限的总量=第Ⅲ象限的总量。这是投入产出表的总平衡式,即全国最初投入总计等于最终产品总计。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四、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叉称为中间投入系数,是两个部门间直接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表现。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中间投入的数量。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aij表示直接消耗系数;xij表示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Xj表示j部门的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受以下因素的制约:(1)生产的技术水平;(2)产出的结构;(3)价格水平。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五、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反映的某产品的产出与为生产该产品而进行的中间投入之间的关系,仅是直接的。为反映某产品的产出与为生产该产品而进行的完全消耗之间的关系而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等于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完全消耗系数的矩阵计算如下:B=A+A2+A3+…,式中,B表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将其矩阵中每一元素的计算展开,就是计算bij的的形式,两种计算方法是等价的。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五、完全消耗系数例题:已知反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如下:X22=100亿元X23=110亿元,第二产业部门总产出为2262亿元,第三产业部门总产出为985亿元。要求:(1)计算a22和a23;(2)分别解释a22和a23的经济含义。a22=1238/2262=0.5475a23=(100+110)/985=0.2131a22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二产业生产单位产出对本部门的直接消耗量为0.5475。a23的计算结果说明第三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出对第二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为0.2131。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一、收入分配与使用的概念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各经济单位以其生产成果即新创价值为基础进行分配。收入初次分配,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收入再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调整后可支配收入。收入使用是指消费活动,即用于购买从而实现消费所花费的支出。消费的实际内容包括多种物品和服务,核算的价值就是各经济单位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二、收入分配与消费的核算原则核算原则:(1)收入分配与消费过程的经济价值包括货币、实物性收入和支出的核算。(2)按照权贵发生制原则计算各种收支流量。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三、收入初次分配理论收入初次分配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对生产的参与状况和贡献,对生产成果---增加值的分配。分配的结果形成:居民部门的收入;资产出让者的财产收入及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四、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形成核算、原始收入核算收入初次分配核算包括两个层次,即收入形成核算和原始收入核算。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四、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形成核算、原始收入核算1、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即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三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教材103页上表4—1是收入形成帐户的基本形式。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四、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形成核算、原始收入核算2、原始收入分配核算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教材105页表4—2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基本形式。表4—3原始收入分配部门综合帐户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五、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收入1、财产收入。它是资产所有者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资产归其使用而得到的收入,是因资产使用权在一定时间内出让而产生的由使用者支付给所有者的报酬。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财产收入具有以下类别:1)地租。产生于土地使用权的暂时转让。2)无形资产使用费。它是无形资产所有者允许另一机构单位利用自己拥有的权利而向对方索取的报酬。3)利息。它是由资金借贷(包括贷款、票据、债券)而产生的财产收入。4)红利。它是产生于股票这种金融资产的财产收入。5)准法人企业收入的提款。是准法人企业业主自企业收益中提取曲做为业主投资报酬的收入,可理解为准红利。6)直接投资企业的留存盈余;是针对外国投资者直接投资企业的财产收入虚拟流量,它末形成当期外商实际财产收入,但仍视为已分配给外国投资者,又由外商再投资到企业中。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五、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收入2、原始收入。它是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的平衡项目,也是体现整个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综合指标,表示各部门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最终取得的生产性收入。原始收入也有总额和净额之分。从整个初次分配过程看,一部门原始收入是该部门增加值加减所有初次分配收支的结果。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五、财产收入、原始收入、国民收入3、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国内各机构部门原始收入之总和。国民收入是指该国民经济当期从国内和国外获取的全部生产性收入。国民总收入是在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加减国内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原始收入分配收支流量而形成的。