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

ID:15194560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_第1页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_第2页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_第3页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关键词】Barrett食管;诊断;临床探讨  StudyonDingnosisofBarrett'sEsophagus  Keywords:Barrett'sesophagus;Diagnosis;Clinicalstudy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是唯一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1]。BE患者较正常人群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0倍~50倍。但由于BE位置结构的特殊性,临床上易漏诊、误诊,使一部分患者失去早期治疗机会。现对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并由病理确诊的BE病例的发病特点、常规镜下

2、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3月行胃镜检查3089例,结合组织病理活检诊断BE49例,占同期胃镜检查的1.59%。BE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6例,男女之比为2.06∶1,年龄39岁~80岁,平均年龄61.3岁。4  1.2临床表现49例BE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24例(50%),胸骨后疼痛30例(61%),反酸21例(43%),吞咽不适11例(22%),症状有重叠,其中9例患者无返流症状占18.4%。  1.3内镜表现BE在普通胃镜下表现为齿状线上移或消失,Barrett上皮是一种红色柔软特征性的胃黏膜,

3、或以环食管内壁的形式伸展,或呈无规则的指状突起和岛状。根据上皮形态49例BE分为:环形BE32例(65.3%),岛状BE13例(26.5%),舌形4例(8.2%)。在病灶区还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并发食管炎19例(38.8%),食管轻度狭窄4例(8.2%),食管溃疡12例(25.5%),食管裂孔疝6例(12.5%)。本组BE49例中首次确诊40例(82%),漏诊9例,漏诊率18%,9例均在1年内复查胃镜确诊。  1.4病理诊断49例均经内镜活检并被病理证实为BE黏膜改变,即据显微镜下壁细胞及杯状细胞有无。其中胃底上皮22例(44.9%),交界型上皮10例(20.4%)

4、,肠化型上皮17例(34.7%),其中1例交界型上皮伴轻度异型增生,未发现食管腺癌。  2讨论  4  随着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作为癌前病变的BE越来越受关注。国外资料显示,BE在普通人群中的检出率为1%~5%,而在胃食管返流人群中检出率高达10%~15%[2]。返流物质中胃酸胃蛋白酶,可引起柱状上皮化生。我们也对BE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少BE病例。可是如本组资料中漏诊率也高达18%,我们体会是多由于医生对BE的重视不够,食管末端解剖特点、采样误差,尤其是合并返流性食道炎或食管裂孔疝时更易造成BE诊断困难,固本病易漏诊、误诊。根据本组资料,BE本身并不产生症状,症状的出现多为食

5、管炎症、溃疡、狭窄所致,包括吞咽不适、胸骨后疼痛、烧心与反酸等。值得注意4的是,不是胃食管返流病患者也可发生BE。本组BE患者中就占18.4%。一些研究中也认为酗酒、吸烟、肥胖、食道裂孔疝也是BE发生的危险因子。所以筛查BE患者不应只局限在胃食管返流人群中。BE食管必须是在内镜下食管远端异常外观黏膜上皮,并有组织学证实的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上皮。内镜结合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已被认为是BE以及BE癌变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3]。BE患者内镜下监测可早期发现肿瘤,延长生存期。而内镜下如何确认胃食管连接部和齿状线的关系,是诊断BE的关键。正常情况下胃食管连接部与齿状线同在一部位,因橘红色绒样的柱

6、状上皮与粉白色的鳞状上皮的色泽不同,故齿状线比较好确认。因此正常情况下很容易取到BE黏膜。而不易被确认的是胃食管连接部,该部位有病理改变时更不易确认。如本组资料中的BE病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狭窄,并伴有食道裂孔疝。这种黏膜的多样化表现极易让人判不清是齿状线上移,还是胃食管连接部上移,而误将正常胃贲部黏膜柱状上皮当成BE。因此,必须严格定位,弄清内镜下胃食管连接部与齿状线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以胃黏膜皱襞近侧缘作为胃食管连接部定位标志,如合并炎症、溃疡时,则在治疗后重复活检,并熟悉BE镜下不同类型表现,可提高诊断率。另当前活检技术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漏诊率高原因之一

7、,我们体会是采用多数专家建议的每隔2cm行四象限活检方法,对高度异型增生病例活检密度增加到1cm,尽可能对可疑的化生上皮进行采样,并把这些信息反馈至病理医生,可提高BE检出率。此外可镜下喷洒卢戈液染色,碘使鳞状上皮染成暗色,而柱状上皮不变色,再做活柱,可提高本病轻型患者检出率。综上所述,我们内镜医生必须充分理解BE临床特点,镜下诊断标准才能提高诊断率。【参考文献】  [1]Barrett.ChronicpepticUlceroftheesophagusa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