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六、收入再分配理论收入再分配是指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收入分配活动。不是交换性的,而是转移性收支。收入再分配核算就是要通过帐户反映整个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和结果。1、转移概念转移是交易的一种形式,是指一机构单位向另一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或资产等各种资源,而不从后者那里收取任何上述资源做为对等物回报之行为,因此,它是"单方面"的交易。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六、收入再分配理论2、资本转移及经常转移它是以资产所有权被转让造成交易方资产量增减为前提的转移活动,一般不会直接影响接受者和出让者的当期消费水平。经常转移又称现期转移,它是与资本转移相对应的,影响交易双方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但不会使交易者的资产量发生变化。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六、收入再分配理论3、转移的形式无论经常转移还是资本转移,都有现金转移和实物转移两种形式,前一种是货币或其他金融资产的转移,后一种是货物、服务及非金融资产的转移。收入再分配中的各项转移仅指经常转移。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七、收入再分配核算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这里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三大类。1、收入税收支。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它形成政府财政部门的主要转移收入,是其他部门的转移支出。2、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它是旨在维持居民当前和未来的福利而在机构单位之间作出的经常转移。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社会保障是居民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对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卫生保险计划的缴纳。缴款有以下形式:1)雇员及其他居民个人直接对社会保险计划缴款。2)各单位代其雇员对社会保险计划支付缴款,一般将其视为单位以报酬形式支付给雇员,然后由雇员支付给社会保险计划。这样,整个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收入。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福利两部分。3、其他经常转移。它指除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八、可支配收入核算可支配收入概念:可支配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可支配收入又可定义为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按总额和净额计算,差别仍在于固定资本消耗。国内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加之和为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自国外转移收入-对国外转移支出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九、收入再分配帐户收入再分配帐户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主要帐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各部门收入再分配帐户合并起来就是收入再分配部门综合帐户,它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收入在部门之间的转移状况。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收入使用核算和消费概念1、收入使用核算。它是继收入分配核算之后反映可支配收入使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有关内容的核算,其中心是消费核算。2、消费的定义。货物和服务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使用有中间消耗、非金融投资和最终消费三种方式。中间消耗是当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属于中间产品使用。非金融投资是当期积蓄下来用于增加财产以扩大生产规模的货物。最终消费则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它和非金融投资都属于最终产品使用。定义和核算消费的原则之一,就是要确定消费的对象必须是当期生产或进口的产品,同时必须在消费与中间消耗、非金融投资之间做出明确区分。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3、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费有两种定义:一是以货物和服务的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定义为最终消费支出。它是指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二是以消费对象的实际获得为标准,定义为实际最终消费,是指消费者实际获取的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最终消费常常是以核算最终消费支出为基础。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一、收入使用帐户收入使用帐户分别与前述收入再分配帐中和实物收入再分配帐户相衔接,称为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从收入使用帐户(教材第116页表4-6)看出,最终消费支出区分为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二、居民消费支出核算1、居民消费支出概念居民消费是指为满足居民自身生活需要由居民个人直接实现的消费,公共消费则是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提供,由全社会共享的消费。只有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才有最终消费。收入使用帐户分为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和可支配收入使用部门综合帐户(教材第116页表4-7)。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居民消费支出全称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是指核算期内由居民个人直接购买消费性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支出。从消费对象的性质看,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下述内容:1)耐用消费品支出;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居民购买住房或建房用材料所花支出不应计入消费,计入消费的只是代表住房服务的房租支出。依照消费目的,居民消费支出可分为以下八类:1)食品、饮料、烟草类;2)服装和鞋类;3)租金总额、燃料、动力;4)家具、陈设品、家庭设备和管理;5)医疗和保健费用;6)运输和通讯;7)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8)杂项用品和服务。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二、居民消费支出核算2、居民消费支出的核算计算居民消费支出总量,通常要就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进行。具体核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消费支出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与货物和服务所有权转手对应的应付额,不能将实际付款的时间等同于支出发生的时间;2)不能将消费支出等同于货币性支出,与前述收入分配核算相衔接,消费支出既包括直接购买支出,也包括虚拟购买支出,如根据消费者消费自己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形式计入收入的消费品和服务价值所估算的支出。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二、居民消费支出核算3、居民消费支出的核算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方法称为直接核算法,是按照消费实际流量,把用于居民个人直接消费的货物和服务价值量加总来计算消费支出。另一种方法称为间接推算法,是利用分配核算资料依据收支平衡关系来推算消费支出。根据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扣除相当于储蓄的非金融投资和金融净投资,其差额即为消费支出。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三、公共消费支出核算1、公共消费支出概念公共消费由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最终消费支出组成,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其中政府最终消费支出是主要部分。按照职能划分,公共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文化等方面。从受益对象考虑,公共消费支出要区分为用于居民的和用于公共服务的两部分。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三、公共消费支出核算2、公共消费支出核算从消费提供方式或来源看,公共消费支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政府等部门自市场上购买产品,然后免费提供给特定居民;一种是政府等部门做为非市场生产者,将自己的服务产出免费或以无市场含义的价格提供给居民和公众。沿此思路,可以建立核算公共消费支出核算的基本方法。对前一种情况,可以按照实际购买价来计算公共消费支出。对后一种情况,应以政府等部门非市场性总产出价值为基础,减去这些部门以成本价格或无经济意义的价格出售其产出而获取的“销售收入”,计算结果为政府等部门免费向公众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这些部门自己承担的消费支出。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四、收入分配与消费核算应用分析1、收入分配结构分析收入再分配阶段,所得税是最重要的分配手段。各部门所支付的所得税出自自身已取得的原始收入,因此反映所得税在收入分配中所起作用,主要是计算各部门支付的所得税流量与各该部门原始收入净额之比值;此外也可计算政府部门所得税收入与其原始收入的比值,反映所得税对政府部门收入形成的影响程度。显然,税率越高,纳税面越大,所得税的分配作用就越大,上述两个比值的数值都会越高。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四、收入分配与消费核算应用分析2、收入使用结构分析可支配收入的使用首先是消费,消费剩余形成储蓄。为反映可支配收入的使用总体结构,可依据国民可支配收入计算消费率和储蓄率,计算公式为: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十四、收入分配与消费核算应用分析3、消费结构分析(17:30)在居民消费层次上,最主要的是分析消费的目的结构。消费目的结构又称消费用途结构,是按照消费目的分类来考察的消费内部结构,具体可以就各类消费分别计算其在居民个人消费中所占比重。通常应用较多的是计算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指标,它就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恩格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一、积累核算的理论积累核算的概念;从一段时期考察,资产负债存量由期初到期末必然会发生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积累核算的内容。积累的性质:从理论上,积累核算所反映的内容是定义在资本存量的变化上,积累是资本的积累。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一、积累核算的理论形成积累的主要来源是(1)经济交易的发生,如购买或出售固定资产,提取或存入一笔存款等。(2)资产的发现和毁损,都会引起资产数量的变化和负债、净值的对应变化。(3)资产价格在核算期内的变动,会使原有资产产生持有资产损益,引起资产、负债及净值价值量的变化。积累核算:积累核算是对一国或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变化过程的核算,它是使当期经济交易核算得以终结的核算。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核算是积累核算的最主要部分。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二、资本形成核算(一)非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1、经济资产概念及特点由各机构单位个别所有,用于获得经济利益的实体或法律契约被称为经济资产。概括的讲经济资产具有三个特点:必须具有所有权特征;必须是一种法律的契约;能够带来经济利益。2、非金融资产概念它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前者如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储备,后者如各种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二、资本形成核算(一)非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3、非金融资产分类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两类。生产资产又称可再生资产,是指做为生产过程的产出而存在的资产,由各年未被消费的产出累积而成,当其消耗或毁损后,可由生产过程再次复制。非生产资产叉称不可再生资产,是指通过生产过程之外的方式取得的资产,主要指各种自然资产如土地、矿藏和非人工培育的森林,也包括以专利、商誉等形式存在的无形资产,这些资产被消耗、毁损后,不能依照原产生过程重新复制。两者区别:看是否是人类的直接成果及是否可以复制。在上述分类基础上,生产资产可进一步区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三类,其中固定资产和存货是生产者为生产目的持有的资产,贵重物品只是作为价值储存手段持有的货物,如贵金属、珠宝、艺术品等,核算上以前二者为主。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二)、资本帐户概念及其使用资本帐户是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理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的帐户,这些交易被通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帐户具体使用时分资本帐户和部门综合资本帐户。资本帐户与资产负债存量帐户的关系。见书132-133资本筹集项目分储蓄和资本转移两类。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三)、资本形成概念、交易、核算原则资本形成概念: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理生产资产的行为。资本形成的交易资本形成的特性:资本形成不同于消费;资本形成不同于中间消耗;资本形成的实物构成与非金融资产构成是一致的;从宏观上看,资本形成是国内最终使用的组成部分。资本核算原则:资本形成核算的记录时间,应以交易者(买者)获取资源所有权的时间为标准;资本形成核算的估价应遵循现期实际价格。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四)、固定资本形成的内容及固定资本形成的核算方法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无形固定资本形成;附着在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上的资本形成,主要有土地改善和非生产资产所有权转让费用两种情况。核算固定资本形成的基本方法,是以核算期内获取的固定资产价值与处理的固定资产价值相减求其净获取价值。固定资本形成的计量有总额和净额两种方式,二者的差别在于当期固定资本消耗。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三、金融交易核算(一)金融资产概念和分类1、金融资产概念。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指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2、金融资产分类:(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货币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5)股票和其他产权。(6)保险专门准备金。(7)其他应收应付款项。(二)金融交易核算1、金融交易及其特点。2、金融交易核算的原则。3、金融交易内容的核算:(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货币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5)股票及其他产权;(6)保险专门准备金。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三)金融帐户1、金融帐户记录金融帐户所有发生在各机构单位及国外之间的金融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表5一3金融帐户单位:亿元资产变化负债变化1.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净贷出(+)/净借入(-)-22.通货和存款5951.黄金和特别提款权-3.股票以外的证券3002.通货和存款5664.贷款3323.股票以外的证券3285.股票与其他产权2734.贷款2916.保险专门准备金725.股票与其他产权3027.其他应收款项566.保险专门准备金717.其他应付款顶74合计1630合计16302、部门综合金融帐户及其平衡关系(横向平衡与纵列平衡)3、金融帐户的作用。见书157页(三点) 第五章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四、资本形成与金融交易核算应用分析1、国民经济投资率分析非金融投资是指各经济单位一时期内在经济交易中所获取的非金融资产价值,也就是各单位为获取这些非金融资产而花费的支出。一时期非金融投资规模首先由其价值额的大小来表现,反映其相对规模,则要计算投资率指标。投资率=非金融投资总额(或净额)÷国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或净额)2、部门投资率分析投资率也可在部门层次上计算,它是各该部门非金融投资与其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一、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国民资产负债是国民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国民财富概念应包括全部国民资源,即含全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国民资产负债。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看,资产负债存量核算反映了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物力、财力的存量核算,期初的资产存量是国民经济流量运行的条件、起点,期末资产存量则是国民经济流量运行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轮再生产运行的始点,把期初与期末资产负债连结起来的就是这一时期内一切生产与收支、储蓄与投资、贷出与借人的结果形成的整个积累过程而体现出的资产负债流量情况。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一、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在SNA中的地位从方法上看,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生产核算、收入分配和使用核算、积累核算、国外核算在资料上是相互衔接和联系的,可以相互利用、补充和验证。从经济内容上看,结合起来可以全面反映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更全面的经济分析。它们对于制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对于进行宏观调控的决策都是十分有用的。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二、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概念与分类1、核算。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包括对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期初、期末所拥有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以及该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包括资产负债的存量核算和资产负债变动的流量核算。国民资产负债存量核算是指对国家(或地区、部门)或企业在一定时点上(通常为期初或期末)拥有的全部财产,包括有形资产、金融资产负债和其他资产的核算。资产负债流量核算是指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的核算,也就是为积累而引起资产负债变动的核算。2、分类。国民经济核算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即将经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资产负债归为一类。以便掌握国家(或部门)拥有各类资产负债的水平。新SNA资产负债的具体分类大体可以如教材第167页图6一1所示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三、资产负债估价原则与估价方法估价原则:1、现行市场价格估价。采用进行资产负债核算时的现行市场价格估价,它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采用的历史成本价格是不一样的。2、交易双方同一估价。3、估价真实性。4、资产负债存量重估价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三、资产负债估价原则与估价方法估价方法:1、现行市价法亦称销售比较法。2、重置成本法。3、物价指数法。4、未来收益现值法。5、外币资产汇率调整法。6、永续盘存法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四、期初、期末国民资产负债表或帐户期初、期末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其帐户形式表现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这个帐户可以分别按各机构部门或全国民经济编制,全国民经济资产负债帐户是各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帐户的综合。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表6一2期初资产负债帐户单位:亿元资产负债与净值非金融资产17260负债21200生产资产11482非生产资产5788净值17460金融资产21400合计38660合计38660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五、国民资产负债平衡关系(1)国内各机构部门和国民经济列的全部资产(即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之差为净值,即是它们各自的自有资产。(2)国民经济列的资产、负债是各机构部门(不包括国外)列相应资产、负债分别相加之和,国民经济列的资产负债差额即净值也就是各机构部门净值相加之和,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国民财产。见教材第175页表6-3期初资产负债综合帐户表。(3)国民经济列的金融资产通常都是不等于金融负债。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五、国民资产负债平衡关系(4)国内各机构部门金融资产和负债通常都是不相等的。(5)国外部门不核算其非金融资产,只核算其金融资产和负债,二者的差额即其净值,正是与国内融资活动的结果,称国外金融资产净额。(6)将国民经济列与国外列归并的总计列,其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恒等的,其中各项金融手段的资产与负债也是相等的,而总计列的非金融资产额就是国内非金融资产额,也就是净值。国民资产负债的估价核算:生产、非生产、金融资产编制步骤:资料收集---加工整理---编制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六、国民资产负债变动核算概念资产负债变动核算是指对一段时期内即期初与期末之间全部资产负债研发生的价值变化的核算,这正是前面谈到的积累核算的内容。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可以区分以下几部分,它们分别记录在不同帐户上。。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一是由于持有资产(或负债)数量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的价值变化,这些数量方面的变化可分为两类:(1)是由于某资产项目在各机构单位间实际的或虚拟的交易而引起的数量变化,这些变化一般都是记录在资本和金融帐户上。(2)是由于某些意外事件(或者说非正常事件)发生而引起的数量变化,这些变化一般记录在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上。另一是由于资产负债价格变化而导致价值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持有资产产生损益,一般是记录在重估价帐户上。这三类帐户是组成积累核算的系列帐户,其中资本与金融帐户核算内容已在第五章讲过,这里主要讲后两类帐户的核算内容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七、国民资产数量其他变化核算和帐户1、国民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内容核算。(1)非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和消失。(2)非培育生物资源的自然生长或消失。(3)生产资产的经济出现。(4)意外大灾害造成的资产毁灭和损失。(5)不另分类的非金融资产的其他数量变化。(6)不另分类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其他数量变化。(7)分类或结构的变化,包括两类:(1)部门分类和结构变化。(2)资产和负债分类的变化2、国民资产数量其他变化综合帐户。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八、重估价核算和帐户重估价帐户专门记录一定时期内资产负债完全由于价格变化(或者说货币价值的变化)而形成的持有资产(或负债)的收益和损失,它们与核算期持有资产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任何改变毫无关系。该帐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对资产负债进行估价调整,此外也有它的独立意义。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九、对资产总体规模和基本结构的分析应用全国民经济(地区、部门)资产核算的总量和总体内部的结构资料可以综合反映它们拥有的国民财产规模和资产的基本结构状况。这里资产的基本结构主要指非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各地区、各经济类型资产的分布结构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十、对非金融资产特别是实物资产结构的分析应用全国民经济(地区、部门)非金融资产存量核算资料,就其内部结构讲,可以研究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的结构,一般生产资产占大部分。生产资产中主要是有形实物资产,分析其中固定资产与库存(即流动资产)结构十分重要,它们的合适比例将直接关系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固定资产内部结构研究有助于掌握财产的基本特征和分析资产的技术状况。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十一、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分析应用金融资产负债存量核算资料,就其内部结构讲,可以研究金融资产负债的备项目构成,特别是存款、贷款结构,票证和其他等结构,结合机构部门考察,有助于分析部门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存款、贷款、票证等在各部门的分布及其来源和运用的状况。将金融资产与有形实物资产(即固定资产和库存总量,结合计算比率,通常称为金融联系比率,这是表明国民经济中金融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国经济中金融事业与它的真实财富的关系。 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十二、将资产负债存量与其他有关流量相结合分析主要的分析指标有:1、单位国民财产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全部国民财产(亿元)2、人均拥有国民财产。其计算公式为:全部国民财产(亿元)年平均人口数(亿人)3、贷款利税率。其计算公式为:利税总额(亿元)贷款总额(亿元)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一、基本概念1、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一国国民经济由该国经济领土上的常住单位组成。常住单位是按照一单位的经济利益中心所在来定义的,即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原则),则称之为我国的常住单位。非常住单位是指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又不属于常住单位的那些单位。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一、基本概念2、国外概念。国外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专门用语,是对应特定国家而存在的概念,它指与该国发生联系但又不属于该国范围的所有交易者。3、对外交易概念。它是指国内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的交易,或者说是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交易。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二、对外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和原则进行综合的对外经济核算有两种做法:(1)国际收支平衡表。(2)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帐户体系中,对外经济核算采用了设置"国外"帐户的做法。对外经济核算的原则与整个帐户体系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具体讲主要有以下方面:1.估价原则。以市场价格做为估价的基础;2.记录时间,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3.记帐单位与换算原则。应以编制国本国货币为基准记帐单位。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三、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概念。一国国际收支是指该国的对外外汇资金收支,人们通常将此称为狭义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广义概念是指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由各种经济往来而发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也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往来;既包括国际间的交换行为,也包括那些单方面转移及其他诸如黄金货币化、特别提款权分配与取消、债权债务再分类等行为,它们被统称为对外交易目前各国通用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广义国际收支概念编制的,反映一国对外经济状况的平衡表。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四、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经济往来收支的系统记录。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大部分组成。资本项目又被区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项目,同时考虑到国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了"错误与遗漏"项目,因此,一般讲,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错误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额四个组成部分。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五、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我国1980年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它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标准表式设计的。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新版本的标准表式进行了重新修订。教材第205页表7-9是我国目前应用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表式。分为以下各项:(1)经常项目。(2)资本和金融项目。(3)储备资产。(4)误差与遗漏。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运用会计借贷记帐原理编制。表中每一项目都分为借贷两方,分别记录本项目的国际支出和收入。其中借方记录支出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增加(如进口)、金融资产增加(如购买国外证券,即证券投资)和负债减少(如归还借款)。贷方记录收入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减少(如出口)、金融资产减少(如出售所持国外证券)和负债增加(如对外发行证券)。按照发生的国际收入和支出金额分别记入贷方和借方,对应每一项目,用贷方发生额减借方发生额所得差额记入表中"余额"一栏,表示各具体项目的国际收支差额。一般借大于贷时差额为负,表示该项目支大于收的国际收支逆差;贷大于借时差额为正,表示收大于支的国际收支顺差。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七、国际收支平衡关系观察一国国际收支状况,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收支差额指标。这些指标可利用平衡表求得,具体作法是对平衡表中纵向排列的各项目进行划线归类,区分为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然后就线上项目计算借贷平衡差额,以此从不同层次上求得反映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综合性收支差额。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国际收支总差额,它是将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和误差与遗漏合称线上项目而求得的借贷差额,正差额表示国际收支顺差,负差额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时,储备资产增减额作为线下项目,其借贷差额与国际收支总差额数额相等,但符号相反,表现了线下项目对线上项目借贷差额的弥补调节作用。除此之外,还可将经常项目作为线上项目计算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将经常项目与长期资本和金融项目作为线上项目,所得借贷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基本差额。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八、国外帐户的特点及核算内容国外帐户与国内帐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国外帐户是立足于国外来反映一国对外交易状况的,因此,帐户来源方和使用方(或资产获得方和负债发生方)的意义与国内帐户正好相反,国外的来源正是本国的使用,国外的使用正是本国的来源。(2)国外帐户只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类经济交易,它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经济活动如生产、消费、资本形成等相联系。(3)国外帐户记录的交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国内机构部门帐户上记录的某项经济交易的对应登录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依据对外交易的类别和国民经济帐户的一般结构,国外帐户包括以下具体核算内容(1)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反映货物与劳务的对外交易。(2)原始收入和经常转移对外帐户,反映关于收入分配的对外交易。(3)积累对外帐户,包括反映对外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获取与买卖交易的对外资本帐户,反映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交易的对外金融帐户,反映非经济交易原因引起的对外资产数量变化的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和持有资产损益状况的重估价帐户。(4)对外资产负债帐户,反映期初和期末的对外资产与负债存量,以及在期初与期末间这些存量的变化关系。具体的国外帐户核算内容在下面分别阐述。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是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货物与劳务往来的帐户。由于立足于国外设置,该帐户来源方按货物和劳务进口列示,表明因国内进口使国外获取的收入;使用方按货物和劳务的出口列示,反映国内出口使国外花费的支出。货物与劳务出口是指当期国内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出售或赠予的货物和服务,进口则是指国内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那里购买或接受赠予的货物和服务。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一、货物进出口核算及劳务进出口核算货物进出口核算需要明确:货物进出口核算的范围;货物进出口的计价;货物进出口的记录时间。劳务进出口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提供和使用劳务的行为。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劳务进出口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提供和使用劳务的行为。十二、原始收人与经常转移对外帐户原始收入与经常转移对外帐户是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收入分配流量的帐户。收入分配的项目包括雇员报酬、财产收入、生产税与迸口税减补贴、现期收入与财产税、社会缴款与福利、其他经常转移等。帐户来源方记录国外在上述项目上的应收额,使用方记录国外对上述项目上的应付额;货物与劳务对外交易差额做为本帐户核算起点也被列在来源方。平衡项"经常交易对外差额"列在使用方。(具体见表7-3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三、对外资本帐户和对外金融帐户对外资本帐户和对外金融帐户是对外积累帐户的组成部分,反映因对外经济交易而引起的对外资产、负债和净值变化情况。对外资本帐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非金融性资本交易。帐户右方为负债和净值变化方,反映资金筹集来源,首先记录经常交易对外差额,以体现资本帐户与收入帐户的联系;同时记录国外对该国的应收资本转移和应付资本转移(一)。帐户左方为资产变化方,反映资金使用。负债和净值变化减去资产变化的结果称为国外净贷出或净借入,这是本帐户的平衡项。具体可见教材第215页表7一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四、对外金融帐户对外金融帐户有关交易流量的核算方法和计价、记录时间等和前几章中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完全相同。具体可见教材第215页表7一5。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五、对外资产其他变化帐户对外资产其他变化帐户是对外积累帐户的一部分,它与对外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列,反映因非经济交易原因引起的对外资产、负债和净值的变化,具体包括对外资产数量其他变化帐户和重估价帐户。它专门用于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由于非经济交易原因引起的存量变化。具体见表7一5。国外帐户中的重估价帐户专门用于记录国外对该国资产负债的重估价结果,一般仅涉及金融资产和负债。具体表式如教材第217页表7一6。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六、对外资产负债帐户对外资产负债帐户反映在某时点上国外对该国拥有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以及从核算期期初到期末这一存量的变化过程。期末(或期初)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帐户在帐户结构上与整个体系的资产负债帐户基本类似,只是前者所核算的资产仅限于金融资产。具体表式如教材第217页表7一7。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八、对外经济核算应用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分析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外经济活动收与文之间的协调关系。保持一时期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约束。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最典型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往来项目也是顺差,结果使储备资产有很大增加额(即逆差)。2.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往来项目逆差,但在数额上前者大于后者或基本持平,使储备资产略有增加或保持稳定。3.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往来项目也是逆差,从而造成储备资产的较大减少(目p顺差)。4.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往来项目为顺差,但在数额上前者大于后者或基本持平,使储备资产略有减少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十七、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帐户的比较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外帐户是密切关联相互结合的。一般各国总是先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然后将其纳入国外帐户体系。二者关于国外和对外交易的定义、范围、核算原则的规定具有一致性。在核算层次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与国外帐户中货物与劳务对外帐户、原始收人和经常转移对外帐户基本对应,资本和金融项目与对外积累帐户中资本帐户、金融帐户也是基本对应的。但是,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不完全等同于国外帐户。除了前者立足国内编制;后者立足国外编制外,差别还存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三)对外经济依存度分析对外经济依存度分析就是指对外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一国经济越发达,开放程度越高,对外经济依存程度就越高。1.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这是关于货物进出口(或货物与劳务迸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分析,从实物资源流量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和支撑程度。2.对外资金依存度分析。这是指一国对外资金流动与国内资金流动及运用关系的分析。一国对外资金依存度在当期流量层次上看,就是指资金流出量、流入量分别与国内储蓄相比较的比值,以及净流出(或流入)量与国内储蓄比较的比值。对外资金依存度还可在期末存量层次上计算。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对于那些经济比较富有活力但资金相对短缺的国家来说,对外资金依存度计算和分析的焦点主要在于外部流入资金的依存度。生产帐户是对一国一定时期生产成果和价值形成的核算,从财务关系看也是生产收入与支出的核算。原始收入分配帐户是对一国一定时期国民(或称常住单位)所分配生产收入的核算,它与收入形成帐户所核算的收入都是初次分配收入,只是核算的主体对象不同,其中主要涉及的是对外经常交易帐户的部分内容。 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四)国民经济帐户的综合及其关系--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总量帐户是指从国民经济运行整体出发,运用帐户描述国民经济产品和服务来源与使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使用、积累、资产负债和对外经济联系的体系。通过举例和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一览表,了解和掌握这些帐户的排列顺序及其相互联系。1、经常帐户。2、积累帐户。3、资产负债表。4、对外交易帐户。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